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康有为的世界情怀

2020-03-12马克锋冯秀香

广东社会科学 2020年5期
关键词:康有为世界

马克锋 冯秀香

世界主义是一种具有悠久传统的哲学理念,主张世界是一个单一的共同体,所有人皆为其中的平等成员。作为一个相对不大严密的概念,有时被称之为大同、全球化、地球村、一体化等等。西方世界以基督教、哲学家康德等人为代表,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世界主义谱系;中国近代的世界主义不是特别清晰和明了。但无论如何,中国的世界主义与西方的世界主义都分别通过各自特定的语境,表达了对人及人类社会实现统一、永久和平的关怀与憧憬。如果说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郭嵩焘是第一个真正走向世界的人的话,那么,康有为应该是近代中国对世界了解最为系统,而且具有浓厚世界情怀的思想先知。康有为虽然没有完整的世界主义论述,但在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康有为的世界情怀的个案研究,进一步探讨近代中国世界主义的诸多面相。

一、康有为对世界的想象

戊戌维新失败前,康有为从没跨出国门一步。这一时期,他对外部世界的了解主要是通过阅读与口岸城市游历,香港与外国租界是其阅读世界的现实参照。据康自述,他从17岁(1874年)开始接触有关世界方面的著述,“始见《瀛环志略》、地球图,知万国之故,地球之理”。①22岁(1879年)时游览香港,惊叹西人治理有方,开始以欣赏的眼光审视西方,“览西人宫室之瑰丽、道路之整洁、巡捕之严密,乃始知西人治国有法度,不得以古旧之夷狄视之”。他系统阅读《西国近事汇编》、《环游地球新录》等涉及世界方面的书籍,再次阅读《海国图志》《瀛寰志略》,“渐收西学之书,为讲西学之基矣”。②25岁(1882年)时路过上海,为上海的繁华所折服,完全倾心于西方世界,“道经上海之繁盛,益知西人治术之有本。舟车行路,大购西书以归讲求焉。十一月还家,自是大讲西学,始尽释故见。”③他原有的对西方世界的一点质疑与偏见自此一扫而光。26岁时,在系统阅读清代历史文献的同时,“购《万国公报》,大攻西学书。声、光、化、电、重学及各国史志,诸人游记,皆涉焉。于时欲辑万国文献通考,并及乐律、韵学、地图学,是时绝意试事,专精问学,新识深思,妙悟精理,俯读仰思,日新大进”。④通过系统阅读,青年康有为初步奠定了对世界的印象。康有为思路打开,灵感泉涌,萌发了探索世界、自然、人类并将其融会贯通的宏大志向。据其本人追忆:“合经、子之奥言,探儒、佛之微旨,参中、西之新理,穷天、地之赜变,搜合诸教,披析大地,剖析今古,穷察后来。自生物之源、人群之合、诸天之界、众星之世、生生色色之故、大小长短之度、有定无定之理、行魂现示之变,安身立命,六通四辟,浩然自得。”⑤康有为建立其博大思想体系的宏大气魄跃然纸上,洋溢于字里行间。随后,康有为开始著书立说,还没有跨出国门的他,展开了对异域世界的丰富想象。

