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校服装专业陈列与展示课程教学初探
2020-03-12王婕娅
王婕娅
摘 要:服装企业对陈列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便要求服装专业陈列与展示课程的设置要更加切合企业需求进行变化。目前技校开设该课程较晚,课程的教学模式还处在探索阶段。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从教学现状、理念与实施环节等方面探索技校服装专业陈列与展示课程的项目式教学。
关键词:技校服装专业 陈列与展示课程 项目式教学
随着电商行业的兴起与发展,线上网店对线下实体店的销售冲击愈发明显,而这在服装行业表现得尤为突出。线下要与线上竞争,必须要凸显线下独有的优势,而服装陈列与展示便是最重要的环节。好的陈列犹如给服装化上适宜的妆容,使顾客在衣服不穿上身的情况下也有代入感和场景感,从而增加销售的机会。
随着陈列技术被越来越多的实体商家认可和重视,陈列师的市场需求日益增大,服装企业对陈列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在服装专业开设陈列培训尤为重要。
一、教学现状和理念
服装陈列与展示是一门理论知识丰富,同时实践操作性又很强的课程。理论知识主要涵盖色彩搭配、陈列形态构成与组合、空间布局、店铺氛围、橱窗设计等方面;实践操作部分主要包括前期的陈列构成项目,后期安排有主题性的陈列实训项目。
技校学生学习基础大多比较薄弱,对枯燥的理论知识学习过程比较抗拒,因此先理论讲授、后实践操作的教学并不适合技校学生。创意的价值能够直接决定品牌的价值,社会服装品牌企业对人才的创意要求较高,因此在本课程中,要采用有特色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
针对以上情况,服装专业陈列与展示课程采用的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项目教学模式,这样既适合技校学生的学习情况,又切合服装企业的人才需求实际。整个教学过程以项目教学作为突破口,每一个学习环节以项目任务作为学习载体,实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同时鼓励和促进学生在课余时间多接触各类艺术学科、多欣赏时尚发布会,教师在课堂上也可以增加美学的赏析时间,提升学生对艺术的感悟,使学生在实践环节有更丰富的创意来源。
二、项目教学实施过程介绍
1.课前准备
在课程开始前,教师通过微信群简单介绍服装陈列与展示课程的学习内容,布置学生在假期逛服装店铺,有意识地观察服装店铺的门面、展示区域、通道和橱窗等学生认为与陈列和展示相关的内容,并用手机拍摄记录下来。
这种模式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先预习课程内容,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带着高于普通顾客的眼界去观察和分析实体店铺,同时也避免了课程开始后教师再布置探店任务,有些学生由于课余时间有限,急匆匆地在店面拍摄几张照片应付了事,没有真正走进实体店去了解陈列的实际情况。学生手机所拍摄的照片可留着作为课程开展后的练习素材。
2.课程环境和用具材料
笔者所在学校拥有实训室和橱窗,可提供给学生进行各类服装陈列项目操作。各种类型的模特、洞洞板、流水台、中岛架等陈列用具为学生搭建一个模拟的服装店铺提供了道具基础。
服装陈列最不可或缺的当然是服装本身,但是在实训室储存服装却并不现实。一是储备大量供练习用的服装需要占据场地空间,二是服装存在流行性,储存的服装容易过时需要时常替换,容易造成浪费。因此,可以在教学中把服装这一重要道具的“所有权”交给学生管理。学生收集本班或者其他高年级班在服装设计与工艺、毕业设计等课程制作出来的服装成品,以及把学生自己平时的服装带到服装陈列课堂上。
例如,在陈列色彩搭配项目中,教师布置学生将课前收集的颜色丰富的服装带到课堂上,在规定的时间内结合色彩的知觉情感,在一组挂杆上做服装的对比色、类似色、明度陈列等相关练习。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是学生自己收集来的服装,对服装有熟悉感和代入感,做练习时就分外得心应手。
而在后期的专题陈列项目中,服装多数采纳的是毕业设计系列,学生采访了解服装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在服装需要传达出的理念的基础上,发挥创造性和能动性,设计出相应的服装陈列思路,根据场地和道具情况搭建出完整的主题陈列空间。
