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8年秦皇岛市学龄前儿童含腮腺炎成分疫苗接种调查及效果检测

2020-03-13卢凌凌

河北医药 2020年2期
关键词:腮腺炎秦皇岛市基因型

卢凌凌

流行性腮腺炎作为腮腺病毒感染导致的急性传染性呼吸道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常见于幼儿、青少年群体[1]。研究发现,流行性腮腺炎发病急,具有病情进展快及传播速度快等特点,患儿多伴有食欲不振、发热及头痛等症状,对患儿进食、发音存在影响,重者可诱发胰腺炎、脑膜脑炎及卵巢炎等相关严重并发症,增加瘫痪、病死风险,故需及早实施有效治疗[2,3]。目前,临床医学预防腮腺炎病毒感染的主要途径为接种麻疹-腮腺炎-风疹疫苗(MMR),能有效缓解临床症状,降低发病风险[4]。但相关研究显示,因腮腺炎疫苗接种的次数较多,易给患儿身心造成不同程度的痛苦,加上操作过程较为复发、繁琐,于临床治疗中开展具有一定局限性,有待进一步研究[5]。基于此,本研究对2017年秦皇岛市学龄前儿童接种含腮腺炎成分的疫苗效果进行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择2018年秦皇岛市1 800例学龄前儿童作为观察对象,选择多阶段分层整群的随机抽样法实时横断面调查。即第一阶段为:与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免疫规划工作实施状况结合,将秦皇岛市分为北区、中区及南区;第二阶段:参照统计的年鉴人口数,经随机数表法选择12个乡镇;第三阶段:将抽取的12个乡镇1 800例学龄前儿童纳入研究。入选标准:所有入选对象年龄均≥2岁且≤7岁,全部为本地的常住儿童,或是于本地居住>3个月[6];无感染性、传染性疾病;身体健康,且接种MMR≥1剂次;无腮腺炎感染既往史;无先天性的免疫系统疾病、精神疾病及恶性肿瘤[7];本研究通过秦皇岛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所有儿童家长对本研究全部知情,并签署有关同意书。

1.2 方法

1.2.1 问卷调查:选择自制调查问卷对入选对象的一般资料进行收集,包括儿童的性别、姓名、居住地、出生日期与MMR免疫既往史等情况,其中MMR的免疫史将预防接种证上记录为准,针对无预防接种证者则将预防接种信息系统内保存的接种记录为准。

1.2.2 实验室检查:针对纳入研究的所有儿童,于其接受检查的当日早晨空腹状态下抽取2.0 ml肘静脉血,经2 500 r/min离心操作10 min,分离血清,置入-70℃冰箱内保存,待测。将所有标本及时送至秦皇岛市疾病防控中心的免疫实验室进行检查,而为保证检查质量,将所有标本放在统一的恒温实验室内静置20 min后实施检测。选择酶联免疫吸附法对血清内抗腮腺炎IgG抗体进行检测。分析接种MMR后相关抗体的几何抗体浓度(GMC)。临床判定阳性标准是:抗体水平≥108 mU/ml代表阳性,而<108 mU/ml代表阴性。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1 800例学龄前儿童全部采集血清标本,其中男980例,女820例;其中北区、中区、南区分别为614例(34.1%)、600例(33.3%)、586例(32.6%);其中6~7岁儿童为937例(52.6%),4~5岁儿童为194例(10.8%),2~3岁儿童为669例(37.2%);其中接种1剂次MMR儿童为1714例(95.2%),接种2剂次MMR儿童为85例(4.7%),接种3剂次MMR儿童为1例(0.06%)。

2.2 不同性别儿童接种MMR后检出的腮腺炎抗体阳性、GMC情况 女性儿童接种MMR后检出的腮腺炎抗体阳性率、GMC水平均高于男性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性别儿童接种MMR后检出的腮腺炎抗体阳性、GMC情况比较

注:与男性儿童比较,*P<0.05

2.3 不同地区儿童接种MMR后检出的腮腺炎抗体阳性、GMC情况 不同地区儿童接种MMR后检出的腮腺炎抗体阳性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同地区儿童接种MMR后GMC水平对比,其中中区最高,南区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地区儿童接种MMR后检出的腮腺炎抗体阳性率、GMC水平比较

