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国减贫方案”的世界意义

2020-03-12张新平成向东

甘肃社会科学 2020年6期
关键词:攻坚人类方案

张新平 成向东

(兰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兰州 730000)

提要: 减少贫困是世界难题,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对于中华民族乃至人类发展都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伟业。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一系列重要论述的指引下,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为全球贫困治理贡献了“中国减贫方案”,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史上的辉煌篇章。“中国减贫方案”议题,正是从中国与世界良性互动的视角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表达。新时代“中国减贫方案”是一个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的科学体系,开辟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新境界,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展现了大国责任担当,推动了全球贫困治理体系变革,体现了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逻辑。加强“中国减贫方案”的国际交流合作是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

消除贫困,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也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全球性挑战之一。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今年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我国将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帮助这么多人脱贫,这对中国和世界都具有重大意义。”[1]我国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道路,形成了新时代“中国减贫方案”,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的崭新篇章。“中国减贫方案”作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践行初心使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迈向共同富裕的一份划时代的历史答卷,“需要有一个宽广的视角,需要放到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历史中去看”[2]。纵观近现代以来的人类历史,大国的崛起离不开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的双重驱动,而当国家走向“强”起来的时代,都会伴随理论话语增量发展与实践“方案”的成熟完善并产生溢出效应,从而转化为国际话语,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中国扶贫减贫的成功实践进一步夯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与文化自信的现实根基。中国脱贫攻坚的成功故事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亮丽名片,极大提升了国家形象,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话语权。“中国减贫方案”议题,正是从中国与世界良性互动的视角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表达。基于此,本文从五个维度探讨新时代“中国减贫方案”的世界意义。

一、新时代“中国减贫方案”开辟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新境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科学回答了21世纪中国和世界面临的新的时代课题。贫困问题既是“中国问题”,也是“世界问题”。“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2]“中国减贫方案”是具有百年光辉奋斗历程的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谱写的理论与实践创新范本,有力地回答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什么“行”这一时代性课题。“中国减贫方案”所蕴含的人民性、科学性、实践性与开放性的基本特征闪烁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光辉,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新境界。

(一)“中国减贫方案”具有人民性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理论品格,也是“中国减贫方案”价值理念的根本遵循和价值导向。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根本标志。我们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其性质和使命决定了党始终是人民利益最忠实的代表。“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就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论述中所内含的“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充分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进一步升华了全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认知。一方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举全党全国全社会之力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党带领人民摆脱贫困的决心前所未有,采取的各项措施和力度前所未有,投入的人力、物力前所未有,取得的成效前所未有,这些“前所未有”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为民造福的执政理念和执着情怀。坚决在 2020 年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把脱贫摘帽作为增进民生福祉的基本评判标准落到实处,是中国共产党人民立场和人民情怀的集中体现。另一方面,“中国减贫方案”坚持人民群众是脱贫攻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中国脱贫攻坚的实践从根本上来说就是紧紧依靠群众,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生动历史实践过程。通过不断激发困难群众的内生动力,发动群众进行广泛而深刻的参与,从而增强人民群众迈向共同富裕的信心和决心。

(二)“中国减贫方案”具有科学性

在马克思主义考察社会历史的理论视野中,“总体性”是以社会有机体的表述而存在的。“总体性”强调从整体上系统把握和分析事物,对构成事物整体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系统考察。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践,“中国减贫方案”体现了对贫困问题总体性治理的鲜明导向。“总体性治理”强调治理主体协同性、治理规则系统性、治理方式复合性、治理绩效高效性。“中国减贫方案”是一个逻辑严密、有机联动、运行高效的科学体系,包括责任主体、价值理念、实施方略、参与机制、运行动力五个基本构成要素。从责任体系维度来看,“中国减贫方案”发挥党和政府的主导作用。按照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构建起责任清晰、各负其责、合力攻坚的脱贫攻坚责任体系。从价值理念的维度看,“中国减贫方案”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成为脱贫攻坚能够始终如一、“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精神引领。从贫困治理实施方略的维度看,“中国减贫方案”实施精准扶贫。精准扶贫是对扶贫对象实施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治理的科学治贫方略。从贫困治理参与机制维度看“中国减贫方案”充分发挥多元协同机制。参与机制实现了东西部扶贫协作与党政机关定点扶贫结合,政府、市场、社会互动和行业扶贫、专项扶贫、社会扶贫联动的基本格局,充分调动了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的科学机制,从而调动了各参与主体脱贫攻坚的积极性,形成了强大合力。从贫困治理运行动力的维度看,“中国减贫方案”重在激发贫困地区与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激发内生动力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要素,是“中国减贫方案”的显著特色,反映了贫困治理的一般规律。

