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核”特色 增强“核”动力
——东华理工大学开展“六个一”教育活动纪实
2020-03-13朱天星陈晶晶张和西
朱天星 陈晶晶 张和西/ 文
作为中国核工业的第一所大学,东华理工大学在60 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始终高举“核地”大旗,弘扬核军工精神,以独特的校园文化彰显育人特色。近日,在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期间,该校围绕核军工精神,以“六个一”为内容,开展了一系列有声有色的活动,用以筑牢初心之基,铸就使命之魂。
一次核地寻根之旅
2019 年9 月27 日,东华理工校党委中心组成员驱车100 多公里,来到中国核工业抚州乐安二六一队相山国防科技工业军工文化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并与有着“功勋地质队”之称的二六一大队相关负责人和党员代表进行座谈。
“铀矿地质工作是光荣而伟大的,但也是极度辛苦和危险的,住羊圈、扛钻机、抠矿石、吸矿粉,正是核军工人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才有了今天核工业的辉煌。”“我们的命运与中国核军工事业紧紧地连在一起,国家需要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座谈会上,一句句发自肺腑的话语,激起了每个党员的情感共鸣;一个个标志性事件,记录着核军工事业发展的光辉历程;一个个发生在身边的故事,生动展示着核军工人对核事业的热忱与奉献。
大家表示,作为中国核工业第一所高校,要始终秉持“姓核是出身,兴核是使命”的信念,要学习二六一队老一辈核军工人以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及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保持初心不改,“核”心不变,以强烈的使命担当再创核地学辉煌。
一堂核工先锋的思想课
9 月28 日,校党委中心组邀请校内“中国好人”、首届“感动江西十大教育人物”宋金如教授,全国“模范教师”、科技扶贫典型李荣同教授,“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第二届感动江西教育人物”周义朋博士三位师生身边榜样讲述各自的初心和使命。
“我已退休,生存时间不多了,要珍惜时光,多干事,才不愧于党的培养教育。”现已93 岁高龄的宋金如哽咽难言,听众数度落泪。年衰岁暮,初心弥坚,依然拼尽余生之力感恩于党、服务师生,足以彰显她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忠诚。
“我认为忠于职守,做好本职工作是基本;踏踏实实,耐住寂寞,不急功近利是底线。”李荣同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将课堂搬到校外,将论文写到大地上,作为科技扶贫的践行者,“带领农民脱贫致富、助力企业产业提升”便是他的初心。
“天然铀是核军工基石,能从事这样伟大的事业,既是人生之幸,更是重任在肩。一生只为一事来,这辈子,我只要做好铀矿地浸这一件事就够了!”周义朋坚守戈壁十三载,像红柳一样把自己的根深深扎在祖国边疆的铀矿事业之中,而这个精神之“根”,正是他的家国情怀和初心所在。
三位身边榜样为党员干部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想政治课。
一段“核司令”的感人影像
东华理工校党委中心组成员集中观看了《林俊德院士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视频,学习全军英模林俊德“大漠铸核盾,生命写忠诚”的感人事迹。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是核军工人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的炽热情怀和永恒初心。林俊德院士与死神争分夺秒直至生命最后一刻,从罗布泊的荒原戈壁转战到医院病房这个特殊战场,完成了一名战士最后的冲锋。这种‘宁可牺牲生命,绝对不辱使命’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名核军工人学习。”“林俊德院士在生命最后时刻的视频令人动容,让人泪目,震撼心灵!”大家动情地说。他对党忠诚、矢志报国信念坚定;他始终爱党爱人民,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舍身报国,一生报国;他一辈子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通过观看视频,党员干部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一台表白核工业的文艺汇演
学校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主线,举行“初心如磐·使命在肩”主题文艺汇演。汇演分为“初心”“使命”“梦想”三个篇章,演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独特,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饱满的热情,为祖国母亲献上最诚挚的祝福,展现东华理工人敢于担当、勇于奉献的精神风貌。
