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2020-03-13孟然然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内容高职

孟然然

(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 广州 510663)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特别强调“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明素养,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当前,部分高职院校重专业轻文化,文化课中尤以“大学语文”的处境更为尴尬,面临着学生无所谓、学校不重视、定位不清晰的局面。按照习总书记讲话精神,对“大学语文”课程加强改革,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并能够内化为行为习惯是新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也是大学语文变被动为主动,实现更大价值的重要机会。

二、“大学语文”教学内容改革的思路

“大学语文”是一门高职院校全体学生设置的公共基础课,对经典作品的解读、赏析,实现其工具性和人文性两种属性,在提升学生语言使用能力(包括获取信息的能力、进行逻辑分析的能力、表达意见的能力、抒情言志的能力和自我学习的能力)和提升人文素养方面(包括职业素养)具有重要作用,是学生学习其它各门课程的先行课,是高职学院实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1]。基于对“大学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权重的重新认定,结合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特点和学生情况,从大学语文的内容体系的构建和内容选择两个方面探讨“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思路及课程设置的策略,目的在于提升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使“大学语文”发挥更大的价值。

(一)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的体系建构

近年来,有关“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改革已经有了大量的研究,有按照文学发展历程来构建课程框架的,有按照体裁类型来构建课程框架的,近些年更为流行的是以主题方式来搭建课程框架[2]。主题和专题相结合的方法已经成为很多学校选择,一方面是因为课时受限,“大学语文”课程内容极广,但课时有限,以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大学语文”课程只有28课时。要在这有限的课时里涵盖“大学语文”的全貌确实太难。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与文学专业的专业课程还是有区别的,无法按照文学专业的框架来讲课,只能在有限的课时里尽量完成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力和人文素养的目标,使学生能够产生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并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

(二)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内容选择

1.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相结合。习总书记指出,“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十九大报告也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大学语文”课程在内容选择上要遵循“古为今用、与时俱进”的原则,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意义[3]。例如,习总书记在解读“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说:常人只重“学而优则仕”这后半句,并以此激励自己刻苦读书,希望来日出人头地。为政者则要看重前半句,善学善思、善作善成,不断提高自己、充实自己,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对高职院校的普通学生来说,“仕”可以拓宽到各个行业领域,做学生时扎实学习、勤于练习、积累经验,学有所成才能够在某个行业独当一面,甚至成为行家里手。在工作中也要继续保持持续学习的态度,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提升自我价值。“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在精益求精的过程中打磨自己的能力。这即是“古为今用”,高职学生吸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弘扬工匠精神,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2.贴合学生的专业和生活。“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选择要尽量贴合学生的专业和生活。好的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拓展对本专业的认识,服务于专业学习;同时学生对专业的热爱会产生移情效应,从专业的视角来重新认识文学史中的作品和人物,增加学生对大学语文的新鲜感和喜爱[4]。如:大部分学生对于宋代婉约派词人李清照的印象一直是“凄凄惨惨戚戚”的温婉含蓄的柔弱女子,但是李清照的《打马赋》中描绘了闺中室内打马的一种雅致游戏,她运用了大量与马有关的诗文典故,对棋盘上“马”的交错变化做了细致的描绘,展示出了作者豪迈不羁的性格特点,也表现出自己拳拳爱国之心。所以面向体育专业学生讲李清照的诗词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入《打马赋》作对比,学生在学习时就不会再无法融入作者的作品,而是以全新的视角去发现词人性格的不同一面,提升词人的趣味性,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3.积极重视“大学语文”课程的工具性。2014年,教育部职业院校公共基础课语文课的课程标准把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交流表达和应用写作三门课程融合在一起,体现出“大学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除了课程融合,还应有统一的语文观念,即文学作品的阅读赏析不应该和交流表达和应用写作割裂开来,应该是统一的整体[5]。以《非攻》为例,教学中既要传递墨子“兼爱非攻”的思想,这是即便放到现在也有很大现实意义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还要学习古人陈述观点和辩论的方法,这是“大学语文”课程工具性的体现,再结合所学开展一场课堂或学院辩论赛来让学生实操,最后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和补充讲解。这样做可以让学生对于语文的认识不再是“不知道为何而学”,也不再是“不知道如何去学”,使语文鲜活有用,从而增添学习的趣味性。

三、“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及其框架设计

在上述指导思想的指引下,对“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框架进行设计,教学内容选择主要包括“家国情怀”、“青年之思”和“人文素养”三大主题。如表1所示。

表1课程内容框架设计表

“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选择应以“家国情怀”开篇,共分为“思乡爱国”“亲情、友情、爱情”“胸怀天下、仁者爱人”和“品质立身”4个专题。同时结合时政,以中国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以来的巨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家国情怀是主体对共同体的一种认同,并促使其发展的思想和理念,在增强民族凝聚力、建设幸福家庭、提高公民意识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其基本内涵包括家国同构、共同体意识和仁爱之情;其实现路径强调个人修身、重视亲情、心怀天下;既与行孝尽忠、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乡土观念、天下为公等传统文化有重要联系,又是对这些传统文化的超越。因此,这个主题包含了思乡爱国、人世情(亲情、友情、爱情)胸怀天下和仁者爱人,以及品质立身四个方面,在具体篇目的选择上主要考量因素有具有代表性、篇幅短小、有趣味性——适量降低阅读难度贴合学生的阅读习惯。第二个主题是“青年之思”,主要考虑到教学对象所处的特殊时期,青年是整个社会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同时也身处人生最为迷茫和困惑的时期,容易走弯路。大学语文可以发挥优秀文化的引导作用,带领他们客观地认识苦难与人生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理想,通过读书和行动,在经典和先贤的指引下,顺利进入社会,为自己的理想拼搏,发挥出体育人的精神。第三个主题是“时代脉搏”,主要关注当代人们关心的问题,同时注重汲取中国优秀传统和文化,增强学生的公民责任感和增强他们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豪感。

四、结语

当前,正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的关键时期,积极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大学语文是在大学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民族自信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的合理设计,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丰富的家国情怀、人文素养和经典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大学语文教育的有效性,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教学内容高职
综合利用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单元复习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大学语文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如何将微课融入高职钢琴课堂教学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