(三)“中国减贫方案”具有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宗旨不只是“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探索都是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来展开、深化和拓展的。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是中国向全世界做出的庄严承诺,“必须全面实现,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不能到了时候我们还说实现不了,再干几年。也不能到了时候我们一边宣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生活在扶贫标准线以下”[4]29。打赢脱贫攻坚战是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的必然要求,是十八大以来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鲜明特色。在贫困治理实践中,中国坚持以扶贫对象需求为导向,分类施策,采取针对性强的扶贫措施,使扶贫资源供给与扶贫对象需要有效衔接,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实施精准扶贫方略是具有世界典范意义的实践创新成果。精准扶贫的具体实践,改变了过去“一把尺子量到底”的“大水漫灌”式扶贫,使脱贫攻坚走上了快车道。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观点,在实践中有效地解决了我国反贫困中遇到的“硬骨头”问题,把贫困问题最终解决的落脚点放在需要帮扶的“每个人”,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这不仅适合我国反贫困治理的现实需要,也符合世界反贫困的阶段性特征。精准扶贫思想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发展完善,不仅给中国减贫事业带来历史性变革,也对加快推动广大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起到积极借鉴作用。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致2017年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贺信》中称赞精准减贫方略是帮助贫困人口实现《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宏伟目标的唯一途径。

(四)“中国减贫方案”具有开放性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2]马克思主义要始终站在时代前沿,就必须在改革中传承发展,与时俱进,在开放中博采众长,完善自己,不断探索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中国减贫方案”既是对新时代课题的深刻回答,也是对人类新挑战的有力回应。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使得任何地方的“本土性”问题都具有了“世界历史”意义,“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5]88。在全球性的开放视野中,中国问题和世界问题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要求必须要立足中国看世界,又从世界视野看中国,实现“中国向度”与“世界向度”的互动统一。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脉络可以清晰地看出,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国减贫实践放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视野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中,从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维度进行整体性部署与全面推进,实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6]296,因此,“中国减贫方案”不是只有中国意义的地域性的封闭性的话语体系。从根本上来说,根植于中国大地,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中国经验”,具有现实指导性和价值的普遍性意义,“中国减贫方案”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总之,“中国减贫方案”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一系列讲话精神及其实践的理论总结和升华,是对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实现了对“西方反贫困理论”①的超越与比较优势,是中国对世界反贫困斗争提供的理论和实践“方案”。

二、新时代“中国减贫方案”在国际上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的《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要求采取超常规举措,拿出过硬办法,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正是中国式扶贫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这在世界上只有我们党和国家能够做到,充分彰显了我们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7]中国扶贫减贫事业取得决定性成就的关键就在于中国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政治优势主要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制度优势主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一)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脱贫攻坚的根本保证,也是“中国减贫方案”的显著特色。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脱贫攻坚越到最后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1]这充分证明党始终是脱贫攻坚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推动者。党的领导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证、组织保证和作风保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概括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其中第一个显著优势就是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科学理论,保持政治稳定,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显著优势。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践中,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与坚持党的科学理论是有机统一的。党对脱贫攻坚的集中统一领导这一政治优势体现在资源整合、力量集聚、统筹协调、部署落实、监督考核与执纪问责等各个方面。同时,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全过程也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一系列重要论述为科学指导,使脱贫攻坚始终保持目标性、连续性、稳定性和坚定性的整体推进。反过来说,攻克每一个贫困堡垒的过程也是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认真践行“两个维护”,切实增强“四个自信”的过程,在这一良性互动中重塑了党的领导权威,增强了政府的公信力,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支持和拥护。

