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服务人才培养的策略研究
2020-03-11张凯伟朱建方
张凯伟 朱建方
摘 要: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体系中,图书馆的服务职能独特而重要,既有资源丰富、空间宽广和适于共享等优势,也有重视不够、队伍不足、制度缺陷和技能短板等不足。基于分析当前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创新性、针对性、可行性对策,通过转变服务理念、完善体制机制、优化资源利用、加强队伍建设、搭建合作平台、重视评估反馈、强化宣传推介等途径,促进图书馆提升教学支持服务水平,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做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图书馆;服务;人才培养;创新;策略
作为高校文化中心和信息情报中心、学生课外学习的重要场所,图书馆是高校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教育教学是其根本宗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要紧抓我国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重要战略时期,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深化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2018年“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指出,“要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强调“高教大计、本科为本,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本质职能”。
因此,高校图书馆必须高度重视、主动契合国家教育新任务、新要求,主动作为,改革创新,发挥好自身职能,全力服务人才培养。
1、图书馆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定位与作用
“現代图书馆事业之父”—麦尔维尔﹒杜威提出了“图书馆即教育”,该理论发展演变为教学支持是高校图书馆的基本功能,并逐渐成为世界高校图书馆共同理念和共有价值观。教学支持服务是指图书馆面向广大师生有针对性地开展的各类服务举措,其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习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力,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1]。
1.1 服务课堂教学及专业建设
图书馆是独特的第二课堂和外延的教学环境,通过提供图书、获取信息、交流研讨等途径,拓展师生视野,巩固课堂内容,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和支持;可以根据教学需求和专业设置,根据专业需求和师生意见,特别是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馆藏资源采购和建设;可以通过学科专业馆员对接教务处、各院系、各专业,了解需求,及时沟通,对接教学计划和课程方案,提供针对性有效性信息服务与数据支持;可以通过做好各类资源使用的统计和分析,定期编制资料目录、专题报告、教参信息等,供学校教学部门决策参考,为专业建设提供信息参考;可以开展兄弟高校馆际协作交流,共享资源、分享经验,为教学工作提供更多选择和更广平台。
1.2 提升学习能力及信息素养
在高校教学过程中,教师居于主导地位,学生主体地位不够突出,对教师教的部分重视较多,而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相对不足。而高校图书馆独立的学习研究环境、丰富的学习资源,可以为学生自我学习、独立研究提供良好条件,从而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和研究能力。
在信息时代,信息素养已经是学生必备素养,信息技术和技能是学生开展学习研究必备技能。图书馆可以发挥所长,通过举办知识竞赛、嵌入专业课程、开展讲座活动等形式,针对不同专业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帮助大学生适应信息环境、掌握获取和管理信息资源的技术,促进学习和科研能力的提升。
另外,科学道德与学术伦理是学术活动的基本规则,是大学生创新和发展的必备素质。因此,高校图书馆要高度重视科学道德与学术伦理的培养,并通过讲座、科研活动、知识竞赛等形式,为培养合格大学生做出贡献[2]。
1.3 拓展学习环境与创新思维
