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传统建筑的生态文化探析
——以镇宁高荡寨为例
2020-03-11周真刚
周真刚 杨 艳
(1.贵州省民族研究院,贵州 贵阳 550004;2.四川警察学院,四川 泸州 646000)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逐步受到重视,深入研究少数民族传统建筑生态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少数民族传统建筑生态文化研究的起步较晚,主要散见于生态文化、建筑文化、民族文化等相关领域的研究。谢仁生、罗羚艺、张安毅、彭晓霞等,将传统建筑生态文化纳入布依族生态文化、生态文化权、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等研究,从不同的领域和视角论述了传统建筑生态文化的内涵、现状、重要性,并提出了生态文化保护方面存在生态权利意识薄弱、保障措施单一、重视度低等问题。冯刚、王景新、刘彦随、许陈颖等,从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社区营造等角度,探讨了生态文化资源开发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相协调,传统建筑蕴涵的生态文明应当在发展中受到尊重和保护。笔者通过深入了解布依族传统建筑文化,剖析老石板房蕴涵深刻的生态文化,认为其对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借鉴作用,有利于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实现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一、背景介绍
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全球化的议题,工业文明带来经济飞速发展,同时世界各国纷纷陷入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矛盾尖锐的生态危机。人们反思工业文明的代价,逐渐意识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性。自1972年国际社会第一次发表有关生态问题的《人类环境宣言》后,相继发布《我们共同的未来》《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国际森林文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关于生态保护的文件。国际生态协会、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联合国森林论坛等组织,从不同的角度开展生态文化保护工作,生态文化保护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重要议题。中国的生态文化建设起步较晚,《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环境影响公众参与办法》等法律规范,明确环境保护的主体、范围、责任承担方式,仅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片面追求工业文明带来了尖锐的生态危机,大气污染、土壤污染、草场退化、物种灭绝等生态问题不断凸显,建设生态文明、采取可持续发展模式迫在眉睫。在制度层面,出台《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环境保护税法》及实施条例等专门性规定,为生态保护提供制度上保障。2015年《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首次提出“坚持把培育生态文化作为重要支撑”;2016年《中国生态文化发展纲要(2016-2020年)》全面提出生态文化建设的目标、原则、任务和行为,为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生态宜居的乡村环境,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农村绿色发展;2018年《宪法修正案》更将“生态文明”纳入宪法,从法律的最高位阶保障生态文明建设,足见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全面推进社会发展的重要部分。在实践方面,建设生态博物馆,保护农村生态文化的原真性、整体性;民族生态文化村、丝绸之路生态文化万里行、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全国生态文化村、中国生态文明奖等形式多样的生态保护活动,扩展了生态文化保护范围。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促进会、中国生态文化保护专项基金、中国生态文化协会等组织的成立,壮大了生态文化保护的队伍。
