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奇:勤于学习、知行合一的光辉榜样
2020-03-12李桂芳周琦
李桂芳 周琦
无论在什么条件下,刘少奇都能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手不释卷,认真学习马列与毛泽东著作,广泛涉猎中外文史书籍。他学习认真、过细,喜欢联系实际思考问题,善于把革命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并且勤于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他经常引用马列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革命、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刘少奇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刘少奇同志是勤于学习、知行合一的光辉榜样”。
视读书学习为生活中
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刘少奇是杰出的马列主义理论家,读书学习既是他的工作需要,也是他的终生爱好。他常说:“读书要挤时间”“一天不学习,就要掉队”。
刘少奇良好的读书习惯是从小养成的。不管是在洪家大屋私塾还是在玉潭学校,他都如饥似渴地学习,尤对传播新思想、新思潮的书籍感兴趣。通过读书,他知道了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也知道了许多外国政治家和科学家,如卢梭、伏尔泰、华盛顿、瓦特、富兰克林等。
为了更好地学习,刘少奇把家中一间低矮的偏房布置成小书房,桌上摆放着纸墨笔砚以及书籍。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他就在这间小屋里废寝忘食地读书、做笔记。《聊斋》《三国演义》等经典名著以及当时反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报刊和理论书籍,他都喜欢读。由于他勤学善思,又经常手不释卷,因此获得了“刘九书柜”(刘少奇在大家庭里排行第九)的雅号。
在早期赴苏俄学习期间,刘少奇就读于莫斯科东方大学。在这里,他更是如饥似渴地学习。曾与刘少奇两度同窗的萧劲光回忆说:“到了莫斯科东方大学后,少奇同志一心扑在学习和工作上。”“少奇同志几乎没有个人爱好,从不闲聊天,也不随便上街,我们不住在一起,但看见他的时候,他多是在学习俄文,阅读《共产党宣言》,思考着中国革命问题。”他读列宁的《青年团的任务》、布哈林的《共产主义ABC》,读波格丹诺夫的政治经济学,读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及有关工会运动的小册子。通过学习,刘少奇不但掌握了许多革命理论,而且更加坚定了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信念。
回国后,尽管长期战斗在风雨如晦的白色恐怖下或是炮火连天的烽火前线,但刘少奇从未停止过学习。他认为“没有文化,就搞不好革命工作”。他说,“历史里面也有普遍真理”,“不学地理、历史,你就理论不起来”。刘少奇看书学习,涉猎面较广,各种书籍报刊,凡是有可能看到的,都要阅读一番。凡是他读过的书,他都做过眉批、尾批,重要的地方还夹上小纸条,以备日后查看。
1939年9月,刘少奇从延安前往华中地区,执行中央“发展华中”的战略决策。在从安徽颍上乘渔船到正阳关的途中,天一黑,同行的人都入睡了,但刘少奇仍点着蜡烛聚精会神地看着书。同行的中共中央机要科组长薛丹浩半夜醒来,看见刘少奇仍没有放下手中的书本,不时地在书上批注着。第二天,他顺手翻开刘少奇看的书,原来是离开延安时刚发下来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书上已经写满批注,页面上方写着这页书的主要内容,页边写着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页面下方是刘少奇自己的看法和学习体会。一路上,船上的人走出船舱或欣赏河岸风景,或戏水,或看渔夫捕鱼,而刘少奇则利用乘船的时间读完了这本40多万字的书。
1942年3月,刘少奇奉命从苏北调回延安工作。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他长途跋涉,越过日伪103道封锁线,途中还参加了数次大的反“扫荡”战斗。就是在这样极其危險的路途中,刘少奇硬是把中国历史和中国哲学史比较系统地学了一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刘少奇历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等职务。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他的工作更加繁忙了,但他对自己的读书学习仍然抓得很紧。据他的秘书吴振英和刘振德回忆说:“少奇同志那么忙,时间那么紧,但是每天的报纸、参考资料以及兄弟党报纸的摘要,他总要认真地看完,才算结束一天的工作。有时工作忙得连轴转,睡觉都顾不上,可是不管怎么样,每天都要坚持读书看报。我们从没见他间断过一天。”
1951年秋,刘少奇去杭州休病假,时年53岁的他特意带去范文澜所著的厚厚几本《中国通史简编》。每天早饭后,他除了在住处附近散散步之外,便是戴着老花眼镜认认真真地看书学习。他一边读,一边思考,手里的铅笔不时在书上圈圈点点,有的书页上还写满了眉批。在休假的一个月里,他系统地读完了《中国通史简编》。身边的工作人员满怀敬意地说:“这哪里是休假呀!”是啊,在刘少奇看来,休假就是学习的好机会。刘少奇的夫人王光美回忆说:“参加革命后他也一直坚持有空就读书,结婚后我发现他随身带的小木箱里没几件衣服,几乎全是书和文件。平时工作忙,他就利用难得的休养时间来读书。”
正是这样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刘少奇才能在工作之余读了大量的马列著作和历史书籍、报刊等。
刘少奇一生到底读过多少书,如今我们已无法统计。但王光美于1992年捐赠给刘少奇同志纪念馆的刘少奇生前读过的书就有1万册,这还只是他生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所读书籍的一小部分。书中那一行行标记,一段段批语,向人们默默展示了刘少奇一生孜孜以求、学而不倦的精神风貌。
重视理论学习,认为
“没有理论的人容易被‘俘虏”
