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海解放7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演进及启示

2020-03-12赵永祥

攀登 2020年1期
关键词:经济社会青海战略

赵永祥

(中共青海省委党校,青海 西宁 810001)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经过短期的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改造,提出了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四个现代化”发展战略。二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实施了以改革开放为最突出特征的发展战略,在开启中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同时,确立了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三步走”战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深化邓小平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思想,提出了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任务,要求“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并在党的十六大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三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继往开来,重申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和2050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民族复兴”式发展战略,并构筑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总的来看,新中国成立以来采取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从中国的特殊国情出发,遵循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体现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时代特征。

在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的指引下,青海历届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各族人民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让全省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对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做了长期不懈的探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回顾总结青海解放7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演进历程及启示,对于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计划经济时期(1949-1978年):追随式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从国家层面看,这一时期,我国主要实施了从重工业优先到“四个现代化”过渡的追赶型发展战略。制定和实施这一战略,主要是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际国内环境决定的。在国际上,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从多方面进行封锁、孤立。从国内看,解放初期我国经济社会处于“一穷二白”状态,要摆脱帝国主义的封锁欺凌,真正使中国人民站起来,没有强大的经济基础和国防实力是不可能的。而这一切必须依靠走工业化道路,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来保证。这一战略体现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提出了“工业增速、赶英超美”的口号;体现在“大跃进”运动中,在生产发展上追求高速度,以实现工农业生产高指标为目标。在党中央认识到“大跃进”的失误和损失后,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和目标。一方面是着眼当前,于1961年1月,党的八届九中全会正式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和发展速度,另一方面是立足长远,逐步推动以重工业优先的赶超型发展战略向“四个现代化”战略转型。1964年12月,周恩来总理在全国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正式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他指出,“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这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单一工业现代化向“四个现代化”的转变,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上的一次重要飞跃,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从青海情况看,1949年解放后,全省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当家做了主人,走上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从解放到改革开放前的30年间,青海各族人民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艰苦奋斗,经历了曲折的历程,各项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

(一)建政初期开展以落实民族政策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改造战略

解放前,青海产业结构以农牧业为主,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经济、社会、文化比内地更加封闭落后,人民生活极端贫困。1950年8月,省第一次党代会作出了“青海是一个民族复杂地区,而党的基础很薄弱”的基本省情判断,制定了“民族政策在青海是执行一切政策的中心”的基本原则,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恢复生产、土地改革、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建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迅速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这表明,党对青海省情的认识是从民族问题开始的,以落实民族政策为中心,坚持慎重稳进的方针,切实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千方百计增强民族团结,大力扶持贫苦农牧民发展生产,不仅维护了社会稳定,使我们党迅速在青海站稳了脚跟,也使三年经济恢复和“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党治青理政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二)从“一五”到“文革”前,实行以农牧业为基础、以工业为重点的经济发展战略

“一五”计划时期(1953-1957年),青海省从实际出发,确定了“以发展农牧业为主,加强地方工业和交通运输,支援国家的资源勘查工作”的方针。这期间青海的工业、建筑、交通运输、邮电、商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幅度上升,产业结构得到明显改善。1957年,全省人口由解放初的147.61万人增加到205.25万人,增长39%;工业、农业、牧业总产值由解放初的15210万元增加到40583万元,增长166.8%;粮食总产量由59147.30万斤增加到117076.30万斤,增长97.9%;牲畜总头数由748.73万头只增加到1500.04万头只,增长100%。“二五”(1958-1962年)计划时期,由于受“大跃进”的影响,提出了严重脱离实际的发展目标,致使国民经济发展出现大幅波动,这一时期青海地区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速只有0.94%,经济发展遭受严重挫折。“三年调整”时期,在国家“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总方针指导下,1962年10月省委三届七次全体会议指出,要进一步巩固人民公社集体经济、发展农业生产。1963年11月,省第四次代表大会确定青海国民经济建设的方针是:在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重点的国民经济总方针的指导下,大力发展畜牧业,全面加强牧区建设;大力发展农业,逐步实现粮食、油料自给;并相应发展工业交通运输业和手工业。开始纠正“大跃进”中出现的错误,放宽农村牧区经济政策,整顿工业企业,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稳定发展。到1965年,全省工农牧业总产值达到60631万元,比“一五”末增长49.4%;粮食总产量达到134201万斤,增长14.6%;牲畜总头数达到1493万头只,已接近“一五”末水平。1966-1976年,长达十年的“文革”使青海经济发展受到严重挫折。

