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化教学视阈下“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教学探究
2020-03-11杨红运郑海呐
杨红运,郑海呐
(1.天津外国语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204;2.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影响力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北京 100089)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5月4日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完全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是完全正确的”[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主干课程,承担着“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职责,该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领会和理解“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如何讲好“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针对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出了“八个相统一”,特别强调思政课教师要学会讲故事、讲好故事,这些重要论述无疑为我们破解本专题教学的难点提供了一把钥匙。为此,本文先尝试对本专题教学中“重认知,轻情感”等现状进行反思,进而探究故事化教学推动本专题教学内容的可行性,促使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相统一的内在机理。
一、故事化教学:对以往本专题教学“重认知,轻情感”的回应
由于“纲要”教学中的“四个选择”并不是以显性文字而是以隐性线索来体现的,目前许多高校教师对此教学目标的实现进行了各种探索。就“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专题教学而论,许多教师主要有三种讲法:一种是从宏观上讲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政治危机和文化危机的性质和后果,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中国救亡图存的重要性,讲授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及其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一种是从中观上将本专题放到“四个选择”的统一体中来讲,通过讲授“四个选择”的内在联系来帮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一种是在微观上以史实叙述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内外环境(如工人阶级的壮大、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和十月革命等),并分析先进知识分子在对各种“主义”研究、比较与鉴别之后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过程[2-3]。
上述三种讲法对于我们引导学生来理解本专题的教学目标具有启发意义,当然,它们也存在着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这可能会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困惑,例如“五四”时期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是否就意味着中国人民也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正如有论者所言:“要看到‘每个选择’都是逐步推进的,都经历了从少数先进人士的选择转变为绝大多数人的普遍选择的长期过程;这个过程伴随着人民对‘每个选择’的认识由肤浅向深刻的转化。”[4]更为重要的是,上述讲法更多地停留在理论阐释的认知层面,较少关注大学生内在需求的情感层面,即“我”的成长与本专题教学有何联系?容易造成实际教学中“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的尴尬局面。其一,绝大多数学生在初中和高中已经学过“中国近现代史”或相关政治课教材,对于本专题所涉及的历史事件或论点已经“耳熟”或“眼熟”,自然求知欲不够。并且,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学生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其认知能力比前人有所提高,这是“纲要”教学面临的新挑战,我们唯有以丰富的史料和多维的讲授视角来支撑,才能增强学生认知的“新鲜度”。其二,“纲要”教学不能仅局限在认知目标上,还应该推动情感目标的达成,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5]。唯有如此,学生才可能将理论内化于心。从“纲要”的教学目标来讲,我们学习历史不是为了简单获取历史知识,而是要立足现实,“追问历史是为了关照现实,以历史为经,以现实为纬。‘现实’是当下在场的,‘过去’只有透过现在的视界才能获得‘历史性的存在’之资格”[6]。从学生方面来讲,当代大学生成长的物质环境优越了,但他们与外界直面交流的机会少,社会经验缺乏,又受过度的功利主义的影响,个人身上存在着诸多精神困惑,他们渴望从教学中找寻青春的答案。因此,我们的专题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回应学生成长的种种困惑,避免学生成为以自我为中心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那么,如何推动本专题教学目标上“知”与“情”的统一呢?故事化教学引入“纲要”教学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所谓的“故事化教学”,即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将理论、知识、情感和价值观呈现出来,以引导学生通过故事来理解理论形成的历史逻辑与重要意义。就本专题教学而言,故事化教学是一种深受大学生喜爱的、“润物细无声”式的教学方式。从学生角度来讲,他们都有喜欢听人讲故事的心理需求。自从有了人类,故事就一直伴随着人们,它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讲故事和听故事是人类确认自我的必然方式,每个人既是各种“故事”的讲述者,又是倾听者。正如毛姆所言:“听故事的愿望在人类身上,同财产观念一样是根深蒂固的。自有历史以来,人们就聚集在篝火旁或市井处听讲故事。”[7]从“纲要”课教学来说,波澜壮阔、动人心魄的中国近现代史本身就是一部精彩的“小说”,其“情节”紧张和曲折,具有故事性。“那些真实的历史事件就充满了撼人心魄的力量,那种‘壮怀激烈、舍生取义、扭转乾坤、凤凰涅槃’的历史活动中所充满的令人荡气回肠的美,常会让审视这段历史的人感慨不已。”[8]即以本专题而言,它既有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等伟人信仰和坚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生故事,也有五四运动、十月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等引起时代变动的宏大故事;既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中国重塑大国地位的国家故事,也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人民获得尊严与价值的群众故事。无数个类似的故事,构成了一幅幅中国近现代史的图景。
