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助力城市新型社区营造文化生活
2020-03-11王蕴铮
摘要:城市新型社区缺乏文化底蕴的形势严峻。本文根据社区营造剖析导致社区缺乏文化生活的因素,并开展相应的活动,以此为增强社区文化氛围和文化认同感提供相关实务证据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认同感;城市新型社区;社区营造;文化生活
0 引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将“社会管理”修改为“社会治理”,虽然看似是简单文字上的改动,但其本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治理”看重的是多元主体参与下的社区更新,体现社会多元力量的综合运用。随着我国城市管理方式的不断更新,城市新型社区孕育而生。新管理方式在取得一些成果的同时,城市新型社区也面临居住者结构差异大、居住者缺乏社区认同感、社区文化底蕴缺乏、公共场域治理机制不妥善等社区治理困境。着眼于我国社区建设转型中发现的社会矛盾及多元生活下的社会需求,社区营造是促进本国基层社会治理的良方,其本质是一种由社区自身需求结合社区外部资源而产生的社区治理新运动。将社区营造概念与社区现状和需求相结合,充分挖掘社区资源,并发动社区居住者和商户等多元主体,使其主动参与到社区建设中[1],致力于营造本土化的社区,有利于营造富有文化氛围和文化认同感的社区命运共同体,从而达到社区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1 社区营造对新型城市社区文化生活的重要性
1.1 城市新型社区
近年来,随着城市规模变大,城乡融合的速度不断加快,城市功能变得多样化。城市的基本组成要素——社区,也随之潜移默化地发生改变,这不仅体现在社区规模与传统社区差异日渐增大上,也给社区组织管理机构和相关的社会服务方面带来了新的重大考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的社区建设存在明显的结构性缺陷,街居制日益不能满足城市管理的需要。在这种背景下,如何通过提升社区质量、培养专业人员、优化资金投入、整合社区的各类资源等促进社区的发展,以及如何通过改进社区、保障社区的稳定来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的种种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使各种资源和机制得以有效运作的关键是社区居住者文化认同感的增强。
本文研究的城市新型社区指的是在基层管理体制改革下,变四级管理为三级管理中划分出的社区块。这种社区的特点是:人口结构相对复杂,人口及社区规模极大,社区管理异常困难,社区建设常遇瓶颈,形成了“陌生人社会”,但周边配套设施相对齐全,社区管理投资大。现在最重要也是最具社会性问题的一点就是:这样的社区逐渐由单位制下的“熟人社会”过渡到“半熟人社会”,甚至已经成为高度异质化的“陌生人社会”。由于人与人之间的陌生状态和文化连接纽带的缺乏,人与人缺乏互动的同时社区文化基底和底蕴也极其匮乏。这不仅会导致社区自治失败,也会影响个人本体生活质量的实现。
1.2 社区营造的重要性
在港台地区,社区营造已经有成熟的运行体系。笔者在社会政策的支持下进入A社区,并将社区营造概念引进A社区,推动社区营造理论体系的运用和发展,帮助实现社区、市场和居住者间的良性互动。本文以A社区服务中心为重要载体,通过发掘社区营造概念的精华以及借鉴港台地区经验,致力于有效促进社区和谐发展,走以党建为引领、社区为平台、社工为引导、社团活动为载体、社会力量为补充的“党建+五社联动”的新社区发展的治理路径。在社区营造视角下发现社区问题,并与居住者、社区服务中心、社會组织等共同构建美丽社区。社区营造概念中最本质的是参与式的社区构建,着重提出由下而上的发展模式:由居住者主体主动提出需要,提出社区应有的基础设施、经济水平、活动模式以及如何发展本社区的文化、社区中的社会关系、经济建设、人文素质等,最终目的是社区环境的维护和培育,促进社区居住者与社区环境的协调关系以及社会和民族的可持续发展。使居住者在社区公共事务中由“旁观者”转变为“设计者、建设者、管理者”。社区营造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充分探索了“政府引导、高校指导、居住者主导”的共治模式,是一个多元化参与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又以民间力量为主导。本文以社区营造“文”这一板块为依托,为增强社区文化氛围和文化认同感提供相关实务证据和理论依据——“文”是社区文化的奠基,居住者文化生活的营造。
