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开发对民族手工技艺传承与保护的影响
2020-03-11杨菊张鑫慧
杨菊 张鑫慧
摘要:当前,乡村旅游已成为传统村落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策略之一。乡村旅游开发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对传统文化的“滥用”,使传统文化的生存又遇到了新的挑战。手工技艺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之下难以生存。本文聚焦民族性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与传承,从乡村旅游开发对其的影响入手,以贵州省台江县施洞镇银饰的手工技艺为例,针对乡村旅游开发以及当前时代背景,对如何保护与传承民族传统手工技艺给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乡村旅游;传统手工技艺;苗族银饰
0 引言
乡村旅游是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是对传统文化的迫害,特别是对传统民族手工技艺带来的巨大冲击。如何在促进乡村旅游开发的同时对传统民族手工技艺进行保护与传承是当前迫在眉睫的问题之一。本文从乡村旅游开发入手,以苗族银饰为载体,剖析传统民族手工技艺的生存状况。
1 台江县的银饰工艺
本文研究的主要是乡村旅游开发中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和保护。笔者选择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施洞镇作为研究对象,该地属于典型的苗族村落,当地的民风民俗、物质文化、苗族银饰的锻造技术都保留着原始苗族的习惯。施洞镇的许多传统民族节日都与银饰有关,比如姊妹节、龙舟节、吃新节,服饰、首饰、生产工具都与银饰有很大的关联。
1.1 当地的苗族银饰文化
当地的苗族服饰,会将银饰缝到绣好的苗族服饰上,成为当地的苗族盛装。几乎每个苗族女孩都会有一套盛装,只有在节日或是婚礼上才穿。每家都会自己绣好衣服,再缝满各种银饰,它是苗族姑娘出嫁的“礼服”,新娘从女方家出发直到到了男方家都要穿盛装。银首饰对于没有苗族人是必不可少的,包括项链、耳环、手镯等。其中,特别重要的就是手镯,每个苗族人都会有一只手镯,无论性别和年龄。男生会将银手镯戴在左手上,女生则会将手镯戴在右手。苗族的生产工具如锄头,也会在把手部分镶上一层薄薄的银,以祈求保护,祈盼劳作物能有个好的收成。银饰应用在生产过程中蕴含着人们对于生活的美好期许。银饰也会应用在日常用品如梳子上,木梳外侧会镶上银,苗族妇女通常都会将梳子插在头上。
1.2 当地的苗族银饰技艺
台江县是以传统银饰打造为主要生产活动的地区,银饰制作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逐渐有单位或个人前来台江县购买银饰,将其作为礼品送人[1]。到了21世纪,由于在家无收入,许多苗族的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村子也渐渐变成“空巢”,只有一个职业的年轻人不会离开村子,那就是银匠。在施洞镇中,银匠这种职业由整个家族持续传承下来的,一代传一代。拥有锻造银技术的人,在当地属于“宝”。施洞镇的银匠有在台江县城里开银饰店的,也有自己做银饰,别人慕名而来上门购买的。银匠在当地是十分受人尊敬。
2 台江县银饰工艺的传承问题
台江县施洞镇是一个典型的苗族地区,银饰是苗族地区的重要文化载体。本文从施洞镇苗族银饰的生存问题来看整个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问题,为什么施洞镇当地人都认为苗族银饰手工艺即将失传呢?