高校图书馆良好的学习空间、丰富的各类资源、轻松的环境氛围,潜移默化影响读者的阅读感受和学习氛围,这比课堂教学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也为学生拓展了学习环境和空间。
当前,高校大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需要相应的创新环境和氛围,图书馆能够将空间、资源、服务、网络相互融合,分区建立学习中心、研讨空间、项目空间、电脑实验室、“创客空间”、“创业天地”、数据服务空间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学生也可以自主创立创业团队,通过图书馆提供的“头脑风暴”区、活动空间等开展创业交流及活动,提升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3]。
2、图书馆服务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高校图书馆在不同程度上开展与教学相关的支持服务,但是职能定位、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特别是在服务模式创新、收集师生意见建议、强化信息素养教育、专业学科馆员服务、空间及设施服务、队伍建设和人员保障、对外宣传与形象塑造等细节方面,与“双一流”建设的进程和师生发展的切身需求相比,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调研发现,52.4%的受访对象认为高校图书馆在人才培养支持和服务方面存在着服务工作效果不明显,精力、经费、人员、资源主要局限于常规工作和硬件环境建设;43.2%的受访对象表示图书馆教学服务项目展示较少,服务宣传力度不足,师生了解不足;36.7%的受访者表示图书馆资源整合不够、文献和数据资源聚焦不够、太过分散,对教学和学生支持不多,导致利用率不高;还有超过50%的受访对象表示图书馆服务人才培养工作中缺乏校内合作体制、机制,服务工作与教学过程结合度不足,学科馆员人手不够,对教学工作缺乏发言权等等问题,这些都制约着高校图书馆教学支持服务的发展[4]。归纳如下:
2.1 图书馆定位不清、重视不足
从外部来看,一直以来,高校从领导层到各业务部门都把图书馆放在次要位置,在某种程度上淡化了高校图书馆职能,在各项教学工作中,图书馆都是作为从属地位,导致人财物资源到位不足、发挥不够,影响了高校图书馆对教学工作服务支持力度。
从内部来看,南开大学柯平教授提出了图书馆业务的三大关键维度,即资源、服务和管理,资源是基础,服务是核心,管理是关键。但目前图书馆办馆理念还比较模糊,基本在馆舍面积、图书和数据库等硬件资源方面着力很多,但人力资源、服务水平、管理机制等方面突破不多,很多还在按照传统的思维模式开展工作,这些都与现代图书馆定位目标不相符,无法为教学提供高效可靠服务。
2.2 图书馆队伍不足、能力欠缺
专业人才是发展的基础保障。然而,高校图书馆大多存在人手不足、素质参差,专业背景狭窄等现象,人员的学历背景、年龄结构、专业结构、技能水平等方面相差较大,一是新进人才更愿意去机关处室或学院,图书馆进人困难,特别是学科馆员、技术馆员和数据馆员等关键人才更加缺乏,无力应对专业性、针对性的教学要求及学科服务;二是受限于地位边缘,图书馆也很难留住人才,同时还存在人岗不匹配、竞争机制不畅、创新精神缺乏等问题。面对当前新的形势和技术要求,图书馆员学科背景、技术水平较弱及服务教学能力不足等弊端和馆员队伍专业理论和先进理念不够、对新技术、方法掌握不足等现象,都逐步显现。三是对接各专业的学科馆员服务受限,目前不少学科馆员一方面专业不够对口,另一方面身兼数职,工作任务重,难以对专业教学展开积极主动的服务。调查发现,81.3%的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只涉及了学校部分学科,不能做到全面覆盖、交流及时、服务到位。
2.3 图书馆环境布局不够完善、资源配置尚需优化
近年来,各高校图书馆硬件建设投入较大,设施布局有了很大提升,但规划设计和布局考虑的重心仍然集中在密集书库、自习室、阅览室等工作空间上,而对互动、交流和感知体验等基于学生需求的的个性化空间,整体布局缺乏,按需建设不够,环境设施不够灵活,如创意工作室、一站式服务区、新技术体验区以及呼应学生需求的新型布局和空间如创业空间、科研社区、云空间、3D虚拟仿真等新的空间和技术丰富新颖度不够,整合程度不足。很多图书馆对教学资源导航重视不够,教务处、学习中心、网络等不同平台的资源分布整合利用不够,无法打破壁垒,师生在教学资源查找中不够便利[5]。
2.4 图书馆服务质量有待提升、评估评价更需重视
随着信息技术和移动平台的快速发展,图书馆传统价值和吸引力有所弱化,单一的服务模式难适应师生新要求。调研发现,图书馆教学支持服务项目、内容逐渐增多,但是由于对师生的个性化需求把握和满足不够、做的不多,图书馆与读者间互动不够及时有效,对读者参与兴趣激发不够,导致师生参与服务进程的意愿不高。调研中58.7%的师生对服务态度、效率等评价不高;47.3%的希望针对各类读者提供个性化、准确有效的的信息资源和服务。
