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文化育人的价值旨归和实现路径
2020-03-11陈昱宁
摘 要:重慶红色资源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和重庆人民在伟大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取得的辉煌成就,将重庆市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文化育人体系,具有传承红色基因、构筑精神家园,丰富教育资源、提升育人质量,锻造道德品格、突出价值引领的重要价值。重庆高校要实现红色资源与文化育人的有效融合,就要深度挖掘重庆市红色资源;把重庆市红色资源注入教育活动全过程,突出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作用;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提升重庆市红色资源的文化育人功能。
关键词:红色资源;文化育人;价值与路径;重庆
文化对人具有塑造性的教育功能。就教育的本质而言,高等教育首先应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其对象和目标是“人”而非“器”。因此,高等教育既有对学生“专业性发展”的现实需求,同时也有对学生“社会性成长”的客观要求,即高等教育理应做到“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统一。文化育人就是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以优秀的文化形式为载体,在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理想信仰形成中培养人,以此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培育社会新人。红色资源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精神和物质财富,是培养社会注意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载体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显著的文化育人功能。[1]将红色资源与高校文化育人两者充分结合,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和优秀文化,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和民族意识,端正思想态度、坚定文化自信,从而自觉肩负起历史使命,尽己所能为国家贡献自身力量;另一方面,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能够在红色力量的感召下发扬优秀传统,逐步形成具备红色基因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充分运用好、发挥好重庆市红色资源的文化育人优势,让红色基因融入大学生的血脉,促进其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一、重庆市红色资源的呈现
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创造的各种精神及物质载体的总和,其主体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包含了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三个部分。[2]重庆市红色资源即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重庆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与改革实践中形成的物质、制度、精神载体的总和。[3]
重庆市红色资源丰富,红色文化厚重鲜明、红色精神宝贵可泣,从重庆红色资源的形态上看,主要包含了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两类。物质层面主要以重要历史事件遗址、著名历史人物故居、重要历史纪念建筑物、烈士陵园等形式呈现;精神层面主要以经典文学类作品、艺术性作品、人民传承的精神风貌等为呈现方式,其中,特别以坚定理想信念和浩然革命正气的红岩精神闻名于世。
从具体的重庆红色文化形态体系来看,总体呈现出数量多、种类全、分布广、特色强等特点,全市共有革命文物423处,登记备案革命纪念馆27家,馆藏革命文物29374件,其中珍贵文物5137件,各级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8个。它们成为了当代党员干部、人民群众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的生动课堂,也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新时代有担当有作为的新青年的重要载体。首先,红色遗址广泛分布在主城都市区、渝东南、渝东北各地。主要包括:重庆歌乐山革命纪念馆、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人民解放纪念碑、渣滓洞监狱旧址、白公馆监狱旧址、中共代表团驻地旧址、《新华日报》营业部旧址、宋庆龄旧居暨保卫中国同盟总部旧址、周公馆(曾家岩50号)、中共中央南方局暨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旧址(红岩村13号旧址)、中国共产党重庆地方执行委员会旧址、 西南革命大学校址、中国工农红军红二、六军团南腰界会师大会纪念亭等;其次,涌现了大批革命人物并保留了其旧居、纪念馆、陵园。主要包括:杨闇公烈士陵园、赵世炎烈士纪念馆、聂荣臻元帅陈列馆、刘伯承同志纪念馆、邱少云烈士纪念馆、六店子刘伯承旧居、松林坡戴公祠、杨闇公烈士铜像、李蔚如烈士陵园、中共四川临时省委扩大会议旧址暨周贡植故居、江竹筠、雷震住万遗址、朱德住万遗址等;第三,创作了大量优秀经典的红色文学类作品、艺术类成果。主要包括:小说《红岩》、《最后的58天》,革命历史题材戏曲剧目《江姐》、《邹容》、《小萝卜头》、《张露萍》、《红岩魂》、《幸存者》,影视类作品《烈火中永生》、《重庆谈判》、《破晓》等。
这些红色资源充分体现了重庆市的“红色基因”,并展现了三大显著特征:一是不同时期、不同类型、不同主题的物质或精神资源集中展现了重庆市红色资源的丰富多样性;二是革命和建设时期流传的可歌可泣的历史、感人至深的事迹展现了重庆红色资源精神内涵的时代先进性;三是红色资源蕴含的社会价值、精神追求、理想信念诠释了重庆市红色资源功能价值的鲜明时代性。
二、重庆市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文化育人的价值旨归
将重庆市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文化育人,其深刻价值遵循了“传承—发展—引领”的逻辑路线,实现红色文化的有效传承是文化育人的前提和基础,充分运用红色资源的教育价值并赋予其时代内涵是实现红色文化育人的必要条件,塑造学生品格养成进而实现红色精神的价值引领是红色资源融入校园文化育人的最终目标。
(一)传承红色基因,构筑精神家园
将重庆市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文化育人体系,就形成了实现红色基因有效传承的路线图。第一,红色资源真正走进学生的学习生活,使红色基因的传承具备了可能性。当前,大量红色资源与高校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之间的联系相对松散,大学生对红色资源的了解、认知程度偏低,就无法真正做到对红色基因的有效传承。当红色资源走进学生身边,学生产生了对红色基因的关注与了解之后,就有可能在进一步的认知、体验之后做到传承。第二,学生深入了解红色资源、感受红色文化、体验红色精神,使红色基因的传承具备了可行性。随着大学生对红色资源的认知加深,红色资源自身所蕴含的时代特征、理想信念、革命精神以及价值追求被学生所吸引并接受,大学生就拥有了传承这些优秀红色基因的主观意愿,能够通过口耳相传、言行举止等各个方面的实践活动进行红色基因传承。第三,学生借助红色资源实现文化认同、文化自信,养成正确的三观,使传承红色基因、构筑精神家园具备了必然性。深层次的红色基因认知以及一定程度上的传承实践体验能够最终促使学生将红色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既有意愿也有能力将红色文化、重庆地域特色与学生的成长发展构建起可行的“桥梁”,从而影响更多的人了解并认同红色基因,共同构筑起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精神家园。
