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新年贺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

2020-03-12吕明洋

甘肃理论学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共同体发展

吕明洋

(中国人民大学 哲学院,北京 100872)

从2014年到2020年,国家主席习近平连续七年发表了新年贺词。每一年的贺词内涵丰富、层次分明、逻辑清晰、特色鲜明、意蕴深远,习近平不仅回顾与总结了过去一年我国所取得的一系列卓越成绩和突出成就,而且指出了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不足,同时也对我国的发展愿景与未来前景进行了规划和展望,为全国人民以及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朋友们送上了诚恳真挚、温暖朴实的美好祝福。新年贺词内蕴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新时代的创见性阐释、创造性运用、创新性发展,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具有深厚的哲学意蕴与价值底蕴。

一、人民群众观:“我要为我们伟大的人民点赞”

“人民”一词是历年新年贺词的高频词和主题词。习近平在2020年新年贺词中指出,“初心和使命是我们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不竭动力”[1]。而这个“初心和使命”即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对于中国共产党人而言,“人民”始终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不可动摇亦不可替代。“人民”既是所有新年贺词的祝福对象,也是每篇贺词的主体与核心。“我们伟大的发展成就由人民创造,应该由人民共享”[2]、“人民是共和国的坚实根基,人民是我们执政的最大底气”[3]……这些深刻而有力的表述,体现了习近平的新年贺词内蕴着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坚持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人民幸福”一直是贯穿新年贺词的主线,习近平在每年的贺词中反复强调:“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4]、“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2]……这些话语凸显了习近平的为民情怀,同时也体现了习近平的新年贺词不仅是一份“实现人民现实幸福”的“心愿书”和“承诺书”,也是一份实现这个最大心愿、兑现这个庄严承诺的“践行书”和“证明书”。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福祉的“人民群众观”将“人民本位”创造性地转化为“人民幸福本位”,是新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中国化诠释。

从本质上讲,“人”既是哲学的主题,也是哲学的奥秘。哲学是一种通过反思的方式来把握“人”的理论表达,哲学的思考、寻求与追问归根结底是对人的终极关怀。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不例外,体现在其对“现实的人”的生命意义以及人类命运的哲学关怀。马克思在学生时代就立下了“为人类工作”的宏伟志向和崇高理想,在其中学考试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马克思就已经有了“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的学者、伟大的哲人、卓越的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的、真正伟大的人物”[5]459的觉悟,提出了“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5]459的观点。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立足于此岸世界否定和拒斥置于宗教神学天国世界之上的虚幻幸福,体现了其对现实幸福的价值诉求与独特旨趣。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详细阐释了异化劳动及其导致的人的幸福异化问题,表达了对人的本质真正复归与占有、对人民幸福真正实现的期盼。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提出了通过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以及新社会的建立,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如是写的,也如是做的。他一生坚守着初心、践行着诺言,从事着“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6]416的革命事业,参与着无产阶级与劳苦大众的解放事业。“人民”在马克思哲学语境中不仅是社会历史主体,也是价值主体。马克思的人本思想同其实践哲学、唯物史观、共产主义思想是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它们的共同指向是探求与揭示“人民现实幸福”的实现规律和路径。

习近平永远同人民站在一起,无论多忙,他“都要抽时间到乡亲们中走一走看一看”[1],他最牵挂、最惦念的就是困难群众。在每年的贺词中,习近平都会提及国家的脱贫攻坚工作,格外关心、密切关注贫困人口、贫困现象和贫困问题。同时,习近平从人民群众立场出发洞察到了人民在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养老、环境、安全等方面的最关心、最直接和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科学研判了新时代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指出了人民的生活中也存在着诸多烦心事与操心事。习近平在新年贺词中提到了许多人:包括快递小哥、环卫工人、出租车司机在内的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守护者;包括科学家、工程师、“大国工匠”在内的新时代的建设者、参与者;奋战在脱贫一线的干部;履行光荣使命的人民子弟兵和忠诚卫士;为保家卫国作出贡献的退役军人;港澳台同胞及海外侨胞;为国为民、为世界和平捐躯的英雄;在自然灾害和安全事故中遇难的同胞;与习近平书信往来的普通群众,等等。中国自古就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为国者以民为基”等民本思想。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不仅充分汲取了中国古代哲学价值观与中华传统美德的丰富营养,同时在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基础上坚持了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真正落到了实处。新年贺词所蕴含的人民群众观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博大胸襟、赤子情怀、责任担当与崇高境界。

