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纺织工程专业《化纤基础》教学综合改革探索与实践
2020-03-12魏文静
贾 曌 魏文静
(山东理工大学 鲁泰纺织服装学院,山东 淄博 255000)
0 引言
《化纤基础》为山东理工大学鲁泰纺织服装学院纺织工程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自课程开设以来,笔者一直担任本门课程的教学工作,积累了较多经验。近年来,对课程进行了多方面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1 对课程特点和学生学情进行准确分析
相对于本专业其他专业课程,本课程自身理论性强、信息量大,具有“三多”:内容多、概念多、理论多,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课程内容涉及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物理学、材料学等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点,与社会生产实际紧密联系[1]。如果学生对理论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又习惯了主要靠背诵和记忆的学习方式,这门课程会显得相对较难。
另外,山东理工大学鲁泰纺织服装学院纺织工程专业的绝大多数学生是从其他专业调剂而来,内生动力明显不足。 部分学生来自偏远地区,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薄弱。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中持“我要学”态度的学生少之又少,不得不学的学生占大多数。 而为了混张文凭不得不学习的学生中,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也参差不齐。
主观上学生缺乏“我要学”的不断求知上进的内在要求,客观上来自竞争和生存的外在压力催生学生“要我学”又明显不足,加上课程本身跟其他纺织工程的专业课相比偏抽象,因此学生难免望而生畏。 如何让不愿意学的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自律意识,学会约束自己是每一个专业课老师面对的难题。通过跟其他高校的交流发现,这个问题不只是对山东理工大学鲁泰纺织服装学院纺织工程而言是个难题,对东华大学、江南大学等著名纺织服装类高校也是棘手的挑战。
2 确定课程综合改革整体框架
在课程学习前,紧扣纺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学情调研基础上,以学生为中心,确定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重新进行分解和组合,确定教学内容,注重随时丰富教学资源,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有机融合,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管理,同时对考核方法进行改革,提高过程考核比重。通过这些手段的运用,达到课程预期,提高教学效果。
3 教学综合改革过程具体实施
3.1 确定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为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能掌握高分子的基本概念、高分子的聚合反应类型及机理,对高分子的链结构、聚集态结构高分子的溶液性质有初步了解。同时,能够掌握高分子溶剂初步选择原则,了解纺丝基本原理与方法,能对纤维纺丝工艺进行初步设计,初步建立结构与性能之间的联系[2]。 此外,还要求学生能够了解几种常见民用化学纤维和高性能纤维的基本性能、主要质量指标及生产方法,了解纤维表面改性的机理和方法,进一步加深对纤维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内在关联性的认识。
3.2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为了达到课程教学目的,需要对教学过程进行认真设计,教学设计中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合作,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了达到课程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多种教学方法及手段。
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结合法:板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由于高分子结构复杂,较难理解,采用实物、三维动画等,提高课堂教学信息量,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每一部分教学内容开始之前,先讲述这一部分中学生通过学习要解决的问题,并根据要解决的问题给学生布置任务,使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
问题引导教学法:用问题驱动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思维活力、加强讨论交流、引导探究活动,增加自主学习,促进学以致用和创新活动。
讨论式教学法:根据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料,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从而实现教与学的互动。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交流、沟通的能力。
线上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在网络平台上发布自主学习任务单和学习指导,督促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每天均安排值班教师在线答疑,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
3.3 针对“三多”,梳理教学内容脉络,厘清知识内在主线
抓住“结构-性质-应用”这一主线,注重基本知识的讲授。 着重加强学生对高分子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掌握,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用这条线将高分子结构、性能和应用的关系串起来,避免知识点的杂乱无序。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将本课程内容分为高分子化学基础、高分子物理基础、民用纤维、高性能纤维等四个主要部分,将高分子的基本概念、自由基聚合、自由基共聚和逐步聚合等经典的高分子理论作为高分子化学的重点,将高分子的链结构、聚集态结构、溶液性质、力学性质作为高分子物理的讲解重点,将民用纤维和高性能纤维的应用作为实用纤维的重点,尽量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力争通过对全课程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对知识点进行重组和精炼,在有限的学时中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
3.4 养成高效学习方法
在课程一开始,就告诉学生本课程的重点及难点,提醒学生重点学习高分子的基本概念及分类,掌握聚合反应分类及特征,掌握高分子的结构分类及内涵,主要围绕着重点和难于理解的内容进行。
学习本门课程时,时时提醒学生务必注意课前自主学习,对重点和难点做到心中有数,提高上课效率。课堂上聚精会神,不开小差,力争弄懂弄通;积极参与课堂内的全部学习活动,善于多角度验证答案。 课后加强复习,认真完成作业,弄明白强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和对比,及时复习巩固。
授课时,每节课开始前先通过小测验、提问等回顾上次课内容,然后告知学生本节课重点。 在讲授过程中针对这部分重点内容重复讲,结合实例举一反三,不怕多讲,就怕讲不够,学生理解不透。临近下课时对本次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尽量做到言简意赅,条理分明。 每章结束后及时进行复习,从“结构-性质-应用”这条主线进行知识点的回顾,同时结合高分子的社会发展现状扩充相应信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3.5 改革考核方式,加强过程考核
本课程采用了线上和线下两种考核方式有机融合的考核方法,进行了从提交课程论文,到专题演讲,到卷面考试等不同尝试,目的在于通过选择适当的评价方法,达到了解学生真实学习状况的目的,从而更好地完成课程的教学目标,实现对自己教学有效性的监控。 目前这种考核方式综合了课程多个环节,如出勤(5%)、课堂提问(5%)、小组表现(5%)、平时测验(5%)、课堂笔记提交(10%)、作业(20%)、期末考试(50%)等,每部分各占一定比例,这样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学生学习的程度和效果。
出勤环节考察的是学生的学习态度,态度不端正,后面的一切手段都收效甚微。 课堂提问和小组表现考察的是学生是否基本概念清晰,解决问题的方案是否正确、合理,能否提出不同的解决问题方案,是否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及课堂交流,能否充分展示小组成果,是否能够流利地回答教师和同学的问题。 作业主要考核学生对每个章节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平时,不定期进行小测验,考察的是学生对当堂课程重点知识和本章学习重点的掌握情况。 通过课堂笔记,一方面督促学生及时记录当堂课程主要内容,一方面也是对学生出勤的考察。期末考试考核的是学生对本课程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 结语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和不断完善,本课程基本实现了预定教学目标,学生对化学纤维的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系有了正确认知,牢固建立起“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对应关系,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为将来从事纺织及高分子材料的开发、研究、加工、改性及应用等奠定基础。与此同时,本课程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如课程的教学资源还可以进一步完善,学生的过程考核方式也可以继续进行探索。 更重要的是,如何提高纺织工程专业的吸引力,使广大学子真正热爱纺织、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跨越,这是一个全社会都需要认真思考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