2 城市新型社区文化生活现状
社区组建时间较短,缺乏文化积淀。我国城市新型社区的发展起步比较晚,并且可以发现社区的文化建设被真正当作社会问题进行研究的时间不算长。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一些发达城市,许多社区其实已经建设了独具特色的社区文化。在此发展过程中,社区面临着更多的困难以及层出不穷的问题,为此,基于社区营造视角,在研究城市新型社区时从动静双重角度,对A社区文化建设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当前A社区的社区文化建设状态,并且分析该现象及其产生的缘由,从而为社区做好基础工作提出可操作性的对策和建议。
对于A社区而言,这个社区真正意义上组建成功不过十年,社区规模庞大,居住者结构差异大,社区缺乏文化底蕴,成员之间缺乏内在的互动关系和共同的文化维系力。因此,在社区文化建设中会存在很多问题。经过调查访问得知,A社区的文化建设工作开展不到位。首先,人口众多,组成成分复杂。多由X省各个市县的本省人以及由于工作原因或城市气候优良等原因选择移居此地的外省人组成汇集到了A社区。其次,社区居民存在社会适应问题。此社区是城市化过程中的产物,社区建设时间短,社区文化底蕴非常缺乏。由此,也奠定了居住者中大部分会是原居住在这里的村民,村民由农民变为市民产生了诸多冲突:内在素质未提升与外在身份转变的冲突、心理未适应与外部环境改变的冲突、规范意识未建立与客观制度现实的冲突等。这些问题导致在开展现代化文化建设的社区整体方面的困难加深。再者,居民需求日渐提升。随着城市居住者生活水平的日渐提升和业余时间的增加,人们对文化物质生活的需求逐渐提升到新的高度。所在社区文化建设上面临很多困难和瓶颈。
3 提升城市新型社区文化生活的实证研究
3.1 开展实证研究的重要载体
A社区服务中心致力于帮助居委会依法自治,协助社区单位配合发展、引导社区居住者积极参与和支持A社区共建社区营造;为社区居住者、各个单位提供服务;发动社区群众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区建设;负责辖区人民调解及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维护辖区社会稳定;完成区委、区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
随着市民社会的日益形成以及居住者多元需求的增加细化,对社区公共服务的要求也日益提升。A社区要将公共服务和文化服务落实到群众,群众的每一件事都可能关系到一个人的生活、一个家庭的和睦,甚至一个社会面的稳定。所以,培育和建设和谐美丽的社区是响应时代的号召,是增强居住者和商户对社区认同感、幸福感的首要要求。A社区要将多元的公共资源向A社区公共服务中心集中,利用好开创性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清晰A社区服务中心的职能,以便加深基层党建的根基,继续深入细致地做好关心人的工作,形成政府救助、社会帮困、邻里互助相结合的社会保障工作机制。A社区只有在各方面充分完善,社区居住者和商户对社区的认同感增强,并在积极配合履行社区义务与活动的基础上,社区居住者和商户才能与社区共建美好家园。贯彻服务群众、凝聚主体、完善运作、维护功能等任务,就要依托A社区服务中心来实现。本文聚焦如何打好社区文化基础。
3.2 塑造文化空间,营造社区氛围
针对A社区对营造社区氛围需求的现状,我们利用A社区服务中心平台资源,开展了旅游文化节、露天电影进小区等活动,利用了社区筑梦书屋、骑行俱乐部、助老社等社群。
筑梦书屋是中国全民阅读项目“凤翮·筑梦”落地X省的社区项目,倡导新型全民阅读,构建新型社区文化体验,是S市政府推荐由区委群工委、文明办、A社区及凤翮正道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共同打造的公益试点项目。筑梦书屋公益区,从倡导捐书开始,从而营建社区的公益捐赠氛围。此书屋文化提倡“互联网+书馆”的模式,以大量的图书资源、多元的服务内容、新颖的阅读方式为基础。书屋划分了不同的功能区。书屋中有大量的畅销书,居住者如果有想看的书,可以跟书屋的工作人员联系,不久就能到货。筑梦书屋有智能设备体验区,3D打印、VR、AR体验。具体以手工课堂、沙龙会议、读书分享会等各种丰富有趣的活动方式展现,这些活动都会在第一时间通知大家。
骑行俱乐部是由骑行车友发起成立的社会团体,组织和开展健康环保的户外骑行活动,致力于普及低碳健康的自行车运动,绿色环保的自行车出行方式,传递爱心互助、团结向上的社会正能量。