注:与北共比较,*P<0.05;与中区比较,#P<0.05

2.4 不同年龄段儿童接种MMR后检出的腮腺炎抗体阳性、GMC情况 6~7岁儿童接种MMR后的腮腺炎抗体阳性率、GMC水平均低于2~3岁、4~5岁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5 不同接种MMR剂次儿童检出的腮腺炎抗体阳性、GMC情况 接种1剂次MMR儿童接种MMR后的腮腺炎抗体阳性率、GMC水平均低于接种2剂次、3剂次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3 不同年龄段儿童接种MMR后检出的腮腺炎抗体阳性率、GMC水平比较

注:与2~3岁比较,*P<0.05;与4~5岁比较,#P<0.05

表4 不同接种MMR剂次儿童接种MMR后检出的腮腺炎抗体阳性率、GMC水平比较

注:与1剂次比较,*P<0.05

2.6 腮腺炎疫苗免疫效果评价 发病2年以上发病率与2年内对比有明显上升,6~9年上升显著,10~11年逐渐下降,保护率变化规律与发病率存在负相关关系。见表5。

表5 腮腺炎疫苗免疫效果评价

3 讨论

3.1 腮腺炎的病原学和临床表现分析 腮腺炎作为常见的儿童疾病,发生原因多与免疫性、原因未明性炎症肿大、感染性及阻塞性炎症肿大等因素存在相关性,其中常见为感染性腮腺炎,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及身心健康、生活质量存在严重危害[8]。目前,临床医学针对腮腺炎的相关流行病学研究报道较多,但针对存在明确MMR免疫史的学龄前儿童腮腺炎IgG抗体水平相关研究较少,有待进一步分析[9]。初生儿童能够通过母乳获得一定的腮腺炎免疫能力,随着时间推移抗体逐渐减少和消失,儿童的免疫能力下降。研究显示,学龄前儿童作为腮腺炎高发人群,对存在MMR免疫史儿童的腮腺炎IgG抗体表达水平进行分析,能为临床接种MMR疫苗的免疫效果提供参考信息,进而为临床防控腮腺炎、MMR免疫策略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10,11]。流行性腮腺炎作为腮腺炎病毒引发的传染疾病,在儿童发病的几率很高,发病后患儿会出现单侧或双侧腮腺肿大的症状,同时还可能伴发发热、头痛,以及厌食和肌痛等症状,部分患儿还会出现脑膜炎或是胰腺炎,处于青春期后的男性患者还有并发睾丸炎等病症的可能。

3.2 腮腺炎的流行病学分析 流行性腮腺炎爆发疫情的控制措施中,隔离措施起到的效果是十分有限的。在MuCV疫苗广泛应用之前,腮腺炎3~5年就会流行一次,但在疫苗的广泛使用下,此项特征已经逐渐消失。腮腺炎在全年均有可能发病,但主要是集中在每年的4~7月份,我国的流行性腮腺炎一般会在4~7月出现大高峰,而在11月到次年1月出现小高峰。腮腺炎的人群分布情况中,1岁以内婴儿由于母传抗体的影响发病率较低,而成年人大部分有过发病史或是存在隐性感染,发病率也较低,大部分的病例集中于5岁到9岁的学龄前儿童,而幼儿托管机构等人员密集单位,发生感染的风险更高。

接种含腮腺炎成分的联合疫苗是腮腺炎防控的重要措施,尤其是麻腮风联合疫苗的应用,近年来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相关研究指出,在接种麻腮风疫苗后,腺炎抗体活性量与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免疫前(P<0.05),免疫成功率高达97.50%。麻腮风联合疫苗能够提高儿童麻疹、风疹和腮腺炎抗体活性量,疫苗的免疫成功率较高,对预防麻疹、风疹和腮腺炎具有重要意义。含腮腺炎成分疫苗的保护效果,会受到疫苗株、接种次数、剂量和间隔时间的影响,同时接种的年龄及机体的免疫反应也会影响保护效果。