伴随经济的飞速发展,各国生态文化理念不断完善,采取多形式、多领域、多渠道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OECD(1)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 )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高,各国生态保护、环境改善、资源节约、排放优化等生态文明指数高,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与OECD国家相比,“中国相对生态文明水平排名末尾,差距较大,纳入考察的几个领域全面落后,无任何比较优势可言。”[1]26但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和力度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发展速度快,位居OECD国家第七位[1]28。中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完善的制度保障、科学的评价体系、逐渐增强的生态文化理念,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以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发展原则,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布依族传统建筑的选址、结构、建造仪式、营造技艺等,就是通过生活实践展现布依族悠久的生态文化,保证布依族村寨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二、高荡寨布依族传统建筑:老石板房
布依族是我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四川等省,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布依族人口总数287万多人,其中以贵州的布依族人口最多,占全国布依族人口的97%。贵州省布依族主要分布于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顺市,有着“高山苗,水仲家(仲家即是布依族),仡佬住在山旮旯”的说法。调研地点高荡寨位于贵州省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全寨居民400余户2000多人均为布依族,仅有伍、杨两姓氏,且多有姻亲关系,相处融洽。高荡寨以布依语为日常交流语言,“高荡寨”在布依语称“翁座”,“翁座布依,本土世居;沧桑历史,悠远厚重。”(2)调研资料:《高荡寨村史》村寨布依族传统民居、公共建筑保存完好,目前尚有130栋老石板房,以及屯堡和云盘。因而高荡寨被称为“千年布依古寨”,并被列为“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传统的老石板房依山而建,坐北朝南,独立成栋。老石板房以石木结构为主,主要分为三层,底层为牲畜圈舍,二层为居室,三层可作居室亦兼仓库。房屋内部为典型的木质榫卯结构,外部墙体和顶部均使用石材,布依族称此为“滑墙”(3)高荡寨木匠伍某。布依族的建筑特色与其居住环境密不可分:
首先,就地取材,因材施工。根据不同的生活环境,布依族的传统建筑可以分为:干栏式建筑、改造型干栏式建筑、干栏式石板房等。高荡寨布依族传统建筑是老石板房,以当地丰富的石材、木材、石灰、竹子等作为建筑材料。高荡寨老石头房一层的牲畜圈舍、二层的山墙和廊(4)高荡寨木匠伍某讲述:房子左右两边的墙就是“山墙”,前后的墙就是“廊”。,以及房屋顶部所使用的都是石材。牲畜圈舍是房屋的基础,因此在选择石材方面需要坚硬结实的石头,在外观方面的要求不高。二层的前后山墙和左右廊是整个房屋的主体部分,石材不仅要求结实还要美观,最好选择形状规则的正方形或长方形。在一些特殊位置放置的石头也有要求,房屋的窗头上和门头上放置的石头叫窗盖和门盖,做窗盖和门盖的石头只能是一整块,因此石头的长度必须要大于门窗的宽度。在前面和左右山墙交接处对石材的要求也不一样。山墙的下面是用表面光滑的长方形石头,山墙的上面有些老石板房放置的“龙口”(5)高荡寨木匠伍某讲述:“龙口”是用石头雕刻成凹型,有的在凹处雕有一个圆球。“龙口”竖着放在山墙的最上面。“龙口”的作用说法也有很多,一些人认为龙威武凶猛能够镇宅辟邪;有人认为“龙口”可以看出此家主人有多少个儿子,“龙口”的数量代表儿子的数目;还有一说的是“龙口”只是装饰,有着支撑房檐的作用。雕刻这个龙口也很有讲究,必须请“命好”的人雕刻才吉利。。木材主要用于房屋的内部结构,作为柱头需要笔直、受力强且不长蛀虫的树,一般以沙树为优。而作为房屋的大梁是由外家赠送,大梁的选择也有讲究(6)高荡寨寨民伍某讲述:大梁是外家送来的,砍树的时候要祭祀,砍倒在地了之后,人不能从大梁上跨过去,否则会不吉利。。大梁最好的选择是有喜鹊筑过巢的树,预示房主一家会有好运。建房的大梁树种只要挺直承受力好就可以了,但一定不能选苦楝树,当地人认为这种树带有“苦”字,对房主一家人不吉利。石材与木材的结合造就了布依族舒适安全、冬暖夏凉的传统建筑。基于石材和木材的改造加工时间长、成本高,高荡寨民也会选择石灰、泥土、竹子等作为建筑材料,但其使用的范围明显窄于石头和木头。
访谈高荡寨寨民伍某:以前人力比较少,白天要集体做事情,晚上才有时间修自己的房子,有些人没有时间去砍树、挖石头,就用竹子编起来,糊上泥巴、石灰,就可以作为墙了。外墙和山墙还是要用石头,只有木架中间和门口那个地方可以用这个。
其次,老石板房功能多样,适宜长久居住。老石板房融合了通风、防御、储藏等功能。高荡寨由于地处交通闭塞的山区,生活环境较差,村寨中常常有盗贼出没,为了预防盗贼,布依族房舍往往第二层住人,而下面一层用于养殖牲畜的圈舍和堆放杂物,第三层用于放置收获的农作物。高荡寨的石板房是一个封闭式的整体建筑,这样的居住设计是布依族考虑到随时可以看守家中财物。
访谈高荡寨寨民伍某:我们这里以前强盗多,一层养牛,在家里就可以看到牛。以前我们这个寨子有寨门,比较封闭。现在不需要了,有些墙拆了,就看不到了。
再次,纷繁复杂的建房仪式,展示着布依族的风俗习惯。布依族没有统一的宗教信仰,主要以祖先崇拜为主。修建房屋在布依族看来是一件隆重而盛大的事情,前期准备、具体修建、落成入住等营造过程都伴随着形式各样的祭祀仪式,房屋主人、石匠木匠、风水先生都各自有着一套祭祀的仪式。在修建的过程中主持祭祀仪式的人必须谨言慎行、遵循法则,以免给屋主带来任何不吉利的事情。布依族修建房屋中的仪式是布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布依族的农耕文明、祖先崇拜、万物有灵等风俗习惯。
三、布依族传统建筑中生态文化的表现
布依族老石板房不仅是遮风避雨的栖息之所,也体现着布依族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老石板房选址、取材、营造、居住等,都与所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建筑来源于自然,又融入自然,成为自然环境的一部分。“无石不成寨,无水不落家”是布依族安家立寨的选择标准,布依族一直遵循“可持续发展模式”。老石板房代表着布依族悠久的农耕文明,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化。
(一)就地取材的和谐生态观
分布在贵州省的布依族民居以干栏式建筑为主,房屋的材料以天然的石材和木材为主。高荡寨地处喀斯特地貌区,村寨周围具有优质丰富的页岩,“页岩易采易用、分布广泛的优点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及材料成本,因此被广泛用于石板房住宅的建造。”[2]高荡寨老石板房的“山墙”和“廊”都是用石头修砌而成,石材的质地选择十分讲究。首先,对石材开采地选择,应当以平缓、远离耕地的区域为宜,一方面方便运输石材,另一方面也会减少泥土的流失。开采者在开采区域周边必须修建50cm—100cm的围墙,防止开采区域水土流失。其次,高荡寨的石材开采集中分布,划定禁止开采的区域,如植物生长茂盛区域、沿河谷区域不得开采。最后,石材开采以后,保护地表植被,不得砍伐新生植被。
高荡寨木匠伍某讲述:我们挖石头的地方,都要先砌一个矮墙,相当于画一个开采的范围,矮墙把没有用的石头渣挡住,这样就不会盖住周围的树木,泥巴也不会被冲走。
