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景观设计中“人本论”与“天人观”的探讨

2020-03-11金世杰王嘉明赵西平

艺术科技 2020年24期
关键词:生态保护景观设计可持续发展

金世杰 王嘉明 赵西平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快速更新,在统一现代化的高能耗、高效率、高污染的规划背景下,城市发展导致生态环境遭受污染破坏。“人本论”与“天人观”是自古以来景观设计理论的两个重要命题,这两种设计观的探讨对设计中的理论指导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这两种设计观进行分析,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研究视角,探究景观设计中生态设计观的内涵,并提出研究展望,即“平衡论”,不能用单一的“以人为本”或“以生态为本”来指导所有的设计,应该不断追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动态平衡。

关键词:景观设计;“人本论”;“天人观”;可持续发展;生态保护

0 引言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新冠肺炎疫情、地震、城市内涝、火灾、雪灾等都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与日俱增的鸿沟。人类如何才能与地球和谐共处成为我们需要持续关注的问题,怎样才能使人与自然的关系长期处于最佳状态,是我们必须直视并且不断寻求答案的一个问题。我们必须从思想和行动上进行改变,从而走向新世界。接受可持續发展的理念不仅是人类进步的表现,更是生存的需要。当前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很明显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出现了问题。从表面上看,人类征服了自然,成为了自然中的“统治者”,其他动物只有顺应自然的能力,而无法改造自然。毫无疑问,错在人,绝非动物。

1 两种设计观的基础内涵

1.1 研究范畴定位

哲学认为,自然环境是大自然偶然性、自发性的结果,其发展的方向完全不受人类的影响,我们也称其为“第一自然”或“纯自然”,其特点是完全不依赖人类而自在地发展。“第二自然”是生产的自然,如农田和牧场,它是人们为满足自身基本需求而顺应自然的结果。而“第三自然”是再造的自然,是指通过人类的设计,模拟并改善自然环境的结果,也是人类改造自然的产物。

通过哲学中的自然分类,可以看出自然对人类的重要性,生态自然是人类的生存之本、发展之源。而“第三自然”处于一个特殊的位置,即调节“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的关系,是联系人与自然的中间桥梁。因此,“第三自然”的设计观直接决定了人类对自然的态度与观点,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应寻求正确的设计理念或原则,引导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研究的设计观即是针对“第三自然”展开的,因此,研究范畴主要为“第三自然”的可持续生态设计观(表1)。

1.2 设计观的发展过程

从“神本论”到“人本论”,再到“生态自然本论”,从古至今,人们都在不断追寻和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东方(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自古以来的基本世界观就是“天人论”,即天人合一,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中国古典哲学家老子已经在《道德经》中指出了如何处理人与自然间的关系,主张“道法自然”,指出“道”是宇宙中一种无形的力量,它按照一定的规律,展现出某种秩序。“道”无声无形,独立存在,却是万物的本源。这里的“道”可理解为符合大自然发展的规律,展现出的某种秩序。如果我们违反了这种规律,那么必然自食恶果,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如今我们面临的新冠肺炎疫情,正是破坏自然秩序的“产物”。

而“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始于文艺复兴时期,与古希腊的“人本主义”思想有密切的渊源[1-2]。“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主体,以人为前提,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3]。传统的“以人为本”,强调“人是万物的中心”,但由于社会发展观对其越来越狭隘的理解,导致今天的“以人为本”具有“人类中心主义”的意味[4]。而“绝对人类中心主义”或者“人类沙文主义”正是当今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生态危机频频发生的罪魁祸首。当今的“以人为本”,应区别于“人类中心主义”去理解,在强调人主体性意义和目的性意义的同时,并不否定其他物种、其他自然元素的独立价值。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它既强调人类的利益,又强烈要求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5]。

无论儒家还是道家,传统的中国古代哲学都注重“合一”,而忽略了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6]。“以生态为本”这一观念与我国古代的“天人观”有异曲同工之妙,是针对当前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提出的。人们之前的过度开发导致生态失衡,因此,一些学者认为应当尽量弥补之前所犯的过错,更加注重自然和生态的发展与平衡[7]。

1.3 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变

自然和人、生态和经济社会的关系是本源和派生的关系、根基和结果的关系[8]。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发生了很多次大的变化。手工业时期,人类处于被动地位,无法有效地、大规模地改造自然,因此只能适应自然,以维持自己的生存,并且不会对自然造成太大的破坏。人与自然处于一个相对协调稳定的发展时期(“第二自然”),在此期间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

工业革命之后,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人口急剧增长,城市不断扩大,人们的需求也越来越丰富。人类的欲望已经在短时间内超越了大自然能提供的量,人们不断向大自然索取,把地球上的资源当作无限资源供自己利用。这种短暂的征服使生态平衡遭受严重破坏,当达到一定量之后,大自然通过多种自然灾害“回应”,以此警示我们,保护生态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人类社会不断发生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也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紧张,我们不能静态地以一个固定的设计观念去指导所有的设计,而应当动态且更加偏重自然地进行设计改造。