欧洲国家从14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政治变革与工业革命,重新改写了世界的政治版图与经济格局,世界历史进入了以欧美为主导的新时代。这一点,康有为看得特别清楚,“三百年间,适当欧人新世勃兴,科伦布则寻得美洲,渐乃觅得全地,以增新识。意大利文学复兴后,新教出而旧教殕,于是倍根、笛卡儿创新学,讲物质,自是新艺、新器大出矣”。⑥一个全新的欧洲竞艳登场。这些欧洲国家与中国历史上所遇到的周边民族全然不同,“曩代四夷之交侵,以强兵相陵而已,未有治法文学之事也;今泰西诸国以治法相竞,以智学相上,此诚从古诸夷之所无也。”⑦康有为认识到一个新的世界格局正在悄然形成:西方世界全面崛起,东方世界全面衰败;竞争、创新与守成、因循两种截然不同的理念最终导致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结局。欧洲各国的兴起与奥斯曼帝国的衰落特别典型,康有为说:“至近世百年,诸欧治定功成,其新政、新法、新学、新器绝出前古,横被全球;其汽船、铁路、电线、汽球并出齐奏,绝地通天。欧人用以囊括四海,席卷大宇,无有留者。而突厥恃其强大,鼾睡于其比邻,阅数百年,渺若无知,不少觉寤,岂不异哉?”⑧工业革命开创了一个新世界,对此,康有为指出:“自乾隆末华忒(按即瓦特)新创汽机,英人以为地球复生日。自嘉庆元年拿破仑募奖新器、新书,而精器日出,至今百年,创新器者凡十九万余,于是诸欧强国遂以横行大地,搜括五洲,夷殄列国,余波震荡遂及于我,自是改易数万千年之旧世界为新世界矣。”⑨康以比较的视野,对西方世界工业革命的发展作了如此描述:“嘉庆之世,汽船骤出;道光之世,电线忽成;咸丰之代,铁舰创行;同治之朝,铁路交通;近乃电话四达。于是诸欧挟其异器,横行宇内,隳突全球”,⑩势不可挡。“道光初年,始创轮舟,而十二年英人犯我广州,且遍收四洲为属地,辟土四万里矣。道光末年,始有电线、铁路,美人铁路如织网丝,五里十里,纵横午贯,而富甲大地。俄人筑之,辟地万里。”⑪欧洲各国率先由旧世界快速跃入新世界,其根本原因,在康看来就是政治变革与技术创新:“臣窃怪诸小国,仅如吾一府一县,大如英、德、法、奥、意,亦不过吾一二省,其民大国仅得吾十之一,小国得吾十之一;而大国富强,乃十倍于我,小国亦与我等。其理何哉?深考其由,则以诸欧政俗学艺竞尚日新,若其工艺精奇,则以讲求物质故。”⑫也就是说,欧洲的崛起并非偶然。康认为,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一个“列国竞争”的时代,传统的“一统闭关”时代早已难以应对。何谓“列国竞争”?康有为指出:“列国竞争者,政治、工艺、文学、知识,一切相通相比,始能并立;稍有不若,即在淘汰败亡之列”,⑬即一个竞争十分激烈的时代;何谓“一统闭关”?康没有具体给予定义,但从其文字的字里行间不难看出,“以文学教化,自尊高于大地”、“轻视一切”、以土地广大、历史悠久傲视天下等,实际上已经给出了答案,说到底就是一个相对封闭保守的系统。康强调:“自尔之后,吾中国为列国竞争之世,而非一统闭关之时矣。”⑭“夫今已入工业之世界矣,已为日新尚智之宇宙矣”,⑮只有顺应时势,抛弃固有思维,积极变革创新,中国才有可能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立足、生存与发展。否则,国家前途与民族命运堪忧。康有为指出:“窃以为今之为治,当以开创之势治天下,不当以守成之势治天下;当以列国并立之势治天下,不当以一统垂裳之势治天下。盖开创则更新百度,守成则率由旧章。列国并立则争雄角智,一统垂裳则拱手无为。”⑯开创进取则前途光明,守成因循必然落伍被动,何去何从,引人深思。

西方世界之所以快速崛起,在康有为看来,除了“立科以励智学”外,另一个原因就是“设议院以通下情”。对此他解释说:“人皆来自四方,故疾苦无不上闻。政皆由出于一堂,故德意无不下达。事皆本于众议,故权奸无所容其私。动皆溢于众听,故中饱无所容其弊。有是三者,故百度并举,以致富强。”⑰对西方的三权分权分立制度,康予以高度评价:“近泰西政论,皆言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政体备。”⑱又说:“臣考泰西论政,有三权鼎立之义。三权者,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也。夫国之政体,犹人之身体也。议政者譬若心思,行政者譬如手足,司法者譬如耳目,各守其官,然后体立事成。然心思虽灵,不能兼持行;手足虽强,不能思义理。”⑲康有没有看到西方三权设立的深层意义,即分权与制衡,这里不好判断;即使他心知肚明,也不可能公开阐发,只是强调其分工与专责的一面。特定时代环境使然。

为了增强说服力,康有为还特意选取了俄国、日本、土耳其、波兰几个国家作为典型例子,进一步说明顺应时势与抗拒变革所带来的不同后果。

俄国、日本面对欧美巨变所带来的冲击,选择顺应了时代潮流,一跃而成为比较发达的国家,实现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康有为看来,俄国虽为大国,却兵败于瑞典,割让土地,受尽侮辱。但是,彼得执政后,“知时从变,应天而作,奋其武勇,破弃千年自尊自愚之习,排却群臣沮挠大计之说,微服作隶,学工于荷、英,遍历诸国,不耻师学,雷动霆震,万法并兴。”⑳“若夫近者,俄本蕞尔,自大彼得起,发愤变法而霸北球”。经过彼得大帝的一系列改革,俄国不仅缓和了社会政治危机,而且实现了富国强兵。康有为之所以对俄国情有独钟,主要原因是俄国与中国体制相同,遭遇也相近。他说:“职窃考之地球,富乐莫如美,而民主之制与中国不同;强盛莫如英、德,而君民共主之制仍与中国少异。惟俄国其君权最尊,体制崇严,与中国同。其始为瑞典削弱,为泰西摈鄙,亦与中国同。”俄国与中国有着相似的国情与命运,通过变法实现“转弱为强”“化衰为盛”,自然成为中国的效法对象。