2.1 利益的博弈
当地人的利益、游客利益和管理者利益之间存在着联系,后两者对当地人的利益都有影响,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当游客利益和管理者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升时,当地人的利益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然而,部分管理者会不顾游客的利益获取利益。
在姊妹节、龙舟节期间,当地银饰销量会异常好。在平时的淡季里,购买银饰的基本上都是施洞镇当地的村民或者周边村镇的居民。而施洞镇政府以及外来商扶持当地的苗族银饰产业,与施洞镇当地村民之间的利益是存在正相关关系的。
对于到施洞镇旅游的游客而言,他们不仅是对银饰抱有很大的兴趣,更是对施洞镇这个苗族村庄的文化有很大的兴趣。政府和外来商有时候更多地考虑经济收益,而没有考虑游客的感受。施洞镇政府并没有设置相关的部门或是相关的投诉热线为顾客提供投诉通道。施洞镇所售卖的银饰中,一些是村民自己售卖,有些是外来商进行售卖,有些不良商贩会售卖假银,当地的政府也没有出具相关政策等来规定商品“如假包换”,也不提供银饰含银量的具体证明。而当地人利益与管理者利益息息相关,市场的不规范最终导致了施洞镇村民利益的损失。
施洞镇的村民以前的经济发展主要以第一产业为主,主要通过种田或是养殖家禽、采摘野菜谋生,他们会在赶场天的时候将这些东西售卖出去以获取利润维持生计,这种靠天吃饭的收入使施洞镇村民的生活十分艰难。当地政府扶持旅游業,为施洞镇的村民开辟了另一收入渠道,这是一种双赢的局面。
2.2 文化内涵的忽视
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银商在售卖传统手工艺品时,当地人、游客、管理者都忽视了其真正的文化内涵。大家不重视文化内涵,导致了传统文化的式微。旅游开发对银饰工艺的影响,也体现在旅游对传统文化造成的冲击上[2]。
通过对施洞镇的实地调查可以发现,施洞镇对文化的忽视是极为严重的。具体表现在两方面。第一,为赋予银饰文化性,将其乱冠以文化内涵。施洞镇售卖的银饰,会说某个“苗王”佩戴的,或者能去除病痛等等,这些文化内涵往往是由管理者即当地政府和投资商们冠以的,缺乏真实性,像去除病痛这种说法也没有得到科学的论证。第二,文化符号的忽视。银饰最重要的是其手工技艺,其中的文化内涵博大精深。而在施洞镇的银饰贩卖过程中出现了不重视传统手工技艺文化符号这一现象,使得游客在来到施洞镇旅游却没有受到其文化的影响。
对于传统手工艺品来说,其文化内涵为其文化符号,忽视其文化内涵,就会使手工艺品与现代化产品无异。一旦失去了文化内涵,其中蕴含的手工技艺也将被忽视。在乡村旅游中,文化内涵有可能被曲解,管理者和当地人有时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给某些工艺品强加文化内涵,而这恰恰是不尊重文化内涵的体现。造成这样的结果的最大原因在于施洞镇政府以及投资商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都是以经济利益为导向的,他们没有了解施洞镇银饰即苗族银饰真正的文化内涵,没有形成要保护施洞镇苗族银饰这种传统手工技艺的意识,致使其忽视了社会效益。
2.3 传承方式的单一性
当前台江县的银饰工艺传承方式过于单一。在开发乡村旅游的过程中,管理者并没有优化传承方式,没有将其向一个好的方向引导。由于管理者利益与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关系不大,因此管理者在开发乡村旅游过程中会忽略对传承方式的探索。
施洞镇银饰这种手工技艺的传承方式只有两种。一是家族传承。许多从事银饰制作的家庭都是通过父传子这种方式传承手艺,基本不外传。但由于现在许多家庭仅依靠售卖银饰难以维持生活,所以他们会放弃银饰制作而选择外出务工。二是政府扶持传承人。政府也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了传统手工技艺的重要性,在施洞镇当地,政府在有意选择愿意从事银饰制作的传承人传授技术。但由于各种原因,这种传承方式的效果甚微。
传承方式的单一化以及政府扶持传承人的效果甚微主要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第一,产业单一化、入不敷出。在施洞镇,很多传承人都因为觉得制作银饰的收入甚微,所以选择外出打工。当地经济依然主要以第一产业为主,虽说政府在努力扶持第三产业,但还没有得到具体收益。第二,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匀。当地许多制作银饰的传统家族会选择到县城里或者外出到广东省生活,导致这种现象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后代。施洞镇当地的教育资源并不理想,当地人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会将他们送到县城上学,这也导致当地居民外流,造成传统手工技艺的失传。第三,观念束缚。在施洞镇,很多人认为制作银饰的技术是一个家族的珍贵财富,不可外传,“传内不传外”的固有思想使传承具有局限性,所以在政府在扶持传承人时,当地许多拥有相关技术的家族都不愿意传授这种技艺。