二、实践观:“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

回顾七年来习近平的新年贺词,“奋斗”始终是贯穿每篇贺词的不变主题。“撸起袖子加油干”[4]、“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2]、“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3]……这些激励人心、朴实深刻、催人奋进的话语蕴含了一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拼搏精神与实干精神,凸显了“奋斗是幸福”、“奋斗出幸福”的哲学智慧。新时代的奋斗者是习近平为其喝彩与点赞最多的群体,“奋斗”的真义在于“实践”,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马克思从“现实的人”以及“人的现实”出发否定与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人的抽象、片面的理解,在同从前一切旧哲学全面而彻底地清算与决裂之后将“实践”概念引入其中,超越与突破了旧哲学书斋里坐而论道式的“解释世界”,最终构建起“改变世界”的现实路向。“感性活动”、“对象性活动”、“实践”构成了马克思新哲学的三个原则,实践并不是人脑中的意识活动而是现实的感性活动,自由自觉的活动体现了人的本质,正如马克思指出,“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7]56。人正是在否定和分化外在对象的实践中使自己的本质力量得以发挥、本质特征得以确证,不断改造自我、重塑自我、提升自我。人不仅内蕴着“物的尺度”,也具有根据自己的要求、目标、意志、理想衡量对象的“内在尺度”。人诚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自然界的约束与限定,但人同时具备自然本性与超自然本性,人不是像动物一样被动和消极地接受、适应,而是以实践本性为基础力求在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互动中实现改变与创造。“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7]56由此可见,劳动实践让人同动物根本地区分开来,筑起了人通往幸福的桥梁,人在依照美的规律建构自己的生活世界中不断收获满足感与幸福感。马克思指出,“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了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它们的影响下,猿脑就逐渐地过渡到人脑”[8]992。在人脑及感觉器官的不断完善中,人的意识与抽象思维能力逐渐形成。劳动可谓创造了人本身,是人生存、发展的根本方式,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在马克思看来,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类劳动将摆脱异化形态,由“必然劳动”转变为“自由劳动”,由“现象存在形态”转变为“个性存在形态”,由“经济学范畴”转变为“人类学范畴”,由“立足工具理性的事实判断”转变为“立足人道主义的价值判断”,由“服从资本的目的”转变为“服从自己的意志”,由“谋生的方式手段”转变为“自我的目标行为”,由“外在性与强迫性”转变为“体面性与尊严性”。在新时代,唯有坚持辛勤劳动(苦干)、诚实劳动(实干)、创造性劳动(巧干)三者的有机统一,才能真正开创美好未来、实现幸福生活。

作为新时代的主题词和关键词,“奋斗”是最好的实践。在每年的新年贺词中,习近平都会对过去一年中国取得的辉煌成绩进行凝练总结,列举一系列令人振奋的事例以及令人敬仰的榜样:2015年屠呦呦成为我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2016年中国女排时隔十二年再次问鼎奥运金牌;2017年首艘国产航母下水;2018年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发射;2019年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这些成就凝结和汇聚着奋斗者们的汗水与心血,彰显了在大有可为的新时代各行各业的奋斗者身体力行地践行着实践观并结出了累累硕果,展现了中华民族奋发有为、自强不息的优秀品质与美好精神,充分印证了“空谈必将误国,实干方能兴邦”。新年贺词不仅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同时也为新时代的每一位社会成员奔赴自己心之向往的美好生活提供了鼓舞人心的精神力量和脚踏实地的现实路径。习近平在2020年新年贺词中更是提出了“万众一心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只争朝夕,不负韶华”[1]的新的奋斗要求,体现了新年贺词内蕴着认识论与方法论的统一。

