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发展历程研究

2020-03-12庄德蔡秋婷

艺苑 2020年6期
关键词:发展历程高质量发展文化产业

庄德 蔡秋婷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沿着产业化路径不断前进,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笔者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历程进行系统梳理,将其划分为萌芽、成长、高速增长、高质量发展四个阶段,以期进一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发展规律,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文化产业;发展历程;经济增长点;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2018年8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1 ],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十四五”期间繁荣发展文化产业做出全面部署,提出了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

文化产业是满足人的精神需求的支撑性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根据马克思的精神生产理论,文化产业具有双重属性。它既是一种社会生产方式,能够创造经济效益,具有经济属性;也是一种社会意识的生产方式,能够创造文化效益,向社会贡献精神财富,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对促进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社会经济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凝聚力,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文化产业发展程度越来越高,文化产业发展所面临的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为深入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律,笔者认为在把握文化产业发展全局的基础上,依据产业化进程及国家政策导向和市场发展机制,可以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历程分为萌芽、成长、高速增长、高质量发展四个阶段进行考察分析。

一、萌芽阶段(1978年-1998年)

20世纪70年代末,隨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我国国民经济逐渐得到恢复。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战略决策,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公众文化消费需求得到复苏,初期的文化产业形式从国家控制的文化事业之外自发兴起,并在争议中发展起来。1980年3月,广州东方宾馆花园餐厅推出国内首家以演唱流行音乐为主的音乐茶座,让客人在餐饮消费过程中获得更优体验,大受欢迎,引得广州及全国其他城市的酒店纷纷效仿。据统计,1983年广州70多家音乐茶座营业总收入达2000多万元[ 2 ],为经济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此举成为我国文化产业起步的标志。

20世纪80年代初以前,全国各地文化事业单位在开展群众文化娱乐活动中实行的是无偿服务。1984年12月,原文化部在全国城市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以文补文”的口号,号召各地文化系统增强自身发展能力、拓宽文化服务领域,尝试开展有偿的文化服务,以改善文化事业活动经费不足的情况。各地逐渐出现了“以文补文”“以文养文”“以商补文”“多业助文”等活动,开始经营创收。1985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统计局《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将文化正式列入第三产业。1988年2月,原文化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的通知》,正式使用“文化市场”的概念,承认文化具有商品属性。

为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步伐,1992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把文化事业纳入第三产业发展重点,提出以产业化为方向,建立充满活力的第三产业自我发展机制,为文化产业的萌芽提供了合法存在与发展的空间。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明确要“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事业的有关经济政策”。此后,《关于继续对宣传文化单位实行财税优惠政策的规定》《关于进一步完善文化经济政策的若干规定》等诸多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财政和税收政策相继出台。

在萌芽阶段,文化领域在市场化方面的实践,使人们意识到文化不仅具有社会属性,而且具有经济属性。但由于该阶段文化产业发展较为被动,受计划经济体制束缚较大,其产值占国民经济比重较小。

二、成长阶段(1998年-2009年)

为完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扶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建设与发展,1998年8月,原文化部成立文化产业司。此举标志着我国对于文化产业地位的认可,文化产业从自发发展正式进入到自觉发展阶段。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和国民经济结构转型与升级步伐的加快,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极大地影响了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急速升高。[ 3 ] 2001年3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确立了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提出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对于文化体制改革具有决定性的作用。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做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战略部署,正式将文化活动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个方向。此后,相关部门开始调整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

由于过去较长时期内过于强调意识形态属性而忽略了经济属性,我国文化产业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实力上都尚显弱小。[ 4 ]2003年6月,我国开展文化体制改革试点。7月,中央宣传部牵头成立“文化产业统计研究课题组”,探索建立科学的文化产业统计体系。2004年4月,国家统计局发布《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将文化产业定义为“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主要包括文化产品制作和销售活动、文化传播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文化用品生产和销售活动、文化设备生产和销售活动、相关文化产品制作和销售活动等6类,提出分类内容可进一步组合成文化产业核心层、文化产业外围层、相关文化产业层3个层次,为推动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文化市场,规范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口径、范围提供了重要遵循。

