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文艺电影的美学流变研究

2020-03-11李鸣杨忆凡熊仁国

艺术科技 2020年24期
关键词:中国元素艺术特点

李鸣 杨忆凡 熊仁国

摘要:一直以来,中国的许多电影作品在世界上备受争议,文艺电影市场更是如此。我们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每天都有新鲜事物出现,無人驾驶汽车、AI(人工智能)、3D打印等科技手段层出不穷,但为何中国电影执着于故事的展现,而非对未来的畅想?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化传承的文明古国,美学观念也经历了上千年的传承,近代出现的文艺电影,不但有着丰富的内涵,更是对人性的解读和对情感的倾诉,有着独特的表达方式。这种美学在现今不断变化的时代中该如何发展与转变,令人深思。

关键词:文艺电影;美学观念;诗词文化;中国元素;艺术特点

1 中国美学观念的发展变化

中国美学观念的形成,是中国美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问题。早期美学观念的出现有多方面的原因,巫术文化是众多美学研究者认为最直接的影响。宇宙论思想是商周至两汉时期根本的思维方式,先秦诸子以来,美学中最重要的两个概念是“天”和“人”。“天”是客体及自然一极的原本概念,是最崇高的价值对象。最早形成的这种观念,从主体和客体两个方向推演出了美学的观念内容,两者之间的互动也奠定了中国早期美学观念的基本架构。

孔子倡导的“和”的美学思想观念对后世影响巨大。中国人的美学观念从来都不是独立于其他意识观念的,和政治、地区、历史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中国历史上,大多数时期的艺术都自成体系,无论是庙宇、墓葬、还是人文修养。但是古印度佛教的传入,影响了中国传统的艺术和文化,美学观念随之改变。

公元10世纪,中国迎来了美学的“文艺复兴”,画作和手工艺品广泛流行。当时的帝王宋徽宗是个痴迷艺术的统治者,山水风景绘画和道家提倡的回归自然的观念,使当时的中国艺术而风雅。商贸发展、外族入侵,是中国美学观念不断流变的原因之一。景德政瓷窑的闻名,令明代的美学观念饱满和华丽。元、汉的画作开始倾向于表达政治报复,当时的画家、书法家都有极强的自我表现意识,他们的作品中蕴含大量的美学观念,使这种以抒情为主而又不浪漫的特征延续千年之久。

18世纪,意大利画家郎世宁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有名的帝王乾隆创作了肖像画,这样的碰撞,开启了中国与西方的文明交流,中国对现代化的探求延续至今。美学文化在水深火热的生存环境中,成为不断团结民族的力量。

今天,中国再度崛起,随之涌现出新一代艺术家。他们的作品既挑战传统,又从中汲取灵感,从传统中诞生,不断改变传统的面貌。千百年来,美学观念不断挣脱束缚,浴火重生。

2 近代国产文艺电影的崛起

随着中国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中国电影行业在超越百年的时间里,从最初的无声电影、黑白电影发展为如今的立体声环绕电影,电影行业实现了飞跃。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电影人一直努力工作,投身于这一艰难的事业,为人民带来无数优秀的电影作品,而文艺电影似乎也朝着这个方向迈进。互联网宣传的兴起,加快了文艺电影市场与大众市场的对接速度,通过商业宣传手段,一些文艺电影的票房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

1896年,在电影在世界上诞生不到8个月的时间里,“电影”一词出现。 此时,中国文艺电影处于早期发展阶段,虽然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但中国电影人一直走在创作探索的道路上。20世纪初期,中国文艺电影处于早期探索阶段,试图形成完整的体系。1931年,《一剪梅》等文艺片涌现,为文艺电影的发展奠定了解读生命的主题。一方面,中国电影通过一些外国电影模式表现出独特的风格;另一方面,外国电影制作者的创作灵感被激发,促进了世界文艺电影的发展[1]。