二、“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教学需要讲好的“四个故事”
以往许多教师在讲授本专题时,一般会从“时代背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对救亡图存道路的新探索和新思考等)、“历史发展逻辑”(解决中国问题需要的新视角、新觉悟和新局面)和“内在契机”(中国革命产生的新诉求和文化危机引起的新审视)来进行阐释,这种讲授逻辑是比较全面和严谨的。结合上文我们讨论的故事化教学和学生的成长需求,如何将本专题学术性较强的理论观点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呢?笔者认为,本专题涉及的核心问题就是“选择”,即谁来选择(从少数先进知识分子到普通大众)?如何选择(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什么要选择(适应了国家与人民的双重诉求)?正是基于这些考虑,我们在专题教学中应当讲好以下四个故事。
(一)讲好先进知识分子在比较和鉴别中选择马克思主义的人生故事
以往“纲要”课教学更多关注宏观的革命叙事或政治叙事,较少关注鲜活的历史细节的呈现,这使得我们的教学容易沦为干巴巴的说教。必须指出,历史归根到底是人的历史,这里的“人”应该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情感的个体。只有讲述鲜活的人物故事,才能让学生看到历史人物穿越时空的人格魅力,故我们应当深入挖掘最能体现时代特征的弄潮儿的细节,以人物来讲述故事,以故事来反思时代。“通过对于这些人物的挖掘、描摹,使学生既能感知时代的变迁,不离历史主线,又可体贴前人的所思所想、喜怒哀乐、人生际遇,激扬历史精神,深化生命意识,体验历史长河中的人生意义与奋斗,认识到个人奋斗与历史发展条件和客观社会条件的关系。”[9]
以本专题而言,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先导入马克思本人的人生选择。他出身于富裕的中产阶级,姨妈和姨夫创办了著名的菲利普公司,他23岁就获得博士学位,25岁娶了一位男爵小姐。马克思本来可以选择一条足以让自己荣华富贵的人生道路,但却放弃这一切,忍受着一贫如洗、儿女夭殇的艰难生活,他用自己的学说沟通了数亿人的心灵,选择了为人类的解放事业而奋斗的伟大人生。接着我们可以讲“五四”时期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如何面对各种“主义”作出正确选择的故事,讲述他们选择马克思主义的艰辛历程。例如作为“在中国大地上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的第一人”的李大钊,在选择马克思主义前,他曾在追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上经历了许多曲折,他的某些政治见解甚至看起来不怎么“先进”,其转向马克思主义经历了自我否定、吐故纳新的过程。辛亥革命期间,他曾深受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影响,也参加过宣传无政府主义的中国社会党。和同时代很多人一样,年轻的李大钊一度为袁世凯的伪善面目所欺骗,甚至认为袁世凯可谓中国的拿破仑或华盛顿,相反,他对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颇有微词。在日本留学期间,李大钊听说袁世凯企图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后,这才看穿了袁的真面目,便加入反袁斗争当中。同时,他也接触到了社会主义思想,成为一名真正的民主主义者。回国后,他的主张更倾向于进步党而非国民党,一度对北洋政府抱有幻想,他曾撰文支持联邦制,并不顾孙中山等人的反对,支持段祺瑞政府对德宣战,直到段祺瑞政府假民主面目的败露[10]。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深重危机,北洋政府的反动统治,使得中国战乱频仍、政局动荡,“城头变幻大王旗”,让李大钊认识到“资本主义救中国”的方案陷入了死胡同。同时,俄国十月革命的到来以及苏俄的和平外交政策,让李大钊看到了旧时代的逝去和新时代的到来,通过研究俄国十月革命,他逐渐形成了“根本解决”的社会主义革命思想。同样,在讲青年毛泽东追寻马克思主义的心路历程时,我们不仅可以讲他曾受到自由主义、民主改良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等多种思想的影响,也可以补充他曾和早年好友萧瑜一起从结伴行乞、旅行、调查再到因信仰不同而痛苦地分道扬镳的感人故事。我们可以讲陈独秀、李大钊等早期共产主义者放弃了优厚的待遇却选择了一条随时可能付出生命代价的革命之路的故事,因为他们认定了救国救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人间正道”,故他们“虽千万人,吾往矣”。我们还可以讲参加中共一大13个代表的人生沉浮的故事,分析革命形势犹如大浪淘沙,唯有坚定信仰者才能站在时代的前沿。如此,我们让学生感受到有血有肉的伟人在面对重大选择时内心的矛盾和痛苦。通过类似的讲述,学生会理解“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历史内涵,也会从时代变动中思考伟人们如何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民族命运联系起来进行人生选择的智慧,从而也会对自己如何走出青春的困惑有所启发。
(二)讲好普通大众通过认同中国共产党进而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心理故事
中国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经历了从少数到大众的历史过程。20世纪早期先进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比较容易理解,而对于占中国绝大多数的农民群体来说,他们更多的是通过先进的中国共产党人进而选择了马克思主义。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乡村,农民往往在饥饿线上苦苦挣扎,他们目不识丁、与世隔绝,对于外部世界的变化和外来词汇缺乏了解。在土地革命时期,有的农民就把“苏维埃”误认为“苏兆征主席的儿子”。例如抗战爆发后,八路军进入一些偏僻乡村动员农民时,他们发现有些地方还挂着清朝的旗帜,甚至北平附近山区的村民还穿着明朝的服装来欢迎自己,他们根本不知道清朝已经灭亡近20年,明朝已经灭亡近300年了[11]。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人发挥革命的“普罗米修斯”的角色,很难想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众的心理会呈现出星火燎原之势。基于这些考虑,我们本专题教学就必须讲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故事,尤其得讲好人民大众通过认同先进的中国共产党进而选择马克思主义的故事。
