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五四运动百年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

2020-03-11

广东社会科学 2020年1期
关键词:弘扬中华中华民族

李 捷

五四爱国革命运动,到2019年整整过去了百年。然而,从五四新文化运动起提出的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怎样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直至今日仍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当代中华文化软实力建设上的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因此,有必要透过这百年历程,来进一步认识和探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这就不能不回答一下三个重要问题。

一、中国传统文化为什么会在近代走向衰落?

五四运动是以强烈的反封建礼教的姿态出现的。为什么会这样?时代发展与历史大势所使然。

1840年以来,在反抗西方列强的各种斗争中,在寻求民族与国家出路的各种探寻中,充分暴露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致命弱点。

第一,作为当时已经沦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文化根基的中国传统文化,其维护的社会统治秩序诸如“三纲五常”等等,不仅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也窒息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这是它落伍于当时时代潮流的根本所在。

第二,作为长期处于文化上优势地位的中国传统文化,对周边民族形成了“羁縻”“怀柔”政策,但面对拥有先进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又信奉“弱肉强食”“强者必霸”逻辑的西方列强,这一套办法除了麻痹自我、压制反抗之外,毫无用处,反而显得更加愚昧可欺。这是晚清政府外交失败导致丧权辱国的重要原因。

第三,作为具有重人伦、轻自然倾向的中国传统文化,缺少自然科学发展壮大的文化土壤。而在近代西方列强“船坚炮利”的冲击面前,只能走“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被动式的效法改良道路。这是洋务派“富国强兵”路线最终破产的重要原因。

第四,作为长期信奉“天地感应”“君权天命”的中国传统文化,缺少民主共和制度成长的文化空间和土壤。再加上封建统治者奉行的“愚民政策”,更造成了民众的盲目漠然的社会形态。这是在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都不可能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尽管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口号深入人心,但也没能从根本上“唤起民众”。

第五,封建统治者利用科举考试将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利于统治的思想内容加以放大、加以强力灌输,造就了一大批士大夫阶层。尽管这个阶层中不乏干练之才和远见卓识之人,但从总体上说,是一个软弱的群体,正所谓“秀才造反,十年不成”。

正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有这样的弱点,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提出“民主”“科学”两大口号,才能起到振聋发聩的进步作用。

当然,以上我们突出论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近代积贫积弱状态的影响。而在这方面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当时的封建生产关系严重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当时的封建专制国家机器严重阻碍了社会变革,同时也严重束缚了广大民众投身历史、创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

同时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我们突出讲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弱点。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其精华能不能充分发扬光大,其糟粕能不能随着时代进步而被扬弃,关键还是看为谁所掌握、为谁服务,同时也要看它处于哪个发展阶段。我们经过了长期的曲折发展才逐渐认识到,我们说中华传统文化解决不了近代中国积贫积弱、被动挨打的问题,解决不了近代中国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的时代课题,主要是就其糟粕来说的。而在封建专制制度统治之下,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买办资产阶级三座大山的压迫下,中华传统文化的糟粕严重禁锢和束缚了其精华部分,因而其消极作用占据主导地位。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和解放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才日益发挥着主导的作用,转化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成为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于是,也就历史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时代课题。换句话来说,使得中华传统文化再一次获得新生、再一次获得新的生命力的,恰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是所谓“革命中断了文化传承”,而是革命使文化传承在新的起点上开启了新的篇章。

二、中国人民通过五四运动为什么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简单一句话,同样是时代发展与历史大势所使然。具体来说,有几个重要因素。

第一,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响亮地提出“民主”“科学”两大口号。这两大口号,出自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恰恰是具有民主革命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进步口号,是处于上升时期资产阶级思想的精华,不但和马克思主义不矛盾,恰恰是马克思主义作为开放的科学理论所要吸取的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而在当时的中国,这两大口号矛头所向,直指封建专制、闭关自守、愚昧无知,恰恰起到了“唤起民众”的思想启蒙作用,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选择扫清了思想障碍,铺平了前进道路。

第二,五四运动高举的是爱国主义时代旗帜,弘扬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华。而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在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五四运动之后,许多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仁人志士,往往是通过爱国主义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所以说,爱国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选择中的中华民族文化历史基因。

