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共青团主题团日活动“形式化”的生成与治理
2020-03-13吴晨晟
吴晨晟
(安徽财经大学,安徽 蚌埠233030)
对于主题教育活动中出现的的形式主义现象,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要以好的作风开展主题教育,对可能出现的各种形式主义,提前预判、有效防范、坚决克服。”[1]高校共青团作为紧密联系和服务青年学子的主阵地,应做好思想引领、理想塑造、团结青年的工作,这不仅是党赋予共青团组织的光荣使命,也是其属性的必然要求。2019年共青团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支部工作条例(试行)》(以下简称《条例》)明确提出团支部的基本任务包括:“对团员进行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健全团的组织生活,定期开展主题团日。”[2]主题团日活动作为团组织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民主法治教育的重要形式,有效地增强了高校团组织的凝聚力,坚定了高校学子的理想信念,推动了广大青年团员的先锋模范意识和提升了他们的综合素质。但也存在某些高校的主题团日活动流于形式的问题,亟需在全面把握当前高校共青团主题团日活动“形式化”表征与影响的基础之上,科学阐释其成因,进而提出有效的治理之策。
一、高校主题团日活动“形式化”的表征
作为实现思想政治价值引领目标的有效形式,高校团组织开展主题团日活动的初衷是提升团员个体的人生境界和思想境界,不断增进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提高青年的政治认同、文化认同和情感认同。但在具体的活动组织实施过程中,部分高校共青团的主题团日活动“形式化”现象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活动组织简单化
高校主题团日活动组织者主要由三级团组织构成,依次是校团委、院(系)团委和班级团委,各级团委通过分别制定活动计划,层层动员,层层开展。在此基础之上,一些团组织,尤其是院(系)团委和班级团委往往为了顺利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致使主题团日活动的开展日益简单化。一是活动宣传简单化。主题团日活动的宣传包括前期动员、中期报道和后期总结三个阶段,主题团日活动宣传的简单化主要表现为前期宣传过多,后期总结美化倾向严重,而本应是活动开展最重要的过程中期报道却呈现简化趋势。二是活动方式简单化。当前,高校的主题团日活动方式以召开主题班会为主流,由于开展方式单一固定,以至于每一次主题团日都是同样的流程与方式,在此趋势下主题团日已然成为“开会”的活动,形式逐渐大于内容,日久天长便会流于“形式化”。三是活动场地简单化。由于室外活动需要更多人力、物力和财力,当前高校主题团日活动场地多选择室内,且多以小教室为主,大教室和报告厅较少,这也制约了主题团日活动在规模和方式上的拓展。
(二)活动考核文本化
鉴于共青团具有明显的科层制特征,高校主题团日活动的考核,往往是上级共青团组织负责考核,依次层层负责。然而,一些高校共青团对下级团组织的评比方式缺乏新意,出现考核文本化的情况,主要表现在:一是注重书面材料检查而不注重实际活动考核。主题团日活动的考核评比在一些高校逐渐变成递交活动策划、活动总结和活动照片的文字比赛,最终在考核评比中脱颖而出的往往是是书面材料制作精良、内容丰富者。二是评比材料往往文过其实。在一些高校主题团日活动考核的材料中,很多是对实际主题团日活动效果的“美化”与“夸大”,不能反映真实的主题团日活动组织境况。这直接导致了上级团组织缺少对主题团日活动开展情况的真实把握。长此以往,容易造成高校主题团日活动的开展形式大于内容。
(三)部分团员参与心态敷衍化
高校青年团员是主题团日活动的主体,其参与度是能否实现主题团日活动目标的关键。然而,在一些高校的主题团日活动中却存在明显的团员参与心态敷衍化的现象,主要体现在:一是主动参与意愿较低。由于主题团日活动内容与形式缺乏吸引力,加之一些团员抱有功利心态等,当其发现主题团日活动既不“有趣”又没有“好处”时,便逐渐减少了对主题团日活动的参与意愿。二是抵触情绪衍生。当主题团日活动的参与人数较少时,一些高校共青团组织选择采取各种强制措施要求团员参与主题团日活动,这些措施虽在当期的主题团日活动中可以取得明显的效果,但长此以往不仅会挫伤团员主动参与主题团日活动的积极性,甚至导致其产生抵触情绪,不愿参加活动。
二、高校主题团日活动“形式化”的影响
高校主题团日活动“形式化”所体现出的活动组织简单化、活动考核文本化和部分团员参与心态敷衍化的表征,对高校团组织职责的履行和高校团员理想信念的树立都产生了一系列影响。
(一)导致高校团组织职责履行“悬浮化”
“悬浮化”概念最早源于社会治理领域,原指某些原因造成基层治理单位的职能履行受阻,只得选择性地政策实施,导致治理主体无法深入社会内部,“悬浮”于治理客体之上。高校团组织职责履行“悬浮化”,是指高校共青团职责履行时“悬浮”于团员群体之上,无法深入其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2017年印发的《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试行)》中明确指出了校级和院(系)级团组织的基本职责。其中,主题团日活动作为高校团组织职责履行的重要途径,若是流于“形式化”便不利于高校团组织明确自身职能,极易致使高校团组织职责履行出现“悬浮化”的倾向,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思想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职责的“悬浮化”。