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精准理念推动内蒙古创新体系建设

2020-03-12于光军

实践·思想理论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内蒙古高质量精准

于光军

在国家给予内蒙古战略定位和高质量发展任务的总目标下,新时期内蒙古创新体系建设的目标,应在于推动转变发展方式、促进新旧动能转换。这个目标对内蒙古要建设的创新体系而言,既有为提升产业链水平提供新动力的诉求,也包含了为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开辟满足新需求的经济活动的目的。

精准理念是在建成小康社会、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关键时期必须坚持的重要理念,它以“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覆盖了脱贫帮扶工作的全过程,是取得脱贫攻坚决定性胜利的科学理念和有效方法。将这种精准理念运用于内蒙古创新体系建设之中,用精准理念精准识别内蒙古创新体系建设重点,精准锁定政策支持的对象和领域,将有限的公共资源精准地使用在能获得成效的关键领域,针对内蒙古创新短板采取精准改革对策,遵循创新规律,精准建设人才培育发展平台汇集高端要素,精准锁定绩效目标推进建设成效,成为内蒙古创新体系高质量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以转变发展方式为目的,精准构建创新体系内涵

内蒙古创新体系建设是内蒙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适应新时代、新经济的关键之举。创新体系建设是内蒙古改革开放初期即开始实施的创新发展战略的延续。创新内蒙古战略实施以来,有效推进了内蒙古经济发展,为内蒙古能源、冶金、生物制药、绿色农畜产品加工等支柱产业的现代化提供了发展动力,奠定了内蒙古以资源转换为基本构成的产业基础,也一度成为内蒙古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支撑。

创新内蒙古战略的实施,奠定了内蒙古创新体系的现实基础,即创新领域较多集中在工业化初期的资源开发、初级加工等领域;创新目的以提高市场成熟产品的生产规模和生产效率为核心;创新主体以有能力引进先进的技术装备、先进的管理手段的企业为主要构成;创新技术路线以从引进、消化、吸收到引进、消化、集成、系统应用为通用模式;创新人才队伍建设长期在“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观念下以购买区外技术力量和与发达地区技术人员合作为主。创新内蒙古战略实施期间,按照其他省区通用建设模式,内蒙古加大了创新中心建设、人才引进、科技体制改革、科技投入体制机制改革、产学研一体化建设等工作的力度,为高校、科研机构投身于自治区创新活动制定了多项政策,在将社会力量与产业发展、企业需求相结合的方式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在近些年国家倡导“创新、创业”的政策背景下,内蒙古大力推进了“双创”平台建设,广泛动员社会力量进入创新活动之中。

总结内蒙古创新体系建设历程,简单概括其建设原则,就是将建设的着眼点瞄准在科技本身。创新体系建设在学科建设与技术应用的众多领域中,选择与内蒙古资源、产业、历史文化发展所需要的项目有针对性地投入,制定的各类相关政策也紧紧围绕支持社会经济需要的科技项目来展开。这样的建设方式,有利于快速提升产业发展水平,能够有效推动经济建设,加速内蒙古工业化的进程,但同时也存在社会创新能力积累较为迟缓,自有创新不足,前瞻性、引导性创新能力培育滞后,体制机制对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支撑力度不足等问题。

近年来,我国经济走出了大量需要物质产品供给的能源重化工时代,推动新经济增长的动力由建设开发进入以现代科技全面提升生产生活服务供给质量的新时期,智力资源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对内蒙古而言,转变以资源开发和初级加工为主的经济活动方式,推动以高端制造、绿色制造为基本特征的新兴产业体系建设,提高互联网、物联网、智慧制造等新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推进支撑提高城市服务功能和服务质量的新型生产、生活模式的应用普及,培育发展现代数字技术应用的新兴业态等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助力经济增长的新需求。新时代的新需求对内蒙古创新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内容要求,也对内蒙古创新体系建设的路径、方式提出了创新要求。

针对新时期内蒙古创新体系建设的新要求,一方面要立足自治区区情,以目标导向评估内蒙古创新力量的基础状况和发展环境,在新的市场竞争条件和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调整的大环境里,扬长避短,集中力量,明确创新体系建设的重点,通过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内蒙古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要审时度势,深入分析、全面把握新时代在内蒙古区情下建设创新体系的规律,积极探索、不断创新我区创新体系建设的模式,走出适合内蒙古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创新体系建设之路。

二、站在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调整的角度,精准确定内蒙古创新体系建设路径

2019年第24期《求是》杂志以《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为题,刊登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讲话的部分内容。在这个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不平衡是普遍的,要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新形势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总的思路是: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调整完善区域政策体系,发挥各地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增强创新发展动力,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这个战略调整是精准理念在区域发展中的再次体现,结合近期国内各地方发展所表现出的趋势分析,内蒙古在汇集创新力量方面将会面临新的竞争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不断强化市场配置资源的主体地位,“促进各类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并向优势地区集中”。这一战略还将不断细化。在科技创新能力成为生产要素的时代,内蒙古在现代科技领域总体上的竞争优势不明显,内蒙古的高校、科研机构的科技研发水平、科技力量积累受到地区社会发展基礎的影响,在未来的国家战略体系里能够获得长足进步的空间不大;在国家科技创新战略体系中,内蒙古与发达地区相比力量较为薄弱的状况将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存在,这是内蒙古在制定创新体系建设内容时需要正视的现实。