刘少奇认为,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党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他曾说:“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是我们观察一切现象、处理一切问题的武器,特别是观察一切社会现象、处理一切社会问题的武器。如果我们不能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器,我们就不能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在革命斗争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就有迷失方向、背离无产阶级革命立场的危险。”
不管是在艰苦的革命战争环境里,还是在和平建设的实践中,不论工作多么繁忙,刘少奇都始终克服一切困难去钻研革命理论,坚持学习马克思主义,阅读相关书籍。在20世纪40年代毛泽东发出了要求党员干部加强理论学习的指示之后,他尤其如此。刘少奇对理论的钻研和学习的刻苦在党内是出了名的。在延安时期,党内普遍认为理论水平高的,首推毛泽东,其次就是刘少奇和张闻天。在西柏坡时期,毛泽东曾说:“三天不学习,就赶不上少奇同志。”
1958年底,毛泽东倡导全党同志认真读书,学习政治经济学。11月9日,在《关于读书的建议》的党内通信中,毛泽东提议大家读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马恩列斯论共产主义社会》以及苏联编写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要求大家用心去读,随读随想,以“使自己获得一个清醒的头脑,以利指导我们伟大的经济工作”。刘少奇积极响应,在《关于读书的建议》发表后,他分别于13日和15日两次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学习和座谈《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此外,他还用心读了《马恩列斯论共产主义社会》等书。
在刘少奇同志纪念馆收藏的刘少奇万册藏书中,刘少奇生前研读或批注过的马列著作很多,如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社会主义内部的矛盾》《马克思主义者论农业和工业的关系序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生产关系》,恩格斯的《共产主义原理》《反杜林论》,列宁的《论新经济政策》,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列宁主义问题》《论苏联土地政策的几个问题》,等等。
1951年,为了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经济建设道路,刘少奇特地研究了合作社的相关问题。他不仅翻阅了大量参考资料,而且还仔细研读了《列宁、斯大林、毛泽东论合作社》,并作了重点圈阅。如“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在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取得了阶级胜利的条件下,文明的合作社工作者的制度就是社会主义制度”“合作社的发展就等于社会主义发展”“目前我们应该特别加以支持的一种社会制度就是合作社制度,这一点我们现在必须认识到而且必须付诸行动”“我国农业应当循着新道路去发展,即循着通过合作社吸引多数农民来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循着把集体制原则逐步应用于农业,起初应用于农产品销售方面,然后应用于农产品生产方面这一道路去发展”等。它体现了刘少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我国建立和发展合作社经济所进行的深入学习和研究。在列宁合作制基本原则的指导下,刘少奇结合我国的现实经验,写出了一系列关于发展合作制经济的文章,最终形成了关于我国合作社经济发展的理论体系。
1941年7月13日,中共中央华中局党校教育科科长、教员宋亮(即孙冶方) 在学习斯大林《论列宁主义基础》的“方法”与“理论”两章时,就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写信给刘少奇请求解答。刘少奇在《答宋亮同志》的复信中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在学习方面轻视理论或轻视实践的错误,着重批评了轻视理论研究的倾向,阐明了革命理论对实际斗争的指导意义。他指出:“中国党的组织能力并不弱,中国党的英勇牺牲精神亦是很好的……然而中国党有一个极大的弱点,这个弱点,就是党在思想上的准备、理论上的修养是不够的,是比较幼稚的。因此,中国党过去的屡次失败,都是理论上的失败。”所以,刘少奇认为,所有的党员都要对理论作比较深入的研究。
刘少奇认为:“理论是实际工作的指针,没有理论,工作就是盲目的,没有前途的。”因此,他告诫党员干部:“中国革命胜利了,不读书,可不成。以前在山头上,事情还简单,下了山,进了城,问题复杂了,我们要管理全中国,事情更艰难了。”“不是说胜利了,马克思的书就不要读了,恰恰相反,特别是革命胜利了,更要多读理论书籍,熟悉理论,否则由于环境的复杂,危险更大。”所以,刘少奇对马列学院的学员说:“没有理论是不行的,不学马列主义理论是不行的。”他强调“没有理论的人容易被‘俘虏,被人家天花乱坠的话所迷惑。掌握了理论才能正确地指导工作”,不断地加强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理论修养,是中国共产党抵制腐败和永葆纯洁性的根本保证。
主张学习采取科学的态度,
理论结合实际
结合实际学习,理论联系实际,是刘少奇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习惯,也是他一贯的工作作风。王光美曾说,刘少奇往往是先下去听汇报、调查研究,把实际中遇到的问题提到原则的高度,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做出回答,形成正确的理论。他的一些重要文章和报告,往往都是这样写成的。刘少奇写报告,往往都是自己动手起草,一坐就是几天,甚至十几天。