(二)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贫困问题

马克思认为贫困问题的总根源是资本主义私有制,而历史已经证明资本主义制度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反而会导致贫困固化,甚至使贫困问题更加复杂化。要根治贫困,就必然从社会主义制度中找答案。“马克思贫困理论充分说明了资本主义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的生产目的,揭露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工人阶级贫困化是不可根除的痼疾,而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贫困问题才有望根除。”[8]毛泽东指出,我们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9]495。“中国也只有进到社会主义时代才是真正幸福的时代。”[10]683邓小平指出,“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摆脱贫困的问题”[11]208。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12]5只有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才能真正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实践表明,我们已经探索出了一条符合新时代要求、具有中国特色的贫困治理方案,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能够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能够确保不断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具有显著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

(三)中国扶贫减贫优质高效的密码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效能转化

制度执行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效能转化的关键。衡量制度执行力,取决于两个不可或缺的要素:一是看动员能力,就是能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二是看执行效果,就是能不能高效地贯彻执行并落实既定目标。中国做到了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取得如此大的脱贫成就这一“世界性难题”。脱贫攻坚进程中形成的一系列顶层设计、制度安排以及大量的地方实践模式,极大地检验并提升了国家治理体系以及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水平,也积累了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丰富经验,从而巩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诸多优势。例如,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举全国之力办大事的能力进一步彰显,抓落实的行动力和执行力进一步增强,乡村振兴的基础条件进一步夯实等等。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脱贫攻坚实践仍然处于不断探索、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动态过程之中,坚决啃下剩余的“硬骨头”,切实巩固脱贫成果,建立健全防止返贫机制,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让脱贫摘帽地区走向全面振兴、共同富裕仍需要坚持不懈,久久为功。2020年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将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在贫困治理方面的全方位、多要素、整体性与规律性呈现,对人类文明进步贡献巨大,具有标志性意义,在国际上充分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三、“中国减贫方案”展现了全球反贫困事业的大国责任担当

全球性问题对大国责任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中国国力不断增强,中国将在力所能及范围内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和义务。”[13]中国国际责任是以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一身份定位为基础的,强调“力所能及”与“共同责任”,实现国家利益、大国治理能力与国际责任的有机统一。中国一直是世界减贫事业的积极倡导者和有力推动者,“中国减贫方案”生动诠释了中国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的责任担当。

(一)共担国际责任是全球反贫困事业的迫切需要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全球化时代加速了每个国家的自身利益与国际共同利益的相互融合深度与广度,中国国家利益与全球的利益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单独应对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一个国家能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14]46解决共同性问题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参与。因此,中国唯有在实现自身发展中更好地履行国际责任,才能更好地实现本国的利益。国际合作能力与国际责任本质上是一致的。国际合作的能力既需要国家实力做后盾,同时也需要与之相应的国际责任。如果仅有国家实力而缺乏国际责任,就难以达到共同治理的目标,甚至起相反作用,带来灾难性后果。西方国家主导的全球治理失灵现象已经表明,只有把国际合作能力与国际责任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提升全球贫困治理的效能。全球性贫困问题关系到每一个国家的切身利益,反贫困早已超出了一国的范围,而成为国际社会共同的责任。解决全球性贫困问题,既要发挥国家行为体在全球治理中的主要作用,也要全面提升非国家行为体的参与能力。作为参与全球贫困治理的主要行为体,国家理应发挥责无旁贷的主导作用。从全球视角看,贫困绝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单一问题,而是涉及冲突、和平、人权、安全、发展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复合问题,贫困往往是暴力、冲突、疾病的“温床”。因此,必须认识到摆脱贫困是世界各个国家对其人民以及人类所必须承担的、无可推卸的基本责任。发达国家理应在世界减贫事业中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富裕国家对全球贫困人口所担负的补救责任要尽可能地与造成他们贫困的后果责任保持一致。”[15]