内蒙古各地发展不平衡,科技、高等教育、文化、健康等社会资源集中在首府城市,但与发达地区城市和近年来新崛起的“新一线”城市相比,与内蒙古临近的省区省会(首府)城市相比,内蒙古首府城市对现代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科技人才、科技研发配套基础的吸引力和发展支撑条件相对薄弱,且短期内这种局面难以得到根本性的改观,这也是我们在进行创新体系建设时要面对的社会基础。分析我区在近年来“人才竞争”“人口大战”中遇到的问题,研判我区在人才建设中各项政策的效果,面对高科技人才需要“扎堆儿”生活的规律,面对现代高端劳动力对高质量社会综合服务的需求,内蒙古缺少高端人才汇集地;在婴幼儿养护、早期教育、基础教育体系水平、高等教育规模、生活供给丰富程度和供给质量、养老康健供给水平等方面,受地理因素、人口布局历史因素、工业化历程等客观因素影响,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和周边省区中心城市的差距加大,对吸纳高端劳动力竞争力较弱;加之地方财力不足,国土空间布局分散,集中集聚发展战略实施尚待有效推进等原因,对科技创新力量的存量保有能力不足。综合上述分析,内蒙古创新体系建设基础条件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创新力量仍然集中于现有的优势企业,关键领域技术攻关力量不足,社会发展对培育科技实力和汇集社会创新能力缺乏强有力的支撑。

立足区情和建设创新体系的外部环境,内蒙古创新体系建设应在现有战略体系的基础上,突出科技创新活动中的人的发展,以人才队伍建设为创新体系建设重点;激励具有经济实力的企业加大对新动能领域创新能力建设;发挥自治区内部的比较优势,集中集聚力量促进首府城市放大创新力量汇集效应,形成智慧汇集洼地,建设创新动力源;尊重创新规律,落实、落细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各项政策,从激励机制建设入手,激活高校、科研院所等社会科技创新力量的创新积极性。

三、强化问题导向,精准施策带动提升内蒙古经济效率

(一)深入领会将科技创新纳入内蒙古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会议精神

2019年12月27日內蒙古党委十届十一次全会通过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将提升内蒙古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作为“深化落实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部署要求,推动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布置的具体内容,提出了一系列发展对策: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建立“科技兴蒙”机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推进自治区重点实验室体系和技术创新中心建设,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发现培养引进激励科技人才等政策措施,加强优质能源资源利用、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技术攻关,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程,不断提升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等。

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将“深入实施‘科技兴蒙行动,加强基础性、应用性研究,重点在能源、材料、装备制造、生态环境、农牧业等领域,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充分发挥政府科技投入引导作用,激发企业创新积极性,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有机融合,建立科技创新成果供需对接机制,促进研发成果转移转化,推动军民科技协作和融合发展。创建呼包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建国家和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争取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在我区布局。做好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工作”等具体工作部署明确纳入“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目标之下,必将对我区高质量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在促进内蒙古高质量发展目标之下,区分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分类管理、分类施策

科技创新体系包含了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大领域,基础研究工作开展与应用研究的要求有所不同,对两类研究成效的评价机制、支持政策也有较大差别,创新主体也因之有明显的差别。

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工作部署,首先要区分自治区基础性研究与应用性研究的不同。按照自治区当前的科研基础,提升基础性研究能力是我区提升科技力量和水平的长期目标。应将基础性研究主体锁定在自治区各高校,制定高校科研发展目标考核机制,鼓励高校发挥科技人员集中的优势,完善高校基础性研究运行机制,给予高校充分的人才政策制定的自主权,推动自治区整体科研水平的发展进步。

高质量发展中的创新,是对市场新需求有针对性投入、有持续性运营需求和风险的经济活动。创新成功仅仅是商业运营的开端,后续对创新行为维持的商业活动,需要在新的模式下持续追加后续的投入,形成稳定的接续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体系既需要开创性的创造,也需要在新模式下稳定运营的持续投入,需要“体系”性的创新主体。从目前状况看,内蒙古有能力在这一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是有投入实力的优势企业,也包括产业基金等投资性企业。因此,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的创新体系建设,应采取依靠存量做增量的原则,将激励现有优势企业投资于创新作为建设途径,落实各项激励鼓励企业创新的政策。

(三)将培育区域发展动力源作为创新体系高质量建设的核心目标

国家最新的区域发展战略提出了培育“动力源”的战略新思路,这是经济发展从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发展时期转向城市化带动工业化信息化发展新时期国家区域战略的重大变化。基于地广人稀的区情,改变要素分散的格局,内蒙古需要从区域均衡发展策略进入到培育“增长极”和“动力源”的战略转换,为创新体系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利的发展环境。

要在呼包鄂乌核心区建设的大平台上,强化科技创新力量的集中集聚,以呼和浩特建设创新型城市为契机,以汇集人才为抓手,推动区域创新中心发展,整合全区科技智力资源,聚力于打通生产与市场之间的通道,为自治区应用性创新开拓市场、培育市场。提高首府呼和浩特市的治理能力,改善营商环境,激发创新创业动力,为精准推进人才等高端要素提供有力支撑。从“落细”的要求出发,在市场建设、基本公共服务、生活性服务、生产性服务领域全面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努力将呼和浩特市科技体系建设培育成内蒙古的动力源。

(作者系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王丹

猜你喜欢

内蒙古高质量精准
对“高质量发展”的四个追问
推进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精准扶贫美了乡村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An Analysis of English Teaching Methods in Middle School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闫锡聪
内蒙古大草原
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