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见治疗感冒中成药的组方用药规律分析*

2020-03-13李雪瑶时宇静常鹏飞袁亚男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20年6期
关键词:风热组方风寒

李雪瑶,时宇静,常鹏飞,袁亚男,徐 治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北京 100700)

感冒是最为常见的外感疾病之一,多因触冒风邪,邪犯卫表所致。早在《内经》中就有感冒的相关论述,宋代《仁斋直指方·诸风》明确提出了“感冒”的病名。感冒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不同人群都可能患病,在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因此,中成药以其服用方便快捷的特点成为治疗感冒的重要一类,甚至无需经过医师,患者便可自行购买并服用部分成药进行治疗[1]。目前,市售治疗感冒的中成药品种繁多,组方用药各不相同,且剂型多样。为进一步了解市售治疗感冒的中成药的现况,分析其用药特点与思路,更好的帮助临床医生及部分患者准确使用感冒类中成药,本研究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对目前常见的治疗感冒的中成药进行分析,现将情况论述如下。

1 资料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是中药成方制剂(以下称“中成药”)的国家标准,收录中成药超过4000种,具有很好的代表性[2]。故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手册》为数据来源,对其收录的治疗感冒的成方制剂进行分析。检索主治的中医疾病中明确标有“感冒”的中成药作为分析对象,共得到348个中成药。

2 数据分析

本研究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进行数据的检索、筛选,并使用该软件自带的数据挖掘算法(关联规则分析、熵聚类等)对组方用药进行分析。首先,在成方制剂数据库中检索主治的中医疾病为“感冒”的中成药,对该类中成药的用药情况、组方规律等进行分析。其次,将检索获得的治疗“感冒”的中成药进行分类分析,根据其治疗“中医证候”的不同,在感冒中成药中分别检索针对“风热”“风寒”“湿”“毒”等不同证素治疗的亚类进行分析,以了解并对比同病异证情况下感冒中成药的组方用药思路和方法。

图1 感冒中成药的药物使用频次统计(前20位)

3 结果

3.1 感冒中成药的用药情况分析

经检索“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成方制剂数据库,获得治疗感冒的中成药共348 种,涉及中药453 味。其中使用频率≥50 次的中药共有20 味,详见图1。

对453 味中药的性味归经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辛、苦、甘味的中药使用频率非常高,均逾千次。而咸、酸、涩等收敛、沉降之性的中药使用频率非常低,仅不足百次。从四气上看,除大热之药使用很少,性寒、温、平、凉的药物均有应用。入肺、胃、脾经的中药尤为多,这也符合感冒的致病特点。四气、五味、归经的频次统计见表1-2。

3.2 感冒中成药的治疗病证分析

在此次研究的感冒中成药中,不少中成药不仅能够治疗感冒,同时还能治疗其他疾病,常见的有风温、积滞、中暑、咳嗽等,见表3。

对348种感冒中成药针对的中医证候进行频次统计,所治证候频次位居前十的见表4。尤以治疗风热感冒的中成药最多,包括治疗风热犯表证的135 种和风热犯肺证的24 种,共159 种,占比高达45.7%;其次风邪、风寒、湿邪、热毒、温毒等也是重要的证素。

3.3 感冒中成药组方用药规律分析

中医治病强调辨证论治,虽所治疾病相同,但用药常常千差万别。若将所有治疗感冒的中成药杂糅在一起进行分析,恐意义不大。因此,根据所治病证的不同,进行分类分析,以此了解治疗感冒的组方用药规律和核心方药。具体如下文。

3.3.1 “风热感冒”中成药用药规律分析

在348 种治疗感冒的中成药数据的基础上,检索主治的证候中含有“风热”的中成药,得到155种,共涉及中药226 味。运用关联规则分析,设置支持度为0.2(表示155 种中成药中至少有20%出现),得到高频的药物组合12 种,其中甘草、桔梗、金银花、连翘等药物使用频率较高,见表5。将置信度设为0.8,获得10 条关联规则,见表6。

表1 药物四气五味统计

表2 药物归经统计

表3 中医疾病统计

表4 中成药所治证候统计

表5 治疗“风热”的高频药物组合

图2 支持度为0.1时核心药物

表6 治疗“风热”的组方规则分析

图3 支持度0.2时核心药物

表7 常见风热感冒中成药组方情况

运用软件自带的网络化展示功能表现药物之间的关系,分别以支持度0.1、0.2进行展示。设置支持度为0.1 时,显示核心药物见图2;当支持度上升至0.2时,显示核心药物为金银花、连翘、薄荷、牛蒡子、桔梗、甘草6 味,见图3。市售中成药中组方与核心用药相似度较高的见表7。