总体来看,这一时期青海顺利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社会发展阶段的历史性跨越,取得了巨大成就,也形成了在青海这样一个多民族、封闭落后的偏远省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政策和工作基础,这些都为改革开放后的继续探索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特别要指出的是,这些成就是在旧青海“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步的;是在对大规模建设事业缺乏充分准备和深入研究的情况下发生的;是主要依靠我们自己的力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得来的;是在国家安全形势长期面临严峻挑战的形势下取得的,为此,难能可贵。无论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还是从“一五”计划到“文革”期间,这一时期青海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基本采取的是跟随国家的战略部署的“追随式”发展战略,突出特征是照搬照套、盲目跟风、左倾冒进。这主要是由当时的主客观条件决定的。首先,这一时期我国处在“战争与革命”的内外环境,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和“以阶级斗争为纲”,严峻的国际国内环境决定了青海经济发展战略的“追随性”。其次,这一时期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虽然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低,建设资金严重短缺,国力有限的条件下对发展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统得过死”的弊端早在“一五”时期就已显现,个人实行计划消费,企业不能自主经营,地方自主发展空间受到严重限制。第三,这一时期的历届省委在推动青海经济发展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以张仲良、王昭等为代表的一批共产党人在青海社会主义实践中提出了许多符合青海实际、体现青海特色的正确主张和发展战略,当时没有真正得到落实或被极左思潮打断。第四,经济建设经验不足,对青海省情实际认识不足。1980年6月省委常委扩大会议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经济发展经验教训,作出四个方面的总结,主要是:忽视了青海的地区特点和民族特点,不加区别的生搬硬套外地的做法;超越农村牧区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一味强调所有制形式越大越好,越公越好,搞平均主义和穷过渡,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在农业生产上违背自然规律,没有发挥畜牧业的优势;发展工业脱离本省资源和客观条件,勉强去搞“独立的工业体系”,战线过长,力量分散,经济效益很差。这是省委第一次从省情视角对青海省经济发展进行总结,是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的,为今后青海各族人民探索发展战略引领了方向,为今后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

二、改革开放时期(1978-2012年):追赶型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重新回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轨道。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辟了一条通过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崭新道路。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初级阶段总路线,提出了分“三步走”的总体战略部署,改革开放成为时代最强音。在此期间,邓小平的南巡讲话、党的十四大、十五大等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激发了全国改革开放的热情,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第九个五年计划时期基本完成了“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目标。在此期间,根据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中央先后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还提出和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等,进一步树立了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我国的发展战略逐步从单纯重视经济发展向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这期间,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见图1)

这一时期,青海伴随着全国改革开放和加快发展的步伐,不断解放思想,不断深化省情认识,深入反思研究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开始走上了发掘自身优势、突出自身特色的发展新路子,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路、战略重点、战略目标逐步清晰成熟,渐次提出并实施了以下一些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一)资源开发战略

1979年1月青海省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学习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进行拨乱反正,提出各级党委从现在起把注意力转到生产建设上来。1980年6月召开的省委常委扩大会议,回顾了青海经济发展历程,总结梳理了经济建设方面的经验教训,成为青海省委省政府探索改革开放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新起点。1981年12月至1982年3月召开的青海省经济建设效果问题讨论会,围绕如何提高生产、建设、流通领域的经济效益,认真进行了调查研讨,为进一步探索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提供了思想上的准备。1983年4月召开的青海省第六次党代表大会,比较系统地表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其重点是:把全部经济工作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大力发展农牧业经济,抓好工业生产,积极开发能源和矿藏资源,加强交通邮电建设,抓好基础教育和科学技术工作。1984年8月召开的青海省经济发展战略讨论会,围绕贯彻落实党的十二大提出的战略目标和胡耀邦同志视察青海时的讲话精神,对全省经济发展战略进行了深入探讨。这是省委第一次召开以经济发展战略为主题的研讨会,会议提出了重要的发展思路和建设性的意见建议。1986年3月青海省委召开六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为“改革开放,治穷致富,开放资源,迎接转移”;战略重点是“农牧业、能源和原材料工业、交通运输业、科技和教育四个方面”。这是第一次比较规范明确地表述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标志着资源主导型发展战略的确立。1988年5月,省第七次党代会进一步调整完善为“改革开放,治穷致富,开发资源,振兴青海”,并且首次提出“加快资源开发的步伐,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是振兴青海经济的希望所在”。这一战略包含了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和目标,涵盖了发展途径和动力,其核心是资源开发,动力是改革开放,任务是治穷致富,目标是振兴青海。这一战略在相当长时间里得到了全省上下的高度认同和良好贯彻,对青海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领推动作用。

