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串联点,进行古诗类比教学
2020-03-11龙雪清
龙雪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感。统编版教材大篇幅增加了古诗词的教学,那么,如何在发展学生思维的同时,让古诗文化内化为学生的个人素养呢?笔者认为,可以改变教学观念,找准串联点,重组整合古诗,进行群诗阅读,这是在群文阅读大背景下的古诗教学的革新和尝试。
一、同题材串联,明依托意象
1. 整合“雨”诗,品内涵。
雨是常见的自然现象,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雨被创造出丰富的生命意蕴。诗人往往用自己独特的文化审美,结合雨和中国传统的心理审美,创造出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美诗篇。《山居秋暝》《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夜雨寄北》这三首诗意象相同,但表达的情感却不同。教学时,可结合诗人写作的背景,让学生类比品析:《山居秋暝》是王维晚年隐居时所作,“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人是借雨表达高洁的情怀和纯净的理想境界,这是写“雨之雅”。《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描绘了生机盎然的早春自然之景,表达的是诗人乐观的心态,这是言“雨之乐”。《夜雨寄北》中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寄托了诗人对妻子的思念,这是抒“雨之愁”。古诗中还有哪些常见的意象?它们又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这样的组诗教学把意象与诗人的生活经历、写诗背景相串联,品诗,即品诗人的人生。
2. 整合“柳”诗,明风俗。
“折柳送别”的文化习俗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景观。《诗经·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王之涣《凉州词》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刘禹锡《竹枝词》的“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以及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等等,都含有“柳”的意象。这一意象常和什么事物联系在一起?聪明的学生会在比对中发现,它们都是送别诗,“折柳”常与笛声、歌声、饮酒联系在一起,构成送别诗的重要元素。古诗中“折柳送别”还有什么原因?为什么会与这么多的意象相关联?古诗中还有哪些意象也折射出当时的民情风俗呢?连续追问激发学生对民风民俗的热爱和探索热情。教学时,可尝试播放歌曲《送别》或悠扬的笛声,再呈现杨柳依依的画面,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把组诗教学与所承载的民风民俗相关联,让古诗文化浸润学生。
二、同表达串联,明创作技巧
1. 统整夸张手法,知诗人。
在古诗中,运用夸张手法的句子比比皆是。恰当夸张手法的运用,常常能呈现事物特征,表达人物情感。诗仙李白的诗想象奇特,思绪常上天入地,来去自如,他的众多诗作是运用夸张手法的佳作。如在教学李白的作品时,可以同时出示李白的《秋浦歌(其十五)》《望庐山瀑布》《夜宿山寺》,学生很快发现诗中都含有数字。这些数字在古诗中表达怎样的情感?《秋浦歌(其十五)》中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一句,像奔涌的浪涛,像喷发的火山,令人惊叹,长达三千丈的白发,是多么深重的愁绪;《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把瀑布的奇雄、喧嚣,披挂于瀑端的景象有形、有声、有色地渲染于外;《夜宿山寺》中的“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将读者目光引向星光璀璨的夜空,尽显诗人在高处的愉悦之感。三首古诗的统整阅读,让学生自主发现古诗中夸张手法的运用常与数字有关。将同一诗人同一表达方式的诗歌进行归类教学,能让学生了解诗人的风格和诗人的浪漫情怀。
2. 统整“以汉代唐”写法,学历史。
古诗阅读中,我们常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明明是写唐代的人或事,却要写到“汉宫”呢?“以汉代唐”是唐代诗人使用典故的一种习惯。借汉代这个出口,唐代诗人心中激荡的万丈豪情得以喷发。如韩翃的《寒食》中“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的汉宫,实指唐朝的皇宫,诗人借汉讽唐,表达对王侯贵族拥有特权的不满和讽刺。诗,是最凝练的历史。在教学中,笔者以《寒舍》篇带多篇,同时出示了王维的《使至塞上》,戴叔伦的《塞上曲(其二)》和李白《清平调(其二)》,并提出问题:这三首诗借汉宫、汉史表达了什么感情?一个议题的探索,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一次统整,将“以汉代唐”的写法植入学生的心中。读诗亦是在读史,对古诗中用典手法的探寻,即是在阅读历史、审视历史。
三、同主題串联,明诗人情怀
1. 串联“表友谊”诗,读故事。
“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是我国历史上两位伟大的诗人,共同的志趣和遭遇使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两人分别后,此后十余年,杜甫曾多次写诗回忆他们在一起交往时的情景,表达对李白真诚的情谊。学习杜甫的《赠李白》《春日忆李白》《不见》这三首诗,可以为我们推开一扇门,走进这对伟大诗人的生活,轻扣他们的内心世界,体悟表友谊诗的特点。《赠李白》中的“飞扬跋扈为谁雄?”是对李白狂放不羁性格特点的赞赏;《春日忆李白》中的“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是对李白冠绝当代,无人可比的推崇;《不见》中的“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表现了李白才思敏捷、嗜酒佯狂的特点,而“不见李生久”直接抒发了杜甫对友人的思念。那么,李白到底有怎样的才华,其性格是否如杜甫描写的那样呢?教师可链接李白的生平和他的诗作进行学习,这样就形成了另一个串联教学。随着串联的触角延伸,学生会为两位诗人的才华和情谊所感动,激起他们从阅读一位诗人的诗到阅读相关的故事或阅读其他抒写友情的诗。
2. 串联“表心绪”诗,学作文。
诗为心声,它往往是诗人内心世界与生活现状真实的反映。如很多古诗都传达了诗人的“喜”情,但喜的原因不同,喜的程度不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夜喜雨》《南陵别儿童入京》这三首诗都在文中或直接或隐晦地写出了诗人“喜”的心绪,这心绪藏在哪些字眼里?用什么方式表现出来的呢?根据这些议题,学生自主学习,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诗人的生活状态与写作背景,分析喜的原因、喜的不同表现,这样,“喜”的异同点就一目了然了。可见,诗人的情感可直接也可间接抒发,因不同遇见,心境也不同。教师可接着提出问题:在生活中,你们见过不同的“喜”吗?有些什么举动?你们会通过描绘什么景物来抒写自己的心绪呢?这样,读诗就指向了更深层次的维度——表达。
值得注意的是,古诗词整合教学应在细微处见精神,串联点宜小而精,这样才能打通思维的通道。教师应以窥斑见豹的独特视角串联古诗词,引导学生在古诗词串联教学中类比、探究、追寻,进行高效古诗教学,从而实现学生语言表达、思维发展、审美鉴赏、文化理解等综合能力的协同发展。
(作者单位:福建省顺昌县实验小学思贤校区 责任编辑: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