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故事、技术与受众:论中国动画电影之崛起

2020-03-11刘润宇

艺术科技 2020年24期

摘要:近年来,国产动画电影连续涌现出多部票房与口碑双赢的佳作。有理由相信,经过多年的摸索、打拼,国产动画终于迎来转折,走向产业崛起之路。那么,是什么促使发生这样的变化?本文分析认为,来自故事、技术和观众三方面的驱动力是实现这次崛起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故事改编;动画技术;电影受众

近年来,国产动画电影连续涌现出多部票房与口碑双赢的佳作,如《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以下简称《大圣归来》)、《大鱼海棠》《白蛇:缘起》,以及票房突破50亿大关,位列中国影史票房榜第二名的《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下简称《魔童降世》)。有理由相信,国产动画经过多年的摸索、打拼,终于迎来转折,走向产业崛起之路。那么,是什么促使发生这样的变化?本文试从故事、技术、受众三个方面挖掘这些影片成功背后的原因。

1 融入现代价值取向的传统故事

不难发现,这些影片大多是由传统故事改编而来。如《白蛇:缘起》来自民间传说《白蛇传》,《魔童降世》取材于明代神话小说《封神演义》,《大圣归来》源自古典名著《西游记》。同时,这些影片在改编的过程中又无一例外地融入了与时代相适应的审美偏好和价值取向。

《大圣归来》通过前传的形式将传统中师徒二人赴西天取经变成为心魔所困的孙悟空自我救赎的故事,其中隐藏着劝诫当今处于重重压力之下的芸芸众生调整心态、直面生活的“心灵鸡汤”。《白蛇:缘起》描写的是白素贞与许仙的前世许宣的故事,影片将原著《白蛇传》中些许薄情的许仙形象改写成一个愿为心上人付出一切的痴心男友,深得少男少女观众的欢心[1]。豪取50亿元票房,成功摘得中国电影票房榜亚军的《魔童降世》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其彻底颠覆了大众惯常印象中的哪吒形象,影片将其打造成一个调皮邪恶的“魔童”。虽然叛逆依旧,但已不再像过去“剜肠剔骨”般拥有极端反抗精神,而是更加接近于邻家孩童般的天真可爱。这样的哪吒就好像新时代下“野蛮”生长在万千家庭中的“熊孩子”和“神兽”一样让观众又爱又恨、哭笑不得。除此之外,影片中的李靖夫妇也改头换面,李靖从一个不理解儿子、顽固不化的父亲变成了带着强烈现代社会印迹的望子成龙、爱子如命的父亲。如此具有现代气息和娱乐精神的哪吒一家,无怪乎口碑爆棚,取得令人瞠目的票房[2]。

这样的改编在近些年越来越常见,国产动画电影这么多年走下来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本土风格,一直专注于从我国的传统元素出发。而一路走下来变化最大的是叙事方式。早些年的国产动画更加注重还原故事的真实性,有自己独特的画风,而这些年则注重于在传统元素中加入现代价值取向。

中国动画的发展与创新之路,始终是建立在民族化与现代性的结合之上的。中国动画先辈们曾秉持“敲喜剧风格之门,探民族形式之路”的创作理念,积极探索传统艺术形式在动画中的应用,造就了中国动画学派的辉煌。而今,仅从艺术形式上进行多元探索已不适应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商业动画电影,而作为叙事文本的故事成为突围的关键[3]。可以看出,国产动画电影凭借多年的摸爬滚打,逐渐寻找到了被市场接受的叙事逻辑,即在传统文化元素中加入现代价值取向和审美偏好来反映时代精神,适应现代观众的口味,最终获取可观的商业价值。

2 随全球化进程不断升级的技术实力

当代,在三维全面压倒二维的动画电影市场中,谁掌握更前沿的三维动画技术,谁能呈现出叹为观止的三维效果,谁就将拥有俘获观众、占领市场的主动权。如《大圣归来》和《魔童降世》两部影片之所以票房大卖,片中利用三维虚拟现实技术实现的几段酣畅淋漓的武打段落和绚丽的战斗场面功不可没,它们给观众带来了国产动画前所未见的视觉奇观[4]。(图1)

众所周知,中国三维动画技术起步晚,水平低,一直给观众留下的是粗糙僵硬的印象。2006年,深圳环球数码公司动用400多名三维动画师,耗时5年,耗资13亿元制作了中国第一部全三维动画电影《魔比斯环》。虽然由于故事设定等缺陷最终以票房惨淡收尾,该片却吹响了中国三维动画技术向世界一流冲锋的号角,成为中国动画电影发展的一座里程碑[5]。其实该项目在上马之初,公司的三维技术人才极为匮乏,为此环球数码不惜重金聘请了欧美顶级制作团队来华进行公司内训,在2001年至2003年间重点培训了三期学员。如今,他们中很多人已经成为中国三维动画行业的中流砥柱,环球数码公司也因此被誉为中国动画行业的“黄埔军校”。

实现发展壮大的并非环球数码一家,三维动画电影广阔的市场前景,使国内从事CG、三维制作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如万方幸星、人马动画、奥飞动漫、追光动画等。并且,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一部动画影片的制作者来自多个国家和不同公司已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世界各国电影工业的互动与融合日益频繁,国内公司有了更多参与国际电影加工的机会,三维技术的积累与提高也更为容易。通过学习国外三维技术发展起来的公司又参与到全球动画电影制作,承接好莱坞外包、3D代工等,他们通过项目的实践实现技术迭代升级,再助力国内原创三维动画的发展,形成了整个业态的良性循环。比如成立于2014年,专注于三维角色绑定的长春时间线动画设计有限公司曾参与过《驯龙记TV》《Coconut小龙》《Rabbit School》等欧美三维动画片的制作,他们在2019年的《魔童降世》中承担了所有的角色绑定工作,是参与制作该片的国内40余家动画公司之一。可以说,上述这些因素直接带动了中国三维动画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