3.3.2 “风寒感冒”中成药用药规律分析

在348 种治疗感冒的中成药数据的基础上,筛选主治证候中含有“风寒”的中成药制剂,最终得到60种,涉及中药共167 味。设置支持度为18、置信度为0.9,得到高频的药物组合14 种,其中陈皮、甘草、紫苏叶、半夏、杏仁、麻黄、桔梗等药物出现频率较高,这些药物中不仅包含解表散寒为主药物(如麻黄),更有不少具有理气化湿的作用(如紫苏叶、陈皮等),详见表8。置信度0.9时,得到15条关联规则,见表9。

表8 治疗“风寒”的高频药物组合

表9 治疗“风寒”的组方规则分析

图4 支持度0.20时核心药物

图5 支持度0.30时核心药物

表10 常见风寒感冒中成药组方情况

运用网络化展示的功能,分别以支持度0.2 和0.3进行展示。支持度为0.2时,显示核心药物15味,见图4。支持度上升为0.3时,核心药物进一步集中为9味,组方以祛风散寒、理气化湿为主,见图5。市售中成药中组方与核心用药相似度较高的见表10。

3.3.3 “湿邪感冒”中成药用药规律分析

湿邪是感冒病中重要的致病因素,湿性重浊,常常与风邪、寒邪、热邪等兼挟致病,且湿邪致病往往呈现病程的缠绵性。例如,感冒迁延难愈、感冒后期久咳等都可能与湿邪有关。故对348种治疗感冒的中成药进行再筛选,选择主治证候中含有“湿”的中成药制剂,最终得到47 种。设置支持度为0.5、置信度0.95,得到高频用药组合25条,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是紫苏叶、广藿香、陈皮、茯苓、甘草及其互相之间的配伍运用,详见表11。得到关联规则20条,见表12。

表11 治疗“湿”的高频药物组合

运用网络化展示的功能,分别以支持度0.3 和0.5进行展示,可以看出支持度0.3 时,显示核心药物12味,组方以理气化湿为主,与藿香正气散相似,见图6。支持度上升为0.5 时,核心药物进一步集中为7 味,见图7。其中,组方与核心用药相似度较高的中成药见表13。

3.3.4 “热毒/温毒感冒”中成药用药规律分析

证候中含有“毒”这一证素的中成药也不在少数。在348 种感冒中成药中,有42 种中成药适宜证候中包含“热毒”“温毒”的共涉及101 味中药。设置支持度0.2、置信度0.6,得到高频用药组合7条,金银花、连翘;黄芩、连翘等都是清热解毒常用的配伍,详见表14。获得12条组方规则,见表15。

表12 治疗“湿”的组方规则分析

图6 支持度0.30时核心药物

图7 支持度0.50时核心药物

表13 常见湿邪感冒中成药组方情况

表14 治疗“毒”的高频药物组合

表15 治疗“毒”的组方规则分析

运用网络化展示功能显示核心药物及其关系。当支持度为0.15 时,显示核心药物包括清热解毒的金银花、连翘、牛蒡子、黄芩等,还配伍有退热的石膏,养阴清热的玄参、生地等,整个方剂与普济消毒饮的用药思路相仿,详见图8。当支持度上升至0.2 时,核心药物进一步聚焦,可见金银花、连翘、黄芩、石膏、桔梗、甘草是使用最为普遍的,详见图9。其中,组方与核心用药分析结果高度相似的中成药见表16。

图8 支持度0.15的核心药物

图9 支持度0.2的核心药物

4 讨论

感冒亦称为伤风,是最为常见的外感病之一,多因感受风邪,邪犯卫表导致[3],继而出现恶寒、发热、闭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身痛、脉浮等一系列临床症状[4]。感冒又有普通感冒和时行感冒之分,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时行感冒则在一个时期内具有广泛流行的特点[5]。

从本次针对感冒中成药的用药分析可以看出,使用频率位居前十位的药物分别为甘草、桔梗、薄荷、陈皮、连翘、苏叶、金银花、黄芩、防风和白芷。但统计频次并不能说明各药物在治疗中的重要性,其中最为典型的是甘草,因其有调和诸药的功效,应用最多,但多为佐、使药物,非治疗之主力;桔梗能够开宣肺气,外感之邪首先侵犯肺卫,符合治疗的思想;薄荷为疏散风热之药,由于其性宣透,又非大寒之品,故中成药喜用之;再如连翘,擅于解毒,若感冒伴有咽喉不适,用之十分恰当;陈皮、苏叶等为理气、祛湿之品,正如感冒久治不愈,多挟湿邪,理气化湿能够兼顾重要的兼证。

表16 常见热毒/温毒感冒中成药组方情况

治疗感冒的药物多为辛、苦、甘味,辛能散、能行,如麻黄、荆芥、薄荷等都属辛味药,可将外感之邪向外驱散,正如《丹溪心法》中所言:“伤风属肺者多,宜辛温或辛凉之剂散之”[6]。苦味药能泄、能燥,如杏仁能降泄肺气,黄芩、石膏能清热泻火,陈皮、厚朴能燥湿等。甘味药能补、能和、能缓,甘草最为典型,另如石膏等泻热药也属甘寒之味[7]。

