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吹端午

2020-03-11万华伟

安徽文学 2020年2期
关键词:粽叶艾叶艾草

万华伟

风从故乡来,带着熟悉的艾草气息,裹着粽叶的清香。站在城市的这头,我敏感的神经随风摇曳,仿佛见它掠过树林,淌过塘坝,一个唿哨,又从塘湾那丛石菖蒲的叶尖飘向另一边的艾蒿,各种植物的气息杂糅在一起,又一齐弥散开去,漫过了那青青箬叶。

这南来的风,贯古穿今,走街串巷,捎来的又何止一湖月光、半亩方塘?它连缀着故乡和我,还有梦中的乡音,流淌的端午。

我的故乡,曲溪浅渚,在阳光下走一走,到处都是水的波光。似乎伸手一抓,就能抓出一把水汽。水一多,土地更加肥沃。各种植物因水的浸润,也格外旺盛。纵目一望,深深浅浅的绿,让你舍不得挪开眼睛。屋前屋后的艾蒿,小蓬草,水边的石菖蒲,还有芦苇,一根根伸向空中,朝着一个日子生长。

世间万物皆由风气所化,南风一吹,端午就近了。《孔子家语·辩乐》上说:“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端午最先进入状态的,是太阳。太阳崭新的面孔从河面上拱了出来,并借着南风之力,一点一点地上升。而后是一幅“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的景象,偌大的江汉平原更显开阔生动。南风徐来,穿枝拂叶,高的艾草,低的菖蒲,还有屋后的粽叶,门前的小雏菊……层层浸染之后,空气也变得密密匝匝起来,氤氲开来,猛吸一口,那叫一个舒坦。

故乡的端午,总和艾草连在一起。

风把艾草味儿,从春弥漫到夏。艾草生命力旺盛,田间地头,房前屋后,一丛丛,一簇簇,郁郁葱葱地长成一片。细看,艾草的叶子很像一把绒绒的羽扇,在微风里兀自摇曳。若掐一片艾叶,放在鼻尖,馥郁的芬芳,一下子钻进肺腑,人变得格外安静,连空气都一点点变了颜色,有一种清朗的明净。

夏至来临,百毒之虫、湿气浊气开始横行。但有了艾,大家的心就安了。“端阳佳节,蒲艾簪门,虎符系臂。”它是家乡的传统习俗。菖蒲和艾草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兄弟,“手持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它们守在门旁,一个带有浓郁的香味,一个是青绿的宝剑,有它们驻守门楣,大鬼小鬼都会退避三舍。所以,家家户户的门前会插上艾草和菖蒲,辟邪驱瘴。每临近端午,奶奶会早早起床,趁太阳还没出来前去割艾草。新鲜的艾草挂着露珠,散发出浓郁的清香,堆在院子里。奶奶教我用绳子一捆一捆地绑好,挂在门的两边,每个房间的门上都挂,连厨房也不例外。剩些的艾草会晾干收起。整个村里浸淫着艾草的清香,并随着暖暖的南风悠悠飘散。一捆捆艾草立于家家户户的门楣或门脚,也有人把当天采来的艾草编结为绳,放在柴垛上晾晒。

端午近了,梅雨季节也随即到来。雨季易生霉,正是捂豆豉的季节。奶奶煮熟黄豆,准备做豆豉了。奶奶把割回来的艾草,在木屉上铺开一层,再在上面铺一层厚厚的黄豆,之后再盖上一层艾草。煮熟了的黄豆像躺在舒服的温床上,开始抽出丝丝缕缕的霉菌,把艾草顶得高高的。失了水分的艾草散发出一种异香,这香味会渗透融进豆子里去。奶奶笑眯眯察看后说:“艾草这东西,透气性好,霉东西时不会变得黏乎乎的。”奶奶用“一物降一物”的自然之法,集天地之灵气,把豆豉做得喷香喷香。

茶余饭后,小院门前,每天晚上都有来听戏文的。乡亲们劳累了一天,切个瓜,喝杯茶,听听戏文解解乏。蚊子“嗡嗡嘤嘤”来凑热闹,人们不堪其扰,嘴里嘟囔着,左一巴掌右一巴掌,黑暗中“啪啪”声此起彼伏。奶奶坐不住了,起身去屋檐下,抱来一捆艾草,在上风处点燃,冒着香味的烟雾就袅袅腾腾飘过来了,一会儿工夫,拍巴掌的声音就停住了。

