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高校廉洁文化教育的话语创新
2020-03-12彭秀雪
彭秀雪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6)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1]这充分说明了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也回应了话语权亟待加强的现实必要性。话语作为时代的产物,具有强大的精神文化力量,它是思想理论与价值观念的外在表达形式。高校廉洁文化作为当前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介形式,影响着人们的生存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包括人们交往的话语形态和表达方式,为高校廉洁文化教育话语实践提供了全新的传播工具与话语场域。高校大学生是使用新媒体的主要群体,也是高校廉洁文化教育的主要对象,对于新媒体的感知强烈而敏锐,因此,高校如何在新媒体时代下创新廉洁文化教育的话语已经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高校廉洁文化教育话语面临的现实困境
高校廉洁文化教育话语既是教育话语形态的一种,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一部分。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广泛使用,其中承载的话语信息正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价值观念,呈现出其所特有的时代特质。大学生作为高校使用网络最为活跃的群体,最容易受新媒体网络话语变革的影响。当前,网络话语存在着话语权的转变、信息的自发性、传播的碎片化、场域的复杂性等问题,与高校廉洁文化教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话语特性存在一定的张力,影响着高校廉洁文化教育话语的主导性、权威性、大众性、认同性。
(一)话语权的转变消解了高校廉洁文化教育话语的主导性
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作为高校廉洁文化教育的对象,拥有与教育者同等的话语表达机会,一定程度上消解高校廉洁文化教育话语的主导性。具体表现在:一是话语的影响力降低。高校廉洁文化教育话语主体双方具有强大的信息搜索和发布能力,能够获取各种信息和资源,话语表达的空间也得以拓展,多元价值取向也随之不断增加。人们对廉洁文化教育话语的关注度逐渐降低。二是话语吸引力变小。廉洁文化教育话语的严肃性与新媒体生活化语境形成鲜明的对比。大学生作为“网络原住民”,对生动形象、贴近生活的话语内容较为关注,而高校廉洁文化教育的理论无法真正激起他们的兴趣与关注。三是话语的引导力减弱。新媒体语境下传统的主流传播受到一定的冲击,意识形态话语更加日常化、娱乐化、碎片化。也就意味着,教育主体、客体都可以从网络媒体上获取大量信息,也包括与高校廉洁文化教育内容相违背的信息。多元化的内容与选择弱化了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效果。
(二)信息的自发性削减了高校廉洁文化教育话语的权威性
在新媒体时代,“去中心化”特点突出,数字技术融合了音频、视频、文字、图片等,丰富了信息传递的内容和形式,突破了信息的传统传播模式。通过新媒体可以实现信息的直接发布与获取,具有强大的自发性,一定程度上削减了话语的权威性。具体而言,一是传统媒体时代教育者占有话语权威性。建立在新媒体网络媒介上的虚拟沟通和交流方式,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的话语模式。教育主体双方拥有强大的信息搜索能力和话语发布能力,主体角色逐渐弱化,信息主导地位被减弱,教育对象可以直接从网上获取大量的信息,甚至是教育主体没有获取的信息。二是传统的媒体时代教育者具有话语主导性,能够对教育内容进行一定的筛选与过滤。新媒体网络上传播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媒介依赖下的大学生所接触获得的信息大多来源于媒介,而媒介中的负面信息也同样会被他们所获取,高校廉洁文化教育话语逐渐走向边缘化,大学生对现实的廉洁文化教育的关注会逐渐降低,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话语的权威性,也会给高校廉洁文化教育话语带来认同危机。
(三)传播的碎片性消减了高校廉洁文化教育话语的整体性
新媒体时代下,传播的碎片化已经成为当前客观存在的语境特征。主要表现为:一是传播内容的碎片化,新媒体平台上,信息更新的速度快且信息量大,新媒体场域下充斥着各式各样的信息,人们可以通过手机客户端、电脑、微博、微信等平台进行信息的获取与传播;二是传播方式的碎片化,新媒体平台下的传播是立体式的传播,融合了各种传播方式,打破了传统的一对多的单一传播模式。而高校廉洁文化教育话语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组成部分,具有突出的系统性、理论性、完整性。新媒体时代下的碎片化传播,导致了高校廉洁文化教育话语的内容被碎片化的传播所颠覆,导致高校廉洁文化内容信息的零散性。新媒体下高校廉洁文化教育话语出现有部分用词不严谨、结构不完整、口语化、娱乐化、随意性等现象,甚至在话语形式的转化融入中,一味迎合了人们的趣味,淡化理论与原著,这一定程度上消减了高校廉洁文化教育话语的系统性与整体性。
(四)场域的复杂性降低了高校廉洁文化教育话语的认同度