总体来看,这一时期对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一是形成了经济建设必须从省情出发,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青海经济的指导思想;二是通过调查研究、比较分析,对省情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和把握;三是提出了初步建成牧业生产基地、能源工业基地、盐化工基地和有色金属基地的战略构想,产业发展的重点和方向得以明晰;四是达成了改革开放是推动发展的直接动力,必须解放思想,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对外开放的战略共识。这一时期的成功探索,基本形成了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框架和资源主导型发展模式。

(二)“优势资源—优势产业—特色经济”战略

随着实践的逐步深入,全省对资源开发也有了进一步深入的理解和认识。1995年在北京召开的青海省柴达木资源开发研讨会,提出全省资源开发要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加大优势资源开发力度,不断扩大经济总量,促使全省资源开发进入以加快开发、扩大容量、综合利用、加大增值为目标的大规模开发阶段。1995年青海省委八届四次全委会进一步指出,要坚持把开发优势资源作为振兴经济的主要途径,集中力量建设一批起点高、规模大、产业延伸性强、经济效益好、能够促进青海经济振兴的“腾飞”工程,提出了建设水电基地、盐化工基地、石油天然气化工基地、有色金属基地和相应的五大产业链的发展目标。至此,全省经济发展形成了“优势资源—优势产业—特色经济”的战略思路。1998年4月召开的青海省委第九次党代会,坚持了“改革开放,治穷致富,开发资源,振兴青海”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同时提出,面向新世纪,国内国际经济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必须主动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将全省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心调整到“改革开放促发展、依靠科技增效益、调整结构创特色”上来。

(三)西部大开发战略

1999年6月,党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这为青海在新世纪实现快速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2002年省第十次党代会贯彻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提出“扎扎实实打基础、突出重点抓生态、调整结构创特色、依靠科技增效益、改革开放促发展”的发展战略,较好地抓住了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历史机遇。2007年5月青海省委第十一次党代会召开,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确定了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再上新台阶,人民生活显著改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取得突破,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等战略目标。西部大开发以来,青海省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9.4%,先后建成了全国最大的钾肥基地、食盐生产基地、硅铁冶炼基地、西北最大的水电基地、油气生产基地;先后有盐湖100万吨钾肥项目、公伯峡和拉西瓦等一批大中型水电站等100多个重点工业项目建成投产;设立柴达木和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两个循环经济试验园区,推进资源的综合利用。通过积极融入西部大开发战略,青海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2008年青海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达到1018.62亿元;人均GDP突破2000美元,达到2652美元;工业增加值突破400亿元,达到468.60亿元。

(四)生态立省战略

2008年1月,省委省政府首次提出实施“生态立省战略”,明确要加快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生态保护、生态经济和生态文化。2009年省委第十一届六次全体会议提出了“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的“四个发展”,形成具有青海特点的科学发展思路;2010年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体会议强调,要“坚持发展支撑、特色引领、集聚带动、协调推进”;2010年8月11日,全省循环经济大会在西宁召开,提出建设高原区域性循环经济的总体要求,强调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推动循环经济大发展,促进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2010年12月,青海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体会议指出,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四个发展”为主要路径,增强投资和消费协同拉动,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实现民生改善和社会和谐,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2011年1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青海三江源地区建立第一个“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并批准通过了试验区总体方案。这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实践,标志着三江源生态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进入了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的新阶段。