“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艾叶在门楣上收了水分,敛了绿气,一日日淡白,叶子软如绢布,奶奶会把叶子摘下来,单独用一个干净袋子收好。艾秆折成小段,用稻草捆成一小把。每逢阴雨天,奶奶的风湿必发,腿就疼得走不动。这时候,艾就派上了大用场。奶奶把艾叶塞进竹筒里,像爷爷对付旱烟管似的,塞得紧紧实实的,然后点燃,一缕细小的烟缓缓上升。奶奶将腿平搁在椅背上,拿艾烟在腿下熏。屋里弥漫着艾香,奶奶半闭着眼,说这艾一熏,骨头缝里的虫子就吓跑了。那艾火沿着穴位游走,穿透肌肤深入每一道经络,消融那些痛点与病灶里的血滞淤堵,唤醒全身的能量,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它以修行的耐性抵达,水滴石穿,才有修复完整的那一天。奶奶是深谙其中之道,才能活得如此从容。

识艾之苦,是高中时住校时感染上了疥疮。我痒得双手都不够挠,皮肤溃烂,难受极了。买了硫磺皂洗,抹了疥疮膏,痒还是止不住,恨不得把身上这层皮扒了。上课完全听不进去了,一味地挠痒痒,同学们见了我像见瘟神似的,都躲着我。我不得已请假回家。奶奶一见我消瘦得脱了形,皮肉溃烂,心疼得不行。她连忙去屋里取了艾草来,熬了一大锅水,等水煮成深褐色,倒在木盆里,让我泡在里面,一个劲地给我搓洗,还用艾水煮了几个鸡蛋,让我吃下蛋,喝下水。艾叶虽香,但艾水并不好喝,浓且苦。几天下来,那痒痒劲就神奇地消了。风之于端午,艾之于人,就此植入脑海,留在记忆里。成年之后的端午节,艾草仍是不可或缺的存在。临近端午节,菜市场里总有人在卖艾草,我会随手买一把捎回家,仿佛捎回了悠远清新的童年。

有一年端午,我在江苏出差。走在古旧的巷子里,各色的小吃琳瑯满目,一笼青绿的食物引起了我的注意。它色如碧玉,圆润小巧,仿佛店家栽了一块草坪,揉巴揉巴做成了团子,要把这翠绿的春夏,吃进肚子才安心。我以为它是用浸了某种染料而成的,忍不住买了一个绿团子品尝起来,软软糯糯的,筋道香甜,唇齿间逸有艾香。我诧异了,这难道是艾草做的?

和善的店家看出了我的疑惑,说这是当地的艾草青团,很有名的小吃哦。取艾草的嫩叶,切碎,蒸烂,挤汁,将艾汁糅进糯米粉里,做坯,包馅,青团就做好了。清明节前后食用,正好用来养肝气,能祛寒湿。想起自己喝苦艾汁的情景,良药虽苦,但换种方式就不一样了。江南的父老把艾草真是运用到了极致,不光熏艾烟、洗艾澡、悬艾叶,还饮艾酒、食艾糕……每一样都沿袭着古旧的遗风,隐藏着生活的大智慧。

如今,再没有人给我收艾叶了。每年的端午,我都会买一把回家,挂在门上,算是一种念想。顺着艾草的清香,思绪就漫溯回旧时光:晴空之下,软软的河滩上一片葱茏。奶奶手把手叫我认灰灰菜、狗麻蒿、打碗草、牛舌头……那些植物在奶奶的眼里,如村里的二狗、牛娃般,它们都有一个可爱的名字。奶奶麻利地割倒艾草,用野草打个绺子,捆好,我背着,她握着镰刀跟在我身后。我放慢了脚步,回头瞥见她步履蹒跚,满头的银发在风中飘舞,像极了枯萎的艾草。艾草黄了有再青的时候,而奶奶不能。千阳灿烂,我只能循着风的踪迹,追寻她为我们倾尽了一生的爱。

