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互动教学实践研究
2020-03-12蔡磊
蔡磊
高中数学知识和初中数学知识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高中数学重视知识的表征、理解、模型的创建、抽象思维的分析。单纯依靠听教师讲课,学生不能真正理解知识,还需要调动思维,理解知识运用的每一个思路。很多高中生在数学课堂上一味地自己看书琢磨问题,对老师讲课的内容选择性地听,更不会主动和教师交流,最终只能事倍功半。因此,交流作为一种思维点拨、思路的沟通,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要。
一、以师生设问为切入点展开互动教学
设问是高中数学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在课堂上,设问可以了解学情,可以提醒学生动脑思考问题,同时还可以检验教学效果。设问的方式不同,所取得的效果也就会不一样。教师不能光注重问题的量,也要重视提问的方式。例如,在讲授集合知识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设问:大家在初中阶段学习过哪些种类的数字集合呢?这些知识都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因此很多学生都能够回答出:有理数、无理数、自然数、整数等数字的集合。教师继续设问:那么对于其他的数字或者算式,只要它们具有共同的性质或者抽象化的程度相似,我们是否也可以将其归为一类呢?很多学生回答,减法算式可以作为一个集合;大于10而小于20的整数也可以作为一个集合等。通过问题将学生的思维转向集合后,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集合概念,并给出两组有理数的集合,要求学生说出其中有哪些数字是相同的,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交集、并集的概念。例如,我们可以向学生展示集合{1、2、3、4},要求学生思考,我们可否用一个表示取值范围的式子,来换一种形式表达该集合吗?学生思考该集合中的数字是自然数,而且这些自然数都是大于等于1,或者小于等于4,因此该集合还可以表示为:{x∈N|1≤x≤4}。教师不断以提问的形式和学生展开互动,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深入理解集合,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学习和提高。
二、构建教学情境,展开互动教学
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是按照知识的逻辑展开教学,一整堂课都是知识的灌输,而知识的难度和深度让很多学生感到巨大的學习压力,极大地磨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为了改变这种教学现状,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我们可以创设教学情境,让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索数学的未知世界。例如,教师在讲解概率这门新课程前,可以为学生创设这样一个教学情境:班级需要重新选择6名小组长和2位班长,总共要选择8名班干部,为了体现选拔过程的平等性、公正性,教师首先将班上64位学生分成8个组,每一组8个人。在一个纸盒中放置8个大小一样的乒乓球,盒内8个乒乓球依次写着1至8的序号,随后要求每组轮流展开随机抽球活动,并且抽出球后不再放回,抽到5号球的学生即为班干部的候选人。活动的开展非常有趣,但是随着活动的进行,学生发现这个活动好像有缺陷,很多学生认为每一位学生抽到5号球的概率并不一样,认为这与抽签的先后顺序有关。教师就可以沿着该问题,询问学生如何解决问题,从而顺利、生动地完成了这堂概率课。通过将教学活动引入课堂,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相互交流,主动提出并思考问题,教师便能以问题为起点,展开师生的沟通交流,促进学生对抽象数学概念的理解。
三、开展小组建模活动,促进教学交流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不能够仅仅让学生只依靠文字或者数字演算来理解知识,我们还需要建立数学模型,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模型来理解知识、内化知识。传统教学中模型的建构都是教师向学生建构,并没有让学生成为模型建构的主角,不利于培养学生动脑能力。在新时代高中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要积极主动地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模型建构工程师,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体会模型建构的乐趣。例如,在讲授空间直角坐标系时,教师为了帮助学生对比新旧知识,在课堂上展开了模型建构活动,要求学生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或者空间直角坐标系来表示同学的位置或者教室内各种物品(如投影仪、电灯)的位置。学生随即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构建,有的学生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很快将班上学生的位置标示出来。那么悬挂在半空中的投影仪该怎么表示呢?学生们经过互动交流后,提出利用刚学习过的空间直角坐标系模型,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结合立体图形就能够将投影仪的坐标表示出来。
高中数学知识难度比较大,知识比较深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够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理论、概念,应该思考如何利用教学活动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教师可以通过优化教学情境、教学组织、改进提问方式等来促进师生的互动交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成了一个生机勃勃、瞬息万变的世界。互动教学的课堂有效性就在于能够对师生活动的全过程实施及时而有效地调控,使课堂达到逐步优化的动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