另外,高校图书馆普遍对评估、反馈和评价体系建设重视不够,对图书馆开展教学支持服务中师生的意见或建议、资源使用体验、图书馆改进建议等收集不多、方式不够便捷,对资源借阅量和使用率、空间利用时间、网站点击率、技术支持数量、每月参与教学工作及对接院系的频次及效果等数据信息统计分析不够。导致对图书馆服务工作的水平和质量缺乏外部的评价数据,无法从不同角度观察和审视工作的优缺点,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升和改进。
2.5 图书馆对外宣传不足、推介不够
在工作中发现,图书馆在高校人才培养服务支持体系中“雷声大、雨点小”,究其原因,一是图书馆宣传不足,对已经开展的项目成果宣传和展示不够及时广泛,同时读者与管理人员缺乏有效的沟通,规章制度、服务项目、布局调整等师生了解和运用都不够充分;二是图书馆同教务处、院系教师的沟通、合作机制不够完善,对接院系和教务不充分、不及时、不够常态化,导致信息不畅通、合作无长效,无法实现广大师生充分了解和使用文献资源,掌握专业技能,激发学术热情。
针对性推介也做的不够,例如,大多缺乏对馆藏信息的深层次加工、梳理和使用,在编制二次、三次文献,为师生提供專业学科前沿动态和学术观点,提高教学质量、研究水平这方面着力不多,为师生推荐个性化专业文献、开展个性化服务、为教师提供专门教学参考资料也做的不多;针对培养创新人才的措施不多,向学生介绍各学科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不够,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科研热情、开拓视野和想象空间等方面都做的不多[6]。
3、新形势下图书馆服务人才培养的模式及对策
新形势下,图书馆要对办馆理念、体制机制、服务模式进行创新调整,主动积极参与学校人才培养,通过更新工作理念、创新服务模式、完善体制机制、加强宣传合作等途径,对教学提供有力支持、为人才培养提供有益服务。
3.1 确立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办馆理念
作为高校重要的教育资源场所,服务师生、服务教学是图书馆的基本宗旨和核心价值,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牢固确立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从局部参与向整体参与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转变。
同时,图书馆要明确服务教学的目标,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主动了解师生需求,根据教学信息,提供个性化、差别化服务。应深入了解各教学院系、专业培养计划、教学内容和师生需求,完善服务方式、途径和内容,整合调整和补充资源,完善服务细节,以便更好地提供教学支持相关服务。
3.2 提升以师生为本的服务能力
3.2.1 优化资源的采集和利用
要根据教学方向和重点,从馆藏结构、层次等方面进行优化调整。要开展特色数据库服务,建设满足不同类型和专业需要的创新型图书馆。要将采集的资源进行加工和深化,开发整理特色文献资源, 打造办馆特色和优势。要开展有针对性的信息推送服务,主动对各类信息进行梳理、提炼、整合和传播,为培养人才服务。要发挥专业学科馆员作用,定期与教务、院系沟通,了解师生需求,据此及时配置专业所需资源,提高资源建设质量[7]。
3.2.2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要发挥所长,针对学生不同专业和水平,提供渠道畅通的信息素养教育服务,帮助大学生依据学习需求查找信息并组织利用信息,促进学习研究能力提升。要改革服务内容、形式,开展专业课程参考咨询服务、学者专家专题教学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信息服务。
3.2.3 加强对师生的人文关怀
要完善规章制度,将人文关怀融入管理和服务各个环节,成为全体馆员自觉行为。要立足方便师生,优化环境,营造空间,处处体现人文关怀。要注重细节,注重师生需求和反馈,保证读者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自主选择空间、资源和各种服务,真正成为师生教学活动必需的服务中心。
3.3 完善服务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
3.3.1 完善管理体制
根据人才培养的需求,调整和优化内部业务机构设置,保证各内设机构精准服务、高效运转,实现人岗匹配、按需设岗、激励先进;要根据人才培养的需求和学校的发展实际,完善体制机制,以此明确管理目标、传递管理压力;要细化工作标准和细则,加强监督检查、绩效评价和考核评估,实现运行顺畅、服务提升、勇于改革、注重创新,为人才培养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3.3.2 加强队伍建设
要配齐配强图书馆专业队伍,特别是面向院系的学科专业馆员队伍,确保人员队伍的性别结构、专业背景、技术职称等因素合理分布,保证人岗匹配、在岗谋事;要加强馆员队伍培训、考核,增强图书情报、学科专业、学校校情、科研动态、信息处理等知识技能,提升工作人员素质;要聘任各专业领域的专家兼职图书馆业务工作,合力服务教学,提升服务层次[8]。