作为传达党的有关中央文件精神的主题团日活动,如果偏离其最初目标,日渐“形式化”,高校团组织便无法深入地学习党的理论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无法对高校团员发挥思想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的功能。二是团结高校青年职责的“悬浮化”。高校团组织作为党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群众组织,若其主要实践活动之一的主题团日活动日渐“形式化”,将使得高校青年无法更好地实现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管理,阻碍了团组织团结高校青年。三是从严治团职责的“悬浮化”。主题团日活动是团组织自身建设的重要载体,若日渐“形式化”,将不利于更好地增强支部活力,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团组织,落实从严治团的要求。
(二)造成高校团员理想信念趋弱化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理想信念是我们不断战胜困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支柱。没有理想信念,就会迷失前进方向,就会失去奋斗动力。共青团要做好青年思想引导工作、增强吸引力和凝聚力,必须站在理想信念这个制高点上。”[3]62
故此,帮助广大青年学子树立正确理想和坚定信念是高校共青团组织的首要任务。当代青年是成长在改革开放大背景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中的一代。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接受的信息呈现出多元化等特征,更重视个人需求的满足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这就需要通过主题团日活动以正确的理论观点进行引导,使主流意识形态在青年心中牢牢占据主导地位[4]。而高校主题团日活动“形式化”现象则直接阻碍了新时期高校共青团思想阵地建设,不利于增进青年团员对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中国和中华民族的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不利于发挥其团结青年、教育青年的功能,造成了高校团员理想信念趋向弱化。
三、高校主题团日活动“形式化”的成因
高校主题团日活动“形式化”既源于高校团员参与动力的不足,又有高校团组织自身的原因,更有高校相关部门支持缺乏的因素。
(一)高校团员参与动力不足
当前,一些高校团员对参加主题团日活动的目的尚不明确,而更多是一种非自觉地强制参与,这是由于高校团员参与动力不足造成的,主要体现在内生动力不足和外生动力缺失两个方面。
一是内生动力不足。主要表现在高校团员对主题团日活动价值认识不到位,由于前期宣传和动员工作的不充分,致使部分团员对主题团日活动的意义存在认识缺漏的现象。部分团员将主题团日活动视为普通社会实践活动的一类,忽视了其特殊的使命价值,没有从内心重视起来,缺少参加主题团日活动的主观意愿。
二是外生动力缺失。高校团员参与主题团日活动的外生动力缺失主要源于两点。首先,主题团日活动内容缺乏吸引力。主题团日活动由于其自身的政治性特征使得活动主题具有明显的政治高度,而在活动组织中往往因为形式单调和缺乏创新出现与高校青年现实和内心需求契合有限的问题。主题团日活动内容过于空泛,无法与团员自身的需求相结合,这直接造成其无法走进高校团员的内心世界。其次,激励机制的欠缺。当前高校团员参与主题团日活动的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存在欠缺,精神激励主要停留在颁发奖状层面,致使团员参与主题团日活动获得的荣誉感十分有限,而物质激励常常迫于活动资金限制多以价值不高的奖品为主,亦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高校团委对主题团日活动存在认知偏差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必须把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作为政治责任[3]61。因此,做好共青团工作不仅仅是一项任务,而是一项政治担当,关系到我们党的执政基础。
主题团日活动是高校共青团工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是联系高校青年的桥梁和纽带。在一些高校团组织中,往往对高校主题团日活动没有形成正确的认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主题团日活动性质存在认知偏差。一些高校团组织认为主题团日活动只是日常的一项行政工作,只要完成任务提交材料即可,忽视了其重要的政治意义与思想价值,没有提升到政治责任的高度。二是对主题团日活动开展方式的认知偏差。一些高校团组织认为主题团日的开展方式与日常的支部大会和团课等差别不大,倾向于通过开会和讨论的形式开展活动,缺少对主题团日活动组织开展方式的创新研究。
(三)缺乏高校有关部门的支持
高校各部门肩负着共同培育新时代青年的重任,这与共青团的目标有着一致性,高校各部门与共青团组织的工作应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因此,主题团日活动的顺利开展,不仅需要高校共青团的努力,更需要高校各部门的支持,这是当代高等教育工作者和教育部门的责任与担当。
然而,在个别高校中,有关部门对主题团日活动开展往往缺乏有力支持,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活动经费的不充足与报销困难。由于高校自身经费有限和财务报销制度严格等因素,使得一些高校的主题团日活动的开展缺少了必需的物质基础。二是活动场地申请流程繁琐。一些高校后勤部门办事流程往往较为复杂,限制了主题团日的活动场域,使得活动开展只能以小教室居多,大教室、报告厅和户外广场等申请较为困难。因此,高校有关部门支持的缺乏直接导致主题团日的开展缺少良好的外部环境,迫使高校团委在开展主题团日活动时陷入困境。