3.3 2018年秦皇岛市1 800例学龄前儿童含腮腺炎成分疫苗接种调查及效果检测分析 研究显示,腮腺炎仅有1个血清型,但随着临床不断深入研究腮腺炎发现,不同的腮腺炎病毒相关基因型间具备的抗原交叉性为有限的,而接种疫苗释放的抗体对不同病毒相关基因型的中和作用显示相对较弱[12]。而我国的流行性腮腺炎相关优势株是F基因型,且国内常应用的MMR主要来源于Jery Lynn疫苗株,通过基因测序研究显示腮腺炎F基因型和A基因型的型内存在很大差异,即说明MMR防控F基因型的国内腮腺炎相关效果可能最差,故积极研发F基因型的腮腺炎疫苗为临床研究的重点[13,14]。目前,国内医学针对F基因型Ⅰ期的临床试验显示,存在较高的安全性、免疫原性,但针对其于临床防控工作中普遍推广仍需探究,因国内MMR临床试验显示腮腺炎相关抗体转阳率在80%~85%[15]。本研究结果表明,接种MMR儿童的平均IgG抗体阳性率是81.4%,且不同性别及地区儿童的腮腺炎IgG抗体阳性率显示存在显著差异,特别是男性儿童腮腺炎的IgG抗体阳性率是78.5%;提示秦皇岛市学龄前儿童在出现腮腺炎病毒感染后,易引起腮腺炎暴发流行,并说明1剂次MMR可能难以防控腮腺炎流行、暴发[16]。近年来,国内外大多数国家全部选择2剂次MMR免疫策略,但相关研究发现2剂次MMR免疫效果可能存在一定局限性。本研究结果表明,接种1剂次MMR儿童的抗体阳性率显著低于接种2剂次MMR儿童,且随着儿童的年龄增长,儿童的腮腺炎GMC水平显示为降低趋势[17]。相关研究发现,存在低水平中和抗体相关血清无法持续的对进化树上不同分支处腮腺炎病毒株进行中和,提示低水平中和抗体相关个体具有较高的在感染风险,可导致腮腺炎于学校内进一步暴发,故2剂次MMR免疫策略至关重要,而国外青少年的腮腺炎暴发研究说明MMR第2剂次接种时机有待进一步研究[18]。在接种效果上来看,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发病2年以上发病率与2年内对比有明显上升,6~9年上升显著,10~11年逐渐下降,保护率变化规律与发病率存在负相关关系。以上结果所代表的是疫苗保护效果在逐步减弱,初次免疫5年之内保护效果良好,超出5年则相应的疫苗保护作用会有所下降,应该及时重新接种腮腺炎疫苗。10年后保护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分析其与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对比卫生意识及习惯更强存在相关关系,同时也可能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对于流行性腮腺炎病原菌的抵抗能力有所提升。

3.4 腮腺炎的预防 流行性腮腺炎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为避免儿童传染,需要积极做好预防措施,建议采取以下几点预防办法:(1)接种疫苗。接种疫苗属于腮腺炎预防的有效措施,也是最直接的方法,儿童需要按时接种疫苗。一般情况下,1.5岁儿童完成一针接种,6岁儿童接种一针。现阶段有麻腮疫苗、麻风腮疫苗。值得关注的问题时,腮腺炎减毒活疫苗不能够应用在孕妇、先天性免疫低下人员中。(2)使用口罩。基于腮腺炎病毒对于外界的抵抗力较低,为此不需要做终末消毒处理,但是对于污染的食物需要尽量煮沸消毒。在流行季节应该积极应用口罩切断传染途径。(3)培养卫生习惯。良好的习惯需要做到勤洗手、勤通风、晒衣物、锻炼身体、多喝水等。儿童应该合理的安排作息时间,增强营养,加强日常体育锻炼。第四,隔离病患。避免儿童与流行腮腺炎患者解除,若发现疑似病例,出现发热或是上呼吸道症状,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便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患儿不上学在家隔离,多饮水,注意口腔卫生,在上课前到医院检查。

综上所述,2018年秦皇岛市学龄前儿童接种含腮腺炎成分的疫苗后显示腮腺炎抗体的阳性率较高,且接种2剂次33剂次MMR儿童的腮腺炎抗体阳性率高于接种1剂次儿童,同时腮腺炎抗体GMC的水平随着时间增加而不断降低。但本研究属于横断面研究,仅能为儿童IgG抗体水平随着年龄增长相关论断提供线索,仍需前瞻性研究提供支持证据。

猜你喜欢

腮腺炎秦皇岛市基因型
HBV基因型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探讨
秦皇岛市人大系统 创新方式方法 做实联动监督
HBsAg低反应性乙肝患者HBeAg表达与HBV基因型、DNA载量的关系
PD-1和CTLA-4 3′UTR基因交互作用在HBV感染中的作用*
流行性腮腺炎,如何应对?
小七星瓢虫学飞行
腮腺炎与男性不育
奉献一生捐资助学
城市公共设施承载力评价研究——以秦皇岛市为例
治腮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