2012年5月,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保护环境资源、建设生态家园,是青海对国家和中华民族的重要责任、重大贡献,是幸福美好新生活的内在要求。对青海科学发展的总体思路概括为:“要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自觉立足资源、生态、稳定三大重要战略地位,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保护生态、改善民生三大历史任务,正确处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三者关系,坚定不移地秉承‘四个坚持’、加快‘四个发展’,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定不移地维护稳定促进和谐,全力建设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生态文明先行区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沿着已经开启的欠发达地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成功之路继续阔步前进。”

总体而言,通过1978-2012年改革开放35年的不懈奋斗,青海省经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青海省GDP从1978年的16亿元到2012年达到1894亿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增长115倍(见图2)。我们将青海这一阶段经济发展战略称之为“追赶型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这从1978-2012年全国和青海GDP增长率也可以看出来(见图3)。青海经济发展呈现追赶态势,曾在1983年、1990年、1997年与全国增速大致持平。其中,1998年是青海省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拐点,通过改革开放20年的积累,使青海省经济发展速度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并稳定持续至今,并在2011年达到经济增速历史最高值。1998-2012年在取得高速发展的同时,较前20年发展理念更先进、发展质量更优,真正体现了后发优势。

这一时期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积极融入国家战略,如西部大开发、转变发展方式、保护生态等,顺势而为,推动了青海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地区发展水平有了明显提升。二是进一步认识了青海的生态省情和优势,“生态立省”逐步从一种政府倡导的理念变成全省人民的共识,越来越多的人清醒地认识到,青海“真正能给全国发展做出的最大贡献,就是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在全国能够立得住、打得出、树得起的区域品牌,也就是我们独特的生态环境。”三是较好地把握了青海在全国的战略地位,对资源、生态、稳定给予了高度重视。四是较好地把握了青海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五是发展目标更加聚焦,主要是“三区建设”。六是省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总体发展思路,明确了青海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历史任务、路径方法,标志着青海发展战略达到了新的科学高度。

当然,这一历史时期也出现了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而忽视质量效益;经济结构性矛盾凸显;重视经济有余,而重视社会发展、党的建设不足;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新问题,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向更高层次演变已是必然。

三、新时代(2012年至今):生态保护优先的高质量型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关于党在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报告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作了明确阐述。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九大进一步丰富了这一战略思想,明确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概括起来讲,总目标、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战略步骤是:“第一个阶段,从二○二○年到二○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二○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时代经济发展战略与以往相比,其最大的特征在于更加注重以人民为中心,更加尊重自然规律和人类社会全面进步的规律,它的核心要义在于追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面对新时代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也在不断深化提升。

(一)“三区”战略的实施

2016年1月,省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体会议指出,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把握“131”发展要求(即实现“一个同步”、奋力建设“三区”、打造“一个高地”),落实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坚持以生态保护优先理念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高投资有效性,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增强持续增长动力。从2012年省十二次党代会到2016年,这段时间以“三区建设”为核心的发展战略,得到了认真的贯彻实施,为青海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战略效果良好。

(二)“四个转变”战略的提出

“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扎扎实实推进脱贫攻坚,扎扎实实推进民族地区发展。”2016年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作出“三个扎扎实实”的重要指示,殷切重托鼓舞人心,清晰路径催人奋进。2016年8月22日至24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青海视察指导工作,精准把脉青海发展大势,提出“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亲手描绘了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的宏伟蓝图,进一步明确了青海在全国大局中的战略定位,明确了青海的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省委省政府在深刻总结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与时俱进深化“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的认识,把“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落实到全省各项事业发展中,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2016年12月,青海省委十二届十三次全体会议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的重大要求,提出了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的新目标,并提出了“四个转变”,即从经济小省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的转变,从人口小省向民族团结进步大省的转变,从研究地方发展战略向融入国家战略的转变,从农牧民单一的种植、养殖、生态看护向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的转变。青海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对“四个转变”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全面阐述。“四个转变”体现了对省情认识的再深化,突出了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的方法路径。

