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肉筑成的乐西公路
2020-03-12
许多人都知道,抗日战争时期修筑的滇缅公路,那是战时我国对外贸易、接受外援的重要战略通道。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与滇缅公路连接、沟通这段“动脉”,同样具有战略意义的乐(山) 西(昌) 公路,其修筑过程之艰难,付出代价之惨重,比滇缅公路有过之而无不及。可惜,随着岁月的消逝,时代的变迁,它已经被历史湮没了。
西昌属古邛都国,至清代始改为宁远府,辖八县(西昌、会理、昭觉、盐源、盐边、越西、冕宁、宁南)。抗战之前,由于地处偏远、交通阻滞,曾被视为蛮荒之地,大凉山里的彝族社会甚至处于近乎原始的状态。因此,坊间有“到了西昌,回不了家乡”之说。
当初为什么要修乐西公路?因为,抗战爆发后,我国沿海各口岸相继被日军占领,进口物资几乎断绝了路径。1938年8月,抗战期间我国西南联系境外的重要通道——滇缅公路通车,缓解了进口问题。但进入大后方四川,特别是战时陪都重庆的物资,仍需绕道贵州,既费时又费力。因此,修筑乐西公路即可以作为四川连接滇缅公路最便捷的通道(此即川滇西路中段,其前段为内江至乐山公路,后段为西昌至云南祥云公路)。另有一种说法是,考虑到抗战艰苦,万一重庆失守,国民政府准备再迁都至西昌,那样,公路交通更是必不可少的条件。无论哪种原因,修筑乐西公路已成为当时的战略急务。因此,蒋介石曾严令,一年内必须筑成。但终因沿途崇山峻岭施工困难,尽管先后征调了川康两省36个县24万彝汉等各族民工,还是用了两年多时间(1939年~1942年),才以血肉之躯赶筑而成。其施工难度与牺牲远超滇缅公路,并且同样为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此,乐西公路被誉为“绝地通途”“民族命脉”。
乐西公路的起点在乐山,仅乐山县就征调了筑路民工近六千人。同时,全路数以十万计的民工给养、筑路材料、设备工具,也大都要从乐山运送。最令人震惊和慨叹的是,由于工期紧迫,一再调整,材料供应不上,施工缺乏经验,自然条件恶劣,加之缺粮、疲劳、疾病、工伤等原因,到1942年初通车时,工程伤亡人数多达30000余人,其中死亡14000余人。
1944年秋,重庆大公报记者赴西昌采访。其时,乐西公路通车不过两年多,却因负载过重,加之后来滇缅公路断绝,失掉原来的军事价值,养路问题愈发不被重视,以致造成路面非塌即烂,桥梁失修,车行甚险。来往客车仅逢五逢十由乐山与西昌对开,全程最快也需要走7天。
乐西公路起于四川乐山,跨青衣江,过峨眉山,循大渡河,经新场、金口河,翻越蓑衣岭至岩窝沟,过富林(汉源)、石棉、冕宁、泸沽,止于西昌,全长525公里,平均海拔两千米以上。这条公路穿越崇山峻岭,沿途河流湍急,是联接川康两省的交通咽喉要道。
大公报记者报道称:从乐山到峨眉,路况尚可。……当客车摇摇晃晃地爬上金口河大瓦山蓑衣岭时,岭巅积雪已逾半尺,既无人烟,亦无鸟啼,令人切身感受到了那确实是乐西公路最为险峻的一段。
蓑衣岭是当时川康两省的界山,因终年云雾弥漫,雨水滴零,行人翻越必备蓑衣、斗笠等雨具而得名。其险峻在山高路窄,路旁就是数百米的深渊,一旦汽车失控,便是粉身碎骨。这段工程完竣,付出了3000余人伤亡的血的代价。据《川省公路史志》载:“昔日征调之民工,在蓑衣岭筑路无御寒衣被,一夜冻死仁寿、井研、犍为等县民工二百余人。”无怪当年通车时,时任国民政府交通公路总管理处处长兼乐西公路施工总队长赵祖康先生,特别撰文并题写了悲壮的“褴褛开疆”纪念碑,勒石于蓑衣岭上。碑文记曰:“蓑衣岭乃川康来往要冲,海拔二千八百余公尺,为乐西公路之所必经,雨雾迷漫,岩石陡峻,施工至为不易。本年秋祖康奉命来此督工,限期迫促,乃调集本处第一大队石工并力以赴,期月之间,开凿工竣,蚕虫鸟道,顿成康庄。员工任事辛苦,未可听其湮没,爰为题词勒石,以资纪念。”过往旅客读了,无不感佩筑路工的毅力与精神。
翻过蓑衣岭,就是更险峻的岩窝沟。远远望去,山腰间弯弯曲曲的公路,犹如绝壁上画出的一条细线。汽车在“细线”中爬行,穿山而过者三匝。车过处,上有令人眩晕的峭壁,下临望不见底的深渊,洞壁流水不知从何处来去,乘客人人胆战心惊。人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说的是四川剑阁行路难,但比起蓑衣岭、岩窝沟,剑阁之难恐怕也是“小巫见大巫”了。
行车尚且如此,当年筑路的艰险可以想见。为了开山,当年民工们都是用绳子拴住腰,从几十米高的峭壁上悬挂下来攀石爬行,硬是用锤子、钢钎,生生在坚硬如铁的石壁上凿出了一条约4米宽的横卧“U”形槽,仅容一辆汽车通行。为了打通这不到7公里的险要路段,竟牺牲了1400多人,平均每五米施工就有一名民工丧生!有公路工程技术人员手记曰:全国抗战,一寸山河一寸血;乐西筑路,每米工程每米魂!
即使在那样艰险的条件下,许多民工每天劳动也在10小时以上,甚至夜间打着火把工作。有记者在乐西公路工地上遇到三位分别来自山东、皖北的石工,他们拿很少的报酬,辛苦地劳作,只盼着早日修通公路。他们说:“现在打仗,我们能做什么呢?我们没有钱,只有两只手,所以只能为国家做点粗活,也算是尽点本分,对得起良心。”这番朴实的话,闻者无不为之感动。乐西筑路民工对于抗战的贡献,无殊于前方作战的士兵。
乐西公路通车后,西昌交通大为改善,不仅人口增加,商业也发达起来,加之金融交易、邮政开通,才日渐繁荣。特别是水力发电厂的建设,更给西昌增添了现代文明——电灯、电话、电报,随之而来的还有广播电台,进而有了现代意义的初级教育机构……曾经深居荒蛮大凉山中的西昌,破天荒地开始步入二十世纪文明。
乐西公路的筑成,是中国抗战史上的一个奇迹,是中国筑路史上的一段史诗,凄苦而悲壮。作为后来人,我们不应忘记当年那24万筑路民工,特别是那14000死难者对抗战胜利所做的牺牲。
今天的西昌,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作为我国目前唯一对外开放的卫星发射基地,吸引了众多参观者,还因为优越的气候环境和独特的人文历史,成为西南边陲的一颗明珠。当年,从乐山到西昌要走7天,如今,从成都到西昌,走高速公路,车程只要5个小时,空中飞行不过50分钟;当年,大凉山的彝族同胞还在刀耕火种,仅仅学会了使用铁器,却不能制造铁器;当年,他们懂得用当地物产换取先进的武器弹药,却只是为了打猎,乃至仇杀……如今,这里已经发射了诸多世界领先的火箭、卫星,用于造福人类。今天,徜徉西昌街头,高楼大厦鳞次栉比;漫步邛海之滨,湿地公园鸟语花香,许多内地城市未见得有如此优美的境地。因此,说大凉山地区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绝非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