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课文探究

2020-03-12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20年34期
关键词:悲秋全诗李白

课文解析

《梦游天姥吟留别》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意境雄伟,变幻莫测,缤纷多彩的艺术形象,新奇的表现手法,向来为人传诵,被视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李白一生徜徉山水之间,热爱山水,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此诗所描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虚托,但无论是否虚托,梦游就更适于超脱现实,更便于发挥他的想象和夸张的才能了。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诗一开始先说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霞中时隐时现,真是胜似仙境。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胜景,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写得富有神奇色彩,引人入胜。

天姥山号称奇绝,是越东灵秀之地。但比之其他崇山峻岭,如我国的五大名山──五岳,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仍有小巫见大巫之别。可是李白却在詩中夸它“势拔五岳掩赤城”,比五岳还更挺拔。有名的天台山则倾斜着如拜倒在天姥的足下一样。这座天姥山,被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巍巍然非同凡比。这座梦中的天姥山,应该说是李白平生所经历的奇山峻岭的幻影,它是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李白笔下夸大了的影子。

接着展现出的是一幅一幅瑰丽变幻的奇景:天姥山隐于云霞明灭之中,引起了诗人探求的想望。诗人进入了梦幻之中,仿佛在月夜清光的照射下,他飞渡过明镜一样的镜湖。明月把他的影子映照在镜湖上,又送他降落在谢灵运当年曾歇宿过的地方。他穿上谢灵运当年特制的木屐,登上谢公当年曾经攀登过的石径——青云梯。只见“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继飞渡而写山中所见,石径盘旋,深山中光线幽暗,看到海日升空,天鸡高唱,这本是一片曙色;却又于山花迷人、倚石暂憩之中,忽觉暮色降临,旦暮之变何其倏忽。暮色中熊咆龙吟,震响于山谷之间,深林为之战栗,层巅为之惊动。不止有生命的熊与龙以吟、咆表示情感,就连层巅、深林也能战栗、惊动,烟、水、青云都满含阴郁,与诗人的情感融成一体,形成统一的氛围。前面是浪漫主义地描写天姥山,既高且奇;这里又是浪漫主义地抒情,既深且远。这奇异的境界,已经够使人惊骇的了,但诗人并未止步,而诗境却由奇异转入荒唐,全诗由此进入高潮。在令人惊悚不已的幽深暮色之中,霎时间“丘峦崩摧”,一个神仙世界“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洞天福地,于此出现。“云之君”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虎为之鼓瑟,鸾为之驾车,皆受命于诗人之笔,奔赴仙山的盛会来了。这是多么盛大而热烈的场面。“仙之人兮列如麻”!群仙好像列队迎接诗人的到来。金台、银台与日月交相辉映,景色壮丽,异彩缤纷,何等的惊心眩目,光耀夺人!仙山的盛会正是人世间生活的反映。这里除了有他长期漫游经历过的万壑千山的印象、古代传说、屈原诗歌的启发与影响外,也有长安三年宫廷生活的印迹,这一切皆通过浪漫主义的非凡想象凝聚在一起,才有了这般辉煌灿烂、气象万千的描绘。

仙境倏忽消失,梦境旋亦破灭,诗人终于在惊悸中返回现实。梦境破灭后,人,不是随心所欲地轻飘飘地在梦幻中翱翔了,而是沉甸甸地躺在枕席之上。“古来万事东流水”,其中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此时此刻,最能抚慰诗人心灵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徜徉山水的乐趣,才是最快意的,也就是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所说:“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本来诗意到此似乎已尽,可是最后却愤愤然添加了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之于对权贵的抗争,它唱出了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多少人屈身权贵,多少人埋没无闻。唐朝比之其他朝代是比较开明的,较为重视人才,但也只是比较而言。人才在当时仍然摆脱不了“臣妾气态间”的屈辱地位。“折腰”一词出自东晋的陶渊明,他由于不愿忍辱而赋“归去来”。李白虽受帝王优宠,却也不过是个“词臣”,在宫廷中所受到的屈辱,大约可以从这两句诗中得到一些消息。封建君主把自己称“天子”,君临天下,把自己升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却抹煞了一切人的尊严。李白在这里所表示的决绝态度,是向封建统治者所投过去的一瞥蔑视。在封建社会,敢于这样想、这样说的人并不多。李白说了,也做了,这是他异乎常人的伟大之处。

这首诗内容丰富、曲折、奇谲、多变,它的形象辉煌流丽,缤纷多彩,构成了全诗的浪漫主义情调。它的主观意图本来在于宣扬“古来万事东流水”这样颇有消极意味的思想,可它的格调却是昂扬振奋、潇洒出尘的,有一种不卑不屈的气概流贯其间,并无消沉之感。

《登高》

本诗是杜甫在大历二年(767年)秋寓居夔州时所作,为唐代七律诗中的名篇。诗人通过重九登高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大江边深远空旷的秋景,抒发了潦倒一生、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身世之感。

首联开篇,诗人登高首先看到的景象,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疾风、白沙、小洲、啸猿、飞鸟,构成了一幅悲凉的秋景图画,为全诗的“悲秋”定下了基调。登高而望,江天本是开阔的,但诗人的文字却令人强烈地感受到风之凄急、猿之哀鸣、鸟之回旋,都笼罩着浓浓的“悲秋”气氛,仿佛万物都对秋气的来临惶然无主。

颔联为千古名句,极写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象,集中表现了“悲秋”的典型特征。这一联在写景的同时,也深沉地抒发了诗人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它的境界非常壮阔、雄浑,对人们的触动不仅仅限于岁暮的感伤,也让人想到了生命的易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

诗人在前两联极力描写“悲秋”的景象,直到颈联才点出“悲秋”两字。诗人从空间(万里)、时间(百年)两方面着笔,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的感情,融入一联雄阔高浑的对句之中,情景交融,使人深深地感受到他那沉重的感情脉搏。“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处,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了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加了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了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使诗意更见深沉。

尾联转入对个人身边琐事的悲叹,与前两联的雄浑之境形成惨烈的对比;诗人倍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仇,使自己白发日添,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了。这一联,无限悲凉之意溢于笔外。

全诗以悲秋伤怀为基调,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且又通体对仗,巧夺天工。语言既富有形象性,又具有高度的概括力,给人以深沉浓郁的审美情趣。明代胡应麟在其《诗薮》中将此诗誉为“旷代之作”,可谓当之无愧。

拓展阅读

恨 别①

◎[唐]杜 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②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③急为破幽燕。

【注】

①这是杜甫上元元年(760)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

②胡騎:指安史之乱的叛军。

③司徒:指李光弼,他当时任检校司徒。上元元年三月,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当时,李光弼又急欲直捣叛军老巢幽燕,以打破相持局面。

1.请根据诗歌内容,简要分析诗人所“恨”为何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评论颈联说:“若说如何思,如何忆,情事易尽。‘步月‘看云,有不言神伤之妙。”试分析颈联“不言神伤之妙”如何体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意蕴丰富,请概述此诗抒发的思想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的颈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技巧,请就其中一种加以鉴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猜你喜欢

悲秋全诗李白
古人为什么喜欢“悲秋”
新语
劝学
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
诗仙李白的归宿
柳树
本期主题:梅花
倒下的那一刻
试论柳永羁旅词的悲秋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