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国共产党通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和策略来让人民听得到、听得懂和听得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建立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机构,培养了一大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人才队伍,借助报刊、广播、壁画、口号和黑板报等多种媒体,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的中国表达(例如毛泽东著作中的“枪杆子里出政权”、“实事求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糖衣炮弹”、“纸老虎”、“放下包袱,开动机器”、“两条腿走路”和“三大法宝”等话语)[12]。当然,我们必须得明白“行动是最好的宣传”的道理。除了宣传形式和宣传话语很重要外,分散在广袤大地上心系大众、胸怀天下的中国共产党人,他们本身就是一面镜子,他们的信仰和选择本身就是广大群众的风向标。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人最有远见、最富有牺牲精神和最能虚心体贴民情的优良品质,他们深入广大农户家嘘寒问暖,帮助农民赢得土地,为其挑水、耕种、劈柴,提供识字教育,为其伸张正义和调解邻里纠纷,积极推动乡村男女平等和婚姻自由。中国共产党干部又非常清廉,吃的和穿的甚至比老百姓还差,老百姓称共产党领导的政权为“我们的政府”,曾访问延安的西方记者看到了“只见公仆不见官”的现象。我们也可以补充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上所讲的一个故事:红军路过湖南汝城县沙洲村时,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家时,她们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激动地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13]又如抗战时期,日军“扫荡”冀中时,抗日根据地只能吃黑豆、树叶和野菜。八路军摘一棵树的叶子吃时,必然要留下另一棵树的叶子给老百姓吃。诸如此类故事的讲述会让学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中国共产党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使得马克思主义贴近人民大众的实际,人民对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队伍产生了好感,自然也就能从自身角度去支持、认可马克思主义理论。
(三)讲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近代以来中国从世界边缘走近中央的国家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14]这很好地说明了历史与现实的关联。“纲要”课教学应当关照现实,只有我们的讲授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建立联系,学生才能从“陌生”的历史中找到“现场感”,对此,“纲要”教学不能自娱自乐、自我封闭,教师引导学生以全球的视角、世界的眼光来审视中国近现代史,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有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15]。例如中国现在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中国的“新四大发明”备受世人关注,美国《时代》周刊封面用中英双语所写的“中国赢了”……这些都直击了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事实。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就可以引导学生追问中国为何能摆脱任人宰割、丧权辱国的悲惨命运,中国靠什么理论使得自己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因此,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就成为本专题教学的一个讲授视角。
不同于西方现代化依靠“内发”的力量,中国的现代化则是源于“外发的压力”。鸦片战争后,中国在西方帝国主义的武力冲击下被迫踏入近代门槛,近代以来先进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目标就是如何救亡图存和重塑中国的大国地位,他们意识到必须从世界范围来寻求突破,其探索国家和民族出路的基本思维方式就是“向西方学习”。大致来看,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器物—制度—思想的心路历程。从林则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洋务派主张的“中体西用”,知识分子尚未意识到学习西方制度和思想文化的重要性;待到甲午战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意识到必须得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尽管他们并无意动摇清廷的统治,但他们倡导的温和改良还是被最高统治者给扼杀了。这种情况下,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派意识到必须用暴力才能为中国的现代化扫清障碍。等到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北洋军阀夺取后,仁人志士才明白不对国民思想进行改造,民主制度就会是无根之源,这就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随着十月革命的到来,对资产阶级共和国大失所望的先进知识分子选择了以革命手段改造中国进而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他们也看到了唯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才能越过比西方列强更高的社会形态,才能重塑中国的大国地位。在历史大潮中,“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一个勇担民族复兴历史大任、一个必将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人间奇迹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16]。1948年,曾经主张“第三条道路”的民主党派人士选择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运动创造了人间奇迹,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性,“中国也实现了从落伍者、失败者,到后来者、追赶者、赶超者,再到成功者、贡献者的角色转变”[17]。我们只有讲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故事,讲清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结合的合理性,才有助于学生理解“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教学目标。