对高校廉洁文化教育话语的认同本质上是对话语所蕴含的价值的认同。新媒体技术发展为高校廉洁文化教育话语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全新话语场域,教育主体能够获得相对自由的话语表达与传播平台。在这样自由开放的新媒体空间中,各种观点不断涌现,海量的信息得以广泛传播,为信息传播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但同时也使得信息鱼龙混杂,难辨真伪。尤其是当前多元化的社会思潮,不同阶层、不同利益的人们在场域中自由地发表着各自的观点、利益诉求、思想观念,其中也包括了一些不良的消极信息。这使得新媒体话语场域的信息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在这样一个复杂的话语场域中,如果不争取获得新媒体的话语主导权,提升话语的影响力,将党言党语与民言民语相结合,准确传播高校廉洁文化话语核心价值,使得高校廉洁文化教育话语真正站得住脚,就难以让大学生信服。
二、高校廉洁文化教育话语创新的构建
新媒体时代为高校廉洁文化教育话语提供了便捷、交互的话语场域,也带来了新的话语创新契机。因此,新媒体时代高校廉洁文化教育话语应当遵循当前的话语特性,从话语内容、传播方式、话语能力、话语空间四个基本维度构建话语创新的新模式。
(一)构建契合于新媒体特性的话语内容
话语既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传播载体,话语内容的建构是创新话语的基础。遵循高校廉洁文化和话语体系建构的规律,契合新媒体时代的基本特质,整合多元化的话语。首先,以政治教育为核心,突出高校廉洁文化话语内容的方向性。主要是由廉洁文化的意识形态本质所决定的,必须紧紧围绕这个本质,完善政治话语,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与政治主张,充分发挥廉洁文化的鲜明指向性与引领性。其次,以思想道德为引领,增强廉洁文化教育话语内容的主导性。高校廉洁文化教育以清正廉明为思想内核,重在解决人们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问题,是高校理想信念、道德品质、行为规范和价值追求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过程。抓好高校思想道德建设,使廉洁自律成为高校主体的美德,形成廉洁文化社会氛围。最后,以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为依托,推进高校廉洁文化话语内容的自觉性。突出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廉洁思想养分和文化力量,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厚植廉洁文化根基。
(二)打造连接主客体的话语传播方式
传播既是一种过程,也是主客体间的一种互动。高校廉洁文化教育话语离不开有效的传播,话语传播方式是创新廉洁文化教育话语的重要环节。具体而言,一是打造新媒体网站平台,占领话语传播主阵地。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和现代传播手段,建设以廉洁文化教育为主题的网站,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搭建师生互动交流的平台。二是利用新媒体平台,拓展话语传播主渠道。充分利用以微博、微信、QQ等即时软件为主的传播平台,使之成为当前高校发布或获取信息与交流的平台。利用承载着高校廉洁文化教育话语信息的新媒体传播,迎合人们的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增强主体的积极性与互动性。
(三)提升高校廉洁文化教育的话语能力
话语能力既包括对高校廉洁文化话语的创新能力,也包括对当前话语内容体系的运用与表达的能力。话语能力直接影响了高校廉洁文化教育话语能否真正得以传播,关乎到高校廉洁文化教育话语的实效性,是高校廉洁文化教育话语创新的重要保证。这就需要高校必须要有一支综合能力过硬的队伍。具体而言,一是完善高校话语队伍人员的匹配。针对当前高校廉洁文化建设队伍存在的人员不足的问题,要及时补齐当前的人员缺口,为高校廉洁文化建设提供良好基础。二是加强对队伍话语能力的培训。针对当前政治思想教育人员素质与能力参差不齐,甚至对语言运用能力较差的问题,要不断完善教师队伍的能力培训,提高教师的话语能力,打造一支能够适应新媒体时代发展的高校廉洁文化教育话语传播者与运用者。
(四)创设多元主体协同的优良话语空间
新媒体作为大学生主要的信息获取与交流平台,是廉洁文化教育的话语空间。话语空间如何直接影响着受教育者的思想与行为导向。因此,要多方面采取措施为高校廉洁文化教育开展提供保障。首先,完善高校舆情监督保障体系。针对网络上与主流意识形态有冲突的信息,高校应该加以监管。通过学校在网上的活跃度和活跃区域,进行及时的观测、分析并发现舆情,及时控制,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其次,提高受教育者的媒介素养。新媒体时代,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都要具备使用新媒体的基本技能,才能充分利用与发挥新媒体的优势。提升教育主体的新媒介素养,要了解媒介、善用媒介。最后,加强主体舆论引导力。一方面,教育主体要确保话语的基本立场,能够对廉洁文化教育有整体的把握,在新媒体平台中发挥正面引导力。另一方面通过新媒体平台增强廉洁文化教育话语的吸引力与影响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平等对话,凸现话语的表现力。
三、高校廉洁文化教育话语创新的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2]他还强调,要“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3]。创新新媒体时代高校廉洁文化教育话语,就要以构建话语新模式的四个维度为基础,遵循高校廉洁文化建设的规律,牢牢结合新媒体时代的话语特征,使话语创新与新媒体进行完美的契合,实现廉洁文化教育的话语创新。
(一)提升话语引导力,增强话语主导性