第三,在五四运动之前,发生了两件改变了20世纪走向的大事,使先进的中国人对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有了新的认识。一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帝国主义列强为争夺和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大打出手,不惜以几亿人的生命为代价,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另一件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爆发了俄国十月革命,不仅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工农民主政权,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而且主动退出帝国主义战争,给人类带来了和平进步的新希望、新曙光。这两件事形成的强烈对比,给正在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以强烈的震撼,“以俄为师”代表了五四运动之后开启的新的历史方向。

第四,在当时和后来的各种主义中,唯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不但能为中华民族寻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指明正确道路,而且能为中华民族在民族复兴中找回自己的文化自信。因为,马克思主义在文化观上,根本否定了西方殖民主义的“弱肉强食”“国强必霸”理论,不但主张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而且真正在思想文化上做到了超越西方与东方、跨越西方与东方、沟通西方与东方。文明只有不同,没有优劣。

第五,马克思主义尽管是以西方当时的发达国家为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母本,但它阐述的科学理论更切合像中国这样的广大落后国家,更容易实行。特别是有了中国共产党这样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马克思主义对于我们来说,不再是教条,而是真正成为行动的指南。从这个意义上完全有理由说,马克思主义的中国选择,不但使古老的中国在社会主义道路上获得新生,而且使马克思主义因为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而获得了第二次生命力。

中国是一个自古以来就推崇“中庸”的国度,但长期以来又有一个顽强的规律,这就是“矫枉过正”。我们的历史,就是这样走过来的。五四运动也是如此。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锋芒所向,实际上是封建礼教,但又是以与传统文化实行彻底决裂的姿态出现的。对此,我们无权苛责前人,并且要理解前人。因为,没有这样的彻底性,哪样都要照顾到,哪样都要说周全,就不可能有“唤起民众”的巨大社会效果。而畏首畏尾、瞻前顾后,恰恰是旧式民族民主革命中传统士大夫的致命弱点,没有五四运动这样的同过去的“旧我”一刀两断,从而找到新的真理、新的阶级力量,也就没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日起,就是既以打破一个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世界的革命者的姿态屹立于世,又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优秀文化的最好继承者的姿态屹立于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既是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也是同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相融合的过程,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文化创新交相辉映,推动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先进文化的培育与发展。

到了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今天,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疑到了一个更加美好的新时代。

三、在新时代我们为什么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怎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更是时代发展和历史大势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现在又正在由站起来、富起来向强起来的伟大征途上迈进的必然结果。这是任何力量不能阻挡的大趋势。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特别是在世界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交相辉映的历史节点上,为什么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哪些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我们在新世纪新时代很好地发扬光大呢?这又成为必须正确回答的新的时代之问。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搞清楚四个重要事实。

第一,新时代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对以往口号的重复,而是在中华民族强起来的新时代的大势所趋。

人类历史反复证明,物质文明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和决定性力量,文化同样是民族生存和发展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在物质文明发展的同时,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中华民族强起来,不仅要物质文明极大丰富,更要精神文明极大提升;不仅要国家硬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强起来,更要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创新能力强起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①在中华民族强起来的征程上,必然会遇到各种难以预料的风险和挑战,必然会遇到各种难以避免的博弈与较量。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不仅要有强大的综合国力,更要有伟大的民族精神。新时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振兴伟大民族精神的需要,也是凝聚伟大力量的需要。“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②“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③

第二,新时代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搞清楚处在新的历史方位应当着重继承和弘扬哪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真正体现新时代的文化自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每个时代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然会提出自己的要求。在这些要求里面,既有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的内容,也有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方面,不可能一成不变,永远静止在一个水平线上。对于新时代应当着重继承和弘扬哪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做过精辟的阐述,这里只列举若干。

一是爱国主义精神与传统,这是我们党始终高举的伟大旗帜。能够做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选择,并且能够成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爱国主义这个伟大的光荣传统。

二是求大同的精神。这是中华文化思想精华,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通,永远不会过时。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这种求大同的精神,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千辛万苦中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的历史文化基因。

