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器物纹样设计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2020-03-13宗立成
宗立成
(西北大学 艺术学院,西安 710127)
引言
人类最初的审美意识是在创制改进和使用工具的过程中滋长起来的①。从史前人类的石器制造和设计过程可以看出缓慢发展的演变过程,石器的制造由简单到精细,由品种单一到种类细分,由打制到磨制,对形体的光滑规整、对色彩的鲜明突出、对事物的同一性(同样大小和同类物件串在一起),有了最早的朦胧理解、爱好和应用②。陶器的装饰性纹样由简单的几何线条到具象的动物纹,再发展至抽象的创造性纹样。陶器的生产,包括它的纹饰的生产在内,并非凭空出现,而是直接承袭了编制的生产经验,包括编制花纹的经验在内③。原始的装饰艺术,是结合生产活动和使用目的,伴随劳动而产生的,所以劳动是艺术起源的终极因素④,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在器物上出于某种目的(记事或标记等)刻画一些图案,简单纹饰就随之诞生,在生活实践和生产劳动的过程中,会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基本的认知和理解,几乎所有原始艺术都兼有审美和功利性的双重功能,在原始社会里,所谓只有审美功能的纯粹艺术是不存在的⑤。由此出于祭祀、装饰的目的,有意识地创造一些线条、面及模仿一些动植物纹样,装饰艺术和审美艺术也就随之诞生和发展。
一、先秦器物的纹饰设计思路与方法
纹饰的初始目的可能与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相关联,进行记录、寄托、宗教、巫术仪式等,例如马家窑文化彩陶盆上绘制的一组类似人物牵手舞蹈的纹样,发展到后来逐渐产生对于自我、自然的认识和表达,例如半坡文化的人面鱼纹盆。第三步才可能产生以装饰、审美和艺术为目的的创造,例如青铜器上大量装饰的云雷纹底纹等,但前两步的长期实践和大量经验积累,为第三步创造设计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和丰富的素材。从这种思路去理解和认识古代器物的纹饰(图1),才可以把握其真正的内涵,也进一步印证了马斯洛需求理论金字塔,只有当人们在生理、物质方面获得了满足才可能有精神方面的需求,进而产生艺术创作活动。
图1 纹样发展过程
关于器物的纹饰设计过程,李济先生对此有详细的描述:“器物的纹饰设计与制作,可以追溯到史前的陶业。铜器上每一个单位花纹的制造,可以包括刻、划、雕、塑、堆等不同的手续,就小屯出土的土模来看,在雕刻以前,还有绘画的工作,为雕刻的前奏。”⑥15并根据器物上的纹饰,对纹饰的制作进行分类:
(1)刻划范文是一种长期使用的方式,主要有凸出器物表面的阳线和凹入器表的阴线,在早期及原始的纹饰设计和制作中,铜器上的纹饰全由阳线表现,这是在范上所刻的阴线的反面。如殷墟出土的范尚保有这一做法的例子,简单铜器、箭头、小刀和在范上刻划早期的字⑥22。
(2)模和范搭配制作复杂纹饰,主要由阳线纹饰和阴线纹饰搭配进行,这类纹饰设计方式用于制作复杂、精美的纹饰,在制作上又分为多种程序和工艺进行,主要可以分为两种,其一是在模上刻划阴线,在范上刻划阳线,有些范上的阴线纹饰是在范上直接压印,例如一些圈纹;其二是模上堆雕浮雕的纹饰,在范上刻划阳线纹饰。堆雕纹饰是在陶胚制成后,在其表面用泥条或泥块塑形,这种方式主要制作一些立体浮雕的纹饰,例如牛头纹饰、腹部或足部的棱脊。其中镂空的纹饰和造型是在模上雕刻,与浮雕方向相反,雕刻深的线条,深度与器物的厚度相等或超过。
二、器物纹饰的发展阶段
先秦时期的器物纹样设计总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就是史前时期,夏代以前至新石器时期,这一阶段的器物纹样设计较为单一,主要以石器、骨器、玉器和陶器为主体,在纹样的设计中,遵循纹样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规律。骨器上的早期纹样、刻符与甲骨文的产生有直接的联系,陶器的纹饰有几何纹、动物纹、植物纹和抽象纹,常见的有鱼、蛙、鸟、虫、兽、人等几种形象,其中鱼纹主体元素出现的地域最广,时间线最长,色彩上以赭红、黑和白色为主,在表现手法上以线描、平涂为主,如西安半坡出土的陶器上线条构造的鱼纹,山西姜寨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平涂的鱼纹(图2)。同时,还能看到线条和颜色平涂构成的纹饰图案,例如西安半坡的人面鱼纹盆。这一时期的纹饰发展在陶器上表现最为出众,以黄河上游(甘肃、青海、宁夏)的大地湾、马家窑(图3)、马厂为代表;黄河中游(陕西、山西、河南)的庙底沟、半坡为代表;黄河下游(山东)的大汶口为代表,彩陶文化的发展大约始于公元前8000左右至公元前3000年左右,是人类造物设计 XE "造物设计" 史上的开创性代表,彩陶纹饰记录了人们在生产、生活、宗教、经济等各方面的活动,是史前人们造物设计艺术的代表。
图2 纹饰表现手法
图3 马家窑文化彩陶盆
第二阶段就是夏商周时期,这一时期是先秦造物设计 XE "造物设计" 发展的主要阶段,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器物纹样设计主题、方法和思想。主要以青铜器、玉器和漆器为主体,以青铜器为例,总体上来说,夏文化时期受限于生产工艺和文化水平,装饰纹样简单,从目前考古发现有弦纹、圆圈纹、网格纹、乳钉纹等。需要说明的是这一时期,在经历了新石器时期绚烂的彩陶纹饰之后,陶器上的纹饰往往比较简单、质朴,以几何纹为主,出现了大量的神秘刻纹。