众多外感疾病初期常常表现出感冒相似的症状,感冒若不及时治疗,也可能导致多种疾病,故有“万病皆从感冒起,感冒不治可成痨”之说。但凡证候相似,即可异病同治,故治疗感冒的中成药也常用于治疗一些其他疾病。从本次对感冒中成药的“主治疾病”的统计结果来看,除感冒病外,风温、积滞、中暑、咳嗽、痄腮、腹泻、喉痹等疾病居多。涉及西医疾病则常常包括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腮腺炎、流行性腮腺炎、支气管炎等。其中风温为温病的一种,焦树德认为风温证也属于感冒病中的一型[8]。内有积滞、外感风邪而致感冒的情况也颇为常见,小儿尤多。中暑则多发于夏季,暑多挟湿,暑湿伤表也可导致感冒,其症状常及胃肠,类似于胃肠型感冒。卫表不和,肺气不能清肃也常伴有咳嗽。痄腮、喉痹等疾病的早期,也多有风热表证的特点,故与风热感冒用药思路大体一致[9]。

中医治病讲究辨证施治,从本次统计的中成药可以看出,风邪、风热、风寒、暑湿、食积、温毒、热毒等是出现最为频繁的证候要素,虽同为感冒病,但病的人不同,治疗方药也各异,故根据中成药适宜证候的不同分类分析。从分类结果看,针对“风热”感冒治疗的中成药最多,可达155 种,占44.5%。方剂中的核心药物以金银花、连翘、薄荷、牛蒡子、荆芥、桔梗、淡豆豉等为主,恰与《温病条辨》中银翘散的组成基本一致,临床常用的如风热感冒冲剂、银翘解毒合剂、桑菊感冒冲剂等都属于这类。针对风寒感冒治疗则多用祛风散寒的麻黄、前胡、羌活、防风、桂枝、白芷等,同时还配伍有陈皮、半夏、紫苏叶、厚朴、茯苓、桔梗等祛湿化痰理气的药物,与三拗汤、香苏散、半夏厚朴汤等方剂用药思路类似,如风寒感冒冲剂、神曲茶、通宣理肺冲剂、外感风寒颗粒等。在祛风散寒的同时重视理气化湿可能是针对暑湿感冒,也可能针对感冒伴有咳嗽痰湿较重的情况。同理,当分析证候中含有“湿”邪证素的亚类时,陈皮、半夏、厚朴、苏叶仍未常用药,且较风寒更常用藿香、大腹皮、苍术、香薷等,可见祛湿理气的作用更强,例如常用的藿香正气水、暑湿感冒冲剂、保济丸等。此外,不乏有相当的感冒中成药适宜证候中包含“热毒”“温毒”,“毒”是中医的特有概念之一,一般认为邪气亢盛之极可生毒[10],这些中成药大多可治疗风温、痄腮、喉痹等疾病,初起也常见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或咳嗽、或咽痛等表现,与风热感冒有共同的表现和病机,但随后则表现为热毒的症状,清热解毒的金银花、连翘、牛蒡子、黄芩等是使用频次较高的药物。现代研究也证明了“毒”与西医的炎症有高度的相关性,而这些药物也被证实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11],这类药物也常用于流行性感冒,如清瘟解毒片、抗病毒颗粒等。在此基础上,均可根据治疗的侧重进行加减化裁:偏于治疗咳嗽者多用苦杏仁、橘红、麻黄、浙贝、枇杷叶等;退热解毒者多用石膏、黄芩、大青叶、栀子、板蓝根等,亦有少部分合用西药以加强退热作用;伴有头痛者多用川芎、菊花等疏散风热;若兼治热盛动风证,则多治痰治热以熄风,用药上羚羊角/水牛角、钩藤、僵蚕、南星、全蝎等居多。

本次对感冒中成药的治疗思路和用药特点进行了分析。充分印证了风、热、寒、湿等是导致感冒的重要病因,与以往的治疗思路大体一致。在具体用药上,类似证候的用药相似度较高,有时可高达90%左右,或可认为这类方剂组成具有较为可靠的临床疗效,已充分获得市场认可。同时,本次研究也通过分类分析的方法,以期对临床治疗和新药研发提供一些数据支撑。

猜你喜欢

风热组方风寒
Shunxin decoction (顺心组方) improves diastolic function in rats with 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 induced by abdominal aorta constriction through cyclic guanosine monophosphate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Signaling Pathway
冬读古诗御风寒
蒙医药清瘟杀黏类方剂组方的知识发现研究
风寒感冒忧,来碗“神仙粥”
感冒,要分清风寒还是风热
足趾及耳尖放血治疗风热客睑型睑腺炎验案1则
风热感冒会出现5个症状
感冒,要分清风寒还是风热
部颁标准中治疗风温中成药的组方规律
针灸联合中药组方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