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体引发的电影美学观念变化
2020-03-11贾旭莹李一言李修琪
贾旭莹 李一言 李修琪
摘要:数字媒体技术是一种植根于科学基础,并在电影行业得到广泛应用的新型艺术形式。在此情况下创造出的动画特效给观众带来的全新视觉体验给传统意义上人们对电影真实场景的审美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数字技术催生电影美学的概念,并使其得到发展,越来越多的电影创作者开始以新的方式探索电影美学。互联网大环境下,数字媒体和电影在不断磨合,人的主观世界和头脑中天马行空的想象通过虚拟现实生动展现,一方面极大地丰富了电影美学的多样性,以及特效商业片给电影行业带来繁荣盛况,另一方面却在不断让传统文艺电影退出大众视野,成为少数人欣赏的小众文化。本文通过分析数字媒体技术给电影行业带来全新的创作思路和多方面影响,以及传统文艺电影的美学概念和生存现状,讨论不同时代下人们对电影美学的感知。
关键词:数字媒体;特效文化;美学特征
1 数字媒体技术的问世
世界上第一台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这也标志着数字媒体时代的大门被敲响,媒体形式从广播逐渐向电影和电视转变在持续,经久不衰。如今,数字媒体技术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电子计算机诞生于20世纪,但数字媒体技术真正得到运用是在20世纪50至60年代,近现代数字艺术在这时得到生根发芽,计算机生成的数字动态效果的技术水平还处于前中期的发展阶段。计算机图像和三维计算机图像开发技术在20世纪70年代发展迅猛,数字特效公司不断涌现,大量应用计算机制作特效的电影涌现,如大名鼎鼎的《星球大战》就诞生于那个时代。
在《星球大战》大获成功之后,数字媒体技术发展便一发不可收拾,从第一个数字化的电脑3D角色在《深渊》中诞生,到《终结者2》第一个由电脑产生的主角——T1000C,再到美国皮克斯工作室1995年制作的第一部3D动画电影《玩具总动员》,数字特效在电影制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电影领域也在不断加大对数字媒体技术的重视和探索。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传播媒介方式的迅猛发展,现代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多样化,从电影领域的动画演员、动作捕捉、3D观影到数码影像的后期制作,数字媒体技术以其所具备的绝无仅有的虚幻性、创新性为电影美学的发展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2 文艺电影的美学概念
中国的文艺电影面向的观影人群仍然是少数,虽然众多不同的电影创作者在叙事、配乐、视听等多方面进行创新改造,但文艺电影的观演人群相对于商业片来说还是极小的范围,依然无法进入电影市场的主力军行列。但从内地文艺电影发展之初开始,展现的不论是感情伦理方面还是家庭情节冲突或是个人情感,都将细致的美学贯穿其中[1]。电影在20世纪90年代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表现形式,作品中往往夹杂着作者、编剧、导演的一层层提炼,再通过各种画面、语言、音乐等呈现出来,画面和色彩是最直接的视觉传达方式。张艺谋曾说 “不重复自己过去的东西”,这也是他向来坚持的艺术追求,每个时期的作品都能体现张艺谋导演不同的创作风格,从早期创作的“红色系列”电影后,他开始追求纪实化风格[2],呈献给我们截然不同的纪实美学风格,都是其不断追求创新、力求改变的作品。
音乐不仅能够烘托影片的氛围,而且在情节的过渡转接上也起着一定的作用。在音乐与电影结合的过程中,音乐始终拥有自身的艺术特性,保持着擅长抒情、不擅长叙事的美学特征,需要观众用听觉去感受所表达的情感,音乐和影像画面的视听形象也是影片综合审美性的表现[3]。
3 特效商业片对电影行业的影响
特效商业片,顾名思义,即融入各种相较于其他电影来说更富有科幻感的元素后制作出来的超现实主义电影。
美国好莱坞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说:“所谓银幕特效,正在掀起新世纪的影片格局巨变。”影片特效的问世与普及,横刀勒马在当今电影行业。一方面,夺人眼球的各种影视后期制作,在一定程度上为部分电影赢得了更多的关注度。在英雄主义纵横的当今电影时代,这些上天入地无所不能,俘获大批观众的“超能力”令片中的主角如虎添翼,满足了每一个少年迫于工作生活而悄悄收起的“英雄梦”。如此一来,特效商业片的大量制作与发行拓宽了电影行业的销量之路,票房一飞冲天,为该行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并用其增加下一步影片的后期预算,从而形成电影市场中的“永动机”。另一方面,特效在提升电影自身观赏性的同时,也让一些电影制作人失去了本心,即把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花费在后期的制作与渲染上,却忽略了电影本身的质量,仅仅着眼于视觉的宏大场面,却遗忘了其作为一部影片最应该拥有的丰富的精神内涵——赋予超级英雄战胜一切的神力,遗落了其拯救世界的决心。这类劣质电影的出现非但不会促进电影市场的发展,反而会打击观众的积极性,适得其反,让整个市场蒙上徒有其表的阴霾[1]。
正确利用这种伴随着人们精神文明水平提高所诞生的高新后期制作技术,让其在正确的层面、正确的时机、正确的位置发挥自己的最大价值,才是特效商业片与电影市场的共同繁荣之道。
4 中国文艺电影生存现状思考
中国文艺电影在20世纪不断探索和发展,影片在视听形象上大多复杂深邃,甚至晦涩,沉重压抑的故事情节和带给观众深刻的反思是当时大多数文艺电影追求的主旋律。
新世纪的文艺电影虽然仍有独特的气质和创作情节,但文艺电影的上映数量明显减少,商业电影的层出不穷已经满足了大众的观影需求,文艺片似乎成了特定人群才能触碰的领域,不断获奖提名,却没有票房和热度。文艺片在电影发展史中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很大程度上平衡了文化市场[2]。商业电影将电影文化送到大众面前,文艺电影则以一种艺术形态来保有文化在大眾视野中的原始形态。
在绝大多数人眼里,商业电影和文艺片不可相提并论,两者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距离,《南方车站的聚会》《过春天》等影片却为文艺电影的票房创立了新的标杆。少数电影导演对文艺片的执着,以及第六代导演关注底层人物带来的传承,一定会对中国文艺电影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