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理念下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劳动和技能竞赛实践与思考
2020-03-12□
□
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是工会组织激发职工发挥主人翁和主力军作用的重要手段,是提高职工素质、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方式,是维护职工发展权益的有力保障,是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重要举措。北京市总工会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紧紧围绕“十三五”时期职工发展规划,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市委市政府重大部署为主线,以助力构建首都“高精尖”经济结构、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大局为核心,以提升职工技能素质、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为目标,以构建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重实效竞赛机制为重点,持续加大竞赛工作力度,不断创新竞赛活动形式,扩大竞赛覆盖范围。五年来,职工技能素质、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技术工人队伍不断壮大,更多工匠人物脱颖而出,劳动和技能竞赛的广泛性和实效性进一步增强。
一、“十三五”时期劳动和技能竞赛基本做法
(一)加强统筹,精心规划,不断提升劳动和技能竞赛活动水平
贯彻落实首都工会改革要求,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成效导向,以职工需求为工作出发点与落脚点,加大对全市各级工会组织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情况调研,及时掌握职工与企业需求及各级劳动和技能竞赛基本情况、难点问题、意见建议等。经过梳理研究,明确了全面提升职工技能水平和企业竞争力的工作方向,提出了劳动和技能竞赛应做到“三个转变”的工作思路,即由单纯完成工作任务的竞赛向提高经济效益转变、由以加班加点为价值取向向以提高职工技能素质和创新能力为价值取向转变、由一次性奖励向长效奖励转变的工作思路,确定了紧紧围绕职工素质提升、技能人才培养、创新成果转化三大体系开展竞赛的工作内容,即每年举办不少于30个职业(工种)的职业技能大赛、不少于2场围绕国家和首都重大战略部署的主题劳动竞赛、不少于1次以职工职业技能竞赛为平台的技能人才国际交流、不少于80家市级职工创新工作室认定、不少于3项围绕职工技能提升、创新创造和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的助推计划及每两年开展1次“北京大工匠”选树活动等。为确保劳动和技能竞赛取得实效,每年根据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及时动态调整竞赛主题、内容和相关工作举措,促进竞赛活动在改革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逐步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重实效的竞赛工作格局,创立了“职工技协杯”职业技能大赛、在职职工职业发展助推、“北京大工匠”等一系列市级示范性竞赛活动品牌。
(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不断提升劳动和技能竞赛活动质量
坚持劳动和技能竞赛服务经济社会建设主战场的工作思路,“十三五”时期,北京市总工会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市委市政府重大部署,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为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构建首都“高精尖”经济结构,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一是构建首都“高精尖”经济结构,持续开展“职工技协杯”职业技能竞赛等活动。每年选取不少于30个符合首都重点发展产业、通用性强、技术含量高、从业人员多的职业(工种),面向全市企业、职工举办“职工技协杯”职业技能竞赛。职工不限企业性质、不限技能等级均可参赛,企业不限性质类别均可承办赛事,构建了工会搭平台、企业建舞台、职工成人才的有序竞赛机制。对从竞赛脱颖而出的优秀选手给予晋升技能等级、奖金等奖励。该竞赛已成为提升职工技能、打通职工职业上升渠道的有力途径。“十三五”期间共举办了123项职业(工种)竞赛,累计参赛职工近10万人。其中,16人取得高级技师证书,160人取得技师证书,448人取得高级工证书,559人取得中级工和初级工证书。积极组织职工参与实施“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每年组织高技能人才赴德、美等同行业高水平国家开展职工技能比赛,了解境外相关技术发展动态与行业技能标准,提升职工国际视野,推动首都职工技能水平与世界一流水平接轨。
二是围绕国家、首都重大战略部署,深化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劳动和技能竞赛活动。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与非首都功能产业疏解,北京市总工会联合津、冀两地工会开展京津冀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竞赛原则上每年举办一届,每届涉及6个职业(工种)。京津冀三地轮流办赛,并以竞赛为基础开展职工学习交流、创新成果展示等活动,极大地促进了三地职工的交流合作,探索了三地人才协同发展的路子。围绕生态环境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城市副中心建设等重大战略部署、重点任务,开展电能替代、城市副中心建设、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建设等市级示范性主题劳动竞赛项目,总计参赛人数超过15万,在全市职工中掀起了学技术、练本领、比技能、创一流的热潮,有效助力了重大建设项目高质量推进。
三是围绕首都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着力开展职工技能提升活动。开展职工素质建设工程,连续举办公益大讲堂、劳模大讲堂、青年职工拓展、通用能力培训、职工职业发展微培训、岗位练兵活动、技术工人培训、科学家(专家)走进职工创新工作室等项目,提升职工综合素质。开展市级职工创新工作室认定工作,发挥职工创新工作室示范引领、人才培养、集智攻关、技能传承、精神培育等作用,引领职工创新队伍健康成长。推动以职工创新工作室为平台开展的职工创新创造活动,“十三五”期间,对389项职工创新成果予以资金助推,发放助推资金1042万元。开展职工自主创新成果评选,为职工发放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助推服务,其中100余项创新成果在北京发明创新大赛中获奖。广泛开展“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设计、小建议”五小活动,对788项职工发明专利助推,发放资金118.2万元,助力职工立足岗位创新, 提升技能。