3.3.3 搭建合作平台
一是在学校内部开展合作,与各院系、教务处、网络等部门联合,加强与任课教师的沟通和互动,对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促进图书馆业务融入教学各个环节;二是加大图书馆馆际联合,共享资源,互相开放,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三是加强对外交流,寻求与相关数据库公司的合作,引入专业力量和市场因素,例如统计分析学校历年本科学位论文数据等,为教学服务。
3.3.4 强化宣传推介
一是加强对图书馆教学服务项目,如OA资源、网上报告厅、IT教育资源库、学科服务移动图书馆等资源的宣传推广,调动师生关注和兴趣,引导师生积极参与图书馆服务,实现图书馆服务教学的目标;二是注重运用新的宣传形式,网站、微信、微博、手机移动图书馆等多种途径宣传教学支持服务,引导师生认识、了解和参与图书馆教学支持服务,激发他们利用教学支持服务的兴趣,促进沟通合作[9]。
3.3.5 重视评估反馈
一是制定有效的评价反馈机制,主动征求师生对图书馆教学支持服务的意见或建议并定期予以回复,并据此不断优化和改进服务;二是制定具体、详细的图书馆教学支持服务方式和标准,分析评估各项服务措施,例如各库开放时间、资源借阅量或使用率、学习空间利用率、所需技术支持数量、网站点击率等等,根据师生运用图书馆购置或者自建信息资源的使用情况,对各类资源合理评估并及时调整;三是建立服务长效机制,从管理体制、布局设计、服务情感和本科教学服务效果等指标体系,通过教师评价、学生测试、问卷调查等形式,获取信息,改进工作,提升服务满意度[10]。
总之,新时代、新形势,高校图书馆面临挑战和机遇,图书馆要发挥优势、更新观念、提升水平、主动作为,充分发挥自身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职能,提供个性化、针对性、深层次服务,为高校人才培养和“双一流”建设做出独特贡献。
参考文献:
[1] 彭锐,王春兰.地方高校图书馆面向本科教学服务现状调查分析[J].图书馆学刊,2016(11):23-26.
[2]张诗博.美国高校图书馆的教学支持和教学服务模式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7(7):12-15.
[3]陆雪梅.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立体多元协同服务机制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6(12):45-49
[4]刘磊,郭诗云.国内高校图书馆教学支持服务现状调查分析[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6,(4):20-23.
[5]殷彦.高校图书馆参与教学设计改革的服务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5(12):31-34.
[6]成伟华,张计龙.高校教学参考信息服务保障体系与平台整合服务研究—高校图书馆资源服务嵌入高校教学过程模式探索[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4(1):7-13.
[7]沈戈鹰.学校图书馆嵌入教学服务的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7.
[8] 李琼.高校图书馆积极参与教学改革的思考—以首都师范大学为例[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3(9):35-39.
[9] 蔡晓珊.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EB/OL]. (2011-10-21)[2016-10-10].http://wenku.baidu. com/link.
[10] 吴英梅,浦燕妮,赵荣.国外高校图书馆嵌入式服务研究现状与启示[J].图书馆建设,2016(6):33-38.
作者简介:
张凯伟,男,硕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现任北京工商大学图书馆副馆长。朱建方,男,硕士,现为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項目资助:2019年度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技术物资研究分会课题研究项目资助(项目号:JSWZ201903);
“2020年北京工商大学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资助(项目编号:jg205253)
(北京工商大学 10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