(三)“一优两高”战略的提出

2018年7月,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体会议作出了“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战略部署,并从统筹实施绿色产业、城镇带动、乡村振兴、生态报国、投资于人、幸福民生、创新支撑等七大战略方面,着重解决“一优两高”支撑和操作层面的问题。“一优两高”战略进一步突出了生态的战略优先地位,让生态文明成为全省共同的价值追求和青海发展的鲜明标识;是青海自觉从全国大局出发思考问题、谋划自身发展的结果,体现了把青海发展融入国家战略的自觉;是顺应时代发展新形势、满足人民对发展新期待的正确抉择;是青海落实新发展理念,真正实现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的战略举措,标志着青海对省情认识和发展规律认识的崭新高度。“一优两高”战略实施一年多来,全省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处理好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与高品质生活的关系,集中力量办成了一批打基础、补短板、利长远的大事要事,各项工作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在推动生态保护方面,统筹推进三江源、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国家公园示范省,成立中国科学院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院,举办首届国家公园论坛等。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规划获批;全面启动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建设,着力构建以绿色为导向的农业生产体系;盐湖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循环经济产业集群;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建设扎实推进;启动创建高原美丽城镇示范省等。在高品质生活方面,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战,2018年确定的12个县有望顺利摘帽,易地搬迁完成了“十三五”总工程量的97%,为贫困群众购买“健康扶贫保险”,连同基本医疗、大病保险、民政救助为群众脱贫上了四道保险等;深入实施“健康青海2030计划”;提高医保和养老金标准,推进参保扩面;促进就业增收;改善住房保障等。

总体而言,从“三区”战略到“四个转变”再到“一优两高”战略的演进,反映了青海省经济从中高速发展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演进。比如,2018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2865.23亿元,是2011年的1.69倍,年均增速8.06%。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11年三次产业结构为9.3∶58.4∶32.3,2018年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9.4∶43.5∶47.1,相比2011年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见图4)。服务业作用逐步提升,2018年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350.07亿元,是2011年的1.49倍,全省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7.1%,相比2011年增加14.8个百分点。全省生态状况和城乡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2015年末全省森林面积达到452万公顷,比2011年末增加82万公顷;全省单位GDP能耗由2011年的2.0529吨标煤/万元下降到2016年的1.5747吨标煤/万元,累计下降18.9%。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由2012年的26.75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108.28亿元,增长了4倍。

“一优两高”战略的提出和实施,一是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青海的认识和实践不断深化,特别是五大新发展理念得以深入贯彻落实,标志着青海省发展方式真正开始了根本性转变。二是体现了省委省政府跳出青海审视青海、面向未来建设青海的战略思维和辩证思维,标志着青海发展战略选择的思维方式更加科学了。三是体现着追求目标的升华。大家可以看到,“一优两高”战略里突出强调的是绿色产业、生态报国、投资于人、幸福民生等这些理念,比原来所追求的发展目标有了重大转变。它要求我们在优先保护生态的前提下,走绿色发展之路,通过保护和发展奉献国家,造福人民。是对以往盲目贪大求快、一味等靠要等理念的摒弃。四是与新青海精神相辅相成。这个战略的实施,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和发扬“登高望远、自信开放、团结奉献、不懈奋斗”的新青海精神,没有这种精神,就不可能自觉而坚定地坚持“一优两高”;同时,这一战略实施的过程会对重塑和提升青海人民的精神状态产生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至此,青海发展战略更具有了理论创新的品质,更具有了顺应时代大势和发展规律的自觉,更增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本质属性,是青海省委省政府和各族人民在过去70年里不懈探索得来的重大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

四、青海解放7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演进的启示

战略是认识和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战略演进过程既是一个认知不断深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实践不断深化的过程。青海解放7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演进到今天的程度,是历届省委省政府和全省各族人民长期艰辛探索的结果,长期艰苦奋斗的结果,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经验教训,饱含着许多发人深省的启示。