日本是此次西方世界强力冲击下亚洲惟一的幸运儿,正如吴廷璆所说,“在19世纪中,东方的后进国家都相继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保护国,唯独日本不象印度、中国那样变成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日本之所以没有成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其中原因固然很多,但是,不可否认地是,顺应大势并接受冲击,通过“殖产兴业”“文明开化”,比较好地完成了社会、政治及经济转型。康有为注意到日本的这一变化:“新政初变,百度需支,频仍变乱,兵饷交困,而国库乏绝;初创国家银行,资本仅得二十万,全国岁入,仅逾千二百万,直至前岁,胜我之后,岁入亦仅八千万,则筹款难。然二十年间,遂能政法大备,尽撮欧美之文学艺术而熔之于国民,岁养数十万之兵,与其十数之舰,而胜吾大国。以蕞尔三岛之地,治定功成,豹变龙腾,化为霸国。”日本由一传统小国一跃而成为近代强国,对康有为产生了强烈的刺激,同时也为他制定中国富强之策提供了借鉴与参考。他在给光绪皇帝的系列建言中,充满了日本例证。比如:“日本之始也,其守旧攘夷与我同,其幕府封建与我异,其国君守府,变法更难。然而成功甚速者,则以变法之始,趋向之方针定,措置之条理得也。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义有三: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二曰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日本之强,效原于此”。

与俄国、日本积极应对西方世界冲击,通过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相反,印度、土耳其、埃及、安南、高丽等国,由于历史文化、宗教等因素,没有顺应时代潮流,结果遭到灭顶之灾。康有为说:“昔印度,亚洲之名国也,而守旧不变,乾隆时英人以十二万金之公司,通商而墟丘印矣。昔土耳其,回部之大国也,疆土跨亚、欧、非三洲,而守旧不变,为六国絷其政,剖其地,废其君矣。其余若安南,若缅甸,若高丽,若琉球,若暹罗,若波斯,若阿富汗,若俾路支,及国于太平洋群岛、非洲者,凡千数百计,今或削或亡,举地球守旧之国,盖已无一瓦全者矣。”在康看来,守旧必然亡国,只是灭亡形式稍有不同而已:“有次第胁割其土地人民而亡之者,波兰是也;有尽取其利权一举而亡之者,缅甸是也;有尽亡其土地人民而存其虚号者,安南是也;有收其利权而后亡之者,印度是也;有握其利权而徐分割而亡之者,土耳其、埃及是也。”在给光绪皇帝的上书中,康屡次提及土耳其的盛衰转换:“土耳其为回教大国,襟带两洲,地五千里,非洲二十余国皆其属藩,陆师天下第一,水师天下第三,以不更化之故,两辱于俄,其属地布加利牙、罗马尼亚、门的内哥、塞尔维亚皆叛而自立。于是俄割其黑海,波斯割其科托,奥割其波森利牙、赫次戈、伟也纳,英割其毛鲁塌,希腊割其白海。六大国废其君而柄其政,为之开议院,筑铁路,于是土不国矣。”康有为运用这一强弱、盛衰变化的典型例子,意在刺激光绪皇帝,促使其变法自强。康有为指出,中国体制、国情与土耳其非常相近,土耳其在西方世界冲击下的命运,很有可能就是中国未来的命运。他说:“闻其国土地芜茀,与我国同;道路污秽,与我国同;无自来水,无排泄,无电灯、煤灯,无机器,与我国同;全国少铁路、电线,交通不便,与我国同;人民愚昧笃旧,于读回教经典外,地球大势,矒无所知,其学校皆无世界学,无各专门化、光、电、重、工程、机器学,无商船驾驶学,与我国学子昧昧于八股试帖楷法同;人民无权,国无议院,县乡无议局,无选举,与我国同;其财政困乱,人民穷苦如牛马,与我国同;其讼武断,其狱黑苦,与我国同;其负外国债累数万万,与我国同;英、俄、德、法、奥、意六国大使外揽收其财,内干预其政,日迫压取其利权,国民愁怨咨嗟,与我国同;于是革命四起,人人思易朝逐君矣。”土耳其在遭受西方世界冲击中出现的政治危机、经济衰败、社会矛盾等一系列问题,几乎与中国完全相同。中国何去何从,考验着执政者的智慧。