随着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2006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颁布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中央制定的第一个专门部署文化建设的规划纲要,指出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蓬勃发展,形成了一些有较大增长空间的产业门类,明确要抓好文化产业体系建设,强调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此后,党中央、国务院陆续颁布了“十二五”“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在成长阶段,我国处理文化产业的方式由被动转为主动,把文化产业正式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文化体制改革步伐明显加快,政府部门的角色开始由“办文化”转为“管文化”,一系列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陆续出台,充分体现了我国发展文化产业意识的觉醒。

三、高速增长阶段(2009年-2017年)

为加快振兴文化产业,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在调整结构、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推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009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标志着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 5 ]当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8400亿元,占GDP比重增加到2.5%,快于同期GDP的现价增长速度3.2个百分点。

我国文化产业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与文化产业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与支柱产业的目标要求也有不小差距。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文化强国”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鲜明地提出了到2020年“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全面形成”的目标。

为适应文化及相关单位生产活动的特点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情况、新变化,2012年7月,国家统计局借鉴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化统计框架-2009》的分类方法,将行业分类中相关的类别重新组合,修订并发布《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6]本次修訂把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定义进一步完善为“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把全部分类内容进一步组合成文化制造业、文化批发和零售业、文化服务业3个类别,从产业链条的生产、流通和服务等环节来反映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情况。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将“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列入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文化体制改革不断取得新的突破,文化业态不断融合。2014年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出台“两个效益”相统一、特殊管理股试点等40多个改革文件,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2015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其中在文化服务方面,提出要着力提升文化服务内涵和品质,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等新型服务业发展,大力推进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完善文化产业国际交流交易平台,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服务需求,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社会和谐提供有力支撑和持续动力。

在高速增长阶段,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保持平稳快速增长(图表1),占GDP比重稳步上升。文化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撑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文化产业政策规划不断完善,相关配套措施日趋成熟,市场活力进一步激发,呈现出持续增长的发展势头。

四、高质量发展阶段(2017年起)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判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文化产业更是做出了“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的新部署。[ 7 ]2 0 1 8年3月,文化部、国家旅游局整合成文化和旅游部,为统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和旅游资源开发,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文化产业作为一种以文化内容为核心竞争力的特殊产业形态,其实力不能仅凭量化的经济指标进行衡量。调整和完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把文化产业摆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位置来抓,不仅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为适应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2018年4月,国家统计局对原有统计标准进行修订,发布《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8)》,将分类范围调整为“以文化为核心内容,为直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而进行的创作、制造、传播、展示等文化产品(包括货物和服务)的生产活动”和“为实现文化产品的生产活动所需的文化辅助生产和中介服务、文化装备生产和文化消费终端生产(包括制造和销售)等活动”,新增加了符合文化及相关产业定义的活动小类,将原来的10个大类、50个中类、120个小类调整为9个大类、43个中类、146个小类。[ 8 ]2018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41171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48%,比上年提高0.22个百分点。2019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紧密结合文化改革发展的新实践新要求,对2008年、2014年印发的支持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文化企业发展的政策文件进行修改调整和补充,发布了《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规定》和《进一步支持文化企业发展的规定》,为新一轮文化体制改革提供有力支撑。

在常态化疫情防控的背景下,2020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98514亿元,比上年增长2.2%。其中,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31425亿元,增长22.1%。[9]文化产业逆经济周期发展的特点倍受国家重视,文化产业发展正迎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猜你喜欢

发展历程高质量发展文化产业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国内奢侈品电子商务发展历程研究
新媒体时代表情包发展的传播学解析
我国水土保持监测的发展历程与成就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综述
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举办文化产业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