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统一战线工作重要思想的生成逻辑

2020-03-12曾丹凤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知识分子总书记制度

曾丹凤

(肇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统一战线的地位作用,直面统一战线工作(以下简称“统战工作”)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策略新原则,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这一重要思想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思想,吸取了中国共产党统战工作的历史经验和智慧,回应了新形势下统战工作的现实问题,有着深刻的文化逻辑、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对这一思想的生成逻辑进行深入剖析,有助于深刻理解和把握其内涵,全面抓好贯彻落实。

一、文化逻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1],包括“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家国一体”的政治理念以及法家的法治思想和观念,它们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式,也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统一战线工作重要思想提供了丰厚的滋养和有益的启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在传承中赋予了新的时代涵义。

(一)统战工作的“求同存异”原则:“和而不同”哲学思想的传承

“非一则不能成两,非两则不能一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统一战线是一致性和多样性的统一体”,做好形势下的统战工作,“必须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其关键是要“坚持求同存异”。[2]“同”是指“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强调的是“一体”和“一致性”,“异”是指“发扬民主,尊重包容差异”,强调的是“多元”和“多样性”,“一致性”与“多样性”的统一,也就是“同”与“异”“一体”和“多元”的统一,讲和谐胜于讲对立,重“和”而不强求“同”,涵养着涵容异质、兼容并包的思想品质,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而不同”哲学思想的认同和传承。

“和而不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在春秋时期,中国人对“和”与“同”的关系就有深刻的理解。据《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齐国公曰:“和与同乎?”上大夫晏子曰:“异”,他以美食为例来解释,曰:“和如羹焉”,例如鱼肉,添加了“水、火、醯、醢、盐、梅”等不同蘸料,“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才成为爽口平心的美食。他继而曰:“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如果“以水济水,谁能食之?”同样地,如果“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最后他强调,“同之不可也如是。”可见,单一的要素无所谓“和”,要素的聚合或相加是“同”,不同要素间相互支撑、相互协调、互济互补、相生相长的和谐状态才是“和”。

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中国有十四亿人,但不同地方、不同阶层、不同领域、不同方面的人会有不同的想法,凝聚共识的难度加大,统筹兼顾各方利益的任务艰巨而繁重,故而,“要考虑哪些是可以‘求同’的?哪些是可以继续‘存异’的?哪些是可以经过做工作形成或转化为共识的?”[3]既要“求同存异”,也要“聚同化异”,处理好“一”和“多”、“同”和“异”的关系,达到和谐状态。

(二)统战工作的同心圆论:“家国一体”政治理念的传承

为做好新形势下的统战工作,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了“同心圆论”。“同心圆”虽然是自然科学领域的一个数学概念,但在结构模式上,与中国传统社会基于血缘和亲情的“家国一体”政治结构相通,与之相适应的中国传统政治理念成为习近平总书记“同心圆论”的文化基因。

《孟子·离娄上》中的“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记载了古代中国人对家国一体关系的普遍性认识和文化认同。孟子的“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从家庭伦理角度把家与国融为一体。《礼记·大学》中的“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把家国一体上升为治国理政的政治理念和修身齐家的价值理念,“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彰显了家国一体的情怀,进而孕育出“仁心孝悌、忠信礼义、爱国爱家”、“忠孝一体”的价值观念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形成中华民族崇尚爱国主义和家国大义的优良传统。习近平总书记把这一优良传统发展演变为统战工作的“圆心论”。

这一理论有三层涵义,一是画出统一战线必须固守的圆心,也即统战成员同心所向、并肩所望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即“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爱国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决不能触碰和动摇的政治底线;二是画出同一圆心的不同半径,体现对多样性的尊重和包容,即除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之外的其他各种多样性,尽可能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寻找最大公约数,兼顾和融通各方利益;三是尽可能画出最大的同心圆,也即守住政治底线这一圆心,包容的多样性半径越长,画出的同心圆就越大,汇聚的力量就越强大。

二、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思想的延展

马克思主义常学常新、常用常新。“统一战线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策略和战略问题”[4],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统一战线战略和策略原则的思想,坚持并发展之。