在康有为的世界想象中,一个强大、富庶、文明的欧洲新世界已经形成,某种程度上已经远远超过中国为之自豪骄傲的固有文明。世界各个国家与民族,在应对欧洲世界的冲击中,有的顺应时势,变法改革,成为强国;有的深闭固拒,因循守旧,维持现状,苟延残存;有的应对无方,左右失策,导致亡国。日本、土耳其、波兰与印度是其典型代表。康有为说:“臣闻日本受侮泰西,翻然变计,力行新政,遂致富强;臣闻土耳其界欧亚之间,守回俗之旧,悍然不顾,亦尚自存;臣闻印度、波兰泄沓相寻,坐受侵削,无新无旧,竟以灭亡。此三者谋国不同,而治乱存亡亦因之而异。取舍所在,宜何择焉?”康有为此时对世界的想象大致是准确的,基本符合历史史实与发展大势。但是,因资料与信息的不对称,他对一些历史、地理及史实的叙述也出现前后矛盾,如土耳其是横跨欧、亚、非三洲还是界于欧、亚之间,表述并不统一。但不论如何,康有为通过勤奋阅读,加上他的天赋、智慧,“举一反三”,大致勾勒出了一个新的世界图景。

二、康有为对世界的考察

1898年,康有为40岁。维新运动失败,康有为被迫流亡,无奈开始了他的环球之旅。祸福转换,反而实现了其对世界的系统考察。

从1898年出国到1913年归国,康有为漫游世界16年。康有为晚年述及此事,也曾感慨万千:“流离绝国之风波,漂泊西洋之天地,梯山航海,行遍四洲,追日逐月,三周大地,历经三十一国,行道六十万里,出亡在外,十有六年。每当向若望洋,睨惊涛之拍拍。残星落月,望北斗之依依。”“吾两年居美、墨、加,七游法,五居瑞士,一游葡,八游英,频游意、比、丹、那,久居瑞典。十六年于外,无所事事,考政治乃吾专业也。”著名篆刻家吴昌硕为康有为篆刻的超长私人印章“百日维新,出亡十六年,三周大地,游遍四洲,经三十一国,行六十万里。”大概渊源于此,高度概括了印章主人海外游历的艰难历程。根据林克庆的研究,按照现在国家划分,康有为其实到过42个国家和地区,包括亚洲15个、欧洲21个、非洲2个、北美洲3个、南美洲1个。而且“四渡太平洋,九渡大西洋,八经印度洋,并泛舟北冰洋七日,观日出及海山大观”;许多国家与城市也是多次出入,“十余次过比利时,十一次进德国,九至柏林,八入英国,七游法国,六往槟榔屿,四游加拿大、瑞士、瑞典和锡兰等国。”涉足地区之广,国家之多,在当时无人企及。

依据康有为女儿康文佩整理的康有为年谱续编,对康有为的海外踪迹做一梳理:北京——上海——香港——日本东京——横滨——加拿大维多利亚港——温哥华——英国伦敦——加拿大——日本——香港——新加坡——槟榔屿——印度——缅甸——爪哇——香港——安南——暹罗——槟榔屿——锡兰——埃及——意大利罗马——米兰——巴黎——瑞士——奥地利维也纳——匈牙利布达佩斯——巴黎——伦敦——丹麦——挪威——瑞典——丹麦——柏林——比利时——荷兰——利物浦——加拿大温哥华——华盛顿——费城——纽约——墨西哥城——米兰——瑞典——柏林——西班牙——巴黎——瑞士——开罗——德国——奥地利——瑞典——挪威——瑞典——柏林——塞尔维亚——君士坦丁——雅典——槟榔屿——开罗——耶路撒冷——瑞士——英国——德国——利物浦——加拿大维多利亚——锡兰——槟榔屿——印度——槟榔屿——新加坡——香港——新加坡——香港——日本——香港——广州。

康有为在环球之行中,以其学者的眼光、思想家的睿智,系统观摩欧美社会、政治、文化,深入考察欧、亚的成败得失,全面比较中西差异,认真探求新世界出现的缘由及其此次文明巨变的原因。据康有为自述:“吾既遍游亚洲十一国、欧洲十一国,而至于美。自戊戌至今,出游于外者八年,寝卧寝灌于欧美政俗之中,较量于欧亚之得失,推求于中西之异同,本原于新世之所由,反覆于大变之所至。”“七年以来,汗漫四海,东自日本、美洲,南自安南、暹罗、柔佛吉德、霹雳吉冷、爪哇、缅甸、哲孟雄、印度、锡兰,西自阿剌伯、埃及、意大利、瑞士、奥地利、匈牙利、丹麦、瑞典、荷兰、比利时、德意志、法兰西、英吉利,环周而复至美。”