(二)丰富教育资源,提升育人质量
红色资源因蕴含丰厚的历史文化和育人价值,拓宽了教育资源的选择范畴,并且能够助推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促进学生成长成才。首先,红色资源所包含的大量内容素材天然构成了丰富的教育资源。无论是革命纪念馆、遗址遗迹等物质形式的红色资源,还是文学作品、影视剧作等精神层面的红色资源,都能够成为高校文化育人的生动资料。其次,吸引力强、主题鲜明的红色资源能够在高校场域中实现从普通教学资源向优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转化。重庆市红色资源具有内涵丰富、生动感人、形象直观等特点,大学生借助这些红色资源,以可见可闻可感的形式深入了解、实地体验,客观上能够推动高校课堂教学改革,探索更为科学合理、契合学生兴趣点的教学路径与方法,进一步完善思政教育内容体系,构建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最后,融入式的学习体验能够营造良好的红色文化育人环境和氛围,助推高校育人质量的提升。在红色资源形成教育资源并转化为优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基础上,通过课外学习、实地走访参观强化对红色精神、理想信念的亲身体验,能够形成正确价值观、树立先进学习榜样、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增强自身“软实力”,高校的育人质量也因此实现提升。
(三)锻造道德品格,突出价值引领
一方面,红色资源所承载的道德内容、伦理观念和价值取向,影响着大学生道德品格的塑造。将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文化育人体系,这些资源就承担起了道德教化的功能。学生在课程学习、实践体验的过程中能够逐渐实现情感的熏陶与转变,进而产生价值认同、行为效仿等一系列变化,也就意味着学生自身道德品质的有效锻造。另一方面,红色资源的引入能够切实发挥其价值引领功能。第一,用好红色资源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手段。红色资源包含大量的历史素材、先进事迹和文艺作品,其精神内涵、价值指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度契合的,借助这些资源能够有效实现对学生价值观的教育引领。第二,大学生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了解共产党人的光辉历程以及初心和使命,明确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从而践行红色精神、传播发扬优秀传统,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对于重庆的改革开放和高质量发展,唱好“双城记”、建好“经济圈”,乃至决胜全面小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具有深远意义。
三、重庆市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文化育人的实现路径
(一)深度挖掘重庆市红色资源
首先,要加强对重庆市红色资源的挖掘与研究。重庆市高校与当地政府和社会有关部门要积极构建市内红色资源开发机制,最大程度发挥红色资源的教育价值,在推动地区文化发展和高校教育资源开发方面实现协同联动的工作局面。细致开展重庆市红色资源研究工作,深入挖掘重庆市红色基因内涵,将研究成果转化为重庆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素材,深化在渝大学生对重庆市红色资源、红色文化和红色精神的系统认识。同时要积极创建红色资源学习与交流共享平台。高校可联合有关部门设立红色文化学院、红色文化研究中心等科研教学机构,组织专门力量开展理论知识培训、红色文化学习与研究,从而有效赓续红色基因,传承红色传统。
(二)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提升重庆市红色资源的文化育人功能
文化育人作为一项长期的教育活动,对人的影响是隐形的、间接的、渗透式的。文化育人就是要让学生在特定的校园文化氛围中,通过耳濡目染的影响实现对事物在情感上的共鸣,达成价值认同。重庆市高校扎根巴渝大地,本身也承担着传播巴渝文化、弘扬重庆红色精神的功能。因此,打造具有重庆特色的红色校园文化也是高校发展的应有之义。一是要强化红色物质文化基础,将重庆具有代表性的红岩元素、渣滓洞元素、革命烈士雕塑等融入到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中,将革命文物、红色标语融入校史馆、图书馆、教学楼等地,让静态的校园建筑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感受红色文化、接受红色洗礼,在浸润式的文化环境熏陶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从而实现文化育人的功能。
四、结语
重庆市红色资源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庆地域特色文化的一张靓丽名片,其鲜明的主题、丰富的内容和突出的价值对于重庆高校文化育人具有重大意义。将重庆市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文化育人体系,能够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也有助于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引导在渝大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坚定理想信念、健全人格品德,培养具备家国情怀、求实笃行、勤劳勇敢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我们要努力开创重庆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文化育人体系的新局面,将红色资源所蕴含的巨大价值转化为育人优势,实现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發展。
参考文献:
[1] 常胜.红色文化资源效用:现实考察与理性审视[J].广西社会科学,2018(10):195-197.
[2] 李霞. 论红色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D].长沙:中南大学,2013.
[3] 孙秀玲.新疆红色资源在高校文化育人中的价值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9(04):56-62,2.
作者简介:
陈昱宁(1994-),男,陕西汉中人,助教,硕士,从事比较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2019年重庆交通大学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项目“重庆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的价值与路径研究”(DJSZ201917)
(重庆交通大学 重庆 40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