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早年的东安市场
2020-03-11张刃
◆文/张刃
王府井是北京最繁华的商业区,不仅北京人爱逛,外地人、外国人来北京,王府井也是必去的“打卡地”。王府井有两个闻名的大商场,一个是百货大楼,另一个就是东安市场。但若论历史,东安市场比百货大楼“年长”半个多世纪,而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比百货大楼更具北京这座古老的文化城特色——不仅聚集了古玩文物、特种工艺品、旧书、蜜饯四大行业,而且还有戏院、饭馆、茶社等五行八作,这些都是1956年才建成的王府井百货大楼所没有的。
不过,现如今60岁以下的北京人,都没有见识过老东安市场的模样。
当年曾是练兵场
老北京人说,没有当初东安市场的兴起,就没有王府井后来的繁华。此话不假。因为上世纪初,王府井一带还只是废弃的满清八旗练兵场,虽然占地30亩,却只有一条土路,行人稀少,颇为荒僻。
1903年,清廷光绪皇帝要推行“新政”,举措之一就是在北京城里修马路,而且从皇宫周边做起。于是赶走了东华门外御道旁摆摊设点的各路小贩,把他们集中到东城王府井那片空场上去营业。摊贩们在那里摆起了小摊,盖了小房,售卖的不过是些普通商品、民间吃食。后来,一些卖艺的、唱小戏的艺人也到场内做生意,场面逐渐热闹起来。当时,这个市场与南城的天桥差不多,低档且杂乱,顾客多是普通百姓。宣统元年有一首竹枝词写道:新开市场各处宽,买物随心不费难,若论繁华首一指,请君城内赴东安。
辛亥革命爆发,满清政府倒台,连年军阀混战,北京一再“改朝换代”,官僚、政客、军阀、豪绅越来越多地集中到了东城,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此外,王府井南口1900年建成的北京饭店,以及东交民巷、台基厂、东单又聚居了越来越多的洋人,他们的生活水平、消费需求自然非劳苦大众可比。当年,连走街串巷的掏粪工人都说:“北京城顶数东城人粪的油水大。”这些“油水大”的人们逛街购物,需要的就不能是天桥那样低档、杂乱的市场,于是东安市场慢慢地变了,以适应“高消费”的需要。当年挂着“腰牌”进宫卖货的绸缎商,串“朝房”(对满汉官员)、串“宅门”(对富裕人家)、串“使馆”(对“洋大人”)的古玩商开始往东安市场集中,其他商品(包括特种手工艺品、特色食品)也越来越精细、昂贵,场内除了地方的土特产之外,更有越来越多的舶来品。由此,许多摊贩变成了商铺,小生意变成了大买卖,进而在场内盖起了楼房,戏院、球社、茶社、餐厅、舞厅也陆续接踵而至。到1933年,东安市场已经建成以南北向的正街、东街、西街三条长街,和与之交叉的头、二、三道短街为基本格局、场内有场、各具特色的综合市场,全场店铺与摊商总数已近千户,当年的大空场变得寸土寸金,成为北京城最大的商业中心。
东安市场的档次、格局变了,顾客也在变化,除了普通百姓,更有长袍马褂、西装革履的“新贵”,并且引来许多文人墨客——地处沙滩的北京大学距王府井也不过二三里路,这又促使古旧书籍的买卖进场,逐渐形成了东安市场以四大行业为主,百业兴隆的局面。
“各得其所”在东安
既能满足购物需求,又能提供游玩享乐,是早年东安市场的最大特色,而且门类繁多,雅俗共赏,三教九流、各色人等都能够在市场里找到自己的乐趣,因而每天都吸引了大量的顾客。
东安市场集北京传统风味食品和各地美馔佳肴之大成,从小吃到大餐,高中低档俱全,中餐馆有京、鲁、川、粤各路菜系,西餐馆有英、法、俄、日不同品味,可以满足各阶层的消费需求。由于每家饭馆各具独到之处,因而各有名流常客,齐白石、郭沫若等留有题匾、题辞,鲁迅日记也有在此雅集的记录。
如果说,东安市场在饮食方面讲究的是传统,那么,在衣着用品上追求的则是时尚。民国以降,西风渐进,东安市场又邻近东交民巷使馆区和东单洋行聚集地,加之新世纪人们的观念、追求变化,精明的商家纷纷跟进,以致许多舶来的日用工业品到了北京,首先就出现在东安市场,满足需求的同时,繁荣了市场。
人们常说“逛市场”,意思是进市场并非有目的的购物,而是随意闲逛,如果“碰上”自己喜爱的东西,自然是意外之喜,饱饱“眼福”,空手而归也是一种享受。不过,北京人逛东安市场不会“白逛”,因为市场里不仅有吃穿用的商品,还有许多“好玩儿”的去处。
旧书摊是东安市场一大特色。市场内三条主街之一的西街有几十家书铺、书摊,一字排开,形成一条旧书长廊,而且全部开架售卖,任由读者取阅。其中许多书肆都是专营的,如线装古籍、外文图书、碑帖拓片、期刊杂志……分门别类,应有尽有。徜徉于“旧书长廊”,尽管没有现代化明亮的灯光,甚至露天,但嗜书者或摩肩接踵,或捧读流连,偶有所得,大喜过望。那些书商中,也颇有一些“懂书”者,能与读书人交流,甚至成为朋友,会为他们留书、找书、送书,因此,当年许多著名文人学者经常出入其间,并且屡有收获。
东安市场内第一家戏院是吉祥茶园,后来陆续有了丹桂茶园、中华舞台,京剧名家谭鑫培、梅兰芳、杨小楼等都曾在东安市场登台献艺。此外,还有电影院、台球室,以及说评书、唱大鼓、耍把式、变戏法、拉洋片……总之,进了东安市场,诸多“玩意儿”“总有一款适合你”,让你不虚此行。
凡事不能只说长,不道短。旧社会的东安市场,有繁华似锦,也有藏污纳垢;有善于经营者,也有贪利忘义人。譬如商品的假冒伪劣、以次充好;要价的“宁肯要跑,不能要少”;古玩“老虎摊”的“三月不开张,开张吃半年”;稀有、绝版古籍的高价勒索,乃至交易不成的恶语怨损,等等……都为人们所诟病。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经过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东安市场的经营作风有了很大的改变,只货真价实、明码标价这两条就与过去截然迥异了。但同时,市场的“内容”变化更大,到上世纪六十年代,除了百货交易,其他五行八作都陆续退出了市场。今天的东安市场与过去比较,更是不可同日而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