20世纪60年代,大陆电影制作体系已经完全建立,成熟的机制让电影人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顺利。他们发挥各自的才能,创作了一批优秀电影作品,不同的电影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在电影行业中走上正轨。其中,《蓝色往事》《与青春有关的日子》等文艺片,证明了20世纪60年代大陆电影蕴含的娱乐因素和创作者的创作情感,但1966年爆发的“文化大革命”,却使大陆电影的发展停滞了10年,使曾经闪耀的明星一度陨落。

中国电影产业的第二个产业时期已经成熟。电影人在电影中插入歌曲,渲染气氛,使观众有更强的体验感,营造了电影的文学氛围。电影创作风格也越来越多样化,跳出了纯文艺电影的范畴。“文化大革命”后,新政策及时拯救了大陆电影,也使中国电影业登上了另一个高峰。1978年改革开放后,文艺电影迅速发展,但文艺片发展过程中的几个重要节点都离不开几位知名导演。1988年,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成为首部摘得柏林金熊奖的亚洲电影。

21世纪,进入第三产业时期,我国电影产业已经非常成熟。2001—2010年,文艺电影仍然保持着缓慢的发展速度,仍以案例的形式出现。然而,在这一时期,偶有票房过亿的文艺电影引起市场关注。《彩铃》《梅兰芳》和《山楂树之恋》这三部电影,在中国大陆的票房收入早已经超过1亿元。

中国文艺电影推动了世界电影产业的演变,使世界文艺片更加多样。中国文艺片独特的艺术特征和审美价值吸引了外国文艺电影界的关注,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产生了不可估量的艺术价值。中外电影的交流与合作,不仅是电影产业的进步,也是不同文化之间理解的融合[2]。

3 与欧美文艺电影相比我国文艺片的美学特点

在诸如《海上钢琴师》此类的欧美文艺电影中,总是可以看出歌剧文化的影子。以《布达佩斯大饭店》这部精雕细琢的电影为例,画面构图、影片色调、演员表演都向观众展现了一种浓重的历史感,主角永远闪耀得像舞台中央生如夏花、逝如秋叶的歌剧主角,符合巴洛克时期的人文主义艺术,而国内电影也深受中国一类传统文化的影响,那就是数千年来蓬勃发展的诗词文化[3]。

诗词文化的美感在于韵律、意象、情感的诗化表达,现实主义诗词忧国忧民,浪漫主义诗词天马行空。这种诗化的精神是深深刻在中国人民骨子里的,同样也是文艺电影的导演们想要表现的。

在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的人文主义关怀下,催生了如《地久天长》《那山那人那狗》这类或沉重或质朴的电影。这类电影通常从特定的事件或背景入手,通过小人物的日常生活表现一个群体或一个时代的无奈,柴米油盐、酸甜苦辣、人生百态如现实主义诗词所记录的那样,令人深省,是为真实美[4]。

而《苏州河》《重庆森林》则像李白所作的“对影成三人,举杯邀明月”,将幻想通过艺术加工融入电影当中,别有一番亦真亦假的风情[5]。这类电影活用了古诗词中的意象,碎片化、段落化地穿插艺术画面,在加深观众印象的同时与电影主题相映成趣,而且此类影片多采用独白等方式直接与观众对话,这种跳脱出框架的浪漫主义,是为虚幻美。

国产文艺电影不同于欧美文艺电影的另一个关键点是常选用传统文化作为影片的切入点,比如《霸王别姬》中的戏曲文化,《百鸟朝凤》中的唢呐演奏。

《霸王别姬》可以说是中国文艺电影的集大成之作,展现了中国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背景,在气势和胸怀上不逊色于任何电影。电影所展现的戏曲文化让人折服,霸王与虞姬这种象征着阴阳两面的形象,国与家、政治与文化的冲突,都是不可磨灭且独属于中国的印象[6]。

导演们不仅涉及这种传统文化技艺的表现,更深入探讨这类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问题,同时与另外两种美相互结合,借此展现中国千百年来的文化底蕴,是为传承美。