康有为在环球旅行中,对所到国家多有评论。印度、希腊、埃及是公认的世界文明古国,康曾多次游历这些国家,并给予以高度评价。康有为认为“夫印度者,大地之古董、教俗、文字、宫室、器用至古,为欧美文明祖所自出,文明所关至大也。”印度文明特别是宗教影响了中国,中国文明对印度没有产生影响力,印度文明长期处于不发展的原始状态,“故印度之智慧不增,至今手食地坐,衣无缝衣。”游览希腊雅典,康感慨万千,“大地文明,惟吾中华、印度、巴比伦、亚述、波斯与希腊矣。希腊之文明又以雅典为盛,国会议院立宪民权之制,雅典实为大地之先河。图绘、音乐、诗歌之美,哲学之盛,凡今欧洲号称文明之事,施及万国者,无一不导源于雅典。而石室之壮丽,制像之精能,尤为绝伦。”他情不自禁,赋诗一首:“欧土肇文明,胎孕自希腊。诗乐与刻像,精妙开今叶。宫室及道路,瑰壮经历劫。民权尤先导,万国被大业。大地谁大力,雅典实为极。平生想像之,神往抚图籍。冒暑跨海来,古京今遂即。”康渡红海,观日出,再游埃及,参观开罗博物院、金字塔、古王陵,赋诗赞叹:“欧美文明何自开,远祖皆从埃及来。刻石雕金存旧迹,摩挲岁物百千回。”“开罗古昔廿三宫,废殿颓垣今已空,尚有遗园江岛上,摩挲测水认前踪。”“四十七文插士陵,于今六千四百龄。登尖二千五百级,横览大地嘘云腾。”“宫阙嵯峨录士京,雕墙文画尚纵横。旧迹多传蓝射士,六千年物最文明。”他凭吊圣城耶路撒冷,为十字军东征感叹不已:“岂知新文明,自此战发兴。华屋与金钱,东都睹遗型。其他百工巧,乃至哲学精。亦自阿拉伯,展转传授成。”游览罗马,康被其文物之完整所震撼,感慨中国文物“皆不能传于后,至使欧美今以工艺盛强于地球,此则我国人不知崇拜英雄,不知保存古物之大罪也。”“观古董之多寡,而文野之别可判矣。”

康有为依然欣赏和肯定西方民权、宪法、主权、普通选举等现代价值观,并不时予以礼赞,并将其视为挽救中国危亡的一剂良方。“民权乃公理,宪法实良图。此是因时药,真为救国谟。”这一点与他出国前的认识比较一致,但是他认为这些理念和价值观虽然反映与代表了人类文明的公理和法则,但却过于超前,即使在欧美,也已经出现副作用,在法国甚至出现恶果。人权平等、主权在民只有在大同时代才是公理与法则,“人权平等也,主权在民也,普通选举也,此至公至平之理,圣者无以易之,实大同世之极则也。”康有为指出:“于自由平等之外,法人欲以美国之政理行之于法国,乃提出权理案,曰人权平等,曰主权在民,曰普通人民有权选举。此三者诚公理之极也,但法人行之则太速也。”法国大革命时,国民“读书识字者尚少,岂独不知政学,乃至不能识国会布告之法令”,结果造成“暴民专横”,“此法大革命所以生,恐怖期所以至,而流血百廿九万所由来也。”至于早先他曾经推崇的自由平等理念,在游历欧美国家后,康认为其并不是西方近代文明的产物,中国古代已经具有很成熟的自由平等观念与实践。他说:“吾中国二千年改郡县后,既无世诸侯大夫,人人平等,无封建之压制。民久自由,学业、宗教、士、农、工、商,皆听之为之。外不知兵革徭役,上可为公卿将相。学校遍于全国,僻壤穷乡亦多读书识字者。儒教成俗,人知忠信礼义,而不待密为法律以治之。”“吾国久废封建,自由平等,已二千年”,“孔子之道,以自然为教,绝无压制,又岂若天主教乎?故中国之人早得自由之福,已二千余年”,“我汉时以禹域百郡皆为内国,人民平等,不限奴隶。”“若我汉世,内国人民,人人平等,人人自由。既无世爵,人人得徒步而至卿相,执政权。”

盛赞工业文明。汽船、汽车与电线无疑是工业文明的产物,对人类文明有巨大贡献。“汽船也,汽车也,电线也,之三者,缩大地、促交通之神具也。”“以言工艺,则自华忒之后,机器日新,汽船、铁路之交通,电、光、化、重之日出。机器一日一人之力,可代三十余人,或者能代百许人。于是器物宫室之精奇,礼乐歌舞之文妙,盖突出大地万国数千年之所无,而驾而上之。”康有为充分肯定了意大利机器生产的巨大进步,“意国二十年来,机器之进步亦大矣。同治十年时,其蒸汽力一百三十二万吨。至光绪二十年,已增五倍余,为五百五十二万吨。此则过于我国者矣,吾国所宜最急务也。”