(二)中国树立了国际减贫事业负责任大国的风范

在世界减贫合作中,中国始终扮演着自力更生的自我发展进步与积极主动参与国际合作的双重角色,实现了良性互动。在国家责任与国家能力共同作用下实现快速减贫的同时,也引领着国际扶贫减贫合作的正确方向,在加快减贫进程、促进减贫合作、推动多元自主可持续发展、改善发展环境方面做出了示范效应。在“2015年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旨在“共建一个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四个着力”减贫倡议,即着力加快全球减贫进程,着力加强减贫发展合作,着力实现多元自主可持续发展,着力改善国际发展环境。“四个着力”减贫倡议为推动全球减贫共同行动提供了根本指针。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和世界上扶贫减贫最成功的国家,中国有义务支持其他不发达国家的减贫与发展,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减贫事业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和国际机构在减贫领域的交流合作,是我国对外开放大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在很困难的时候勒紧裤腰带援助发展中国家,事实证明,那时的付出为今天积累了宝贵资源。在这个问题上一定不能算小账。在国际减贫领域积极作为,树立负责任大国的形象,这是大账。”[4]51中国积极培育鼓励非政府组织、跨国公司积极参与全球贫困治理,形成多元化的参与新格局。社会组织、民间组织等其他非政府组织在减贫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展现了灵活高效的独特优势。国际经验表明,社会组织是参与全球贫困治理的积极力量和重要主体,在对外援助中更加高效。目前,中国社会组织的国际参与意愿、国际合作能力与责任进一步增强,能够在推动建立开放包容、合作共享的新型国际减贫交流合作机制、促进形成全球减贫新格局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是促进我国对外开放大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中国扶贫基金会在国内积极开展卫生健康、教育、生计发展和灾害救援等方面工作的同时,也致力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在全世界消除一切形式的贫困”的首要目标,中国扶贫基金会自2005年以来,针对世界上18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灾害紧急救援行动和国际发展援助项目,为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做出积极努力。

(三)中国减贫的担当精神与国际责任经得起历史检验

中国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表现出来的坚强意志增强了世界贫困治理的信心。同时,“中国减贫方案”也展现出更加真实、全面、立体的中国国家形象,增强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的认知。实践证明,中国对国际社会的担当精神与国际责任是持之以恒、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中国减贫成就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了直接贡献。中国减贫大致可以分三个历史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经过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人民群众掌握了社会生产资料,进而为摆脱贫困打下坚实的制度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建立相关扶贫制度,进入常态化扶贫阶段,加快了减贫进程。先后经过“三西”②扶贫阶段,“八七”③开发扶贫阶段以及21世纪开始到十八大前的以贫困村为重点的综合开发阶段。经过三个阶段的常态化扶贫,中国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7.7亿人减少到2012年的9800多万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扶贫进入科学化、精准化、整体性决战决胜阶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打响了一场脱贫攻坚战,迎来了历史性的跨越和巨变。截至2020年2月,全国共派出25.2万个驻村工作队,累计选派290多万名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干部到贫困村和软弱涣散村担任第一书记或驻村干部,目前在岗91.8万名,一线扶贫力量明显加强,打通了精准扶贫的“最后一公里”。扶贫资金方面,从2011年至2020年近十年以来,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达7120亿元。目前,我国脱贫攻坚战已取得举世瞩目的决定性胜利,贫困人口由2012年年底的9899万减少到2019年年底的551万,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连续7年每年减贫1000万人,中国是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贫困人口急剧减少,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迹。