助老社是一支以互助模式为主的枢纽型居家养老社会组织。助老社成员平均年龄65岁以上,由辖区范围3900余名老年人组成,是以志愿服务为主的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公益组织。助老社搭建了较为完备的组织架构,成立宣传部、安保大队、卫生部、后勤部等部门,由32个核心老年志愿者组成,以成员互帮互助、开展文化活动、思想政治宣传、党组织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为主要内容。
在塑造文化空间、营造社区氛围的需求下开展活动,充实了社区居住者的业余文化生活,有效激发了居住者对生活的热情,进一步拉近了邻里关系,营造出幸福感、归属感和认同感强烈的社区氛围。以此将精神文化与居住者生活紧密结合,给居住者送去精神食粮的同时,也为他们搭建起沟通的桥梁,增进邻里之间的交流。并通过这种居住者喜闻乐见的形式,将文明传递给居住者,进一步提升居住者的素质,塑造文明形象,增强全体居住者对社区的认同感,使其共同参与到文明城市的创建行动中。
4 提升城市新型文化生活的策略展望
整合社区社团,营造文化氛围。社区文化的塑造在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以及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等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在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方面必须坚持正确的社区文化建设原则;加大资金投入,强化社区文化设施建设与管理;提高居住者思想认识,并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引导[2];完善社区文化建设的管理体制,以发挥社区自治功能。
为更好地营造社区文化氛围,提升居住者的文化素质,未来应充分发挥筑梦书屋的优势,重视并积极协助宣传书屋,最大限度丰富社区居民日常的文化生活,增强社区文化氛围,让居民自愿加入读书群,以读书会为载体,拉近居民之间的距离,为居民打造一个释放平台。社区未来应更加积极地配合书屋开展活动,重视书屋在社区文化建设中起到的积极作用;未来社区应大力支持类似骑行俱乐部这样既关注健康生活又关注传播社会正能量的社团,带动社区居民健康生活,发扬社区积极向上的精神。积极听取群众的意见和需求,最大限度帮助群众建立各种兴趣社团,丰富社区文化生活;未来社区应大力发展助老社,将社区老年群体团结到一起,在有效满足老年人日常需求的同时,也应在一定程度上连接以老人为依托的各个家庭之间的关系,加强居民间的联系。助老社组织以“老有预热”的互动氛围,充实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展现老年人的精神风貌与艺术风采,参与志愿服务,关心残疾老人、空巢老人、孤独老人,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5 结语
随着城市管理方式的不断更新,本文提及的城市新型社区将是未来城市社区发展的一大趋势。社区的和谐发展是基于居住者、社区内各商户、社区内各社群以及社区服务中心的共同努力。调查发现,当前城市新型社区存在人口众多,家庭结构多样,居住者社区文化认同感不足,形成了“陌生人社会”,社区资源利用不合理,公共场域治理机制不妥善,社区管理效率低等问题。
本文旨在将社区营造概念引进社区,通过社会工作者及社区工作人员的努力盘活社区资源,充分利用和整合社区资源,并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资源体系,以在社区生活各个方面增强社区文化内涵和认同感,为打造和谐美丽的社区打下坚实的基础。
据此,未来应重视将社区营造概念引进社区,推动社区营造理论体系的运用和发展,帮助实现社区、市场和居住者间的良性互动;应该重视与高校的联系合作,使社区管理更专业化和本土化;应注重社工参与,充分以社工推动、居住者参与的方式盤活社区资源,使居住者将社区真正视为自己的长久家园,按照正常的社会秩序,进行有投入、有责任的社区维护与自治。
参考文献:
[1] 霍修浩.社区营造下社区服务中心的发展状况研究[D].安徽大学,2016.
[2] 王小巍.中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问题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2.
作者简介:王蕴铮(1997—),女,贵州贵阳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社会创新、社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