三、发展观:“新故相推,日生不滞”

习近平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9]21。我国已进入新的历史方位的关键时期,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关系的丰富、生产实践的发展,我国的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不断进步,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已不再局限于物质文化需要,呈现出全方位、多层次、广泛性、综合性特征,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成为“美好生活需要”的制约因素。因此,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至关重要。习近平在新年贺词中围绕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了工作总结和展望,提到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防和军队改革、司法体制改革、“打虎拍蝇”、反腐败斗争、三大攻坚战、减税降费等等,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提出了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要求,充分体现了习近平的新年贺词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作为一个辩证统一的集合体,新发展理念是基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同新时代我国历史方位相吻合的科学发展理念,它既为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注入了具体而崭新的时代内涵,同时也在深化与拓展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基础上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有机整体,凸显了对唯物史观与辩证法的创造性运用,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马克思指出,“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7]158。物质生产实践是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而生产力使得物质生产具有了可能性,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工具不断改进、生产技术不断进步、劳动者的素质不断提高,“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谋生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7]222。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决定着社会关系、社会形态、社会意识、社会制度的变化,成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最活跃和最革命的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传统的“从生产到技术再到科学”的运行模式已然转变为“从科学到技术再到生产”,科技创新冲击了旧的社会生产关系和发展模式,加快了社会变革的进程。“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9]31创新发展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动力论在新时代的丰富与拓展。协调发展则强调发展的两点论与重点论、目标与手段、平衡与不平衡、短板与潜力、评价标准与衡量尺度的统一,要求统筹兼顾、全面均衡、持续健康、综合平衡发展,是唯物辩证法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运用。而绿色发展着眼于人同自然的和谐共生。在马克思看来,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和自然完成了本质的统一,“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10]79-80,自然得以真正复活,人与自然的矛盾得以真正化解。习近平的“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论断丰富了生产力的科学内涵,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了新的推动力。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协调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将永远向世界敞开怀抱”[11],习近平如是说。开放发展在坚持与拓展了马克思全球化思想的基础上延伸了发展时间、拓宽了发展空间、提升了发展质量、扩大了发展范围、提高了发展层次,着眼于发展内外联动问题的解决。共享的主体是新时代的人民,共享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目的论的深化,体现为力求实现公平正义、共同富裕、自由平等的价值旨归。习近平在2017年新年贺词中提出了“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的原则以及“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的要求,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过程论认为,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新事物不断产生和旧事物不断灭亡,新事物终将战胜旧事物。发展前景是光明广阔、催人奋进的,但道路并非一帆风顺而是曲折坎坷的。“历史长河奔腾不息,有风平浪静,也有波涛汹涌。我们不惧风雨,也不畏险阻。”[1]习近平在每年的新年贺词中总会说出一些激励人心的话语,鼓舞大家“不管乱云飞渡、风吹浪打”[3]都要以坚如磐石的信心、顽强拼搏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毅力、崇高执着的信念、只争朝夕的劲头、昂扬向上的姿态努力奋斗,具有重要的人生观与方法论意义。

四、整体观:“放眼神州大地,处处都有新变化新气象”

习近平的新年贺词之所以具有深刻性、科学性和价值性,主要在于其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整体观。纵观习近平七年来的新年贺词,其中始终蕴含着人类关系的三重维度,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同时也始终涵盖着时代发展的三个层面,即人民、民族、世界。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即是普遍联系,习近平不仅着眼于人同自然、社会及自身的内部联系,还着眼于中国同世界的外部联系,致力于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梦”相融相通、交相辉映。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的辩证统一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新年贺词的整体性与全面性。

