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运动处方"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进展
2020-03-11王青涛徐小凡赵雪怡
王青涛 徐小凡 赵雪怡
摘 要:国内外有许多学者对“运动处方”和高等院校体育教学模式进行了调查和研究,主要集中在:①“运动处方”在慢性病的康复治疗、心理健康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②高校的体育教学模式呈多样化发展趋势,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是国内外学者的主要研究方向;③高等院校对开展“运动处方”体育教学模式有一定研究,但主要集中在理论层面。
关键词:“运动处方”;教学模式;研究进展
前 言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和推进,通过运动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治疗疾病、促进康复也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和采纳。“运动处方”是一个因人而异的个性化运动方案,旨在根据个体的身体健康状况,并考虑其运动耐量,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运动方案,来达到预防保健康复甚至治疗疾病的目的。大学生群体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其健康体质的形成与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未来社会的发展。高校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促使笔者想要了解更多关于“运动处方”的研究进展和高等院校开展“运动处方”体育教学模式的情况,以便更好地为高校进行体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指明方向。
1.国内外“运动处方”研究进展
1.1“运动处方”在慢性病康复治疗方面有着积极意义
国内外对于“运动处方”的研究也多集中于此类方面。张玲[1]的研究发现,运用“运动处方”进行康复锻炼的脑卒中患者在生活的自理能力方面,神经功能活动的恢复和临床症状方面的减轻效果均好于常规康复措施组。在刘文文和张程昌[2]的研究中,他们选取衡量机体力量素质的握力作为测量指标,发现“运动处方”较单纯有氧运动更能提高糖尿病患者握力。在一些剧烈运动可能导致不良后果的疾病人群中,如心房纤颤患者(以下简称房颤),在Jennifer M Sacheck和Dariush Mozaffarian[3]的研究中提出,对于房颤患者,“运动处方”轻度和中度的运动时间和运动强度对患者有益。
1.2“运动处方”可以提高肿瘤病人的生活質量
由于一些癌症晚期会有转移症状,尤其是骨转移,使这类患者在运动时可能会有疼痛等不适感,这些都限制了患者进行运动的时间和积极性。以乳腺癌为例,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在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甚至胸大肌胸小肌清除后,会影响上肢功能,曾楠,廖宁[4]等人通过可穿戴的健身跟踪器来观察“运动处方”对乳腺癌病人血糖血脂以及身体柔韧性和运动耐力等方面的影响,发现“运动处方”可以改善这些指标,这对病人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1.3“运动处方”可以改善参与者的心理状态
心理健康与否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运动,可以使参与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提高。韩雨梅,刘相玉[5]等人的研究表示,“运动处方”可以显著降低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自我伤害的发生几率,对于产后抑郁妇女以及更年期妇女,“运动处方”指导下的体育锻炼,可以减轻其抑郁症状,在睡眠方面也有较好的改善[6],对于老年抑郁群体,“运动处方”除了可以改善其抑郁状态,减少药物用量,还能对老年人的肌肉力量和心血管发挥良性作用。癌症患者在“运动处方”的指导下进行运动,除了能促进其身体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外,还能使其保持积极心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癌症的复发率和转移率。
2.国内外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现状与研究进展
2.1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呈多样化发展
体育教学模式与医学、思政、美学、文化、旅游[7][8][9]等方面融合,使体育教学变得更加多样,对学生的吸引力也更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模式的转变中也越来越突出。体医融合模式,将体育与医学完美融合,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10]。以体育教学为载体,将思政,美学,文化等难以用实物表现却又是学生发展必不可少的教学方面融入体育,加深了学生对上述内容的理解,提高了教学效率。
2.2高校学生体质健康评价体系向全面化、系统化发展
目前多数高校学生的体质健康测定都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以下简称《标准》)进行,刘英辉,巩庆波[11]等人的研究表明,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在提高学生运动的积极性、学生的体测成绩以及身体素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姜卫芬,金宗强等人的研究中,他们提出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评结果应及时向学生公布,以帮助学生了解自身健康状况,制定个性化的“运动处方”。
3.国内外高等院校对“运动处方”体育教学模式的探索
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和推进,以及重大卫生事件的发生,使得人们对健康的关注程度大大提高,高校学生作为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身体素质的群体,其对运动与健康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推进着“运动处方”的广泛开展。在胡海洋和胡启良的研究中,他们提出构建一个综合性的平台,对高校学生体质健康干预与评估结合,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估,将评估结果公示,建立学生健康数据库,学生可以随时了解自己的健康情况,同时数据库信息在学校,社团,校医院等方面共享,教师、医生根据学生个人兴趣、健康状况开具“运动处方”,学生依据针对自己的“运动处方”在课上、课下开展运动,提高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同时学生又会将提高和改善综合评价作为积极参与运动的动力。
