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虚拟现实技术在非遗保护中的应用研究

2020-03-11耿乐乐

艺术科技 2020年24期
关键词:非遗保护虚拟现实技术非物质文化遗产

摘要:虚拟现实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视觉呈现技术,不仅丰富了非遗的展现形式,更打破了非遗保护的时空限制,对非遗保护项目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不过,虚拟现实技术在非遗保护项目中的应用依旧存在诸多困境,比如初期成本较高、专业人员较少、展示平台分散、沉浸应用不够等。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虚拟现实技术在非遗保护中的作用,就要基于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采取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保护

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一直走在世界前沿。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逐渐与电子可视化建设相结合,特别是应用性较强的虚拟现实技术。从当前的应用现状可以预见,虚拟现实技术在非遗保护中的应用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1 虚拟现实技术概述

截至2020年,我国虚拟现实的市场价值已达550亿元,虚拟现实的用户达到2500多万。由此可见,我国的虚拟现实技术产业已经获得较大发展[1]。随着时代和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虚拟现实技术产业的重点,将会从原来的硬件设备研发转变为展示内容的不断开拓和与其他产业的结合。

1.1 虚拟现实技术概念

虚拟现实技术是指在现实世界的基础上创造出虚拟世界的新兴技术,因为创造出来的虚拟世界在很多时候具有“真实”的特征,所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还原事物的本来面貌,强化人们对事物的了解。虚拟现实技术利用声、光、电等技术,在虚拟场景中创造出“真实”的环境,并将各种感受直接作用于人们的视觉、味覺、听觉、触觉等,以此带来沉浸式体验效果。

1.2 虚拟现实技术特征

1.2.1 多感知性

虚拟现实技术的多感知性是指虚拟世界中的事物可以直接作用于人们的视觉、味觉、听觉、触觉等,从而带给人们“真实”的体验[2]。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在虚拟世界中创造出现实世界中真实存在的各种事物,并且随着场景变化的需要作出改变。例如,人们进入虚拟世界与之互动时,如果场景中有微风存在,体验者就会产生丝丝凉意以及微风吹过身体的感受;如果体验场景中需要闪电存在,人们就可以在虚拟环境中看到真实还原的闪电。

1.2.2 自主性

自主性是指人们进入虚拟世界与之互动时,并不是被动地接收虚拟世界传递的情景信息,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选择自己喜欢的场景信息进行体验。例如,江西省为宣传陶瓷文化,在各种主题性展览中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创造了一个虚拟空间,用于多角度介绍陶瓷,强化人们对江西陶瓷的理解。这个虚拟空间包括历史介绍、各类陶瓷介绍等内容,如果体验者进入虚拟空间后只是想了解一些历史知识,就可以通过红外线遥控切换自己所在的场景,同时体验者可以与场景中的各种事物互动,达到真实的体验效果。

2 虚拟现实技术在非遗保护中的应用方式及价值

2.1 应用方式

2.1.1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复刻非遗作品

虚拟现实技术在非遗保护中最为常见的应用方式,便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对非遗作品进行复制。在非遗保护中,关键的一点是让非遗能够具现化地展示出来,而非遗具现化的最主要方式便是非遗的物质载体和实践活动,这种应用技术能对非遗载体或者实践活动进行完整复刻,从而让非遗摆脱一系列的限制,呈现在大众眼前[3]。例如,2015年,张颖辉与孙传明利用VR(虚拟现实)技术对非遗“撒叶儿嗬”进行复制,并且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打破了“撒叶儿嗬”传承过于依赖传承人的困境,让非遗“撒叶儿嗬”的保护工作更加方便。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复刻非遗作品,不仅打破了非遗传承活动原本的局限性,更增强了非遗保护的效果和影响力,能够让更多人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非遗物质载体或者非遗实践活动,从而激发公众的非遗保护意识。

