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语文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2020-03-13严婧
严 婧
(广东省新兴中药学校,广东 云浮 527400)
教育部长陈宝生在201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推进教育改革、补齐人才短板、推动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1]。中等职业学校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改善就业、解决民生问题上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高素质的劳动人才不仅要求具有较扎实的理论知识以及较高的专业技术能力,而且还要求劳动者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与职业素养。而自我效能感则是培养良好心理素质、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的重要基础。拥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的人往往更容易挖掘自己的潜能,发挥特长,在职业生涯中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1 关于自我效能感
1977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在其著作《社会学习心理学》中首次提出了“自我效能感”(Perceived Self-efficacy Or Sense Of Self-effica⁃cy)的概念。他认为,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2]。1998年,外国著名学者斯塔科维奇等从组织行为的角度定义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力的一种确信的信念(或自信心),这种能力使自己在某个背景下为了成功地完成某项特定任务,能够调动起必须的动机、认知资源与一系列行为[3]。我国学者张鼎昆认为,班杜拉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4]。综合以上论述,本文中的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在特定领域是否能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特定任务的一种确信(或自信心)。
2 自我效能感在中职语文课的现状分析
据《中学生主体性调查问卷全国常模的建立》的调查结果显示,跟不上教师要求的学生会渐渐失去对学习的热情。学生在掌握更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非智力水平非但没有提高反而下降了[5]。中职生大多为教师眼中的“学困生”,由于长期跟不上教师的进度,学习成绩差,久而久之就成为了被教师和学生们忽视的弱势群体。这也就造就了他们日后心理问题的复杂性。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有:自卑、自闭或是完全相反的自大、傲慢等等,外在表现主要有贬低自己能力,过于在乎他人评价,对个人的能力和品质无法做出一个公允的评价,指责和抱怨,挑剔,需要别人的注意和认同,缺少朋友,自暴自弃,贪婪和自私以及优柔寡断等消极行为。再反观现今日常的语文课堂教学,多仍以传统的教学模式占主要地位。课堂上,注重教师的权威,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填鸭式的教学使教师的权威得到了保障。但与此同时,学生的主动性也随之被抑制。学生习惯了当“听众”,缺乏积极参与的主动性。并且由于早期教育常常受到教师的批评、训斥、责备,学生本人的情绪也被压抑。久而久之,学生们不会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之间也不会讨论交流,师生之间的关系淡漠甚至紧张。再加上中职生进入中职学校后,认为只要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就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觉得语文课并不重要,忽视了对自身个人品质的培养以及对性格的塑造以及对人格的完善。这将影响他们在职业生涯中的可持续发展。
3 语文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3.1 关注最近发展区 设定合理的目标
已有的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直接影响个体行为的产生和表现,两者之间关系最为密切[6]。一般来说,自我效能感越高,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以及即将完成的学习任务充满信心,在确立学习目标时,往往能选择一些符合自己能力水平又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和要求(最近发展区),以饱满的激情、充足的动力,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遇到困难时,能正视困难,不轻易退缩。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不适当的行为,保证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语文课是语文教师带领学生走进文学世界的极好机会。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大多还停留在较为浅表的层次。有的甚至读不懂文本。以《一封诊断书》为例,故事讲述的是在文革时期林巧稚医生冒着承担政治责任的风险救治一名“特务”的故事。根据前面的学习,学生已能理清文章思路,通过把握关键字词来分析人物形象特点。但本课难点在于历史代沟,学生是否能通过文中的关键词句,深挖文本中所蕴涵的价值追求与情感态度,就需要语文教师的引导。此时,教师就应关注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可以通过设置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法,与学生共同打开文本。学生通过完成学习任务单,先“知历史”,再“说历史”,最后结合文本材料“辨历史”,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帮助学生一步一步理解文本。
3.2 运用多元智能理论 发展学生多元智力
周汉锋在《论中职生化学学习困难的内因及自信心的培养》中认为,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成功教育、教师教学、激励性评价机制能提高自信心[7]。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运用多元评价,给予学生更多的成功的机会,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例如:在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学生以经典传唱的方式,花式诵读诗词,古诗词的韵律与歌曲的音律相互碰撞,迸发出耀眼的光芒。王维诗素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称。在《山居秋暝》中,学生以绘画的方式描绘出一幅“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宁静画面,把语文与音乐、绘画巧妙结合,挖掘学生不同的潜能,提供学生展示才华的平台,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从而更加地投入到学科学习当中。
3.3 活用教学方法 营造和谐自由的学习氛围
胡萍、张洪勇在《情境教学法在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中的运用》中提出在学科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8]。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章《荷花淀》,选用情景教学法能更好地还原小说场景,通过情景演绎,再现小说中的人物、环境、情节。学生在表演过程中,获得教师及同伴的认可,自我效能感得以提高。当然,教学方法并非唯一。针对不同的教学场景,活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是教师的智慧。但是无论是哪一种教学方法,都必须从自由、和谐、愉快的氛围中开始,教师与学生之间构建平等、互爱的师生关系,这样,学生才会“乐学”“好学”。这也就要求语文教师的课堂不再是传统教学模式中“高高在上”的讲授,语文课应该也必须要实现语文课的三贴近——“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和课堂活动,紧扣“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课堂中通过小组协作、自主学习、互动探讨等学习方式,找到了更多成功的体验,对自我的行为以及行为的预判显得更加确定,从而增强其自我效能感。
3.4 调适心理状态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自我效能感决定个体对行为的选择。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决定了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当面临新的任务时,是把它当作挑战加以迎接还是当作困难加以回避的生活态度。自我效能感还决定了个体应激状态、焦虑反应和抑郁程度等心身反应过程。班杜拉认为,由认知因素引起的焦虑发作的调节过程中,引起痛苦的根源主要不是焦虑型思想过程,而是个体对排除这种思维过程的无能感。正确的自我认知有助于学生设立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有助于学生在挑战与失败面前都能积极应对。自我效能感为个体提供了一个内在的稳定控制,使人们确信自己为实现个体目标所做的努力是值得的,而且有极大的成功机会。预期的目标没有实现,就必须发现和追索新的激情。这时,自我效能感也激励人们重新开始。缺乏自我效能感的人会觉得日常生存的奋争徒劳无益,不值得努力。可以说,自我效能感就是学习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