商文化时期装饰纹样出于尊神重鬼的宗教需求,纹样设计复杂、繁多。纹饰是青铜器美丽的着装和语言,是商代青铜器的灵魂⑦。在青铜器纹样设计上主要以兽面纹组合为中心,搭配以动物纹为主体,兽面纹、龙纹、凤纹等神异的动物纹应用广泛,形式多样。在妇好墓出土的208件青铜器中,约有190件青铜器的纹饰上有神异动物纹,兽面纹和龙纹的样式达十几种之多⑧。应用最多的兽面纹,基本样式以大鼻梁为中轴,眼睛和角造型突出,总体上左右对称布局,艺术设计风格神秘、肃穆、威严,马承源先生认为商文化中青铜器兽面纹这种凶野的凝视着的态势,其背景是鬼神崇拜⑨。纹饰分布在青铜器腹部为主,其他有足部、顶盖、扉棱等,纹饰的设计手法基本可以分为具象、形象和抽象三类。青铜器的设计制造受当时社会宗教和政治因素的影响,发展非常迅速,制作工艺、材料、造型、纹饰等可以看作当时造物设计 XE "造物设计" 文化的代表。
西周建立了完备的王权专制政治制度,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其统治,构造了严格的礼乐制度。出于礼制的需要并依托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青铜器设计制造规模宏大,纹样设计逐渐规整、精细和理性化,商代神异和仿生的动物纹逐渐消失,几何纹样逐渐增多,动物纹样趋于写实和理性,出现窃曲纹、环带纹、重环纹、瓦纹等规律性几何纹样,纹样的设计风格与器物整体一致,形成典雅、和谐的整体设计风格。
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礼制文化的瓦解,社会生产力、商业经济和铁器、漆器的发展,器物的纹样趋于简化、突出实用目的。青铜器的造型和装饰出现多元化、地域特色,也出现了一些精雕细镂、玲珑剔透的精美青铜器,各种复杂的制作工艺开始出现,有模压纹饰、镶嵌、错金银(图4)等工艺流程。
三、先秦器物纹样设计法则
整个夏商周时期的器物纹样设计呈现出从崇神的神秘性到理性化再到多样化的演变过程。从造物设计 XE "造物设计" 的纹样构成方面看,先秦时期的器物纹样设计方法基本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称设计
图4 错金银马首形铜辕饰(战国中期)
图5 一组兽面纹
图6 一首双身龙纹
图7 重复性设计
图8 层级组合性构图
对称构图是将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对象按照一定的规律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先秦时期的石器、陶器、青铜器、漆器等器物上可以看到大量的对称构图形式,对称构图形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美学中的经典审美形式。对称构图形式具有庄重、稳定、条理、安定、厚重等形式美语义,在青铜器造物设计 XE "造物设计" 上,纹饰的对称组合形式是主体,也形成了青铜器庄重、静态感的审美意象。如图5所示的一组青铜器兽面纹,兽面纹就是应用对称构图法,以中间鼻梁为基准线,两边为对称的双目、角、耳和其他部分。青铜器上的兽面纹对称布局方式有些在一个平面,有些处于两个相连的面上,兽面纹的鼻梁构成器物转角,当视角处于器物的两面转角处时,才能够看到完成的兽面纹饰。同时,对称构图形式有另外一种扩展,在器物纹饰设计上,出现了共用元素的对称构图方式(图6),共用元素是两个或多个完整形态的共用部分,共用元素的构图方式既有形式美感,又突破自然写实的方法,营造出一种创造性、活泼性的美感特征。
(二)重复设计
重复构图形式主要是指相同纹饰的连续性、规律性布局方式,纹样的重复构图形式可以体现出节奏感和韵律感,经常在几何纹样的设计中应用。例如在陶器和青铜器上可以看到大量的基础纹样重复构图形式(图7),常见的有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二方连续是一个基础纹样向左右或者上下重复布局,组成一条带状图案,经常用于器物的肩部、腰部和圈足等处。四方连续是一个基础纹样向四周重复连续布局,组合成一个区域图案,经常用于器物的底纹。
(三)层级设计
纹样设计在不同种类的器物上灵活多变,同种纹饰应用方式也不一致。在纹饰的组合搭配上出现不同层级的组合形式,纹饰层次分明,井然有序(图8)。多种纹饰的布局方式上有主次之分,底纹一般由几何纹饰构成,中间层级的纹饰以表现主题语义的纹饰构成,如鸟类、夔纹、龙纹、蝉纹等,顶层纹饰一般由兽首纹饰以浮雕方式组成,不同层级的组合设计构成器物纹饰的整体性。
四、结论
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首次手工业发展高峰,形成了灿烂丰富的物质文化、器物文化和设计文化。先秦的造物设计从材料、工艺、方法、思路和设计理念方面对我们当下文化复兴和设计创新发展意义重大。先秦器物的纹饰和造型设计源自生活和造物实践,形成了堆成、重复、层级和对比调和的设计法则,通过自然采集与认知探索,从自然和生活中获取灵感,形成了模仿设计、抽象设计和设计推理的设计方法进化过程。
注释:
①杨远.夏商周青铜的装饰艺术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200.
② 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8.
③于民.春秋前审美观念的发展[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4:55.
④ 王秀芳.美学·艺术·社会[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78.
⑤ 刘峻骧.中华艺术通史·原始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8.
⑥ 李济.殷墟青铜器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⑦ 朱志荣.中国审美意识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68.
⑧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妇好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21.
⑨ 马承源.中国古代青铜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