四、“中国减贫方案”为推动全球贫困治理体系变革注入新活力

当前,全球治理总体上仍处于“碎片化”的状态,面临各种阻力与挑战,“共同治理”难度加大。由于民粹主义与贸易保护主义在西方国家抬头,逆全球化现象频发,引发世界经济动荡,增加了国际形势的不确定性,尤其是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使全球贫困治理面临更为复杂的国际环境。如何加快全球减贫进程,则是全球贫困治理主体必须积极应对的新挑战。

(一)当前全球贫困问题依然复杂严峻

从宏观层面看,全球贫困治理缺乏价值共识,发展中国家减贫能力相对较弱与发达国家国际减贫责任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全球贫困治理缺乏合理有效的国际合作机制。从微观层面看,全球贫困人口规模依然庞大,有些国家贫困人口有增无减,贫富差距持续拉大。联合国开发署2019年发布的 《全球多维贫困指数(MPI)》报告显示,全球共有13亿人处于“多维贫困状态”。“实现全球减贫目标依然任重道远。”[16]718《2019年全球粮食危机报告》显示,2018年全球仍有53个国家和地区的大约1.13亿人遭遇严重饥饿问题。贫困及其衍生出来的饥饿、疾病、社会冲突等一系列难题依然困扰着许多发展中国家。联合国发布的《2020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年中报告》显示,受疫情影响,2020年全球将有约3430万人跌入“极端贫困”,其中56%生活在非洲。到2030年,“极端贫困”状态下的人口将新增1.3亿,这对全球消除极端贫困和饥饿的努力是一个“巨大打击”。在全球贫困治理进程中,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诸多问题。一是经济增长乏力,难以为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减贫效果不明显;二是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国家能力不足、国际参与有限,过于依靠外部援助,难以帮助贫困人口脱贫,也难以把政策执行力与履行承诺、落实目标有效地联系起来;三是大多数贫困人口较多的发展中国家都没有完成工业化,大部分贫困人口主要依靠农业农村发展增加收入,由于城乡发展分割明显,农业农村发展动力不足,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受益有限,实现脱贫难度较大。

(二)“中国减贫方案”正成为全球治理的公共产品

全球公共产品供给多元化的需求是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中国国际公共产品供给能力的增强,中国国际公共产品供给也逐渐多元化,从物质型向理念型、制度型领域拓展。寻找合理和有效解决全球性问题的方案始终是全球治理的核心命题。中国在扶贫减贫责任体系、价值理念、实施方略、参与机制、运行动力等多维度的综合治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可以作为全球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公共产品,增强合作国家减贫能力。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中国减贫方案”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的先进理念,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因此,“中国减贫方案”国际化的根本目的不在于输出“模式”,而在于分享“经验”与“智慧”,促进国际交流合作,达到共同为人类造福的目的。“以联合国世界银行为代表的国际组织寻求从中国减贫方案中吸收有益经验,将其应用到全球减贫议程中。”[17]因此,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绝不仅仅在于其自身贫困问题的解决,也不止于中国通过双边减贫议程以及多边合作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物质与技术援助,更重要的是从理念、经验、精神、动力等方面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理念型、制度型公共产品,从而对贫困问题的全球治理产生深远影响。