2.1.2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打造互动产品

非遗保护需要一定的公众认同基础和社会资金,而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打造互动产品,可以较好地满足这些需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打造互动产品,就是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将非遗与可操作的文创产品相结合,利用群众和产品之间的互动来增进群众对非遗的了解和喜爱。比如内蒙古自治区展览馆内的VR文化创意产品就是将蒙古族非遗舞蹈与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打造出全息剧场、VR射箭、VR祭敖包等项目,让观众在互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了解蒙古族的非遗项目。此外,部分虚拟现实非遗文创产品为收费产品,例如2016年佛山市文化遗产宣传月闭幕式上发售的VR明信片、木版年画等,这些都可以为非遗保护主办方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有助于后续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

2.2 应用价值

2.2.1 丰富非遗的展现形式

视觉效果是人们在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的直接体验,无论是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艺术创作,还是其形态的多样性,都需要借助视觉,视觉信息的质量直接影响到非遗保护的有效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藏在每一个具体的载体之中,正如活字印刷术与金属或胶泥印刷字块、书法与纸墨笔砚、剪纸艺术与剪纸作品等的关系。人们在接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熏陶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观察文化载体的外表、花纹、结构等,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些基本信息。过去,人们想要了解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历史以及相关工艺,只能通过解说员的讲解或者传播者提供的各类文字介绍。这种方式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进人们对非遗的理解,但是无法以直观的方式让人们近距离感受非遗的魅力。如今,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实现各类非遗产品的数字化表达,在虚拟世界中真实还原每个非遗载体的外观,并详细讲述每个产品的制作过程及采用的技艺,同时参观者在虚拟世界中还可以通过触摸各类非遗产品获得真实的触感,增进对非遗工艺的了解。

2.2.2 打破非遗保护的时空限制

过去的非遗保护项目事先需要经过详细规划,在固定的时间和固定的地点进行非遗宣传或者展示,以增进大众对非遗的了解,或者依靠文字、二维图像记录等方法进行信息保存,这些都具有时空局限性,而虚拟现实技术却可以打破这种时空限制。比如,要对某个非遗项目进行宣传与展示,但是碍于部分非遗载体的运输过程存在诸多不可控因素,无法将非遗载体进行多地宣传,那么此时虚拟现实技术便发挥了作用[4]。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将非遗载体向多地区进行远程展示,从而推动多地区群众了解非遗,以了解促保护,最终在宏观上加大非遗保护的力度。

3 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非遗保护项目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虚拟现实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中的确发挥了巨大的应用价值,不过,由于虚拟现实技术在非遗保护领域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因此目前的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

3.1 初期成本较高

虚拟现实技术在我国的发展非常迅速,不过这并不意味着虚拟现实技术相关设备的引进价格较为低廉。据笔者了解,一套单人的虚拟现实技术交互体验设备,价格基本在一万元左右,而对非遗保护项目来说,VR体验馆、大型的多人VR交互设备更是必不可少的,由此可见,其成本预算并不低。除此之外,部分非遗保护项目要实现优质的交互展示,需要社会上的设计公司对虚拟现实技术与非遗项目的结合进行相关策划与设计,如此一来,成本会更高。

3.2 专业人员较少

要将虚拟现实技术良好地应用于非遗保护项目,少不了专业人才的推动,然而,能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非遗保护项目的专业人才少之又少。一方面,我国的虚拟现实产业发展较快,许多行业对虚拟现实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比较大。对于非遗保护项目来说,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型人才需求存在较大缺口,难以在社会上吸收到真正有能力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我国相关人才的培养未能及时跟上。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在2019年前后才开始设立虚拟现实应用专业,虚拟现实技术高等人才的培养体系还未正式成型。

3.3 公众对虚拟现实技术的认知度较低

非遗的传播与发展,需要借助一定的文化传播媒介以及大众化的受众市场进行文化理念的传播。但是,当前在部分非遗项目的保护性宣传中,由于大众对虚拟现实技术的认知水平有限,认知程度参差不齐,非遗宣传难以发挥最大价值。部分公众对当前非遗保护与虚拟现实技术的结合方式比较感兴趣但是了解不深,而且这方面的信息渠道多为家人、单位或社会报道,渠道较为单一[5]。由此可以看出,国内群众对非遗保护及虚拟现实技术的了解,仍然存在不全面及不透彻的阻滞问题。