纪之光,贾固华等人的研究提出,医学高等院校具有开展“运动处方”体育教学模式的先天优势,由于医学高等院校的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医疗知识,在开展“运动处方”时能够更加顺利,同时,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在校期间培养他们的通过“运动处方”来预防疾病的意识,也有利于将来“运动处方”的广泛开展。除理论研究外,某些高校已经尝试性开展“运动处方”,在盛治进和张忠兴的研究中,对某一医学高等院校的学生的体质健康数据进行收集,然后将其进行综合分析和风险评估,再根据评估结果,由专业医务人员联合体育保健师制定“运动处方”,这些学生经过一定周期的“运动处方”下的运动锻炼后,再一次进行体质健康测定,根据测定结果对“运动处方”进行适当调整,再进入到下一个周期的“运动处方”阶段。研究发现,医学生开展“运动处方”的积极意义并不局限于可以增强体质,对于其未来职业发展同样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有利于医学生成长为具有医学和体育两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4.问题与展望
4.1对“运动处方”的研究和应用较局限
目前对“运动处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运动处方”对于诸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康复,对肿瘤,脑卒中患者的术后康复训练以及“运动处方”对心理问题的改善,运用“运动处方”也主要是在慢性病的康复治疗等方面。而“运动处方”除了能在康复治疗方面有积极意义外,在预防疾病、增强体质等方面也大有可为。一方面由于缺乏可以准确反映“运动处方”在预防疾病等方面的量化指标,另一方面“运动处方”在预防疾病等方面观察周期较长,使得目前国内外对“运动处方”在预防疾病、增强体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少,这也提示今后此方面将是研究的重要方向。
4.2高校运用“运动处方”进行体育教学的理论成果较为丰富,但缺少实际应用“运动处方”进行体育教学的高校很少。尝试开展高校“运动处方”体育教学模式,将这些理论成果落地,发挥其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提升的积极意义。
4.3学生的体质健康测定结果与“运动处方”相分离,测定结果并不是一门课程的结束,而是学生了解并改善自身健康状况的开始,是运用“运动处方”进行综合干预的依据,在测评结果的基础上开具运动处方,可以充分发挥运动处方的反馈功能。
4.4“运动处方”库缺乏
由于开具“运动处方”需要由专业医务人员和运动人体科学保健师,根据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结合其运动耐量开具,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展较为困难。少数开展“运动处方”教学的高校开具的“运动处方”多由系统自动生成,缺乏针对个体的精准化。
5.结语
“运动处方”在人们预防保健,康复治疗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所发现和重视,相信“运动处方”还有许多人们尚不知道的惊喜等待我们去发现。高等院校开展“运动处方”体育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其终身运动的习惯,也为“运动处方”在全社会更广泛地开展,进而实现全民运动,全民健康提供重要参考。
参考文献:
[1]张玲.脑卒中康复中采用身心“运动处方”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探讨[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20,37(05):594-595.
[2]刘文文,张程昌.糖尿病“运动处方”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的握力及胰岛素抵抗的干预效果研究[J].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医学版),2020,37(03):46-49.
[3]Jennifer M Sacheck, Dariush Mozaffarian, Physical activity in patients with existing atrial fibrillation: time for exercise prescription?, European Heart Journal, Volume 41, Issue 15, 14 April 2020, Pages 1476–1478, https://doi.org/10.1093/eurheartj/ehaa204
[4]Nan Zeng, Ning Liao, Chunyuan Han, et al. Leveraging Fitness Tracker and Personalized Exercise Prescription to Promote Breast Cancer Survivors Health Outcomes: A Feasibility Study. 2020, 9(6)
[5]韓雨梅,刘相玉,向欢,田俊生.抑郁症运动疗法的临床研究进展[J].体育研究与教育,2020,35(05):85-90.
[6]刘艺文,周道平.瑜伽“运动处方”改善青年女性失眠的实验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20,39(04):32-35.
[7]陈克正.新时代高校“体育+思政”协同融合育人体系的构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09):152-154.
[8]谢纪军.体育文化传承、精神理念启迪:体育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之作——评《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20(08):97.
[9]游战澜.高校体育竞赛教学机制建构研究[J].中国出版,2020(07):71.
[10]耿黎明.体医融合,为科学健身开好“运动处方”——专访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专家、成都体育学院运动医学与健康学院副院长廖远朋[J].健康中国观察,2020(10):70-72.
[11]姜卫芬,金宗强,于楠,赵培军,田径,时梦璠.我国高校学生体质健康后续服务工作现状调查与分析——基于评价与诊断环节视角[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8,32(01):49-54.
河北省教育厅教育规划项目 课题编号:GH201044
(1.河北大学体育教学部 河北 保定 071000 ;2.河北大学医学院 河北 保定 07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