其一,关于内部联系。人同自然、社会、自身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分别对应着好生态、好社会、好生活,分别体现了对守真、向善、至美境界的积极追求。首先,好生态意味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表现为自然环境全面改善,是一种合规律性的追求。自然给予了人以第一生命,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能够从自然中获取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物质资料;而人在超自然本性基础上能够通过自由自觉的活动改造自然以使其成为人化自然,自然世界转化成了“为我存在”的属人世界。“但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8]998唯有坚持人的内在尺度与自然的外在尺度的统一、人类解放与自然解放的统一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乃至共赢。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曾告诫人类:“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支配自然界,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去支配自然界。”[8]998经过党和人民的长期努力、共同奋斗,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山更绿、土更净、天更蓝、水更清的美好图景正徐徐展开。其次,好社会意味着人与社会协调发展,表现为人类社会全面进步,是一种合目的性的追求。人并不是独立于社会之外的存在而恰恰是社会存在物,人本质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脱离社会就会变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社会失去人就会变得空洞而抽象。当前,我国利益格局日益多元化、利益主体日益多样化、利益关系日益复杂化,但“和谐”始终是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习近平在2017年新年贺词中说:“上下同欲者胜。”[4]作为身处社会中的“现实的个人”,新时代的每位社会成员在道德理性基础上戮力同心、和睦相处,在逐步克服偏见、消除疑忌、打破隔阂中共同推动社会整体朝着民主法治、诚信友善、安定团结、公平正义的方向发展。最后,好生活意味着人与自身内外和谐,表现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一种合感受性的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的幸福感、满足感、安全感、归属感、获得感、家园感等主观性与感受性很强的新需求日益凸显,物质需要的满足固然重要,但美好生活的构建不能忽视了精神层面的丰满和充实。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使得“经济人”、“工具人”转变为具有能动性、自由性、超越性、全面性、批判性的“真正的人”,在不断提升自我精神文化素养和生命价值中逐渐摆脱“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状态进而成为“多向度的人”。人通过内外兼修以及将自身内在涵养见之于现实世界的方式不仅获得了心灵的慰藉,同时也加快了迈向美好生活的铿锵步伐。

其二,关于外部联系。新时代同人民、民族及世界的关系映衬出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使命与担当。通过梳理、分析新年贺词的整体脉络可以看出,习近平从阐述国家与民族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和尚存的不足,到论及人民生活的基本保障与现实问题,再到最后上升至世界层面,明确“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的信心和决心不会变,中国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诚意和善意不会变”[3]的坚定立场,始终贯穿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世界大同的价值依归。中国梦的实现是一个从当下指向未来的超越过程,体现了“在场”的现实性和“不在场”的理想性的统一。基于利益相关、命运相连的整体时代背景,中国梦在全球化场域又进一步转化成与之相呼应的世界梦并呈现在国际舞台,传播了中国声音、奉献了中国力量。中国梦和世界梦共同构成了习近平在新年贺词中所表达的全部美好梦想。

五、人类价值观:“中国人历来主张‘世界大同,天下一家’”

在每篇新年贺词的末尾,习近平都会将着眼点从国内转向国际,向世界表明中国的坚定立场与态度。“中国人民不仅希望自己过得好,也希望各国人民过得好。”[4]当今世界正经历着“现代社会转型”、“市场经济转向”、“世界历史转变”,全球的发展问题、世界的和平问题、国际的秩序问题层出不穷,具有广泛性、复杂性与多样性。身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中国积极主动地承担和履行着应尽的国际责任与义务,彰显了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立场和中国力量。习近平的新年贺词始终灌注着天下情怀、担当精神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凸显了我国的大国自信、大国风范和大国担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时代性为问题导向、以人类性为价值旨归、以共同性为关键纽带,融人类共同价值、利益、权利、责任、目标于一体,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方案、中国经验与中国智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论断的提出并非空穴来风,它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理论逻辑与中国共产党不断求索的实践逻辑、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逻辑与当今世界复杂形势的现实逻辑的有机统一,体现了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世界历史理论、共产主义理论在新时代合乎逻辑的新运用和新发展。