(三)示范引领,典型带动,不断提升劳动和技能竞赛活动影响
坚持“抓精品、强推广、重影响”的工作思路,围绕提升劳动和技能竞赛的科学化管理水平,不断健全完善竞赛工作的体制机制。北京市总工会把深化市级示范性劳动和技能竞赛建设与作用发挥作为竞赛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重点培育时代需要、企业认可、职工欢迎的竞赛品牌项目,不断总结推广可借鉴、易复制、能推广的竞赛典型经验和做法,为全市各行各业、各级工会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提供指导和借鉴作用。
在市级示范性劳动和技能竞赛活动的带动引领下,全市各级工会组织、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纷纷加大竞赛统筹规划、组织实施力度和资金投入等,丰富竞赛形式,通过其自有体系对所属企业和职工进行宣传动员,进一步扩大了劳动和技能竞赛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企业效益增长与职工技能提升双赢的典型不断涌现。按照“北京需要千千万万大工匠”的要求,北京市总工会自2016年开始开展“北京大工匠”选树活动,并动员基层工会结合实际广泛开展工匠人物选树,为各行各业职工树立了标杆,推动了各行各业各级工匠辈出。基层工匠人物不断涌现,促进了市、区(集团、总公司)两级工匠人才培养、选树联动工作机制的建立,也为第二届“北京大工匠”选树奠定了扎实基础。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三五”时期,北京市劳动和技能竞赛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与成效,但在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下如何适应不同性质企业和企业改革需要、顺应现代市场竞争需要实现竞赛活动常赛常新,是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的课题。就现阶段北京市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的情况看,笔者认为存在以下两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是劳动和技能竞赛开展水平参差不齐,部分企业竞赛形式内容未能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目前本市大部分企业已充分认识到劳动和技能竞赛在提高职工能力素质、增强企业竞争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把竞赛活动作为一项日常重要工作常抓不懈。但仍有个别单位和地区竞赛组织管理未能做到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竞赛内容未能做到因地制宜、常赛常新,使得竞赛未能得到有针对性、实效性开展。
二是劳动和技能竞赛发展存在不平衡,重点发展产业、中小微非公企业覆盖不够。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世界科技强国的过程中肩负重要责任,重点发展的产业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引领支撑作用。非公企业是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和现代化建设重要推动力量,但由于目前工会工作尚未完全覆盖或工会工作基础薄弱等原因,造成劳动和技能竞赛未能在上述行业、企业普遍开展。
三、对策及建议
为解决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强化组织体系建设
一是加强工会组建。特别是要加强新产业新业态及中小微非公企业工会织规范化建设,夯实工会工作基础,为工会在组织劳动和技能竞赛发挥作用提供有力支撑。
二是落实企业推进劳动和技能竞赛工作的主体责任。鼓励规模以上企业建立劳动和技能竞赛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党委领导、行政支持、工会运作、全员参与的有效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每年定制竞赛实施方案,适时开展竞赛活动,并将竞赛开展情况纳入绩效考核范围。
三是健全完善劳动和技能竞赛体系。大力推进面向社会、面向企业职工特别是竞赛基础薄弱企业的重点职业(点)、行业系统(线)和科技园、创业园、开发区等区域性(面)劳动和技能竞赛机制,构建立体化、多层次、全方位的劳动和技能竞赛体系,打破单位与地域限制,进一步扩大劳动和技能竞赛的针对性和覆盖范围。
四是建立长效奖励机制。推动各单位各地区结合实际建立的竞赛奖励制度,对劳动竞赛中涌现出的优秀员工,将收入待遇、晋升发展与竞赛奖项、技能提高、技术创新挂钩,不断扩大职工受益面,实现企业与职工互利共赢。凡在劳动竞赛中组织好、业绩好、职工参与积极性高的企业,属地工会在评选先进、职工之家建设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二)强化创新发展
一是加强对各级工会组织劳动和技能竞赛的指导。加强调研走访,研究分析各单位与地区在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工作方面的需求和困难难点,及时给予相应政策、专家、场地、经费等精准“组合式”分类指导。搭建劳动和技能竞赛交流合作平台,推广先进典型企业办赛经验做法,促进不同单位与地区交流合作,不断扩大优秀竞赛品牌辐射效应,推动竞赛活动在各类组织中普遍开展,竞赛成效进一步增强。
二是不断探索劳动和技能竞赛形式与内容。结合“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深化年”行动,落实《关于进一步健全完善制度机制深化首都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北京市总工会关于加强首都职工技能人才培训的实施意见》,研究制定“十四五”时期劳动和技能竞赛规划,通过劳动和技能竞赛等抓手推进改革向纵深发展。完善“互联网+”竞赛模式,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资源手段,积极探索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的新思路、新举措、新途径,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和活力,努力增强各项竞赛活动的针对性、广泛性和时效性,不断推动竞赛创新发展。
(三)强化校企深度合作
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是未来我们提升产业水平的生力军和主力军。举办劳动和技能大赛必须思考职业院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从而提升竞赛质量、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竞赛设备可由具有生产性的企业来负责,竞赛命题由企业技术专家和院校来负责,这样举行的技能大赛一方面贴近企业用工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使职业院校获得企业发展的新需求、新方向,为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