(一)统战工作的本质论: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战略思想的延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思考新形势下统战工作的地位问题时,援引毛泽东的话,提出了统战工作本质论。在微观上,这是对毛泽东同志关于统一战线和统战工作地位论的直接继承和发展,在宏观上,是对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略战略思想的深化和延展。

统一战线也称“联合战线”,英文“United Front”,起初是马克思恩格斯为对抗“联合的反革命资产阶级”而提出的一种战略思想,并通过“同盟”“联盟”“团结”“联合”等词汇来表达。在马克思看来,到1847年年底,欧洲已经“存在着一种各民族资产阶级的兄弟联盟”“各民族的联合和兄弟联盟”已经成为一切派别、尤其是资产阶级自由贸易派的一句口头禅,而且是用来反对和围剿革命无产阶级的。[5]对此,恩格斯指出,具有共同利益的各国工人也应当联合起来“共同战斗”,以“各国工人的兄弟联盟”来对抗“各国资产者的兄弟联盟”。[6]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系统阐述了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建立联合阵线的战略思想,认为不仅要联合“全世界无产者”,而且要“努力争取全世界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与协调”[7],甚至还要依靠、争取和团结一切已经革命化的中间阶级和小资产者,将他们团结在无产阶级周围,组成“各种不同利益的联合”[8]。

列宁和斯大林提出并直接使用“统一战线”后,毛泽东赋予统一战线法宝地位,认为“政治”就是“把我们的人搞得多多,把敌人搞得少少”,强调“统战工作是最大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人心向背、力量对比是决定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关键,是最大的政治”,强调统战工作的本质要求是“大团结大联合”,目标就是解决“人心和力量问题”,在治国理政中处于战略地位,是“必须花大心思、下大气力解决好的重大战略问题”。[9]

(二)统战工作的策略原则: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重要策略原则的延展

“策略是战略的一部分”[10],它服从、并服务于战略。为做好新形势下的统战工作,推动大团结大联合、实现凝心聚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新策略原则,明确新形势下党对统一战线领导的主要方式和内容以及做好统战工作的重要方式和内容,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的重要策略原则。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各阶级和党派必须有一致的或共同的利益才能真正联合起来,在与资产阶级的斗争中,共产党人以鲜明的阶级立场、革命的性质和宗旨、坚决的斗争精神以及斗争的策略原则形成了对无产阶级自身及其他阶级和党派的聚合力、吸引力和领导力。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共产党人是代表整个无产阶级利益的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他们“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并“始终代表整个无产阶级运动的利益”,在实践中,他们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他们对反对党派的态度是既联合又斗争。[11]马克思在总结革命经验时还指出,在革命进程中,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整个中间阶级会逐渐向无产阶级靠拢,连各种色彩的改良之友以及要求极其温和的中等阶级也“团结在最极端的主张变革的党的旗帜周围,团结在红旗周围”。[12]

列宁和毛泽东在领导革命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的策略原则。列宁提出既要利用敌人之间的“裂痕”和资产阶级内部的利益矛盾来战胜更强大的敌人,也要利用一切机会来获得大量的同盟者。毛泽东不仅确立了统一战线的法宝地位,还明确要坚持党的独立性、争取领导权,同时制定了统战工作的具体策略和原则,即共产党员在领导群众同敌人作斗争时,必须“照顾全局,照顾多数及和同盟者一道工作的观点”[13],解决国内矛盾时,“应当有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增强和扩大,而不是使其削弱和缩小”[14],执行“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巩固势力”的政治路线。[15]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正确把握原则性和灵活性,对以上重要策略原则作了深化和拓展。概而言之,就是以坚持党的政治领导为根本,以巩固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为前提,以尊重、维护和照顾同盟者的利益为职责,灵活运用政策法规,创新方式方法,联谊交友,壮大共同奋斗的力量。

三、历史逻辑:中国共产党统战工作历史经验的吸取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统一战线和统战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重视吸取历史经验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好传统,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并发扬这一好传统,总结和吸取党的统战工作历史经验,推动理论创新。