2 两种设计观对自然的影响

由于人类的参与,两种设计观各自的发展,必然对大自然产生一定的影响,下文探讨“以人为本”和“以生态为本”设计观对自然产生的正面或负面影响。

2.1 “以人为本”设计观对自然的影响

生态自然是人类存在之本,发展之源。人们不断向大自然索取,导致如今生态失衡,地球不断承受人类施加的压力,如今慢慢释放出来。如今的文明社会,高度重视“以人为本”的设计观念,但其被狭隘地理解为一切设计都应该“以人为中心”。因此,越来越多的人造场所铺展开来,全世界迈向城市化的步伐如出一辙,我们与自然的距离也变得越来越遥远。即使是当代城市中的公园,也不过是被修建布置过的人工环境,我们似乎只能在上一代人的回忆中,寻求与自然的亲近关系。如此一来,便出现了很多不可持续的问题,例如,新冠肺炎疫情、地震、空气污染、城市内涝等灾害。

随着当前社会的不断進步,人们的科技水平与需求有了一种不可逆转、不断攀升的动力,导致人们能够对自然进行更多的改造,我们几乎看不到“纯自然”。

从空间维度来看,如果设计一味追求“以人为本”,可能会导致“人类中心主义”,使人们认为自身优于自然中的任何物种,甚至导致自然的消失,因此,并不利于景观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2.2 “以生态为本”设计观对自然的影响

“以生态为本”肯定自然的价值, 认为万物平等, 人类也是大自然中的生物之一,因此不应遵循一切以人为中心的原则,而应当在实际项目或设计中考虑其他生物的环境与生存空间,达到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目的。

但是如果一味地以“以生态为本”为设计准则,会导致人类生活空间缺少舒适感,且给发展带来局限性。

2.3 “以人为本”与“以生态为本”设计观的辩证关系

当今时代背景下的景观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有自己不同的见解。有些学者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设计都是为人而作,因此“以人为本”的设计观是毋需置疑的;也有学者从宏观角度出发,研究人与自然中其他物种的关系,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和其他动物一样都有生存的权利,不能为了自己,牺牲大自然以及其他物种的利益,我们所做的设计应该朝着“以生态为本”的方向发展,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不管是“以人为本”还是“以生态为本”,其实都是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展开讨论的。无论哪种设计观,在当今大的时代背景下,都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而“持续”必然是动态的,人必然依存于自然而存在,而自然完全不依靠人类自在地发展,因此,人的发展必须与自然的发展保持一致。这两种设计观并不是互相矛盾、互相排斥的关系,而应该是互相补充、互相完善的辩证统一的关系(图1)。

我们要尊重自然,就应当准确认识自身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位置。人类、生物与自然是一样重要的,人类与生物以自然为载体,而人类当前的发展已经远超过自然的发展规律,因而属于自然的改造者与管理者,保护生态自然的责任也必然由人类承担。

3 “动态平衡论”设计观

3.1 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对立的,人必须依靠自然而生存,但自然却不依赖人,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对待自然、理解自然。设计应当满足自然生态周期性的可持续发展和变化,有限度地向自然索取,以最少的自然资源实现最大限度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自然和人类社会都是不断向前发展变化的,因此我们的设计法则也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但无论如何变化,最终的发展目标都是生态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寻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追求动态、相互制约且平衡的设计。

3.2 处理“人本论”与“天人论”的关系

我们在进行设计时,绝不能单纯地考虑“人”与“自然”谁最重要,我们的目标应当是在两者之间寻找一个至关重要的平衡点,“以生态为本,以人为主”,既体现生态自然的第一性,同时又强调人的重要性与特殊性。设计师应该作为一个中介,主动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保护自然的前提下,有计划地、合理地改造和利用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4 结语

不能用单一的“以人为本”或“以生态为本”指导所有的设计,而应该有针对性地采取设计理念。在当今以生态设计为潮流的时代中,景观设计的中心早已不单纯是人,或是生态,而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交互关系,“以生态为本,以人为主”的平衡设计理念正是此两者的统一与融合。作为设计师,我们必须找到人与自然之间一个至关重要的动态平衡点,应当考虑“从摇篮到摇篮”的设计观点,并且在设计之初预测未来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王电章,曾景祥.构建以生态为本的城市[J].邵阳学院学报,2005(06):117-118.

[2] 王电章,曾军.设计构建以生态为本 看未来城市发展[J].住宅产业,2005(10):81-82.

[3] 张永红,刘文良.生态环保:“以人为本”抑或“生态为本”[J].理论与改革,2008(01):46-48.

[4] 秦书生,王镜宇.论以人为本的生态观[J].理论探讨,2005(05):52-53.

[5] 徐春.以人为本与人类中心主义辨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6):33-38.

[6] 陈秀囡.浅析生态视角下现代设计的发展——“以人为本”与“以自然为本”[J].美术教育研究,2011(08):121-122.

[7] 甘冲萍.浅析以自然为本的生态设计理念及思路[J].山西建筑,2008(04):52-53.

[8] 董田春.生态为本与有阈限的人类中心主义[J].榆林学院学报,2008,18(05):5-7.

作者简介:金世杰(1997—),男,山西临汾人,设计学专业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景观设计。

猜你喜欢

生态保护景观设计可持续发展
巧用景观设计和谐中的一致化
色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探讨
我国生态文明法制建设问题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河北省农村生态环境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