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钳工一体化课题《盘类工件的划线加工》的教学研究

2020-03-12郑海云

职业 2020年2期
关键词:钳工职业教育

郑海云

摘 要:现代职业教育大力提倡一体化教学,工学结合也已被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所重视,并在许多专业开展了一体化教学改革,钳工教学也不例外。笔者根据机械专业教改的实际情况,以钳工典型的一體化教学课题的教学为例进行研究,详细地阐述了该课题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效果,为钳工一体化教学改革提供了更多的思考。

关键词:钳工  职业教育  一体化教学改革

一体化教学是按照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技能人才培养规律,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及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以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构件课程体系,并以具体工作任务为学习载体,按照工作过程和学习者自主学习要求设计和安排教学活动过程。下面笔者以钳工课题——《盘类工件的划线加工》为例,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效果三个方面来阐述一体化教学改革思路。

一、教学设计:主要考虑为什么学,学什么的问题

首先在选题价值上,根据一体化教学课程要求,通过典型工作任务构建课程体系。课题对接企业,从企业中选取四类工件(盘类、轴类、箱体类、叉架类)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教学化处理,确定适合教学并能胜任企业所需专业能力和核心素养的课题,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合一,形成《零件钳加工》的一体化教学课程。

盘类工件的划线加工是对接企业盘类工件的加工,盘类零件是机械四大类零件之一,在机械行业中应用非常广泛,其内部加工、维修均由钳工完成,因此学习价值较高。以企业实际生产任务为载体,充分体现理论实践合一、专业工作合一、能力岗位合一一体化教学课程三合一的特征。

确定了课题内容,就要认真研究本次课程应达到的教学目标。在确定目标之前要先进行学情分析,笔者授课的对象为16级钳工技师班学生。这个班级是高中起点预备技师层次的学生,他们能比较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对专业实践兴趣较高,但总结归纳能力较弱。在知识储备上,他们已经学习了机械制图,公差配合、钳工基本操作知识及较简单工件的加工。因此,根据教学大纲,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了本次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1.专业能力

第一,能按照行业标准规范拟定工件的加工工艺路线;第二,能独立完成工件的加工,并熟练使用量块和杠杆百分表进行准确测量。

2.方法能力

第一,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模式,增强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协作意识;第二,通过网络、书籍等进行资料收集,并能够归纳整合信息。

3.社会能力

第一,按照行业企业标准规范要求学生,提高规范意识和标准意识;第二,学生能够在实际生产中发挥创新思维,发扬独立创新的匠心精神。

本次课程的学习内容以某机械车间接到的订单,对法兰盘进行划线加工的工作任务为引入,创设企业情景,分析所需专业知识能力后,确定本次课程的重、难点为(一学一做)。

重点(一学):学会安排加工工艺路线。

难点(一做):利用杠杆百分表进行准确测量。

解决重、难点的关键是运用画线和测量的方法。

在教学资源上,本次课程在一体化实训场地中进行,借助网络信息平台、微课等信息化手段,同时为学生准备了任务工单、评分表等学习资源,使学生能够在充足的资源下自主学习,并进行资料的收集与整合。

二、教学实施:主要解决怎么学,怎么教的问题

在准确分析并确定出本次课程的教学重、难点之后,就要通过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来解决重点,突破难点。针对学生学习情况和教材特点,在教法上,以任务驱动法为主,以企业实际工作任务的下发、分析、解决为主要学习活动,采用微课教学等信息化手段,配合情境化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学法上,学生以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法进行学习,以学生的“观察、思考、动手、解决、练习”为主线,掌握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逐渐从学会过渡到会学,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根据一体化课程改革要求,任务学习过程对接企业操作流程,使能力培养和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因此笔者将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一想、二做、三讲、四评、五拓五个环节。本次课共4课时(160分钟)的时间,具体教学实施过程如下。

一想:任务计划(20分钟)

以企业实际的典型工作任务为根本,技能鉴定试题为载体,创设情境化教学。发放任务工单,引导学生思考,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任务分析,小组讨论、方案交流、小组分工来完成任务计划。

二做:任务实施(80分钟)

学生进行工件加工,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学生通过对预设方案的尝试,找到可行的划线加工的方法,解决本次课程的关键点。但由于利用杠杆百分表进行测量的步骤繁多,学生短时间内难以消化并操作,因此针对该难点,通过教师指导,学生模仿,反复观看微课录像——杠杆百分表的使用,来突破本次课的难点知识。整个加工过程,小组成员互帮互助,共同协作,促使专业能力目标的达成。

三讲:任务总结(25分钟)

为提升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学生完成工件加工后自行总结划线、测量方法,并分析优缺点,在教师的引导下确定最优工艺,学生按照行业标准编制工艺路线,掌握本次课的重点,促使专业能力目标的达成。

四评:任务评价(20分钟)

本课的评价完全围绕专业能力目标、方法能力目标和社会能力目标的三维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评价。尤其在技能评价环节,各小组根据产品评分标准,进行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的多元化评价方式,建立奖评机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对自我操作能力也有了清楚认识。

除此之外,笔者还尝试了工学结合,企业评价。将学生编制的工艺拍照远程传送给企业专家,由专家按照企业标准规范进行评价,学生对岗位要求有了进一步的认知,以便更快速地胜任企业需求。

五拓:拓展环节(15分钟)

为了更好地挖掘优秀学生的潜力,引导学生创新思维,学生提出了多条技术改造方案,来实现圆形工件的划线加工。最终学生课后认真研究,成功地完成了对方箱的技术改造。

课程即将结束时,学生认真执行7S标准,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提升学生的职业修养。

学生课后通过QQ群交流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并将专业知识资源共享,拓宽学生的专业能力及知识面。

三、教学效果:了解学生学得怎么样,并反思改进更有效的措施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微课学习,小组合作,90%的学生完成了工件的加工,75%的学生工件合格,测量准确,方法恰当,工艺编排合理、规范。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美国学者波斯纳曾提出了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教师只有经过反思,经验才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因此笔者对本课程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反思本次课程的优点与不足,本课程的亮点在于以下几点。

第一,做中学,做中教:改变传统教学观念与顺序,先做后讲,“先见林、后见树”学生接受新知识更直观易懂,有助于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第二,微课教学:微课教学,解放教师,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既起到指导学习作用,又能成为复习回顾的素材,一举两得。

第三,创新培养:注重创新精神的培養,学生对方箱的技术改造,增强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了独立创新的匠心精神和核心能力素养。

第四,工学结合:对接一体化职业标准和行业企业规范,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必备品格能胜任企业的工作任务。

当然也有不足之处,有以下几点。

第一,课堂效果方面: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较大差异,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虽有组长帮助,但要跟上教学进度仍很吃力,不利于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应对措施:课堂因“班”施教,课后因“人”施教,及时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第二,自身素质提升:专业知识的一体化、系统化存在欠缺,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

应对措施:加强机械专业基础课系统化的学习,备课时充分将新旧知识串联。

四、小结

当然,教师都希望学生能很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但这不是一次、两次授课就能解决的问题,必须经过师生长时间的共同探索、努力,形成新一轮的教学预思。

(作者单位:大连市技师学院)

猜你喜欢

钳工职业教育
钳工机械操作的质量控制策略
机械装配中钳工的操作技能分析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探析钳工锉削面凹凸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对提高钳工教学质量的思考
钳工的基本技术与基本操作的分析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