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根溯源学方剂学

2020-03-13吴雪燕

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 2020年5期
关键词:方剂学名方李东垣

吴雪燕

(广东省潮州卫生学校,广东 潮州 521041)

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遣药组方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药学各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

1 学好方剂学的意义

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其名作《大医精诚》里一再强调,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处方用药是非常严谨的,正如古人所言“用药如用兵”。处方如遣兵布阵,方剂并不是药物的随意堆加,而是医者在其一生漫长的医疗实践中,在前人经验基础上,结合自已的实践经验,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在而写成的。临床的医疗过程就是辨证及开方给药。而方剂联结着这两个过程。因此,学好方剂是每一个从事中医行业者必须具备的基本功。方剂学得好与坏关乎着开方给药的精准与否,其直接影响着临床的疗效。因此,我们必须学好方剂学。

2 学好方剂学的方法——追根溯源

学医之人如何学好方剂学呢?切不可死记硬背,而应该从根源上探究方剂的出处,即医家的立方思想。这才是学好方剂学的正道,正所谓思想决定行为。只有真正理解了处方用药的思路,才能真正掌握此方剂,在临床中做到有的放矢,灵活运用。

2.1 了解医家的成长历史

我们如何才能真正掌握方剂的立法用意呢?怎样才能得窥医家名方的立方源由呢?首先,得了解医家的成长历史。俗话说,理论来源于实践,时势造就英雄。一代医家的思想跟他所处的成长环境密不可分。如宋代儿科名医钱乙。众所周知,从古至今,医生都不偏好搞儿科,民间更有“宁治十男子,不治一妇人;宁治十妇人,不治一小儿”的说辞。钱乙之所以成为儿科医生,与他的身世息息相关。钱乙身世凄苦,幼年丧母,父亲出走,是姑父姑丈养大。所以他对小孩特别有同情心,对小儿的疾苦特别能感同身受,因此立志成为儿科医师,救治小儿疾苦。又如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擅长调理脾胃,是中医“脾胃学说”“补土派”的创始人。李东垣在医疗实践中强调脾胃的重要性。这一观点跟他的成长的环境有密不可分。李东垣出生于金元宗大定二十年,家庭富有。李东垣因是富家子弟,平时交往的多是一些上层社会的有钱势的贵人。他们养尊处优,膏粱厚味。而这些习惯都容易伤及脾胃,所以所患疾病多属此类。另外,当时适值元兵南下,战乱频繁,人民在饥饿、惊慌和忧愁中生活,大多起居饮食没有规律,同时情志内伤。这些也很容易伤脾胃。因此李东垣深刻认识到脾胃的重要性,创立了脾胃学说。因此了解医家的成长经历,有助于我们了解其学术思想的形成。

2.2 认真研读方剂的出处——原著

学习一张名方,要了解其立方用意,最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认真研读处方的出处,即医家的著作。一般而言,书是体现医家的学术思想、方剂的立方用意最好的媒体。如名方补中益气汤,《方剂学》课本上写道,“其功效为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主治脾胃气虚证、气虚发热证和气虚下陷证”。假如我们死记硬背,那肯定不会真正掌握,更谈不上临床的灵活运用。补中益气汤治内伤发热,是甘温除大热的代表方剂。对于为什么甘温能除大热,李东垣在他的著作《脾胃论》中有非常详细的论述。他说“人以胃气为本”,因饮食、情志及劳逸等原因伤及脾胃,则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这样就会出现篡位,“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此外,在其著作中还很详细地解释了会出现哪些临床症状及出现这些症状的原因。如病者出现寒热,原因是脾伤“使谷气不得升浮,是春生之令不行,则无阳以护其营卫,则不任风寒,乃生寒热”“阴火上冲,则气高喘而烦热,为头痛,为渴”等等。第三,为了让学者更好地理解掌握,李东垣在其著作中将内伤发热还与外感发热作了详细地比较,如“外感风寒所得之证,颇同而实异,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等。最后,他还详细地解释了治疗大法的根由。其在书中写道“伤其外为有余,有余者泻之,伤其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矣”“经曰:劳者温之,损者温之。又云: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损其脾胃。脾胃之证,始得则热中,今立治始得之证”。

2.3 查找历代医家对相关方剂的著解——加深对方剂的理解

并不是所有医家在其著作中对于其所创立的方剂都有非常详细的论述,很多都只是提及方名与药物。再者,由于医家著书年代久远,书写用语习惯与我们有很大的不同,很多医书语言精简、深奥难懂,这就更需要借助前辈他人的帮助。像东汉名医张仲景,他的很多名方临床效果显著,至今仍广泛运用,但其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不是一般人一般功力所能读透的。那我们可以阅读历代医家的注解,特别是现代名医的著作,如《刘渡舟伤寒论讲稿》《郝万山伤寒论讲稿》等等。这些书与我们现在的用语习惯一样,容易读,而且医家写得非常详细,此外,还加上他们自已的临床用方经验,对我们初学者帮助非常大。而对于写得比较详细的原著,为了加深学习,加深我们对此方的理解,我们也要尽可能多地查找相关资料,看看历代医家对它是如何理解及运用的。这不但帮助我们对该方的理解,也帮助我们运用于临床实践。如“补中益气汤”相关著作非常多,我们可以研读清代汪昴的《医方集解》。汪昂在其书中对补中益气汤有非常详细的注解,不但解释了病因“脏腑肢体,皆禀气于脾胃”“饥饱劳役,伤其脾胃”“阳气下陷,则阴火上乘”,还解释了临床会出现的症状,“故热而烦”“阳虚不能卫外,故恶寒自汗”等。此外,其对方剂所用的药物也作了详细的解释,如“肺者气之本,黄耆补肺固表为君,脾者肺之本”“人参甘草补脾益气和中泻火为臣”等。最后,作者还写了自已的临床用方心得,详细列举了临床随证加减情况如“头痛加蔓荆子,痛甚加川芎”“咽痛加桔梗,有寒加肉桂”等等。综上所述,方剂学是临床医生必须掌握的一门课程,其关乎着临床的医疗效果。学习方剂学可以通过了解医家的成长背景、研读其著作、查阅研读与其相关的著作,追根溯源,这样才能真正掌握该方剂的立方用意,更好地运用于临床。

猜你喜欢

方剂学名方李东垣
《中药学》与《方剂学》教材课程体系比较
经典名方温胆汤的研究进展
逍遥散系列经典名方防治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进展
巧解心结换得“全福花”
抗衰老名方“金匮肾气丸”的妙用
瘟疫苦难中走出的名医名方
基于QFD理论的方剂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及反馈
浅析李东垣阴火理论
如何提高学生方剂学的学习兴趣
基于数据挖掘金代名医李东垣治疗脾胃病用药思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