汇演在开场舞《花开盛世》中拉开帷幕。诗歌朗诵《歌唱新时代》,退休老教师演唱的《召唤》、合唱《在太行山上》《我的祖国》等节目充满慷慨激昂、情意深沉的爱党爱国情怀。《中国核工业之歌》《勘探队员之歌》唱出了一代代核地质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高尚情操。校领导班子和教职工高唱《我和我的祖国》,深情讲述东华理工与祖国同进退、共成长。
当大合唱的旋律响起,全体起立,共同高歌《歌唱祖国》。回首光辉历程,一代代东华理工人筚路蓝缕为中国核工业倾情奉献。未来东华理工人将扬起理想的风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与祖国母亲共同前行。
一场“核”心不变的故事会
10 月23 日,宋金如、王永珍、史维浚、杨建四位离退休老党员对标《党章》,先后走上讲台,忆入党心路,讲成长经历,谈学习心得,话奉献乐趣,与大家分享他们的故事。
“我是从当亡国奴的那个年代走出来的”,1926年出生于吉林,知名核元素分析测试专家宋金如对于列强铁蹄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中国成立了,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同志对此最有体会,一定要倍加珍惜。”1987 年,时年61 岁的宋金如退休了,为了坚守初心,30 多年来每天坚持在实验室工作,其先进事迹受到广泛关注。“作为老党员,我们一定要在主题教育中做表率,在行动上永远跟党走。”
“这辈子最难忘的是参加1949 年10 月1 日的开国大典,聆听到了毛主席的声音”,90 岁高龄的王永珍是一名抗战离休老干部,现任离休支部书记。1990年离休后,他积极参与学校基建工程项目监督,所在支部连续27 年被学校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3 次被评为“全省先进集体”,个人被评为“全省十佳老支书”。“小时候家里穷,没饭吃,自从家乡来了八路军后,我看到了希望,15 岁时便参加了八路军,坚信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1949 年,我终于成为一名光荣的核工业战线上的共产党员。”
“作为一名老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最好的表现就是时刻把党的事业铭记在心,为党的奋斗目标尽一分力。”83 岁的留苏学者史维浚,每年都坚持到新疆沙漠腹地的铀矿地浸科研基地工作1 个月,与师生同吃同住。“尽管辛苦,但科研取得重大突破时,那种快乐总是让人最难忘怀的。在这个年纪依然坚持科研,需要极大的毅力,自己是一名老党员,应该为年轻一代做榜样,应该为国家核事业发展做点事。”
“希望青年大学生能继承发扬核军工精神,将校园文化精髓永续传承”。2018 年,杨建被评为“全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先进个人”,其事迹被拍成专题片《老核工育新“核”苗》。退休后,杨建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关心下一代工作中,经常为大学生举办讲座,还被聘为课外辅导员。“当年选择这所学校就是奔‘核’而来,在骨子里对‘核’有着特殊情感,无论是在地质大队还是在学校,为了这份事业,我曾经出生入死过,但作为一名党员,从未后悔过。”年过七旬的杨建动情地讲述着初心和成长经历,感谢母校的培养恩情。
一本核特色鲜明的文化读本
10 月25 日,学校召开《弘扬核军工精神》读本最后一次审稿会。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事业铸就伟大的精神。在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历程中,东华理工熔铸的“核心意识、家国情怀;军人特质、担当奉献;工匠神韵、勇于创新”的核军工精神,是宝贵的人民军工精神、核工业精神的生动体现和拓展延伸。作为“中国核地学人才摇篮”,中国核事业的参与者、见证者的东华理工大学,秉承“敦本务实、崇义奉公”校训,弘扬艰苦奋斗、为国奉献的“两弹一艇”精神,传承“明德厚学、爱国荣校”的大学文化,形成了浓厚的核军工文化氛围。新一代东华理工人坚守理想,以“服务军工、献身国防”为己任,潜心钻研,追求卓越,用实际行动,凝练核军工精神和文化内涵,全校师生形成对“核军工文化”的整体价值认同。
拒绝遗忘的最好方式是常温历史,抢救记忆,弘扬精神,传承文化。学校组织专人编写此读本,就是为了弘扬核军工精神,以文化人,立德树人。读本采用纪实手法,通过一个个感人故事,让读者重温核工业发展及东华理工人一路走过的初心使命故事,给读者展现核军工文化及其精神在当今时代的积极意义,更好地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子厚植爱国情怀,激发报国之志,练就过硬本领,争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东华理工大学校党委通过开展系列活动,将弘扬核军工精神贯穿主题教育,让党员干部普遍感到经受了一次思想和灵魂的深刻洗礼,注入强大的“核动力”。新时代的东华理工人将向着“核学进入核心、地学提升地位”“服务国防军工、助力江西崛起”的目标迈出更为坚实有力的步伐,不断推动学校高质量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