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纤Mach-Zehnder干涉法超声波检测研究
2020-03-12刘颖郝艳捧陈彦文阳林李立浧
刘颖,郝艳捧,陈彦文,阳林,李立浧
(华南理工大学 电力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1)
电缆局部放电(partial discharge,PD)常伴随着电磁波、超声波、光、化学变化等现象[1-3],局部放电产生超声波,并从局部放电点以球面波的方式向四周传播[4-5],这部分能量估计占总能量的1%[3,6]。超声检测法将电缆局部放电产生的超声波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实现电缆缺陷诊断[7]。
传统的电缆局部放电超声检测采用压电传感器(piezoelectric transducer,PZT),将超声波信号转化为电信号[8-9]。近年来,开始探索将光纤本身或外部敏感元件作为传感器。基于声发射的光纤传感器采用干涉原理检测超声波信号,主要有法布里-珀罗(Fabry-Perot)干涉、萨格纳克(Sagnac)干涉、迈克尔逊(Michelson)干涉和马赫曾德(Mach-Zehnder)干涉4种。
2001年,美国Jiangdong D研究了用Fabry-Perot干涉光纤传感器检测变压器局部放电,试验表明传感器具有220 kHz高频率响应、抗电磁干扰等优点[10]。2002年,该团队试验证明该传感器频率响应为200 kHz[11]。2016年,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用单模Sagnac光纤传感器和多模光纤散斑传感检测局部放电,并与高频电流传感器、压电传感器进行间隙放电对比试验,发现只有Sagnac光纤传感器检测到微弱的间隙放电[12]。2017年,大连交通大学等研究采用长尾Sagnac光纤传感器检测高压电缆局部放电,利用压电换能器模拟局部放电产生的超声波,研究超声定位的精度为16 m[13]。2017—2018年,太原理工大学研究的Sagnac干涉仪有效频带达175 kHz,采用10 kV设备模拟局部放电的特征超声频带在28.9~57.6 kHz间,发现在10 kV电压下局部放电信号的时域幅度范围为0.8~1.9 V,频率响应高达58 kHz[14-15]。1996年,澳大利亚Zargari A和Blackburn T提出用Michelson干涉结构的内置光纤传感器来检测高压电气设备的局部放电,将100 m长633 nm单模光纤缠绕在一个直径为30 mm的圆环状模型上,线圈缠绕后用环氧树脂封装构成传感器,该试验表明,该光纤传感器较压电传感器检测局部放电更灵敏[16]。2010年,葡萄牙Sanderson L提出了基于芯轴结构的光纤Michelson传感器,将单模光纤绕在直径为12 mm、壁厚为0.5 mm的聚碳酸酯轴上形成换能器,组建Michelson干涉系统检测局部放电超声波。用压电传感器在水下产生3 kHz、10 kHz和30 kHz的声波时,改变距离,光纤传感器输出信号的快速傅里叶(fast Fourier transform,FFT)频谱显示,频率低、距离短的状态下,传感器信号更强,距离衰减更加突出[17]。2016年,上海大学使用Michelson干涉型光纤传感器检测高压电缆附件的局部放电,将1 550 nm的单模光纤缠绕在硅橡胶棒上作为传感器,该试验表明该传感器对声波具有较高的灵敏度,频率最高可达150 kHz[18]。2003—2013年,马德里卡洛斯三世大学Lamelarivera H等学者采用Mach-Zehnder干涉传感器检测局部放电,将8 m长光纤缠绕成直径为25 mm的光纤线圈,或将光纤缠绕在30 mm的圆柱模型上,作为敏感元件,当局部放电103pC时,检测到20 kHz的超声信号,局部放电最精确定位为1 cm[19-23]。2015年,德国Philipp R将1 550 nm单模光纤缠绕在硅橡胶芯棒上测量局部放电,发现该传感器的最佳通带是65 kHz 综合分析以上4种光纤的声学检测法特点,Fabry-Perot干涉光纤传感器可以在电气设备内部或外部进行局部放电检测,结构小巧,方便灵活;但是其需要封装且制作要求高,常用于电力变压器的检测。Sagnac干涉光纤传感器有较好的灵敏度,可进行长距离局部放电检测,局部放电定位具有一定优势。Mach-Zehnder干涉和Michelson干涉可以满足局部放电检测20~300 kHz的检测频带要求,灵敏度高、制作较为容易,具有较好的方向灵敏度。本文提出基于Mach-Zehnder光学干涉原理的超声波检测系统,根据传感器芯棒的共振原理,研究传感器的尺寸,采用保偏弯曲不敏感光纤作为传感光纤,减少光信号衰减以提高灵敏度。 Mach-Zehnder干涉光纤传感系统如图1所示,该系统由光源、光纤12耦合器、光纤传输臂、光纤传感臂、光纤传感器、光电探测器和示波器组成。