风是善解人意的,阳光也是。

阳光把奶奶佝偻的身子勾勒成一个剪影,投在篱笆旁的栀子花和石榴花上,温柔极了。院子里榴花如炽,栀子胜雪,几只嫩黄的小鸡跑来跑去。端午到了,奶奶又要忙碌起来了。糯米要提前淘洗干净,然后泡上几个时辰。趁此间隙,奶奶赶快清洗粽叶,又宽又亮的叶子,绿莹莹的,青葱逼人。一直忙到糯米泡好沥干,她才直起腰,拽着筲箕边走边喊,快来包粽子哟!听到喊声,我们连忙搬来几把木椅,一股脑儿摆好,排在院子中间,对着院门。此刻,风摇动一朵花撞到另一朵花,阳光轻挪它的脚,与我们撞了一个满怀。木椅长长的斜影和花影交织,浓淡相宜,错落有致。筲箕里盛的糯米泡得胖胖的,在阳光下晶莹剔透。我们围坐在奶奶身边,看她用拇指与食指从一叠洗刷得干干净净的粽叶中抽出绿油油的一片,然后轻轻一旋一转,便卷成了喇叭状,抓些糯米放进去,再用手指压了压,收口,紧扎,一气呵成,一个漂亮的粽子誕生了。绑粽的棕线儿系在椅子的横档上,撕成了一个个细条儿,像一根根胡须。奶奶每包一个,就扯下一根,环环相连,丝丝入扣。这娴熟的艺术,无论我看过多少遍,仍然学不会。奶奶的巧手,随着飘香的粽子,齐齐留在了小院光影静谧的午后。

端午食粽,是家乡的传统习俗。关于食粽的传说,林林总总,各本其源。在江汉平原,食粽之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身为楚子,我深以为然。行走在故乡青石板上,仿佛回到了悠远的古代,时光轻慢,我着一袭青衫,行走在诗人行吟过的江畔……“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三闾大夫”,正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汨罗那畔行。这个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诗人,抱着以死明志的决绝,身系巨石,消失在汨罗江。江水滔滔,历史的厚重感注定了这一天的特殊。先民们怕鱼群打扰了先生的清静,故投放大量糯粽,也留一部分自己吃,端午与粽竟然是这样衔接的。

屈子冤魂千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怀念,敬重,悲痛。这样的感受,也只是在成年之后尤深。天真无邪的童年里,能记住的端午,除了挂艾叶菖蒲,吃糯粽鸭蛋的美好回忆,还有江河里龙舟齐发,摇旗呐喊的壮阔场面。小小的心,早已被这撼人心魄的赛事占满。那个悲戚满怀哀民生之多艰的身影,只在懂事之后日渐清晰。

风过有声,静立在城里的斗室,我总想抓住岁月的吉光片羽,鸿爪雪泥。我挽留过每一缕南来的风,每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看它们曲曲折折地铺在通往老家的院门前。

榴花依旧,栀子依旧,簸箕和木椅依旧。奶奶早早准备好糯米,专等我来包粽子。奶奶慈祥地看着我,手把手地教我,絮絮说粽叶儿要卷好,手要抓牢,粽条儿勒紧,米粒要如何如何……可不知怎地,我学了好久,老是掌握不了要领。奶奶轻笑一声,让我去喊左邻右舍的姑姑婶婶们来。院子里顿时就热闹起来,莺莺燕燕的巧笑此起彼伏。同时,我还惊奇地发现,家乡的女子少有不会包粽子的。她们灵巧的双手上下翻飞,看得人眼花缭乱,转眼间,一只粽子就包好了。这种本领,是楚地的百姓们代代相传的吧。

我很喜欢这样的时刻,人间的烟火气让端午变得温暖而充满期待。

奶奶不仅自己包,还教别人包,并把包好的粽子送给家境困难的左邻右舍。浓浓的乡情溢满小院,热情的凌霄花咧着嘴爬满瓜藤。

一九八二年,旱灾席卷了家乡,远远近近的田地荒得厉害,第二年村子里吃饭都成了问题。对地里刨食的农民来说,这真是一段难熬的日子。我们家因是吃商品粮,得以勉强度过。那年端午前夕,奶奶给了我粮票,要我和弟弟去粮库买五十斤糯米。我问买这么多米干啥?她说包粽子,快去,快去。日落时分,一切准备就绪,又差我去喊隔壁的阿姨们来包粽子。

