姥姥的桐叶粑
2020-03-13蒋涛
文/蒋涛
盛夏的武胜县,秋高气爽,遍地果实累累,正值秋收大忙之季。
不久前,一场秋雨冲洗了夏季的尘渍、酷暑和热浪。空气格外清爽。
清晨,我踏着初秋的露珠,迎着从嘉陵江上送来的一丝丝微微的凉风,漫步在嘉陵江畔,望着宽阔的嘉陵江面,看着昼夜不停、一泻千里的江水,钩沉起了我对人生经历的无尽遐想……
“快到了,找个地方歇一下吧。”
我顺着发出声音的方向望去,见一对六十开外的老年夫妇,用竹编的背篼各背着一背篓沉重的东西,上面用白布将里面的东西封盖得严严实实,两位老人满头大汗、气喘吁吁,慢慢地朝我走来。
我快步上前,帮大爷大娘找到一个能放下背篼歇息的地方,扶着大爷大娘将背篼慢慢地放在两块石头上。
“背的什么东西,这么重?”
“背的桐叶粑。”大娘回答说。
啊,“桐叶粑”,竟然是“桐叶粑”!
我期待地揭开封盖背篼的白布,见背篼里一个个略带淡黄色的桐叶粑(桐叶粑又叫“三角粑”“气水粑”)整齐地躺睡在背篼里,散发出一丝丝桐叶的清香。
桐叶粑是我五十多年前最喜欢吃的食物。我姥姥家制作的桐叶粑,味道清香可口。它伴随着我度过了整个青春时光。
姥姥家住在嘉陵江中下游的一个小乡镇——清平镇。清平镇沿江两岸的山上、山下生长着无数的桐籽树,每当春暖花开、立夏栽秧时节,桐树开始吐出春芽,桐花喇叭形的白色花瓣透着淡淡红色,盛开吐艳,将清平镇沿江两岸打扮得格外漂亮、美丽。
栽插在田里的秧苗迅速生长成林,孕穗、开花、灌浆、结实、成熟。桐树上的桐花凋谢,结果,桐树吐出的嫩芽长成宽大厚实的桐叶。
月半节(农历七月十五日)很快就到了。每到月半节来临之前,姥姥总会自言自语地说:“月半节要到了,做一点桐叶粑,请先人们回家过一个节吧。”
至此,姥姥开始忙碌起来。按照习俗,为了让先人们回家能吃上用当年收获的新粮制作的食品,以保佑来年的好收成,姥姥在月半节前几天就开始准备做桐叶粑的食材。将当年收获的稻谷、春黄豆(农历六月收获的黄豆)和少许糯谷用石磨推磨成粉,再煮好稀饭存放发酵,然后将发酵后的稀饭与米粉混合捣拌均匀,让其发酵。
农历七月十五一大早,姥姥上山采摘宽大、厚实、老嫩适度的桐叶,将发酵的米粉用桐叶包制成三角形的桐叶粑,然后将包好的桐叶粑一个一个地放在锅内的甑米搭上,掺上水、开大火,水开蒸汽上升,桐叶粑蒸熟后散发出扑鼻的清香,开锅食用,蒸熟的桐叶粑清香可口、美味无穷。
每年的月半节,家乡习俗,家家户户都要制作桐叶粑过节。代代相传,亘古不变。
姥姥制作的桐叶粑,用料讲究,制作精细,蒸时火候掌握适度。所以,姥姥的桐叶粑具有“粑形美观(似如一个等腰三角形)、色泽诱人(呈现淡淡的绿黄色)、清香可口、酸甜适度(自带微微的酸甜味)、老少皆宜、冷热可食”的特点。五十多年过去了,今天再见到魂牵梦萦的桐叶粑,钩沉起了我对姥姥的思念,钩沉起了我对家乡故土的无限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