在欣赏西方世界日新月异新成果的同时,康有为对其也有批评。他说:“未游欧洲者,以为其地皆玉堂琼楼、阆苑瑶池,以为其人皆神仙豪杰、贤圣明哲,以为其政皆公明正直、平等自由。及今游之,则其乞丐之夫,穷困之子,贪诈、淫盗、杀掠之风,苦恼之情,饥寒、污秽之状,压制、等别之事,及宫室之固陋卑小,道路之狭隘不洁,政治之机巧变诈,专制压抑隔绝、不完不备,一切人情风俗事势,乃皆与中国全同合化而无有少异。”类似的言论还如:“未游欧洲者,想其地若皆琼楼玉宇,视其人若皆神仙才贤,岂知其垢秽不治、诈盗遍野若此哉!故谓百闻不如一见也。吾昔尝游欧美至英伦,已觉所见远不若平日读书时之梦想神游,为之失望。”从自我想象到实地考察,康有为对近代西方世界有了更为客观理性的认识,欧洲近代文明确实灿烂伟大,给世界文明发展指出了一条崭新道路。但是,欧洲近代文明同时存在不少社会问题,而这些社会问题及弊端,某种意义上与中国相同。

康有为观察西方时,认为西方的发展与繁荣主要是在近代百年。通过考察,康有为对欧美文明得出这样一个判断:“凡欧美之新文明具,皆发于我生百年内外耳。”“遍览欧土,大进化皆在此百年”。因此,“吾于近世欧洲人才,最为敬慕”。既然欧洲新文明的诞生只是近百年的事情,那么,中国与欧洲的差距自然不是很大,中国只要奋发图强,锐意进取,也是指日可待。康有为说:“今中国迟于欧洲之治强,亦不过让之先数十年耳。吾国方今大变,即可立取欧人之政艺而自有之。”类似的话还如:“然此之新文明者,乃皆开于道光之世,盛于咸、同之时,仅数十年之间耳。若我同治中兴时变之,比于诸国,未为晚也。今虽稍迟,然我数千年冠绝大地之文明,视彼数十年之精美,其何有焉?取其长技,择其政律,斟之酌之,损之益之,断之续之,去短取长,一反掌间,而欧美之新文明皆在我矣。”

三、康有为的理想世界秩序

康有为在对西方世界自我想象、实地考察及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数易其稿,经过长达30多年的修订,所著《大同书》最终在1919年正式出版。《大同书》全面展示了康有为的理想世界秩序。梁启超对其内容有一个特别简要、精辟的概括:

一、无国家,全世界置一总政府,分若干区域。

二、总政府及区政府皆由民选。

三、无家族,男女同栖不得逾一年,届期须易人。

四、妇女有身者入胎教院,儿童出胎者入育婴院。

五、儿童按年入蒙养院,及各级学校。

六、成年后由政府指派分任农工等生产事业。

七、病则入养病院,老则入养老院。

八、胎教、育婴、蒙养、养病、养老诸院,为各区最高之设备,入者得最高之享乐。

九、成年男女,例须以若干年服役于此诸院,若今世之兵役然。

十、设公共宿舍、公共食堂,有等差,各以其劳作所入自由享用。

十一、警惰为最严之惩罚。

十二、学术上有新发明者,及在胎教等五院有特别劳绩者,得殊奖。

十三、死则火葬,火葬场比邻为肥料工厂。

梁启超这个概括,大致反映了康有为的理想世界秩序,但过于简略,四到八其实可以合并。

在《大同书》中,康有为用了很大的篇幅叙述了人普遍面临的诸多苦难,大的有人生、天灾、人道、人治、人情、人所尊尚六类,细分有投胎、夭折、废疾、蛮野、边地、奴婢、水旱饥荒、蝗虫、火焚、水灾、火山、地震山崩、宫室倾坏、舟船覆沉、汽车碰撞、疫疠、鳏寡、孤独、疾病无医、贫穷、贱者、刑狱、苛税、兵役、愚蠢、仇怨、爱恋、牵累、劳苦、愿欲、压制、阶级、富人、贵者、老寿、帝王、神圣仙佛37种。在康有为看来,这诸多苦难,不仅是中国人面临的苦难,也不仅仅是穷人、弱者的苦难,帝王、富人、贵者甚至神圣仙佛同样面临各自的苦难,也就是说,几乎是世界人类共同面临的苦难。康有为对人间“众苦”的条分缕析,超越国家、民族与阶级的宽阔视野,不仅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其世界主义的博大情怀,某种程度上已经逼近时下津津乐道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主题。既然是一个世界性、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那么,解决此问题的思路与视野必须从世界主义出发。康有为长期“秘不示人”的《大同书》就是解决人类“众苦”的一份草案。康有为的思想灵感,既有中国的,“康有为生于大地之上……,积中国羲、农、黄帝、尧、舜、禹、汤、文王、周公、孔子及汉、唐、宋、明五千年之文明而尽吸饮之”,也有世界的,“凡印度、希腊、波斯、罗马及近世英、法、德、美之先哲之精英,吾已嘬之饮之、葄之枕之,魂梦通之”,更有时代的,“又当大地之交通,万国之并会,荟东西诸哲之心肝精英而酣饫之,神游于诸天之外,深入于血轮之中”。其基本设想是:

第一,破除国界,建立一个世界共同体,康有为称之为“公政府”。因为不设总统,只设议员,也称“公议政府”。他说:“削除邦国号域,各建自主州郡而统一于公政府……。公政府既立,国界日除,君名日去。渐而大地合一,诸国改为州郡,而统于全地公政府,由公民公举议员及行政官以统之。……于是时,无邦国,无帝王,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是谓大同。此联合太平世也”。公议政府由议员组成,各国选派,或每国一人,或每国数人。议员选举推出议长。公议政府的具体权限如下:依照国际法议定各国法律;依照公法处理各国交涉;议定公平关税;议定货币统一事宜;议定统一文字,在文字未统一之前,暂行本国语言文字与万国通行文字两种语言;公议政府的预算开支,由各国共同承担;公议政府对各国存在的不公平、不文明行为及违背公法的举动,有谴责与弹压权力;公议政府应当有“公地”,“大地之海,除各国三十里海界外,皆归公政府管理,其海作为公政府之地”;“公政府以弭各国兵争为第一宗旨,各国现有兵数、军械及械厂、战舰,皆应报告公政府。”

在康有为拟定的《公政府大纲》中,还有一些规定。比如,禁止使用带有“国”的文字,改之为“州”或“界”。在康有为看来,“国”与“爱国”往往成为战争的诱因,“盖有部落邦国之名立,即战争杀人之祸惨。而积久相承,人人以为固然,言必曰家国天下,以为世界内外之公理不能无者;陈大义则必曰爱国,故自私其国而攻人之国以为武者……一有‘国’之文,其贼害莫大”,所以应该删去。消除国名后,康有为主张分大地为十洲:欧洲、东亚洲、北亚洲、中亚洲、西亚洲、南美洲、北美洲、中美洲、澳洲、非洲。另外,“以大地圆球剖分南北,赤道南北各五十度,共为百度,东西亦百度。”一度设一度政府,度政府之下设立自治局。“太平之世,只此公政府、各度政府、地方自治局三级。”

欧洲世界主义的主要代表康德(1724-1804)曾经提出“伟大的国家共同体”“各民族联盟”“世界公民权利状态”“世界共和国”等主张,多大程度上影响了康有为,我们现在还不清晰。不管如何,康有为的“公政府”主张,与康德的主张有着高度一致性,似乎是毋庸置疑的。

第二,消除种族、男女差异,实现人类完全平等。用康有为的话说:“夫大同太平之世,人类平等,人类大同,此固公理也。”康深知,人类种族的形成是一个历史演化的过程,现存的白、黄、黑、棕色四大种族,都是各自特定环境的产物。种族形色、体格的不同,“有出于人种,有出于地宜,有出于天时,有出于饮食、起居、宫室、运动,相错相合而后成”,原因比较复杂。要实现种族平等,“必其物之才性、知识、形状、体格有可以平等者,乃可以平等行之”。只有在“大同之世,白人、黄人才能、形状相去不远,可以平等”。康有为提出通过“迁地之法”“杂婚之法”“饮食之法”“沙汰之法”,最终消除种族差别。他说:“故欲致诸种人于大同,首在迁地而居之,次在杂婚而化之,末在饮食、运动以养之,三者行而种人不化、种界不除、大同不致者,未之有也。当千数百年,黄人既与白人化为一矣,棕、黑人之淘汰变化,余亦无多。若大同之世,兴沙汰恶种之方,奖厉迁地杂婚之法,则致大同亦易易也。”