我国文艺电影展现出的真实美、虚幻美、传承美,追根溯源来自影响中国人至深的传统儒道思想,这也是中国思想的固有特点。真实美和传承美来自儒家的仁义爱民、尊师重道,而虚幻美则来自道家的致虚守静、天人合一,这种传统思想与电影拍摄手法的结合,使中国文艺电影拥有了走上世界舞台的独特魅力。

4 国产文艺电影的未来愿景

国产电影在经历了几代人的探索后,经历了繁盛却也慢慢陷入瓶颈,作为第七艺术的电影,不应该仅仅追求视觉上的冲击,更应该做到音乐、文化、审美的融合,将一种思考或态度传递给观众,影响观众的认知。譬如《海上钢琴师》展现的一种生活方式,或《爆裂无声》描述的不断挣扎的人性。

所以,要想在未来的國际电影中占据一席之地,不仅仅要与时俱进,关注手法和特效,更重要的是有独树一帜的文化特性。科技手段的进步使世界电影行业将特效作为衡量一部电影能否大卖的关键点,然而回顾真正顶级的科幻大片,无一不是有严谨的逻辑、独特的审美、深厚的文化内涵,或是以恢宏的世界观作为铺垫的[7]。

《星际穿越》可以称之为科幻题材电影中最成功的作品,它能够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基于背后深刻的科学理论研究。《星际穿越》将大胆设想与现有的理论基础有逻辑地结合起来,同时把影片题材限定在美国科幻电影中最具代表性的太空探索上,真正做到心中有数,何尝不是一种文化自信的表现?

早期的国产文艺电影也将传统文化作为重要元素,将中国的文化底蕴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与银幕结合,在文艺电影的结构下,突出中国的文化之美,将传统中国文化的真实美、虚幻美、传承美展现在世界面前[8]。

我国的电影导演也不要过分执着于商业电影的票房,要敢于打破商业电影与文艺电影之间的屏障[9],将电影艺术魅力的本质更多地展现出来,从而带动中国电影行业的发展。

中国飞速发展,我们在拥有世界先进科技手段的同时,还拥有悠久的中华文化,应向世界展示我们的能力和担当,推动世界电影业的发展。这需要电影人不断探索,从文化传承中找寻新的突破口。

5 结语

中国的文艺电影有独一无二的美学概念,这种美学概念来自我们的文化内涵,并且从古至今从未间断,现在也在不断发展。科技手段的出现,给我国文艺电影提供了更大的表现空间,诸如白泽、夔牛等《山海经》中的异兽和更多的中国传统元素出现在银幕上,不断地向世界展示中国的风采与魅力,使世界电影行业在交流中共进,在融合中繁荣。

参考文献:

[1] 刘松斋.中国文艺电影的现状与未来[J].大众文艺,2012(09):137.

[2] 李志敏.再生繁花:——20世纪国产文艺电影纵论[J].影视评论,2007(8):006.

[3] 彭宇冰,骆伟,杨权周.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当代摄影的整合[J].大众文艺,2019(17):72-73.

[4] 彭宇冰,骆玮.东方美学下的王家卫电影[J].大众文艺,2019(22):196-197.

[5] 石曼,孙琦.新视觉媒介下的视觉转译与表达[J].大众文艺,2019(17):63-64.

[6] 朱永亭,熊瑶,张婷婷.历史文化背景下导视系统设计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下),2018(13):52-53.

[7] 骆玮,彭俊,贾文婷.探索数字媒体背景下的绵竹年画的传承与创新之路[J].美术教育研究(下),2018(12):21-23.

[8] 吴礼程,王青青,金晓雯.艺术与文化推动设计发展的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上),2018(12):60-61.

[9] 何锐鹏,施爱芹.鄂温克族传统美术文化源流研究[J].大众文艺,2018(21):94-95.

作者简介:李鸣(1999—),男,河南郑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

杨忆凡(2001—),男,山东菏泽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

熊仁国(1972—),男,江西武宁人,硕士,副教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

猜你喜欢

中国元素艺术特点
浅谈工笔女画家蒋采萍的绘画
浅析贝多芬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
文学作品与舞蹈的艺术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