新媒体时代需要不断更新话语理念,结合新媒体和高校廉洁文化的特点,进行信息与内容的系统整合。具体而言,一是建设高校廉洁文化教育专题网站。利用新媒体对信息进行获取、筛选、判断、整合、利用,不断丰富廉洁文化教育话语内容,充分发挥新媒体传播的实效性。二是构建官方互动平台。将廉洁文化话语与新媒体技术相结合,不断提升高校廉洁文化教育话语的吸引力与感染力。三是培养话语意见领袖。高度重视、挖掘和培养具有较高素养的廉洁文化教育话语队伍,引导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主动抢占网络媒体新阵地,在碎片化的信息中抓住重点和本质。具体包括:其一,提升新媒体高校廉洁文化教育队伍的政治素养与政治敏觉度,提升辨别力,把握好网络信息正确传播。其二,增强新媒体高校廉洁文化教育队伍的理论水平,培养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对廉洁文化有深入研究的教师队伍。其三,提高高校廉洁文化教育队伍的新媒体技术水平。提升队伍对新媒体工具的使用,真正理解、掌握、运用新媒体。其四,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高校党政机关干部及一线辅导员的协同作用,同时,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让他们成为高校廉洁文化教育话语的传播者。
(二)提升话语公信力,增强话语权威性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4]新媒体时代,面对海量复杂的网络信息,必须要牢牢把握话语权,实现话语真理性与现实性的统一。具体而言,一是坚定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在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鱼龙混杂的新媒体时代,更需要极具凝聚力与向心力的价值观作为指引,坚定话语立场。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入研究和阐述当前廉洁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使大学生能够清楚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与时代使命。二是依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廉洁文化话语与传统文化有着历史的继承性与时代的发展性,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廉洁文化资源,如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过的古语“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移则肆,肆则百恶俱纵”“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廉者必知耻,而知耻则能廉”,等等,都是廉洁文化教育的话语养料。三是聚焦大学生所关注的热点舆论。注重网络的对话,强化网络传播内容的引导力。在重大问题、关键问题上,干预发声,增强舆论引导力。
(三)提升话语传播力,增强话语的整体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闻舆论工作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5]这就需要对高校廉洁文化教育话语进行重组与创新,将高校廉洁文化教育中蕴含的思想理念、价值判断与受教育者的认知习惯结合,增强传播的广度与范围,提升话语传播力。具体而言,一是创新网络话语传播的形式。充分发挥新媒体的开放性、即时性和交互性的特点,实现“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触角就要伸向哪里”。改变当前以书本为主的单一形式,实现廉洁文化教育文字、图像、声音等形式的融合。其一,采用视频形式。高校可以通过视频的表达方式将具有严肃政治性的廉洁文化内容以视频形式展现,由图片到视频的转换,提高大学生对廉洁文化的关注与了解,引领他们正确的价值取向。其二,采用网络流行的形式。采用图片、视频、文字相结合的形象生动的表达方式,增强话语的吸引力与感染力。同时也要善用网络热词,拉近与大学生的距离,消减严肃性话语的枯燥与乏味性。其三,使用贴近大学生日常生活的语言风格。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语言风格是通俗易懂的,将理论话语转化为大学生爱听、易懂、能接受的话语体系,真正实现官方话语民间化、学术话语生活化,不断增强话语的亲和力与感染力。提升教育者的话语供给能力,丰富话语内容。新媒体时代,信息资源的丰富性与开放性,传播信息的碎片化,迫切需要教育主体提供更加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的话语内容,与廉洁文化教育话语本身的理论性与整体性相契合,才能不断满足教育对象的多元诉求。
(四)提升话语影响力,增强话语认同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道理能深入浅出阐释清楚,走到哪里能很快同群众打成一片,讲的话群众喜欢听,写的文章群众喜欢看。”[6]高校廉洁文化教育话语的创新,需要提高廉洁文化教育话语语境相关性,兼顾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两大场域,积极占领话语空间,提升话语的影响力,增强大学生高校廉洁文化教育话语的认同感。借助新媒体网络平台,实现线上与线下的互动,不断延展话语空间。网络上信息混杂,尤其是错误的思潮以其新颖生动的形式占领网络场域。对此,必须要重视意识形态的主阵地。建立专业部门和团队、扩大高校舆论影响能力,占领话语空间,实现高校廉洁文化教育话语的有效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