刘少奇认为共产党员不但要有马列主义理论的修养,而且还要有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研究和处理各种问题的修养。他强调共产党的理论修养不能脱离革命实践,不能脱离广大劳动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群众的实际革命运动。他指出,我们要虚心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创始人的高贵的无产阶级品质,并且运用到自己的实践中去,运用到自己的生活、言论、行动和工作中去。他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要求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认真“熟读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书籍,同时又着重调查和分析活生生的现实,研究自己所处的时代和本国无产阶级所处的各方面情势的特点,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本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并“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坚定立场上,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身体力行,活泼地去指导一切的革命斗争,改造现实,同时改造他们自己”。
刘少奇提出,运用掌握了的马列主义理论去观察、解释、处理实际问题是目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精华。
在任马列学院院长期间,刘少奇对学员的要求也是学习理论的目的在于运用。他指出,马克思、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的书一定要认真读,但“仅仅读了几本书,有了一些理论知识,并不等于有了理论”,处理实际问题不能单靠书本,只有能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分析、处理,并且要处理得不错,“才叫有了一些理论”,“才算学到了理论”。
1959年11月2日至22日,为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建设的新路子,刘少奇利用在海南岛休病假的机会,结合国家经济建设中的实际问题,自己带头集中精力,组织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陶铸、书记林李明、经济学家薛暮桥和王学文等学习和研究苏联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后来,人们把这次学习称作“海南读书会”。薛暮桥回忆说:“我们上午读书,下午逐章讨论。讨论时先由我和王学文同志讲一讲本章的要点和我们的看法,接着大家讨论。少奇同志在讨论时常常阐述他自己的观点。他结合马列著作,比较苏联革命和我国自己的经验,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使我感到少奇同志不愧是我党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通过学习研讨,刘少奇提出了一些极有价值的新思想,如强调要正确对待本国和别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问题,强调要尊重客观经济的规律等,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20世纪60年代,党内“浮夸风”蔓延。1964年9月,刘少奇给一位省级负责同志写信指出:同不能把马克思、列宁的学说当成教条一样,也不能把毛泽东的著作和讲话当成教条。应当运用毛泽东思想的精神实质,来分析你们那里的实践经验,正确地确定今后的工作方针、计划和步骤。不生搬硬套,工作才能创造,这就必须懂得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懂得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实践中来的。不能骄傲自满、故步自封,而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倾听基层干部和群众呼声,倾听他们反映的真实情况;要向党内和党外群众中一切有真理的人学习。凡是符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原则的,都应当学习。毛泽东对刘少奇的信高度评价:看了你的信,觉得实在好。并亲笔作了修改。
刘少奇还结合对中国问题的深刻思考,写了很多对实际工作有重要指导意义的文章,留下了数百万字的著作,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大理论贡献。其中,最著名的是党建“三论”:《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论党内斗争》《论党》。
邓小平在刘少奇追悼大会上指出:刘少奇一贯重视研究马列主义理论,“善于根据理论原则联系实际、周密思考、具体分析问题,具有政治上的远见卓识。我们要学习他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科学态度”。
习近平總书记在纪念刘少奇同志诞辰120周年的讲话中,也对刘少奇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指出:“刘少奇同志善于向书本学习,善于向实践学习,更善于把这两方面的学习结合起来。他注重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对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大胆探索,提出自己的见解。他善于把丰富的实践经验提升到理论高度,用来指导实践发展。”
重视学习是我们党推动事业不断发展的成功经验。今天,我们学习刘少奇,就要大兴学习之风,研究好、运用好马克思主义,要善于把学到的本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努力做到知行合一,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自己更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