(四)讲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中国人民获得尊严和幸福的群众故事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样化的深入发展,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地球村”的意识无形中弱化大学生的民族国家意识。又因当前大学生渴望追求自主、自立和自强的独立人格,故容易受西方标榜“普世价值”的迷惑。一些学生甚至产生了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无用论”等错误思想,片面地、主观地理解西方所谓的“自由、平等、民主、人权”等价值观念[18]。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的相统一,要传导主流意识形态,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19]。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满足学生成长需求和期待”,“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20]。因此,本专题“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要求我们理直气壮地讲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中国人民获得尊严和幸福的群众故事,以历史事实阐释好“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的道理,以积极态度回应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困惑,使得西方“普世价值”思潮在我国大学生思想上无立足之地。
就本专题教学而言,我们可以结合“纲要”课教材从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人的尊严的探索之路谈起,以引导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共产党何以改变了实现中国人民尊严的主题与路径。在中国古代,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体地位,地主官僚和绅士掌握着知识,拥有着绝对的权力。而广大农民拥有的土地有限,又缺乏支撑读书晋升的财力,故他们长期以来处于政治权力的边缘,根本谈不上尊严或自我价值。近代以来,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仁人志士都在寻求国家富强和民族尊严。然而,他们解决中国问题的路径基本上都是精英主义路线,没有真正地像马克思主义者那样去唤醒广大民众。正如“纲要”教材中所说,洋务派认为农民起义是“心腹之患”,维新派提醒皇帝只有变法才能防止人民起来造反,资产阶级革命派指责农民“行为越轨”,甚至派兵加以镇压。
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先进知识分子积极践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理论,中国共产党人还将广大人民的尊严诉求作为党的最低纲领,领导人民群众进行了长达29年的奋斗。他们纷纷穿着劳苦大众的服装,学习他们的语言,从事他们的劳动,实践着“向农村去”“到民间去”的口号,逐渐与工农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因为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人类解放的理论,“以科学的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21]。例如北大学生张国焘等人在长辛店组织工人运动时,工人拿出他们最好的食物——馒头来招待他们,张见到馒头上有苍蝇乱飞,并不新鲜,但仍和工人一样,满不在乎地张口大嚼,这让工人们对他有了亲切感[22]。又有毛泽东、李立三在安源组织工人罢工时喊出的口号就是“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这种唤起劳苦大众尊严意识的口号震撼了中国。1927—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推翻了长期以来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亿万群众获得了土地,他们自此拥有了“站到台上说话”的权利,政府也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遥远的和令他们感到恐惧的东西。相反,国民党官员就缺乏这种群众情感,人民只能感觉到其带来的惊恐和榨取。据笔者看到的一些资料显示,国民党官员下乡巡视往往是官老爷的派头,他们有马队和洋车相伴,还有荷枪实弹的士兵保护,衣衫褴褛的老百姓认为他们是“魔鬼”[23]。回到本专题教学中,一部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史,也就是人民认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尊严观和群众观的历史,从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到邓小平的“三个有利于”,再到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我是人民的勤务员”,这足以说明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非任何个人和团体的好恶,而是广大人民群众理性认知的必然结果。
如上所述,故事化教学融入“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专题教学,可谓提高“纲要”教学亲和力和实效性的有益尝试。笔者在“纲要”课教学中运用的故事化教学方式,就赢得了不少学生的好评,学生课下表示“很喜欢你在课上讲的历史故事”“挺喜欢你讲课的方法”和“因为你,近代史都不这么枯燥了”等,此无疑肯定了我们努力的方向是可行的。当然,故事化融入高校“纲要”课教学,并非为讲故事而讲故事,更不能一味为了课堂热闹,而应坚持“理论为体,故事为用”的原则,必须要围绕具体问题和现实问题进行阐发。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要求教师需要充分的理论知识来选择合适的故事,也需要教师具备把理论转化为故事、并通过故事培养学生预期价值选择的能力(包括课堂设置悬疑、组织学生讲故事以及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图像叙事和课后反馈等)。通过故事化融入“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专题教学的研究,笔者希望可以为“纲要”课教学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从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的转化提供一些有益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