(三)中国积极推动构建全球贫困治理新格局

贫困问题既是全球治理中的核心议题之一,也是国际合作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推动贫困问题的全球治理新格局提供了路径选择,为推动全球贫困治理体系变革注入新活力,使全球贫困治理机制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一是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减贫国际合作。中国顺应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期望,充分尊重发展中国家自主选择发展道路和模式的权利,不局限于通过提供无息贷款、减免债务等方式提供直接援助,更重要的是因地制宜、授之以渔,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合作、人员培训等方式真诚帮助发展中国家增强自身发展能力,不断促进更多弱小国家更好融入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体系。同时,通过组织减贫培训、论坛交流等形式实现经验共享,增强发展中国家减贫信心。由于中国目前总体所处的发展阶段与许多发展中国家相近,许多发展中国家更乐意接受并认同中国的减贫经验。中国与相关国际机构合作,设计和实施一些针对发展中国家具体需求的减贫项目,通过试点示范的形式,促进中国扶贫经验的国际分享。二是践行多边主义,构建更加广泛的全球扶贫减贫共同体。作为全球减贫合作的积极倡导者和推动者,中国积极推进贫困治理机制建设,构建更加广泛的利益共同体。中国的扶贫开发是全球减贫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减贫得益于同国际组织的密切合作,得到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儿童基金会、人口基金会等机构的长期支持。与此同时,“中国积极推动全球治理机制的转型与改革,提出要在全球治理领域掌握话语权,发出更深层次、更有质量的声音”[18]。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机制改革的着眼点是在原有机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完善,而非推倒重来或另起炉灶。三是持续加强扶贫外交,积极参与全球减贫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建设。基于“中国减贫方案”,把扩大致力于减贫事业的共识作为扶贫外交的出发点,不断寻求全球贫困治理体系的增量改进,是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关键。

五、“中国减贫方案”体现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逻辑

消除贫困是人类的共同使命。中国共产党作为在世界上首先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政党,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历史自觉与使命担当。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光辉历程表明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中的一个根本性原则就是要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不仅愿意为中国人民造福,也愿意为世界人民造福”[14]437,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发展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越壮大,对世界的贡献也越大。

(一)中国脱贫攻坚是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

坚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深刻洞悉新时代中国与世界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的必然抉择。“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一种超越意识形态纷争的‘中国方案’,它的最大特点就是把握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从超越意识形态对立的人类角度寻求人类利益的‘最大公约数’。”[19]而贫困议题的共同性决定其可以完全超越意识形态对立,能够发挥构筑全球命运共同体意识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在全球发展失衡的背景下,中国在减贫实践中践行包容性增长理念对于促进人类社会包容性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诚心、决心和信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将各国乃至人类共同利益、共同命运与共同责任相结合,是实现国内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实现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双重使命”相统一的价值体现,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推动各国共同发展的行为准则。因此,从本质上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奋斗历程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中国减贫方案”是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伟大实践的生动范本,昭示着人类历史的前进方向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光明前景。

(二)讲好新时代中国扶贫减贫故事,是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话语权的应有之义

中国减贫故事本身就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形象的外在表述,如何有效讲好中国故事直接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权的提升。长期以来,伴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的扩展,西方话语处于优势地位,在西方话语霸权的主导下,非西方发展中国家话语既缺乏自我认同,也缺乏世界认同。非西方国家的发展道路和取得的成就往往被漠视,甚至受到质疑和诋毁。显然,西方资本主义话语体系对社会主义国家的话语压制和仇视将长期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要改变被动局面,根本上也要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努力奋斗和积极斗争来实现。与此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权的提升既不走西方话语的“霸权”之路,也不走话语强硬的“输出”之路,而是走交流互鉴、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化”之路,通过表达方式与传播方式的创新增强世界对中国话语的理解与认同,让中国方案和智慧更多地惠及世界。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明确提出,“中国将发挥好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等国际减贫交流平台作用,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更加有效地促进广大发展中国家交流分享减贫经验”[16]722。在推进扶贫经验国际化过程中实现中国与国际社会的互联互动、交流合作与价值重塑。为此,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与国际组织的扶贫减贫交流合作,促进中国扶贫经验的国际分享。用国际化的语言,向世界讲清楚中国高效扶贫减贫的突出成就以及基本经验,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讲清楚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基本国情以及阶段性奋斗目标,讲清楚中华民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守望相助、团结合作的优良传统,讲清楚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迈向共同富裕征程中确保“一个也不能少”“一个民族也不能少”的责任担当和鲜活案例,让世界理解更加客观全面立体真实的中国。另一方面,要建立国家层面的“中国扶贫减贫”国际传播机制,更加主动地将“中国减贫方案”纳入主场外交以及多边外交议题,进一步增强“中国减贫方案”的国际影响力,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权。