如今,国内已具备为三维动画电影提供从建模、绑定、灯光到動画、渲染、后期特效全流程解决方案的能力,整体实力已接近国际一流水平。许多以前无法实现的天马行空的想法和行云流水般的镜头都能在现代数字技术的加持下充分表达出来。这样一来,就为国产三维动画电影受到观众青睐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

3 乐于观影和接受新事物的新受众群体

法国电影经济学专家洛朗·克勒通曾说“市场是供给和需求相会之处”,中国动画电影的崛起一方面是因为自身品质的逐步提升,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它迎合了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年轻受众群体的喜好。2013年,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的电影观众平均年龄为21.5岁。另有媒体报道,2015年中国观众中“90后”对票房的贡献超过60%,15岁到30岁之间的观众对票房的贡献超过80%[6]。可见,中国电影观众越来越年轻化,“90后”甚至“00后”(主要为大中学生和青年职场人士)已经成为主力军,他们的消费习惯和思维方式决然不同于他们出生于六七十年代的父辈,甚至不同于年龄稍长的“80后”,动画电影想要取得成功,就要赢得他们的认可与喜爱。

首先,他们娱乐消费意愿强烈,乐于观影。毋庸置疑,相比已成家立业、肩负抚育子女重担的“70后”“80后”而言,“90后”和“00后”有更充足的消费时间和更刚性的娱乐需求[7]。另一方面,国民经济发展带来的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以及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已经使得看电影成为当代中国最廉价、最容易获得的大众娱乐消费之一,就像逛街吃饭一样稀松平常。正如一名中国电影导演所说,看电影活动正受到年轻人的拉动,他们希望在电影院体验一种共同经历——即便是差评影片,人们经常是去看看它到底有多差。

其次,他们的思想既前卫又包容,崇尚个性和自由,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大圣归来》《白蛇:缘起》《魔童降世》等片的最大共同点就是源于传统又突破传统,这些影片对故事和人物设定不落窠臼的大胆创新,满足了年轻观众对打破常规的强烈期待[8]。《大鱼海棠》尤其典型,该片将年轻人的叛逆心理展露无遗,“对于主流年轻观影人群而言,两位主角椿和湫在自己所处的世界中对正常和日常的逃离,对体制与规则的破坏,恰是年轻观众身处世界尚不为自己所掌握的年龄阶段,潜意识里漠视权威、逃离体制的一种心理补偿”。

最后,他们对于自己认可的产品,乐于口碑传播。与非数字化时代成长起来的父辈不同,这种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缘于互联网与生俱来的分享精神,而由此产生的口碑效应是中国动画电影屡屡创造票房奇迹的重要成因[9]。如《大圣归来》在2015年暑假引发年轻观众的追捧,他们组成“自来水”在微博、微信、百度贴吧等社交平台为电影自发宣传,向亲友和网友推荐该片,甚至自掏腰包二刷、三刷影片[10]。观众高涨的观影热情反推院线大幅增加该片的排片率,并延长上映期,《大圣归来》最终在竞争激烈的暑期档成功逆袭,收获9.56亿元票房。上海《文汇报》为此撰文称,“自来水”托起了《大圣归来》。2019年暑期的《魔童降世》再次让人们见识了“自来水”的强大威力,该片凭借在年轻观众中“炸裂”的口碑收获了不可思议的50亿票房[11]。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作为童年时深受日本、美国动漫文化影响的一代,长大后的他们对国产动画电影有着特殊的期待和感情[12]。从“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到为国产动画的进步“摇旗呐喊”,显露出年轻群体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荣誉感。

4 结语

2020年本是中国动画电影继续收获成功的一年,但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影院被迫关门歇业达半年之久,多部准备上映的动画电影不得不宣布撤档,整个电影产业遭受重大打击。直到7月16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才下发通知,允许低风险地区电影院有条件地恢复营业。不过,在电影已成为现代人进行娱乐放松和心灵疗救的生活必需品的今天,可以预见待疫情风险逐渐消散、观众的观影热情被重新唤起之时,在故事、技术、受众这“三驾马车”的强力驱动之下,中国动画电影将迈向更广阔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杨远婴.电影理论读本[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22-23.

[2] 张旸.设计问题、价值与文化[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6(04):53-57.

[3] 骆玮.《影》与国产电影中的东方美学元素[J].电影文学,2018(23):81-82.

[4] 张宁,华阳.自媒体影响下的中国主流电影发展趋向[J].大众文艺,2019(8):141-142.

[5] 张润楠,汤箬梅. AR/VR数字化技术下对环境空间设计的影响[J].美术教育研究,2020(12):69-70.

[6] 夏宏.可怕的90后[J].创业邦,2012(8):92-101.

[7] 张旸.设计领域创造力研究的必要性[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7(04):20-23.

[8] 张建萍,熊瑶,孙威.浅谈对东方美学品格的理解[J].大众文藝,2018(18):234-235.

[9] 沈诗琪,骆玮.浅谈光影在摄影表现力中的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下),2019(4):20-22.

[10] 陈芳怡,李永昌.由丹纳美学思想看超现实主义绘画[J].美术教育研究,2019(22):55-56.

[11] 彭宇冰,骆伟,杨权周.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当代摄影的整合[J].大众文艺,2019(17):72-73.

[12] 王浩哲,张宁.浅谈国内低成本电影发展现状——以《心迷宫》为例[J].大众文艺,2019(22):195-196.

作者简介:刘润宇(1999—),女,山西临汾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