三是“协和万邦”“好战必亡”的思想。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的今天,这一思想愈发显得弥足珍贵。毛泽东主席强调的中国永远不称霸,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这一精神的弘扬。

四是关于中和、泰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的思想。中国人之所以始终具有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而在西方社会盛行的个人主义精神在中国不那么吃得开,很重要的是有这样一种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基因。在新时代,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文化历史资源。

五是“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思想。这是一种生命共同体的思想。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将这种思想精华提升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规律来阐发。

第三,新时代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恢复、继承、弘扬,更不是简单地搞“复古”,而是必须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与中华民族强起来的新时代要求相适应。

中华民族强起来,就要中华文化强起来。而要使中华文化强起来,就必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是,这种弘扬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弘扬,更不是简单地“复古”,更不能“装点门面”。而要首先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形式到内容都与新时代的要求相适应,在此基础上达到在传承中弘扬、在发展中弘扬、在守正中出新的目的。也就是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新时代,是要越过一个门槛的。这个门槛,就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我超越、自我完善。

什么是“创造性转化”?怎样实现“创造性转化”?创造性转化,所要解决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及表现形式如何跟上新时代要求、反映新时代风貌的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实现创造性转化,就必须按照新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意义的内涵和不相适应的陈旧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什么是“创新性发展”?怎样实现“创新性发展”?创新性发展,所要解决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突破旧有形式的束缚和原有内容的局限,在新时代实践浪潮中实现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实现创新性发展,就必须按照新时代的新发展新变化新趋势,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在许多情况下难以截然分开,常常是彼此渗透、相互作用、相互交融、相得益彰的。在实际工作中,千万不能做片面理解。“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针的提出,是在“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指导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及其规律的极大升华,标志着我们党对在新时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本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第四,新时代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与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创造的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结合。

这同样是新时代的需要。新时代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因此不能搞单打一,不能以为只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搞好了文化建设就搞好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④这就告诉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和源,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干与枝叶,根深才能枝繁叶茂,保持其旺盛的生机与活力,而无论是根,还是干和叶,都必须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离开了这一伟大实践,离开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无论是何种文化的发展都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不可能完成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民族复兴使命。

第五,新时代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创新发展,增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四个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植根于伟大实践的沃土之中,也源自于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基因之中,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又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正因为如此,面对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支撑起来的坚固的人民共和国大厦,才能够“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⑤

世界文明历史揭示了一个规律:任何一种文明都要与时偕行,不断吸纳时代精华。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曾经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并使这一文明历经5000多年不断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彻底改变了近代以来100多年中国积贫积弱、受人欺凌的悲惨命运,中华民族走上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创造出当代世界发展奇迹,实现了由站起来、富起来到迎来强起来的历史跨越,根本原因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是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中华民族为中华文明再创新辉煌创造的不朽业绩。我们要倍加珍惜、倍加爱护、不断发展完善。在新时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使我们从大历史观的高度,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更加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曲折与成功、苦难与辉煌,往往是同一个历史过程的两个侧面。通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的探索道路,并不平坦。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任意选择。不论发生过什么波折和曲折,不论出现过什么苦难和困难,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70余年的发展史,都是人民书写的历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果决不能丢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决不能否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决不能动摇。这是党和人民在当今世界安身立命、风雨前行的资格。

最后,我想用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9月24日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讲话中的一段话作为结束:“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要理性处理本国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差异,认识到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是独特的,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不攻击、不贬损其他文明。不要看到别人的文明与自己的文明有不同,就感到不顺眼,就要千方百计去改造、去同化,甚至企图以自己的文明取而代之。历史反复证明,任何想用强制手段来解决文明差异的做法都不会成功,反而会给世界文明带来灾难。”⑥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历经五四运动以来百年沧桑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所得出的结论。

①②③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10月15日),北京:《人民日报》,2015年10月15日。

④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北京:《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

⑤习近平:《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9年10月1日),北京:《人民日报》,2019年10月2日。

⑥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24日),北京:《人民日报》,2014年9月25日。

猜你喜欢

弘扬中华中华民族
弘扬爱国精神
弘扬爱国精神
体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