(一)正确认识和把握省情是制定和实施正确发展战略的前提

发展战略与发展条件、发展环境密切相关。正确认识和把握省情,是制定和执行正确的发展战略的客观依据和根本前提。所谓省情,就是指在一个省的范围内,与发展密切相关的各种客观情况的总和,主要包括:自然资源,社会状况,历史源流,经济现状,科技文化教育状况,内外环境等。省情是一个综合的、有机的、发展的系统。青海解放70年来,我们对省情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螺旋上升的过程,期间既有符合客观实际的正确认识,也有违背发展规律的主观主义认识,但总体上反映了我们对青海省情认识的日益深化,从而使我们对青海的发展形势和发展规律的把握日益成熟,发展战略的思路日益清晰。从成功的一面看,比如,在解放初期一段时间里,对省情的认识主要是“地大物博、一穷二白”“多民族、纯农牧业省份”。基于这种认识,在经济上提出“国民经济以发展农牧业为主”,在发展次序上是“畜牧业第一,农业第二,个体手工业第三,工业第四。”那么,改革开放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我们对省情的认识主要定位在“经济穷省、资源富省、人口小省、民族大省”上,因而资源开发成为这一时期发展的主要举措。进入本世纪以来,对生态地位的认识逐步纳入青海省情认识中,从“重要任务”到“重要责任”再上升到“三个最大”(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上,进而形成了“生态立省”“生态保护优先”的战略思路。以上这些对省情的认识基本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有效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我们对省情的认识也存在不全面、不深入、不科学的问题,也曾出现偏差。比如,在“大跃进”期间,我们严重脱离省情实际,盲目提出在农区大炼钢铁、在牧区“社社开荒,队队种田”的口号,提出要把牧区建成“主要农业基地”,结果使我省经济发展遭受到严重损失。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对省情的认识还不全面,存在着只见地下,不见地上,只见“硬”资源,不见“软”资源等局限性,在经济发展上过度依赖矿产资源开发,产生了生态环境恶化、发展不可持续问题。实践告诉我们,什么时候我们能够正确认识和把握省情,制定的战略就比较符合实际,经济社会就能顺利发展,反之,就会遭受挫折和损失。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体会议将省情放到世情国情党情的视野下来审视和把握,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考量,深化了省情的进一步认识,青海最大的机遇是政策,最大的价值是生态,最厚的底蕴是资源,最强的动力是改革,最佳的路径是开放,最宝贵的财富是精神。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地处高原是青海区位短板,发展不足是青海现实之困,区域差异是青海协调难题,转型缓慢是青海发展瓶颈,人才短缺是青海最大制约,社会治理是青海压力所在。这“六个优势潜力、六个短板不足”的深刻认识,实现了省情认识上的一次与时俱进和重大升华。

(二)尊重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制定实施正确发展战略的根本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就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性质、水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同时,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对生产力、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青海解放7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总体上经历了巩固发展农牧业——优先发展重工业——完整的工业体系——矿产资源大开发——开发资源与保护环境并重——生态保护优先的演进历程,这一系列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推动了青海省从落后的农牧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升级演进,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升级演进,从数量规模扩张、高投入、高能耗、重速度、轻效益的追赶型发展方式向质量效益型发展方式升级演进,从相对单一经济结构向多元经济结构升级演进,从封闭发展向开放发展升级演进等。70年来青海省大部分时间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遵循了这样的规律,因而较好地引领和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实现了历史性进步,为青海省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奠定了坚实基础。当然,青海的经济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期间也经历了一些违背经济发展规律的教训。比如农业在“学大寨”运动中背离经济发展规律,提出要“以粮为纲,实现粮食自给自余”的方针,忽视了多种经营,冲击了在牧区行之有效的生产责任制;工业发展也违背了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盲目发展了一部分“五小”企业,“追求完整的工业体系”。这一时期工业基础有所增强,但产业结构不均衡,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大幅下降,农牧业虽然有一定的增长,但青海省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总体处于贫困阶段。这充分说明,不尊重经济发展规律,不深入研究省情,提出的经济发展战略必然会在实践中碰壁。