其工作原理为:光源发出相干光,经耦合器均分成2束,一束光沿传感臂传播,另一束沿参考臂传播;保持2束光正交,当传感臂光纤受到局部放电超声信号干扰,光波相位随局部放电发出的声扰变化,于是这2个波产生干涉,通过传感器可以检测到干涉[26],即光纤相位变化与光纤所受超声应力成正比。 图1 Mach-Zehnder干涉光纤超声检测系统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Mach-Zehnder interference fiber ultrasonic testing system 设输入光功率的振幅为A,则输入光的电压强度[26-27] Ei=Aexp(iωt)iu. (1) 式中:iu为光在偏振方向上的、用复数形式表示的单位矢量;ω为光的频率;t为时间。经过第1个耦合器,输入光平分成2束,2束光的功率Pi1和Pi2可表示为 Pi1=Pi2=A2/2 . (2) 2束光的强度分别为: (3) (4) (5) 式中:E*为E的共轭复数;υ为示频率。 Mach-Zehnder系统中的光纤传感器可以增强传感臂对周围超声信号的传感能力,由光纤绕在芯棒构成。芯棒处于共振频率ωi下,将以更大的振幅做振动[17]。 (6) 其中 λ=mπR/L. (7) a2=p2/12R2. (8) 式中:Eσ为杨氏模量;ρ为芯棒密度;μ为泊松比;R和p分别表示芯棒的半径和壁厚;m为轴向半波数;n为径向半波数。 光源发出的连续光经耦合器均分成2束光,经光纤线圈两臂传播,每臂长20 m。接通超声发生器驱动电路,在传感臂的传感线圈处施加超声波,对传感臂光信号进行调制。在输出端的耦合器处,2束光发生干涉,经光电探测器转换成相应的电信号,呈现在示波器上。光电探测器的最大输入功率为70 mW。 Mach-Zehnder光纤传感器芯棒采用聚碳酸酯圆柱管,长30 mm,外径11 mm,厚度0.5 mm,使其共振频率处于40 kHz。将波长1 550 nm的光纤缠绕在聚碳酸酯棒上,共30圈。聚碳酸酯管的弹性模量为2 GPa,泊松比为0.39,密度为1 200 kg/m3。光纤传感器如图2所示。 图2 光纤传感器示意图Fig.2 Fiber optic sensor schematic 根据缠绕的光纤类型不同,本文研制了2种干涉传感器,采用普通单模光纤的传感器记为A,采用保偏弯曲不敏感光纤的传感器记为B,传感器的中心频率均为40 kHz,灵敏度-65 dBm,工作温度-40 ~+85 ℃。 采用2种类型光纤分别搭建如图1的干涉系统,不同系统的光源、光纤类型、传感器和耦合器不同,研究光纤类型和不同激光源对Mach-Zehnder干涉光纤传感系统性能的影响。 A系统:采用1 550 nm波长的常规连续普通激光源,功率为30 mW;采用普通单模光纤A,如图3(a)所示,其纤芯直径为9 μm,包层直径为125 μm,涂层直径为250 μm;采用普通光纤制作上文研制的传感器,以及2个分光比为50∶50的普通光纤耦合器。 B系统:光源是1个波长为1 550 nm的低噪声窄线宽激光器模块,采用熊猫型保偏光纤,型号BF14-DFB-1550-I-1-09PMF-40-FC/APC,输出光功率为30 mW;保偏弯曲不敏感光纤B如图3(b)所示,其纤芯直径为9 μm,包层直径为125 μm,涂层直径为245 μm;采用保偏弯曲不敏感光纤制作上文研制的传感器,以及保偏光纤12耦合器,型号为PMSS4150P5E20。保偏弯曲不敏感光纤的弯曲曲率半径更小,光路损耗更小。 采用超声波发生器产生频率可调的超声波,以此作为模拟电缆局部放电产生的超声源,由电源、驱动电路和振子3部分构成(如图1)。超声波频率在20~300 kHz间,局部放电产生的超声波频率是不固定的,声压与频率成正比,且频率越高超声波衰减越严重,频率太低或太高都会导致压力应变降低,故常选择共振频率为100 kHz以下的传感器。 图3 不同类型的光纤结构示意图Fig.3 Schematic diagram of different types of optical fiber structures 本文设计的传感器中心频率为40 kHz,选择市面常用的40 kHz和28 kHz这2种超声波发生器振子。40 kHz振子直径为48 mm,28 kHz振子直径为59 mm,声驱动电路最大功率300 W,工作频率50 Hz,工作电压220 V,电源输入电流0.5 A。 调节超声发生器产生超声波,模拟电缆局部放电产生的超声波信号,分别进行光纤类型、超声频率f和功率P、超声源与传感器间空气传感距离x、超声源与传感器间硅橡胶厚度d共5组检测试验,结果见表。 表1 超声光纤检测试验Tab.1 Ultrasonic fiber testing experiment 实际电缆局部放电产生的超声波信号是通过绝缘层向外传播的,第5组试验在超声源和传感器之间铺设厚度分别为1 mm、2 mm和20mm的硅橡胶来模拟电缆接头和终端的应力锥。硅橡胶为传播介质的超声波检测如图4所示。 