3 民族传统工艺的传承和保护建议
在过去的三十年中,施洞镇制银的工艺、工具都有了迅猛的发展和变化[3]。从上文中可知,乡村旅游开发对民族性手工技艺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当地人利益、管理者利益、游客利益、手工艺品类型、文化内涵、传承方式等。通过实证研究可以得知,施洞镇在乡村旅游开发以及民族性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上存在一系列问题,如利益的博弈、忽视文化内涵、传承方式单一。
3.1 重视可持续发展
在施洞镇一系列节日旅游项目开发如姊妹节、龙舟节中,常常会进入这样的误区:认为游客可能只来一次。因此,相关部门没有针对游客利益给出相关措施,当地人也很有可能出现“宰客”这样的行为。当地政府要解决投诉通道不畅的问题,一则可以给游客留下一个好的印象,同时这也是尊重自己的文化的表现,可以为当地树立一个好的口碑。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施洞镇的银饰售卖以及施洞镇的旅游开发作出一些改进。首先,当地人以及管理者即施洞镇的村民和政府,要以一种友好的态度对待游客,使其能体验到施洞镇深厚的民族文化,同时又能买到价格合理的银饰银器。其次,施洞镇的相关管理部门要对施洞镇相关的银饰行业作出规范,避免“宰客”这种行为,并且要设置相关的投诉途径如电话投诉等,保障游客在买到假的饰品后也可以退换。
3.2 重视文化内涵
文化内涵的忽视是施洞镇在旅游开发过程中面对的一大问题。传统的手工技艺即银饰的制作工艺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许多游客在购买银饰时,除了在意其美观性,同时也是看中了它的手工性。我们要赋予银饰这种商品独有的文化内涵。
第一,施洞镇在售卖银饰的过程中可以让游客观看制作银、洗银等过程。这种方式既可以让游客了解到手工性,也是一种宣传手段。第二,要使其拥有文化符號。传统的民族手工艺品与现代工艺品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传统手工艺品拥有文化符号,这给它赋予了一种文化理论,使其在许多华美的现代工艺品中脱颖而出。我们可以通过深挖故事等方式给当地的银饰附上文化符号,但是在这过程中,不能为了附上文化符号而胡编乱造。
3.3 传承方式的多样化
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是一项重要的任务。从当前来看,传承模式是以家庭传承为主。但是当前许多家庭因为入不敷出而选择外出打工,传统手工技艺没有传承人,技术也在逐渐失传。我们在面对传统手工技艺逐渐失传的情况要如何行动呢?
第一,政府要对拥有传统手工技艺的家庭即制作银饰的传统家庭给予一些补贴,使其能够继续做下去,留住家庭传承的方式。第二,给那些对传统手工技艺感兴趣的人提供并传承培训等。可以在施洞镇当地了解有哪些人对银饰的传统工艺有兴趣,然后进行培养。为了克服银匠传统的不传外的观念,要在施洞镇中的家族中选择传承,采用多种传承方式。传统手工技艺者还要结合先进的技术,改进锻造方法,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使其不被时代淘汰。第三,合理分配教育资源分布。施洞镇很多制银技术的失传都与教育有关,当地政府应该在施洞镇建立好的学校、召集优秀的老师,使施洞镇拥有较好的教育资源,这样传统的银饰制作家族就不会选择外出,这也是对银饰制作这种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
4 结语
乡村旅游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旅游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与保障。乡村旅游的开发能促进银饰手工艺的交流,只要做好规范,重视可持续发展,牢记“开发是途径,保护是目的”,就能使这项传统技能得到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建世.黔东南苗族传统银饰工艺变迁及成因分析——以贵州台江塘龙寨、雷山控拜村为例[J].民族研究,2011(01):42-50+109.
[2] 周真刚,闫玉.西江苗族银饰工艺的文化生态[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1(04):101-106.
[3] 陈静静,俞晓菁.贵州施洞苗族银饰锻制工艺的发展探究——基于塘龙寨的田野考察[J].人民论坛,2015(33):83-85.
作者简介:杨菊(1998—),女,贵州织金人,民族学专业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民族学。
张鑫慧(1996—),女,贵州台江人,民族学专业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