(三)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国际减贫合作平台,是促进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共识的实践要求

当前,人类文明也进入多层次、多元化、多问题交融、碰撞、超越的阶段,单一或局部的、简单的方式已经无法解决世界所面临的复杂的发展问题。回望人类文明史,我们乐观地看到人类文明发展的美好图景,但放眼当今世界,冲突与合作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线。人类社会发展史告诉我们,一部人类文明史,既是“合作史”,也是“冲突史”。在合作越来越成为普遍共识的同时,作为“智者”的人类,如何走向有序合作成为国际社会面临的最大难题和困境。近年来,“反全球化”或“逆全球化”力量在急速上升。在世界很多地方,对全球化的负面情绪、言论和行动充斥各大媒体,全球化遇挫、“反全球化”逆袭的趋势非常明显。无论东方还是西方,谁也不会否定的一个事实:人类世界已经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变局之中。人类需要通过合作应对各种全球性的风险和挑战,寻求合作将会更加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需要及时把促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的国际认同作为系统工程,推动人类反贫困利益共同体建设的长远规划与战略实施,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正能量。

“一带一路”倡议从提出到实践,为人类的合作提供全新的选择,是摆脱全球治理赤字困境、通往人类文明历史进程的崭新道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反映了关乎人类社会整体生存和发展前景的价值观,体现了中国将自身发展与世界共同发展有机统一的全球视野。“一带一路”倡议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平台,有力地回应了逆全球化的趋势。从根本上来说,解决贫困问题的实质仍然是发展问题。将“中国减贫方案”嵌入“一带一路”实践平台,是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共识的路径选择,有助于消解西方话语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意图与目标的质疑。由于目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社会制度、基本国情、基础条件、发展阶段方面各不相同,呈现出复杂性、多变性、不稳定性,因此,“中国减贫方案”需要因地制宜地制定减贫合作战略,采取多样化的减贫合作行动。

结 论

中国脱贫攻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有力地推动了全球减贫事业的进程,提振了全世界消除贫困的信心,为世界反贫困事业提供了中国经验、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深入研究“中国减贫方案”的基本经验、世界意义,既是进一步推进的全球贫困治理的现实需要,也是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话语体系的必然逻辑。从国内视角看,经过脱贫攻坚伟大实践所形成的“中国减贫方案”是一个符合国情、有效管用、得到人民拥护的完整科学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高效能解决贫困难题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从国际视角看,“中国减贫方案”是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实践的生动范本,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减贫成就本身就是对人类减贫事业的巨大贡献。中国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出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减贫脱贫理论也日益成为国际减贫事业的有益借鉴。与此同时,我们也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贫困是人类共同的敌人,与贫困作斗争是所有国家和国际社会的神圣责任,任何国家都应本着合作的态度积极应对贫困的挑战。因此,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只有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立足发展,共担责任,团结合作,才能创造一个没有贫困、共同富裕的美好世界。

注 释:

①西方具有代表性的反贫困理论主要有18世纪末19世纪初马尔萨斯“抑制人口增长”理论;20世纪20年代福利经济学派“收入再分配”理论,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经济学家庇古;二战后美国发展经济学家赫希曼最初提出的“涓滴效应”理论;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20世纪80年代印度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提出的“赋权”理论。参见朱霞梅:《反贫困理论与实践——基于人的发展视角》,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

②“三西”指甘肃的定西、河西,宁夏的西海固。“三西”建设首开全国区域性扶贫开发的先河。

③1994年4月15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印发〈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通知》。这个计划力争在20世纪最后7年内,集中力量,基本解决全国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猜你喜欢

攻坚人类方案
烂脸了急救方案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定边:一份群众满意的“脱贫答卷” 一种提供借鉴的“扶贫方案”
脱贫攻坚 重在落实
互助:“联动”方能攻坚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