3.课程内容和教学环节设置
本课程内容分为七个项目,从最开始的陈列入门到最后的专题陈列,以循序渐进的过程引导学生学习。下面以几个典型的项目内容做介绍。
教學任务的第二个项目为包括色彩、形态、组合三个板块的陈列构成项目教学。教师先介绍服装陈列的构成和搭配方式,学生通过服装色彩搭配,叠装、挂装、模特陈列,运用对称法、均衡法等陈列组合形式进行实践练习,了解并掌握常用的陈列手法。为增加此项目的趣味性,例如,在叠装练习这一环节,学生掌握了基础手法后,教师鼓励学生开发新思路,将服装折叠成脸谱、动物等趣味造型,以及参照网络流行的摆拍手法,每位学生搭配出一套主题穿搭,并设计构图形式拍摄平面铺放陈列的照片。
第三个项目是服装陈列布局与动线设计,是课程的难点。单纯讲授理论知识过于平面,无法让学生掌握通道设计、动线规划、磁石点设计等难点。在假期调研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再次实地调研,对卖场的规划、通道等相关方面进行观察并记录,并结合市场营销课程所学习到的进店率、触摸率、购买率等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学生置身卖场进行实地勘察,在课堂上以调研的数据作为支撑,分析店铺布局与动线对销售的影响,以手绘形式再现店铺情况。结合店铺实际和课程知识点,提出店铺布局与顾客动线的实际问题,并在手绘图上进行标注和提出改造方案。
这个环节的设置让学生了解服装陈列不能只有设计而脱离了实际。有些学生在后面的专题陈列实践中的设计会偏于艺术性,不符合市场环境和店铺实际,在第三个项目设置这一环节,能让学生了解服装市场的真实状况,在后期项目中不仅能考虑观赏性和创造性,还能兼顾服装卖场实际。
第七个项目为专题陈列,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女装、男装、童装等专题陈列。以女装专题陈列为例,学生分为四组,分别做婚纱、旗袍、针织服、时尚服的主题陈列,各小组从策划主题构思,最终把设计思路转换为陈列空间。主题构思、场地测量、图纸绘制、道具采购及制作和空间布置的整个过程,不仅应用了服装陈列组合、陈列氛围营造、橱窗展示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还锻炼了学生的设计、动手和团队合作等综合能力。
4.教学考核与评价
服装专业陈列与展示课程以多样化的形式进行教学考核和评价,突出过程评价,结合课堂表现、实践操作等进行综合评价。
在每个项目完成后,教师安排各小组进行成果展示汇报,并进行自评和互评。小组自评从顾客角度进行评价,这个过程相当于一次复盘,能让小组跳出陈列师的身份,以顾客的身份来审视陈列成果。小组之间的互评主要评价陈列中的各项细节,例如,陈列手法是否得当、色彩搭配是否合理等。这不仅锻炼了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是对课程知识的温习。教师的评价则主要针对学生的总体设计方案、具体实施过程以及合作分工的表现给出意见和建议。
三、小结
服装专业陈列与展示课程的成效不只体现在本门课程内,还反映在其他专业课程的成果展示中,课程成效也得到了其他专业教师的认可。毕业后从事相关工作的学生也反馈在学校学习到的课程内容在工作中受益匪浅。以上所述的教学过程是一个逐步探索和完善的过程,随着服装潮流的演变以及企业对陈列人才的需求提升,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也将有所调整。在今后的教学探索中,笔者会紧密结合市场及企业的需求,逐步完善课程的一体化,使之成为兼具艺术特色与实用意义的专业课程,让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成长为企业所需的陈列人才。
参考文献:
[1]吴玲.从服装行业的发展要求来看服装教育[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3).
[2]唐强,辛芳芳.服装陈列设计课程规划与教学探索[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1(6).
[3]欧利惠.中职服装专业营销陈列课程项目化教学探索[J].广西教育,2014(42).
(作者单位:广东省粤东高级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