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
2020-03-12陈国华张彬奎
陈国华 张彬奎
2020年,教育部对2017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进行了重新修订。《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了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其中家国情怀是五大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如何让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在平时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得到真正的落实? 2019年4月,笔者申报的“十三五”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立项,在开展研究的过程中,结合教学的实际,我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平时的教学和考试中渗透家国情怀素养作为核心素养落地的主要手段。
一、在教学设计中渗透家国情怀素养
历史学科有着天然的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素养教育的优势,我们高中历史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一学科优势,在平时的教学设计中有意识地渗透家国情怀核心素养,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总任务。下面我以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的教学设计为例来做简要的说明。
(一)设计思路
设计缘由:2019年正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暨五四运动100周年,之前我们学校举行的骨干老师优质大赛中有一个参赛老师也选了这个课题,但是感觉没有新的设计和思路,效果打了折扣,因此,我决定对这节课进行教材的重构,重新设计这堂课。
设计思路:这堂课如果按照传统的方式无非就是分析五四运动的背景,讲述五四运动的经过,总结五四运动的影响和精神,但是这样讲就会很俗气,没有吸引力,对学生也没有什么精神方面的冲击。在仔细阅读和理解了习近平主席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的讲话后,基于学生在初中对五四运动的基本史实有详细的了解,我决定以大历史观来重新建构五四运动这节课,以大历史观来分析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和五四运动的意义,以小历史观来讲述五四运动中青年的历程,大角度和小角度相结合,全面展现和学生以往了解的五四运动不一样的五四烽火。再者,我想把这节课作为一次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尝试,着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基于上述考量,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上我设计了三个历史追问和一个历史反思,以期把学生带入深度理解五四运动的境界。因此,我把重点放在了以大历史观的角度分析五四运动的背景和分析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上。在原因分析上,设计了一个非常巧妙的问题,即“在从来不缺乏屈辱外交的近代中国,为什么一个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却在当时的中国引起了如此轩然大波?” 通过有效的材料呈现五四运动的爆发非一日之寒,乃是中国近代以来积蓄的力量的爆发。在影响分析上设计这样一个有深度的问题:五四运动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学生的思考就不能局限于当时的时间和空间,要放大思考的范围和角度。最后一个理论升华就是设计了一个历史的反思:通过对100年前的五四运动的学习,结合当今时代的实际情况谈谈你们的价值追求。这样就很好地把历史和现实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得这堂课显得很接地气,也把五四精神很好地融合进学生的价值追求中。最后以习近平主席的一段精彩论述来结束本课,对学生进行了充分的思想感染和理想信念的提升。
(二)教学小结
回想100年前爆发的那场气势磅礴的五四运动,数千名中华民族的优秀青年走上街头,为国请命,以血肉之躯撑住了将要倾覆的民族大厦,唤醒了无数国人为挽救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悲惨命运而浴血奋斗的不朽斗志,在近代以来为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具有标志性的历史意义。五四运动給我们国家带来的最深远的历史遗产,并不仅仅是那一场爱国运动,而是一种民族的群体性觉醒,即五四运动让普通的中国人第一次如此深刻地意识到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与每个国人息息相关,中华民族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近代以来被奴役的命运。五四运动是近代第一场国民各阶级阶层广泛参与的政治运动,让中国人明白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正把握在每一个中国人自己的手里,激发了磅礴的民族凝聚力,在如今这个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青年更应该有其历史的担当精神和责任意识,正如习近平主席说的那样: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我们这一代有决心为青年跑出一个好成绩,也期待现在的青年一代将来跑出更好的成绩。这或许是对五四运动最好的纪念!