图4 硅橡胶为传播介质的光纤检测超声示意图Fig.4 Test diagram of silicone rubber medium 调节超声驱动电路功率60 W、频率40 kHz,分别用A系统和B系统进行检测,得到时域和FFT频域信号如图5所示。 图5 2种系统检测40 kHz超声波信号Fig.5 40 kHz ultrasonic signal detection results by two systems 由图5可知:①A系统响应频率分布在低于 20 kHz的非超声波频段,检测不到40 kHz超声波;原因是普通1 550 nm单模光纤的曲率半径为15 mm,实验中光纤传感器的聚碳酸酯棒直径为11 mm,光路损耗高,无法产生干涉。在光纤缠绕聚碳酸酯棒前,将30 mW激光引入光路,输出光功率为14.96 mW。而缠绕聚碳酸酯棒后,输出光功率衰减至μW级。②B系统对40 kHz的超声波响应明显,由于外界干扰,20 kHz以下的非超声波信号较明显,除少量倍频和低于超声频率的信号外,无明显杂波。 以下4组试验均采用B系统检测信号。 改变频率,调节超声驱动电路功率为120 W,28 kHz和40 kHz频率的检测结果如图6所示。 由图6可知:对于28 kHz和40 kHz的信号,传感器均检测到了相应的响应,并且传感器还响应了由于人为扰动而产生的低于20 kHz的非超声信号。尤其当超声波为28 kHz时,光纤传感器得到了2个频率的响应,分析原因是超声源的信号频率不稳定,而传感器的共振频率为40 kHz,因此检测到了2个频率的响应。 改变功率,对B系统施加40 kHz的超声信号,信号功率分别为60 W、120 W和180 W,时域和频域信号检测结果如图7所示。 由图7可知:B系统在不同功率作用下的时域波形不同,对3种的超声波均有响应,响应频率接近40 kHz。特别是超声波的功率增大时,由于仪器的震动外界干扰增大,响应的杂波信号相应增多。实际电缆局部放电的超声波是较为微弱的,功率较低时杂波少这一特点有益于将其运用于电缆的局部放电检测。 上述试验传感器均紧贴超声源,本节改变传感器和超声源间的空气距离分别为5 cm和10 cm时,频率40 kHz和功率120 W超声波检测信号检测结果如图8所示。 由图8可知:距离5 cm时,测量结果的时域信号幅值为0.03 mV;而距离10 cm时,信号幅值约为0.005 mV;距离为10cm时杂波较5 cm少,倍频信号也不明显,响应较优。 改变传感器和超声源间的传播介质,试验模型如图4。介质厚度分别为1 mm、2 mm和20mm时的检测信号检测结果如图9所示。 当硅橡胶厚度为1 mm时,可以看到传感器的响应很微弱,随硅橡胶厚度增大,响应逐渐增强。图9的这3组数据显示,当绝缘介质厚度越大,传感器对超声波的响应越好。分析认为,超声波在固体中的衰减速度远低于在空气中,硅橡胶较薄时超声波随空气消散较多,当硅橡胶的厚度增加时,超声波沿着固体介质传播距离增加,故此信号增强。 图6 不同频率的超声波信号Fig.6 Ultrasonic signals with different frequencies 图7 不同功率的超声波信号Fig.7 Ultrasonic signals with different powers 图8 不同空间距离的超声信号Fig.8 Ultrasonic signals at different spatial distances 图9 不同厚度硅橡胶的检测信号Fig.9 Optical fiber detection signals of silicone rubbers with different thickness 本文研制了普通单模光纤、保偏弯曲不敏感光纤2种光纤局部放电传感器,共振频率均为40 kHz。搭建了光纤干涉检测系统进行超声检测试验研究,通过光纤检测超声信号频域分析,研究超声源距离、超声传播介质对光纤传感性能的影响,得到结论如下: a)保偏弯曲不敏感光纤所制成的传感器及其系统光路损耗小,干涉明显,可以检测28 kHz和40 kHz超声波,特别是共振频率40 kHz超声波的响应较好。 b)保偏弯曲不敏感光纤传感器对频率为40 kHz,功率为60 W、120 W、180 W的超声波均响应明显;但随着超声波功率增大,响应的杂波逐渐增多,倍频相应增强。 c)试验发现响应的杂波随着传感器和超声源距离增大而减小;在传感器距离超声源10 cm时,试验仍检测到了良好的响应,传感器具有较好的灵敏度。 d)在传感器和超声源之间插入硅橡胶传播介质发现,随硅橡胶介质厚度增加,传感器的测量灵敏度比空气介质更高。电缆是一个密封的固体结构,电压等级越高,电缆附件的应力锥越厚,这有利于电缆附件局部放电检测。1 Mach-Zehnder光纤传感原理
1.1 光纤干涉系统
1.2 光纤传感器
1.3 2种光纤干涉系统
1.4 超声源
1.5 试验
2 试验和数据分析
2.1 光纤类型
2.2 超声波频率
2.3 超声波功率
2.4 空气距离
2.5 硅橡胶传播介质
3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