在《大同书》中,康有为用了很大的篇幅专门讨论妇女问题,所占比重最大。康有为认为,长期以来,妇女受各种压制,不能做官,不能参加各种考试,不能参选议员,不得为公民,不得参与公共事务,不得为学者,不得自立,不得自由。对此,康有为感慨万分,指出“夫以男女皆为人类,同属天生,而压制女子,使不得仕宦,不得科举,不得为议员,不得为学者,不得为公民,乃至不得自立,不得自由,甚至不得出入交接、宴会游观,又甚至为囚为刑为奴为私为玩。不平至此,耗矣哀哉!损人权,轻天民,悖公理,失公益,于义不顾,于事不宜。”基于此,康有为提出了理想的妇女解放模式,具体内容如下:女子与男子应该享有同样的教育权,“设女学,章程皆与男子学校同。其女子卒业大学及专门创学者,皆得赐出身荣衔,如中国举人、进士,外国学士、博士之例,终身带之”。女子与男子在政治上享有同等权利,女子应该具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女子在考试、选官、为学甚至在参选议员与大总统方面,“与男子无别”。女子与男子在法律上具有同等权利,“法律上应许女子为独立人之资格,所有从夫限禁,悉为删除。欧美风俗从夫姓者,悉加禁改,还本人之姓名”。女子二十岁后,婚姻自由,“婚姻皆听女子自由,自行择配,不须父母尊亲代择婿”。女子与男子一样具有自由出入、交接、游观、宴会等权利。康有为说:“今若听妇女之自由出入游观、交接宴会,无抑女之事,于公理既顺,除幽囚之苦,于人道既仁。”女子自由出入、游历、交往,不但能够丰富妇女的见识,开阔其眼界与视野,而且可以增加劳动力,提高生产效率。康有为主张男女平等,倡导妇女解放,具有强烈的女权意识。与此相关的还有婚姻期限、儿童公育等进而废除家庭设想,在此不再赘述。

第三,天下为公。这一主张最早出现于儒家经典,近代以后因孙中山多次手书并倡导,给人造成一种似乎是孙中山所独有的思想主张的假象。其实,康有为在其《大同书》中,分别列出“公农”“公工”“公商”“公通”“公辟”“公金行”专章,对此问题有特别系统的论述。所谓公,是指废除财产私有,实现财产公有。关于“公农”,康有为指出:“今欲致大同,必去人之私产而后可。凡农工商之业,必归之公。举天下之田地皆为公有,人无得私有而私买卖之。”关于“公工”,康有为指出:“大同世之工业,使天下之工必尽归于公。凡百工大小之制造厂、铁路、轮船皆归焉,不许有独人之私业矣。”关于“公商”,康有为指出:“大同世之商业,不得有私产之商,举全地之商业,皆归公政府之商部统之。”关于“公通”,康有为指出:“大同之世,铁路、电线、汽船、邮政皆归于一,皆属于公,是时汽球亦大盛通行,亦公为之。”关于“公辟”,即公家开发资源。康有为指出:“大同之世,公政府日以开山通路、变沙漠浮海为第一大事。”所谓“公金行”,即银行公有,“凡全地之银行皆归于公,无有私产。立银行部于公政府,即度支部也。”康有为特别强调生产、商业、交通、银行公有,是建立在对私有、竞争等负面评价之上的。在他看来,资本家操纵产业,势必造成贫富不均。“故今者一大制造厂、一大铁道轮船厂、一大商厂乃至一大农家,皆大资本家主之。一厂一场,小工千万仰之而食,而资本家复得操纵轻重小工之口食,而控制之或抑勒之,于是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矣。”相应地,康有为也对“天演”“竞争”理念及其带来的弊端给予批评:“近自天演之说鸣,竞争之义视为至理,故国与国陈兵相视,以吞灭为固然;人与人机诈相陷,以欺凌为得计。百事万业,皆祖竞争,以才智由竞争而后进,器艺由竞争而后精,以为优胜劣败乃天则之自然,而生计商业之中,尤以竞争为大义。此一端之说耳,岂徒坏人心术,又复倾人身家,岂知裁成天道,辅相天宜者哉!”从而告别了他早年曾经信奉的进化论,节制资本、合作共赢的思想已经呼之欲出。

为了确保公有制的顺利推行,康有为还设想通过建立人本院、育婴院、小学院、中学院、大学院、恤贫院、医疾院、养老院、考终院,充分运用组织的力量,系统完成个体的出生、幼育、教育、医疗、养老、安葬等全部行程,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均设有专门机构,让人们尽情享受居处之乐、舟车之乐、饮食之乐、衣服之乐、器用之乐、净香之乐、沐浴之乐、医视之乐、炼形神仙之乐、灵魂之乐,成为一个人人享乐、安逸、休闲的极乐世界。

康有为的《大同书》,并不仅仅是中国版的理想世界秩序远景规划,而且更是具有世界意义的全球理想世界规划方案。尽管其存在过于理想化的成分,实际上很难操作,但是,如果我们从全球化的视野,从长时段的视角去观察,还是有许多合理且可借鉴之处。

康有为没有对世界主义做过系统论述,但他通过对外部世界的丰富想象、周游全球对世界的亲身观察,提出了一个超乎他人的理想世界秩序方案,展现了他博大的世界情怀。其独特思想、智慧构思与精神遗产,值得我们认真总结与鉴戒。

①②③④⑤康有为撰,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康有为全集》第五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61、63、63、63、64页。

猜你喜欢

康有为世界
康有为早期政治思想的功利主义解读
康有为撰
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
康有为“八分说”论略
康有为书学评价及相关问题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彩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