马克思指出,“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7]136。市民社会中的人是“个体”的人,它与人类社会中的“类本质”的人形成了鲜明对比。市民社会同资本主义社会具有内在契合性,资本增值逻辑的表现即是市民社会中的利己主义原则,资本增值逻辑的结果即是个体性价值立场的确立,其表面上看似拥有了独立性与自由性而实际上是一种对物的依赖,在追逐金钱和利益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日渐冷漠、人与社会之间日渐疏离。资本逻辑的全球扩张导致了历史逐渐向世界历史转变,正如《共产党宣言》中所指出的,“资产阶级……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7]404,世界历史不过是资本的“产品”。在马克思与恩格斯看来,资本主义仅仅是世界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阶段,其终将会被共产主义所扬弃。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从世界历史理论的“母体”中孕育而出的。在马克思唯物史观视域下,共同体的历史谱系包含三种形态:其一是自然共同体,主要表现为狭隘性、封闭性、孤立性的地缘或血缘共同体;其二是虚幻(冒充)共同体,主要表现为依附性、支配性、排他性的经济或政治共同体;其三是真正的共同体,主要表现为人类性、共同性、世界性的自由人的联合体。随着分工的发展、生产力的提升以及地域性交往向世界性普遍交往的转变,以“人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自然共同体”逐渐瓦解。在“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资产阶级登上世界舞台,逐步构建起以特殊利益为纽带与属性的共同体。资产阶级即使将特殊利益披上了普遍性的外衣,但也难以掩饰资本主义“国家”这个“新的桎梏”的虚假面目,所谓的普遍性仅仅是一种抽象的普遍性,即“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7]135。虚幻共同体中的成员只分享了共同利益的理念,却没有真正获得现实的共同利益,深受商品拜物教和货币拜物教的冲击而迷失了自我,在异化和物化的奴役状态下丧失了自己。因此,一种更高级的共同体形态必将取代资本主义虚幻共同体,即“个人全面发展”基础之上的“真正的共同体”。在真正的共同体中,“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7]199,个体利益和社会利益实现了和谐统一,人实现了自由全面发展。自由人的联合体充分体现了共同体成员对“建立在人们的现实差别基础上的人与人的统一”[12]13的世界的共同渴望与希冀,是一种自为自觉的实践和行动——“联合”。作为从“虚幻共同体”到“真正的共同体”的逻辑中介与阶段性形态,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走向“自由人的联合体”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铺就了崭新的阶梯,为全球化时代人类未来发展勾勒出了清晰轮廓、描绘出了理想蓝图、探索出了中国方案、开辟出了光明大道。

习近平在坚持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始终秉承的“和”的价值观的基础上,遵循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自觉性与中国和平外交的历史逻辑连续性,从人类与世界历史的角度出发,在新年贺词中呼吁国际社会为了使世界人民不再为饥寒交迫而担忧以及不再为战火纷纭而惶恐、使全世界的孩子们可以在和平又温暖的阳光沐浴下健康快乐地成长而要戮力同心、携手并进、共同努力,向世人展现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魅力和担当,在实际行动中尽显“为世界谋大同”的人类价值观。

综上所述,作为融过去、现在、未来向度于一体的新年贺词,蕴含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包括人民群众观、实践观、发展观、整体观、人类价值观五个方面。习近平的新年贺词语言朴实而智慧深刻,内蕴着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凝结着领袖和人民共情、人民和民族共融、民族和世界共享的价值理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不变初心、十足信心、坚定决心,是至真、至善、至美的哲学境界在新时代的展开与映现。

猜你喜欢

共同体发展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高句丽族群共同体的早期演进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