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水流深,上善若水”
2020-03-13姚澜
姚澜
摘 要:古筝独奏曲《静水流深》是青年作曲家刘畅于2010年创作的。作者在拜读了老子《道德经》中的名言“静水流深,智者无言”时受到影响,将古筝演奏技术和现代创作技巧相结合,展现出宁静悠远的山水画面,传递出道家无为而治的音乐追求。作为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静水流深》不但蕴含着青年艺术家对古筝艺术的理解,同时反映了青年作曲家日趋成熟的创作风格。研究《静水流深》的创作手法,不但能够准确把握古筝独奏曲的演奏特征,而且可以了解青年作曲家的新锐的创作思想,对于提高演奏者的演奏技艺,使作曲家创作出更好的古筝作品意义重大。
关键词:静水流深;古筝;道家
一、筝曲《静水流深》作品分析
(一)定弦
古筝作为一弦一音的二十一弦乐器,想要满足现代作品丰富而复杂的结构和细腻饱满的情绪要求,如何定弦就成为创作古筝作品过程中的重中之重。《静水流深》这首作品在整体定弦的安排上,作者采取了中间紧凑,两端逐渐延伸的形式,就像水的涟漪一般层层荡漾开来,这种定弦手法在听觉效果上会大大增强音乐的延伸性。
在定弦的构成上,作者则采用将五声音阶与七声音阶结合的手法(五声音阶分别为:♭ D、♭E、F、G、♭B 和♭E、F、G、♭B、C,七声音阶为:C、♭D、♭E、 F、G、♭A、♭B、C),这样的手法既保留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音响,又加入了西洋七声音阶的色彩。为了增强民族性特征,作者还特意避开西洋色彩过于明显的和弦或和音,采用了中国作品中常用的平行五度的进行,形成了以此和声为基础的音响基调,力求在有限的弦数下,呈现无限可能的音响,同时保证了作品的风格统一性。
(二)曲式与结构
筝曲《静水流深》作品结构严谨,在一定程度的打破西方音乐结构规则上,使之适合中国音乐作品写意式的创作手法,巧妙地将中西方音乐结构体系结合在一起,全曲呈现了四个意境不同的音乐阶段。
散板的引子是自由又统一的,共有两个乐句组成,第二句是第一句的延伸。整段看下来,音乐跨度十分宽广,力度从pp到sfp,变化丰富且复杂。和传统乐曲常见的安静细腻的开始不同,乐曲伊始由一个煞音带入,紧接着就是一连串的小撮,瞬间的爆发力营造出惊心动魄的氛围。
慢板A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乐句的织体相当丰富,一步一步地推动乐曲的情绪。a段由主题句和过渡句组成,强调音色的平稳和延续。在平缓的速度中,右手主旋律娓娓道来,犹如缓缓流淌的山泉,整个乐段灵动且优雅。层层刮奏下过渡到b段,除了出现了紧凑的三连音、连续的上滑音等新的材料,节奏也变为3/8拍和6/8拍的变换进行,打破原本规整的乐曲,音乐情绪开始出现波动,整段规模虽小却是慢段最为生动的一部分。c段采取了和b段相同的4个乐句的结构,采用了一种更有流动感的旋律进行,主题旋律通过摇指清晰肯定地呈现出来,加入富有特性的和声,传递出别样的音乐风格。
快板B段是全曲规模最大,情绪最饱满的一段,演奏涵盖了古筝完整的音域,将低音的深沉,中音的平和,高音的明亮全面的呈现出来。d段在由快到慢的和弦交替中带来3个重复乐段层层递进,将音乐推向第一个高潮。e段在右手低音的扫弦中进行,配合左手跨度极大的跳音,在极具渲染的手法下步步逼近,将音乐推向第二个高潮。f段是整个乐曲中力度、速度、情绪的顶端,将前面的音乐素材打破、发展、延伸,着重表现音乐的戏剧性冲突,刮奏在琴码左右两端相互交替,仿佛浪花在海面上呼之欲出,展现出汹涌澎湃的壮观景象。
尾声的创作简洁明了,从散板的结构、音乐的素材、到实音与泛音的结合都和引子形成鲜明的首尾呼应。音乐的情绪、力度也在演奏中层层递减,犹如星星点点的小水花,稍纵即逝,宁静悠远。最后在手掌摩擦琴弦的声音中,以其微弱的力度变化,结束整个乐曲。
二、筝曲《静水流深》的音乐表现及内涵
(一)道家音乐思想
道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提倡“无为而治”,从自身的世界观出发,反对矫揉造作的音乐。“音声相和”和“大音希声”是老子音乐美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内容不多但思想内涵极其丰富。“音声相和”中的“音”是指艺术加工过的自然之声,“声”乃未加工过的自然声音。老子认为“音”和“声”不仅仅是对立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强调二者的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就像我们演奏古筝一样,琴本身的音色加上我们对乐曲的感情处理才能将音乐的美感体现到最大化,这样演奏出来的乐曲才是精华。老子音乐思想体系中的“音声相和”就是告诉我们“音”必须依赖“声”而存在,“声”随着“音”的发展而发展,音乐的美感在于真情实感,矫揉造作的表达只会让音乐的美感大打折扣。
(二)筝曲《静水流深》的思想意境
老子认为“道”看不见摸不着,感官上察觉不到且无法用语言描绘。这像作者以水为主题,水没有固定的形状,没有颜色没有味道,这和道家思想不谋而合。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通过“道”最终体现他自然无为的思想,形成丰富的思想体系,其中也就包括有关音乐美学思想的论述。由老子奠定的道家音乐美学思想是自由主义的美学思想,他崇尚自然,追求自由,高度重视人的理性精神,主张自然地抒发和表现情绪。作者正是对这种思想认真体会、反复推敲,最终才创作出《静水流深》这样一首富有现代情怀与审美趣味的筝乐作品。
道家倡导“道法自然,清静无为”,对音乐提倡“大音希声,至乐无声”。由此可见,道家追求的是音乐的永恒性、纯粹性与超验性,是一种突破“五音”,寻找“大音”,着力于寻找超然的精神自然的境界。“大音希声”这一命题可以看作是《老子》音乐美学思想的核心,体现着其丰富的人生哲学,老子的哲学智慧对我们学习《静水流深》这首作品有着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赵璐.论道家音乐美学思想中的精神生态观.[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4
[2]成莉.古筝独奏曲《静水流深》作品及演奏分析.[J]《北方音乐》.2013
[3]黄若然.庄子“心斋”“坐忘”的艺术精神對筝乐的启示.[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4]丁洋.筝曲《静水流深》的音乐形态与创意.[J]《肇庆音乐学院学报》.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