(三)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是制定和实施正确发展战略的关键

改革开放40多年来,解放思想是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如果没有不间断的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就不会有今天发展的累累硕果。邓小平同志深刻地指出:“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解放思想的重要性,他强调:“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总开关。”青海解放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历届省委高度重视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问题,在全省范围内数次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1997年末到1998年初,围绕实施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组织开展了“西部大开发,青海怎么办”大讨论活动,着力解决思想、组织、作风、政策、社会环境不相适应的问题,为西部大开发的顺利实施奠定了思想基础。2002年省第十次党代会后,根据党员干部思想认识落后于发展变化这一实际,又一次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明确提出在五个方面进一步解放思想,即破除所有制问题上的传统观念、政策、体制的束缚,在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上解放思想;在扩大对外开放,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上解放思想;在体制创新机制转换,实行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解放思想;在按照世贸组织规则办事,清理修订现行法规、条例,依法行政,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解放思想;在破除“官本位”思想,树立商品经济意识,鼓励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下海经商和走出去办企业上解放思想。2008年7月,省委决定在全省开展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主题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要求必须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解放思想,实现环境友好型发展;必须在以人为本上解放思想,促进和谐社会共建共享;必须在统筹兼顾上解放思想,大力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必须在改革开放上解放思想,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必须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上解放思想,始终保持社会稳定。这一系列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全省干部群众的思想解放、观念更新,对制定和实施正确的发展战略发挥了重要的思想认识基础和观念引领作用,对全省改革和发展产生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实践告诉我们: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着改革开放的力度和经济发展的质量与速度,早解放早发展,晚解放晚发展,不解放不发展。“一步先,步步先”,“一步先”的关键在于观念领先。越是欠发达地区、民族地区,旧的思维的积淀也就越深,越应该清醒自觉地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四)科学思维是制定和实施正确发展战略的基本方法

重视运用科学思维方式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是我们党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胜利的宝贵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中,特别注重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尤其善用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和底线思维,来分析解决治国理政中的一系列根本问题,深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从青海70年的实践看,科学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一要运用战略思维做好经济社会发展的谋篇布局。要善于登高望远,认清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的大势,“跳出青海看青海”,融入国家和世界发展大潮,立足时代前沿,谋划长远发展,掌握战略主动权,才能做好科学的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无论是改革开放初期的“资源开发”还是进入新世纪的“生态立省”,抑或是新时代的“一优两高”,都充分说明只有顺应发展大势,青海发展才能变“潜力”为优势,化危机为机遇。二要运用历史思维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方向。历史是一面镜子,要善于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从历史经验教训中汲取营养,作为未来发展的参照。青海经济社会发展历程蕴含着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深刻的历史教训,都是我们制定和实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生动教科书。例如,“生态保护优先”战略的提出,正是汲取了改革开放以来青海解决发展与保护这对矛盾的经验教训,充分认识“三个最大”的省情实际,提出的符合青海发展客观规律的发展战略。三要运用辩证思维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推进。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着力解决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事关全局的战略性问题以及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统筹兼顾,妥善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改革发展与稳定、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四要运用创新思维激发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活力。国家公园示范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都是省委省政府和各级各族干部群众敢于创新的最好证明。只有紧紧抓住改革创新这个“牛鼻子”,勇于变革、善于创新,新时代青海经济社会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五要运用底线思维铸就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防线。要有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准确把握决策和工作的底线,面对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中的风险如金融风险、公共安全风险和网络安全风险,要有战略研制、战略对策,及时化解社会矛盾。总之,制定和实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要充分掌握和运用科学思维方式,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发现本质,从历史演变的过程中探究规律,从时代潮流的变化中认清方向,不断提高谋事创业的本领,带领人民群众不断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青海新篇章。

解放以来,我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由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共同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性跨越;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实现了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转变;进入新世纪,我们坚持科学发展、统筹协调,取得了人民生活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面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在此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在世情国情省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我们应认真总结历史经验,进一步深化党在青海执政规律的认识,不断增强执政本领;进一步深化在青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的认识,不断完善和实施好符合青海实际、突出青海特色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进一步继承和坚守好我们党的初心,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担当起当今时代我们每一级组织 、每一个岗位的职责使命,为把青海建设得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美丽,为青海各族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美好而努力奋斗。

猜你喜欢

经济社会青海战略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大美青海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青海:畅享冰清世界新“年味”
加快大数据创新应用 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贵州省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图表
青海行七首(录二)
多式联运发展的战略与路径
当前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数据
央视与中移动战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