(一)统战工作制度效能论: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制度优势的经验吸取

在新民主义革命时期,为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党领导的革命统一战线包含两个主要联盟,一个是工人阶级与农民阶级的联盟,一个是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在新时期,为实现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习近平总书记把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划分为大陆内和大陆外两个不同范围的联盟,大陆内以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政治联盟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基础发展协商民主,以爱国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大陆外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以“一国两制”为基础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充分发挥两个制度的效能。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1949年以来党充分发挥制度优势的经验吸取。

“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从中国社会历史的土壤中生长起来的,是适合中国国情、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利治利国利民的政党制度。这项制度创造了合作型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模式、创立了执政与参政相结合的政权运作方式、创建了和谐的政党关系、创新了民主的实现形式,与西方竞争性政党制度有着根本的区别。由于这项政党制度自身具有的特殊结构和功能,在七十余年的实践中充分展现了它在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上的独特优势,成为我国政局格局稳定的重要制保证,制度效能得以充分显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识我国的多党合作制度,在新形势下要搞好多党合作,发挥好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提升、更好地体现这项制度的效能。

事实证明,“一国两制”是成功解决港澳问题的最佳方案,也是港澳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这一制度的优势和效能已经在实践中得到展现。面对近年来港澳,尤其是香港发展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和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定制度自信,在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16],具体是“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完善特别行政区同宪法和基本法实施相关的制度和机制,坚持以爱国者为主体的‘港人治港’、‘澳人治澳’,提高特别行政区依法治理能力和水平”[17]。2020年6月30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是保证以爱国者为主体的“港人治港”的重大举措,使“一国两制”制度优势和效能得以继续保持并增强。

(二)统战工作重点论:中国共产党重视处理知识分子问题的经验吸取

历史证明,统战工作的战略重点一般会随着统一战线主要解决的问题而转移。例如,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统一战线主要解决的是资产阶级问题,统战工作的重点是团结和争取民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统一战线主要是处理三个区域和四类不同政治倾向的知识分子问题,即解放区的共产主义知识分子、海外归国的爱国知识分子以及国统区的国民党或亲国民党的知识分子以及自由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的重点是团结和争取国统区的两类知识分子。[18]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提出并坚持了“知识分子已经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的科学论断,由此也确立了知识分子的重要地位,正确认识和处理知识分子问题也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夺取胜利的一条历史经验。习近平总书记积极吸取这一历史经验,把党外广大知识分子问题视为新时期统战工作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继2013年提出对广大知识分子“要加强政治引导和政治吸纳”,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中央统战工作会议的重要讲话中又强调:“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是统一战线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要重点做好“新三种人”的工作,即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的党外知识分子、留学人员和新媒体中的代表人士,这其中的代表人士也是《中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以下简称《条例》)规定的重点对象。[19]

四、实践逻辑:解决现实问题、开创统战工作新局面的迫切需要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和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期,内外环境复杂多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越是变化大,越是要把统一战线发展好、把统战工作开展好”[20]。当前,统一战线发展的总体态势良好,统战工作总体上能够有力开展,但也存在两个事关统一战线巩固和发展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部分同志对统一战线和统战工作的轻视或忽视。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这主要是由思想认识上的三个未解之“结”造成的。一是力量之“结”,有的同志对党外人士的力量认识不足,认为他们“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力量”,忽视或轻视他们;二是麻烦之“结”,有的同志对党外人士的作用认识不足,认为他们是“一支比较麻烦的力量”,怕“麻烦”、嫌“麻烦”;三是异己之“结”,有的同志对党外人士的性质认识不足,至今没有摘下有色眼镜,认为他们是“一支消极甚至异己的力量”。[21]第二个问题是部分同志不会做统战工作,原因在于不会领导、不懂政策、不讲方法。[22]

“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23]。上述提到的关于统战工作的求同存异原则、同心圆论、本质论、制度效能论、工作重点论等等,都是习近平总书记为解决现实问题而提出的,是新形势下开创统战工作新局面的理论指引。

猜你喜欢

知识分子总书记制度
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复兴之路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