那晚,三个媳妇拖儿带女穿过夜色,逶迤而来。扑闪扑闪的煤油灯下,奶奶一边说笑,一边手把手地给她们做示范,那动作、那劲儿,比我们学校的老师还认真。那一刻,我不知她哪来这么好的耐心,好像包粽子是件十分愉快的事情,又好像天生是女人们生命里不可或缺的大事,以至于那些阿姨也眼睛一眨不眨,目光随着奶奶的手进入了某种不可知的场。那种场里,有喜悦、有希望、有憧憬以及对楚地某个先人的怀念,甚至还有一抹淡淡的惆怅。

不一会,粽子包好了。奶奶给每人都送上二十个粽子。另外,奶奶还专门用两只木桶装了粽子,送给不远处的彭奶奶。

彭奶奶八十多岁了,家里人口多,总是吃了上顿愁下顿。那年,彭奶奶为找吃的,天天都要到七八里开外的菜市场去捡菜叶来充饥,饿得没个人形。那样子,谁见了不心酸呢?尤其那晚我跟在奶奶身后见了她家破破烂烂的情形,心酸得要命。他们一家大小吃着我奶奶送来的粽子,说不出有几多欢喜。想不到的是,奶奶读书不多,竟慈悲之心日盛,也许就是上苍说的受难与爱吧。

送完粽子,已是深夜了,我们几兄弟吵着嚷着要吃粽子。奶奶支上家中最大的锅,倒上清水,烧起柴根树桩。我们坐在暖和的锅台旁,听着叽咕的水声,闻着越来越浓烈的粽叶清香,听奶奶絮絮叨叨地讲故事。粽子煮好后,浸上凉水,解开粽丝,把绿幽幽的粽叶一层层剥开,好像在一层层地揭开一个诱人的谜底。剥掉粽叶的粽子有白玉般的光泽,一粒粒熟透的糯米白得透明,紧紧地团成一个可爱的三角锥体,透着一股粽叶的清香,再蘸上糖,入口润滑甘甜,柔软黏稠。我们兄弟几个围坐在奶奶身边,在清凉的夜里吃着粽子,听奶奶讲故事。那晚,我吃到了有生以来最可口的美食。那种香甜不可名状,似乎每咬一口,我的舌苔贮藏了一分记忆;每吞咽一下,脑子的屏幕上闪现出热气腾腾的情景。想必我们此刻的心里,一定充满某种奇妙的快乐。这快乐,仿佛在空气里一寸一寸地移动,传递给了风、阳光和四野,我似乎看见了快乐行走的轨迹。

后来,我才知道端午节有布施粽一说,意即在时令节气时,将包好的粽子布施给穷人。奶奶信佛,一直身体力行地教导我们要做善人、做善事。几十年后,彭奶奶的几个孙子先后发迹,在武汉等地经商,赚钱不少。有一年,在出差的路上,我碰到了彭家的三华。三华大我两岁,小时候营养不良,面黄肌瘦,像一根黄豆芽,可现在的三华大不一样了,肥头大耳,面泛红光。他乡遇故人,我激动地拍了拍他的肩,说:“三华,还认识我吗?”三华把我的手从他肩上拿下,说:“拍我肩干什么,你不就是万家的老大吗?”说完,转身就走了……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彭家的人怎么没有一点人情味?我愤愤不平,把这事告诉了奶奶,后悔当年给彭家送粽子。奶奶却笑了:“你帮助过的人们现在过得很好,这就是让人高兴的事,善良何必求回报,人哪,别把好的东西泄漏了,别跟包粽子漏米似的……”

奶奶的话,像阳光,也像风。

责任编辑(见习)   陈少侠

猜你喜欢

粽叶艾叶艾草
端午粽叶香
情浓端午,粽叶飘香
粽叶飘香过端午
端午佳节话艾叶
艾草
艾草青青
艾草飘香的村庄
摘粽叶·剪粽叶
HPLC法同时测定艾叶中7种成分
艾叶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