(三)教学反馈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使学生对五四运动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课后同学们都说自己受到一次精神的洗礼,充满了为国家和民族复兴奋斗的激情,正如朱逸菲同学所言:“五四运动的爆发远比原来知道的要复杂得多,五四运动的影响是如此的深刻,甚至于已经影响到了我们这一代青年,也深刻理解了那个年代的青年舍身为国的壮烈,真正懂得了什么是家国情怀,真正理解了青年的责任和担当。”我想学生能有这样的收获和感悟说明这堂课是接地气的课,是比较符合原先的教学设想的。
(四)教学反思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也让我产生了一个思考,平时我们的教学为什么不能带给学生这样的冲击力和感染力?一是我们的出发点是为完成教学任务,二是为了应试,我们完全没有去思考学生应该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得到什么?我们的历史课应该培养学生什么样的素养?所以新课标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提得非常及时,这样我们的历史教学才有了明确方向。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就必须对原有的教材进行重新构建,以新的材料去充实教材。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把家国情怀素养的渗透作为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考虑内容,无论是中国古代史还是中国近现代史都充满了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素养渗透的丰富内容,关键是教师的意识。我想只要我们高中历史老师在做教学设计的时候有意识地关注到这个问题,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落实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二、在考试命题中渗透家国情怀素养
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渗透不但是在平时的教学中,也体现在高考和平时的考试训练之中。
高考是明确要求体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家国情怀是重要的一个方面,纵观近些年的全国高考历史试题,都充分体现了这一命题要求。如2018年全国1卷第28题以甲午战争时期中日两国的宣传策略入手来命题,日本在对外宣传中把自己打造成文明的象征,把清政府妖魔化成野蛮的代表,运用舆论公关手段争取到西方媒体对日本的支持,甚至有西方媒体把清政府的战败看成是中国人被从专制野蛮中解放出来,而晚清政府对此舆论战却没有任何作为,由此可见晚晴政府昏庸腐朽,缺乏近代外交意识和民族国家观念。本题意在警示学生不可闭目塞听,要有世界意识,要有国家民族观念,要奋发图强,不能让历史的悲剧重演,要知道这一代青年学生肩上的历史责任,家国情怀素养的考查悄无声息地就这样落实到高考试题中去了;再如2019年全国1卷第42题,以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在1940年写的《国史大纲》的序言为材料,要学生结合时代的背景来理解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序言中对国民的期许:国民要对本国历史有所了解,对本国历史要有温情与敬意,不能对本国历史有偏激的虚无主义,这样的国民组成的国家一定是有发展希望的。结合20世纪40年代的历史,中国的抗战正是最艰难的相持阶段,钱穆先生的此举的意图很明确,就是激发国人的民族意识,为坚持抗战和争取抗战胜利注入精神动力。
高考试题很多这样的例子,这里不一一赘述。在我们平时考试的命题中,也应该树立家国情怀素养考查的观念,把家国情怀素养渗透到我们平时的命题中去。
2019年我在命制江西省重点中学盟校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时,以无锡市民贺星允老人的家庭生活账本为载体进行考查。贺星允老人从1958年开始记录下来的20多本家庭账册,从一个平民的角度记录下国家历史的巨变,恰恰也展示新中国发展的艰难历程,展现中国人民为改变国家落后的面貌所作出的巨大奉献和牺牲,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的巨大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飞跃式提高,感知当今幸福的生活和祖国的强大,无形中把家国情怀素养渗透到试题中去了。
2020年我在给河南天星教育《金考卷》命制押题卷的时候,把时代热点问题和渗透家国情怀素养紧密地结合起来。如1990-2018年世界减贫人口和中国减贫人口的数据对比图来考查我国对世界减贫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反映我党真正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回应当前扶贫攻坚战的时代热点,渗透对国家制度自信的家国情怀;再如以《记者生活30年:亲历民国重大事件》这样的口述史视角切入,考查学生对这一时期如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抗日战争等重大历史的了解,需要学生给出评价,引领学生正确地认识,理解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是一代人一代人不断努力探索的结果,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的胜利是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家国情怀素养就这样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渗透在试题中去了。
考试命题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测量,家国情怀素养可以细化为一个测量标准,树立学生的家国情怀观念,引领中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从这个角度看,不光是考试的问题,更是育人的导向问题,所以在平时的命题设计中命题者要有强烈的家国情怀素养渗透意识。
家国情怀素养的渗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细致活,需要教师长期的坚守。教师的家国情怀素养渗透意识树立起来了,就会在平时的教学和命题中自觉地把家国情怀素养落实进去,完成新课程标准的教育教学任务。
①本文是江西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2019年立项,课题编号:19PTYB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