3.4 虚拟现实技术与非遗保护的结合缺乏传承性

非遗文化理念的传承与发展,需要以一定的辅助工具与传承人员为支撑,并且需要开发创新多种形式来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过,目前对非遗保护与虚拟现实技术结合感兴趣的专业技术型学生并不多,而这部分学生又是新时代信息技术接触最广泛、运用较多的群体,其对非遗保护的传承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整个非遗保护的信息化传承与发展,因此,此类群体传承意识不足的问题需引起重视。

4 虚拟现实技术在非遗保护中的优化应用

虚拟现实技术在非遗保护方面的应用还面临诸多问题,要想虚拟现实技术更好地与非遗保护相结合,首先需要突破这些困境,让虚拟现实技术在非遗保护项目中得到更高水平的应用。

4.1 加大专项投入,培育专业人员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几千来年的文化积淀,是我国重要的文化财富,因此,非遗保护不仅仅是文化部门的事情,更需要多个部门的协同努力[6]。对于财政部门来说,需要加大非遗保护的资金投入,为非遗保护项目与虚拟现实技术的结合添砖加瓦,为其增添更多的优质虚拟现实设备。对于教育部门来说,需要注重培育虚拟现实技术人才,发展高等院校的虚拟现实应用技术专业教育,为非遗保护提供更多的虚拟现实技术专业人才,充分增强非遗保护队伍的后备力量。而其他部门和机构需要做好协调工作,齐心协助虚拟现实技术更好地应用于非遗保护工作。

4.2 与地方旅游特色项目相结合

我国大部分民众对虚拟现实技术和非遗保护结合的认知程度并不高,因此,非遗保护需要与地方相结合,要以虚拟现实技术的方式,向地方宣传、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增进民众对虚拟现实技术与非遗保护的认知。在地方旅游项目中,融入虚拟现实技术和非遗保护项目,开发出具有针对性的虚拟现实非遗旅游项目,一方面,可以让更多的人接触到非遗项目,从而加深对虚拟现实技术和非遗保护的了解;另一方面,還可以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从而为非遗保护提供助力。

4.3 构建系统化的非遗虚拟现实平台

信息时代的到来,为非遗保护的宣传与开发创造了多元化渠道。网络实时传输技术适用于非遗保护项目与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的各步骤,大数据、5G实时通信技术、网络直播、视频影视等手段能够促使非遗保护项目构建虚拟现实平台。非遗保护单位可以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中的交互功能与共享功能,构建系统化的非遗虚拟现实平台,激发大众通过信息交流平台了解非遗文化的欲望,为之后非遗文化的宣传及开发奠定基础。

4.4 与社会力量合作,开发多功能应用

针对虚拟现实技术与非遗保护的结合缺乏传承性的问题,非遗保护单位可以选择与当地的高校合作。比如,在虚拟现实应用技术专业设立专门的非遗保护课堂[7],还可以联合高校创办一些关于该项目的社团,让非遗保护意识融入虚拟现实技术人才培养体系,从而吸引更多具有专业技术的学生投身非遗保护项目,让虚拟现实技术和非遗保护的结合具有可持续性。

5 结语

尽管当下的非遗保护工作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与创新,也在国内掀起了非遗热潮,但非遗保护与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的现代性尚未在真正意义上确定下来,未来非遗保护与虚拟现实技术的融合仍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巍员.虚拟现实技术在文物遗产保护中的应用分析[J].智库时代,2019(30):270-271.

[2] 刘贺,宋立权.虚拟现实交互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以赫哲族鱼皮文化保护为例[J].新闻知识,2018(02):58-60.

[3] 张彬.虚拟现实技术在文物遗产保护和博物馆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9(04):185.

[4] 吕超.浅论虚拟现实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6(09):246.

[5] 姜媛媛.虚拟现实技术在现代展示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艺术科技,2016(08):77.

[6] 刘心瑜.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以四川泸州油纸伞为例[J].艺术科技,2019(13):57-58.

[7] 郭喜春.虚拟现实技术在非遗保护与传承中的应用探究[J].新闻传播,2020(20):105-106.

作者简介:耿乐乐(1995—),男,甘肃镇原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民商法学。

猜你喜欢

非遗保护虚拟现实技术非物质文化遗产
江西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审计现状及障碍分析
数码绘画在虚拟现实技术下的多元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