四、高校主题团日活动“形式化”的治理
当前一些高校主题团日活动的“形式化”倾向,不仅导致高校团组织职责履行“悬浮化”,还造成高校团员理想信念的趋弱化。为了有效防止主题团日活动中“形式化”的滋生与蔓延,必须实现高校共青团组织和高校各部门以及团员群体之间的协同治理,以期更好地在主题团日活动开展过程中团结广大青年。
(一)激发高校团员的主体意识与主观能动性
对于共青团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任何时候都不能脱离青年,必须密切联系青年。如果不能深入广大青年,自说自话,自拉自唱,工作是很难做好的。”[3]82因此,高校青年是主题团日活动开展的最重要主体,治理高校主题团日活动“形式化”,必须激发团员的主体意识与主观能动性,通过动员青年团员,增强主题团日活动开展的内生动力。
为此,一是加强主题团日活动的宣传教育。利用微信、QQ、微博和新闻媒体的传播功能,通过线上与线下的动员,鼓励高校团员积极参加主题团日活动,并对主题团日活动的开展进行跟踪报道与多维度宣传,提升参与团员的自豪感,引导高校团员转变观念,使其认识到参与主题团日活动并非仅仅是完成任务,而是为了心中的荣誉与信仰。二是要采取多样化的表彰方式。对于主题团日活动开展中表现优异的团支部,不仅要在全团更要在全校进行表彰,提升团支部成员的集体荣誉感,同时,试点将主题团日活动的表彰同奖学金评比相结合,形成与高校团员切身利益相关的激励机制。三是要建立合理的惩戒机制。完善团内日常工作的考核制度,对多次不参与和消极对待主题团日活动的团员,取消其参与评选优秀团员团干的资格,发展党员时对参与主题团日活动未达标的团员实行一票否决制,督促团员主动参与。
(二)推动高校团干的政治学习与活动组织方式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团干部要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进工作,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努力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3]81因此,加强高校各级团干部的政治理论学习是治理主题团日活动“形式化”的前提。为此,一要坚持开展全校范围内的团干部政治理论学习活动。加强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高扬理想信念旗帜,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将理想信念同主题团日活动实践有机结合。二要提高政治站位,改进工作作风。坚决反对轻浮作风和慵懒散漫的工作态度,高校团干要坚持从严从实,在开展主题团日活动时以高度政治自觉向党中央看齐。
此外,要从根本上治理好主题团日活动“形式化”,需要高校团干创新活动组织方式,在主题团日动员、策划和评比上不断开拓思路、提高本领、创新方式。“因为这些青年做的工作往往是前沿性的,操作的技术都是最先进的,吸收的观念都是最时尚的,简简单单做工作不会有成效,而是要下很大功夫。”[3]83为此,一是主题团日活动要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青年成长需求的基础上制订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二是强化过程指导,提升团日活动整体质量,组织主题团日交流会、相关培训与观摩等活动,在主题团日活动开展过程中进行实时的指导。三是要改革考评方式,形成长效机制,改变以往材料至上的考评方式,创新评估指标,扩大评估主体,积极邀请院校领导和专业教师参与主题团日的考评,以活动现场评比为主。
(三)加强校内有关部门与团组织之间的协同联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为群团组织开展工作创造有利条件,提供必要的人力财力物力保障[3]105。因此,共青团的工作需要各级部门为团组织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落实到高校的主题团日活动,需要高校有关部门增强同高校各级团委的协同与联动。
一是完善高校相关工作条例。通过制定章程使主题团日活动成为高校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主题团日活动的校级领导直接负责制,为主题团日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可靠的保障和动力。二是建立学校有关部门同高校团组织的联动机制。尤其是同高校财务、后勤和教务等部门保持畅通的沟通渠道。高校财务部门不仅要拨付专项资金支持主题团日活动,还要为活动经费的报销提供便利,后勤部门要划分固定的场地供主题团日活动的开展,有关主题团日的工作各部门要优先办理。各部门在主题团日活动的阵地建设、项目筹划、资源使用、力量调配等方面实现整合联动。
结 语
总之,高校主题团日活动“形式化”的有效治理,是组织动员新时代广大高校团员支持改革、促进发展、维护稳定的关键。当前高校主题团日活动的开展唯有坚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积极适应共青团深化改革新形势、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新发展和青年团员新特点,对照出现“形式化”的问题表征,不断优化治理路径,推动高校共青团组织同高校各部门和青年学生的协同治理,才能更好地助力新时代党的青年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