对木材砍伐的要求更加繁多,砍伐的地点、树木的大小都有限制,有些限制是明令禁止的,有些则是通过民族风俗习惯加以约束。例如,对房屋大梁长度、直径的要求就体现了对植被的保护。高荡寨的老石板房以“九个头”“十一个头”为常见的房屋长度,而要达到这种长度的树木生长周期都是比较长的。作为大梁的木材,最细的部分直径必须在20公分以上,否则不能用于大梁。(7)高荡寨木匠伍某:大梁要选粗的,尖头的地方要有二十公分,另一头要更粗,这样才能承受住房顶石板的重量。修建房屋的大多来自村寨周围的山坡,高荡寨由于地处干旱,生长的杉树紧致、不易开裂,是建筑中的首选材料。木材的种类选择多样,房梁以椿树为主,柱子、檩条、榫头、隔板大多采用杉树。开发木材的区域、大小、种类,砍伐的时节,高荡寨都形成一套约定俗成的规定(8)《高荡寨村规民约》(一)社会治安第8条:严禁私自砍伐国家、集体或他人的林木,严禁损害他人庄稼、瓜果及其他农作物,加强牲畜看管,严禁放养猪、牛、羊。。砍伐时间主要集中在秋冬两季,减弱对树木生长的影响,同时更避免与农忙时节冲突。木材的大小、长度、种类,依据房屋的需要采伐。老石板房的房顶也是用石板铺盖,因此对承重的木材要求高,必须承受石板的重量。粗壮笔直的树木才适宜建造房屋,也就避免了砍伐尚未长大的树木。高荡寨布依族还因地制宜地采用竹子、石灰、牛粪等作为建筑的辅助材料,虽然不及木材和石材使用广泛,但达到分散使用建筑材料的效果,平衡了各种建筑材料的需求,避免单一材料需求过甚,造成生态失衡。
高荡寨布依族充分利用当地的优势资源建造舒适的居所,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样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建筑模式是布依族生活智慧的结晶,是布依族生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三位一体”的传统建筑结构
布依族老石板房集人居、储藏、圈养于一体建筑结构,充分利用空间,减小房屋占地面积,融入自然环境。建筑结构是农耕文化、防御文化和生态文化的集合,老石板房的“山墙”和“廊”由坚硬的石头砌成,窄小的窗口和圈舍设置体现了对盗贼的防御,而房屋内部木架结构不仅使房屋达到良好的通风效果,也便于储藏农作物。“石板建筑用长方形大块条石插入地平面,围出的空间便用作饲养牲畜、家禽的厩。在大块条石上用木板隔层后再用石块堆砌,作为居住的起居室,有的石板建筑在起居室上还建有顶楼,用来贮存粮食或居住,最后用石板盖顶。”[3]
老石板房结构分为三层,第一层由全部石头修砌而成,主要作为牲畜的圈舍。牲畜对于以农耕文化为主的布依族来说十分重要,一方面需要耕牛耕作土地,另一方面牲畜可用作交通工具,农忙时节用于搬运农作物。同时,在经济拮据时,还可以出售牲畜,增加收入。因此,将圈舍修建在人居住的房屋的一层,就能很好的看守自家牲畜,防止盗贼偷盗牲畜。第二层为木质结构,主要为人居住活动的场所。房屋正中间是堂屋,堂屋是一个家庭的活动中心,家庭重要活动,如婚、丧、嫁、娶、分家立约、会见和宴请宾客等都在这里举行。堂屋的正面墙设有神龛,安放祖宗牌位、香炉和烛台。神龛壁贴中堂,神龛下面摆放一张八仙桌。堂屋两边摆放椅子、板凳,堂屋的两边墙壁上挂或者贴字画。左右两侧则分布着房间、厨房、火塘等。第三层空间较小,主要用于储存农作物。高荡寨的布依族以种植玉米和水稻为主,收割的农作物存放于第三层,一方面良好的通风效果能避免农作物腐坏,另一方面农作物存放家中可以防止盗贼偷窃。老石板房的第三层呈一个等腰三角形,下面宽敞,越往上越窄。第三层的装修略为简单,用楼板或者简单的木板搭成地板,作为二三层的隔间。堂屋正对的第三层是敞开的,不放置地板,高荡寨的布依族认为大梁照地才凸显吉利,因此大梁正对的地方不能有东西挡着,这样也使得堂屋采光效果更好。第三层透风效果很好,且离屋顶近,温度比较高,适宜储存水稻、玉米等农作物。第三层还可改为临时卧室,但使用频率较低,仅在访客较多的时候暂时使用。(9)高荡寨寨民伍某:家里来亲戚了,不够住的时候,三层可以睡。但是三层冬冷夏热,一般都只是临时用来睡觉,平时都不用。
(三)建造仪式中的资源节约理念
对于布依族来说,修建房屋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一个家庭的最大建设,为了能使建造过程顺利进行,搬进新房以后幸福美满、兴旺发达,对建房的各个环节都有很多的要求和禁忌。纷繁复杂的建造仪式体现了布依族的信仰,但同时仪式的复杂性、严肃性为房屋有序推进提供保障,提高建筑材料适用性,降低建造房屋的出错率,避免建筑材料的浪费。
从房屋选地基、邀请石木匠、安石仪式、祭门仪式、上梁仪式、入住仪式都伴随着复杂、谨慎、严肃的祭祀活动。“布依族是一个拥有自然崇拜、祖宗崇拜和多神信仰的民族,祭祀活动起源极早,且内容丰富,具有独到的民族特色。”[4]因此,在建房仪式中也体现着对祖先、神灵的祭祀。老石板房的上梁仪式,程序繁琐、时间过长。首先作为房屋主要支柱的大梁是由外家(女方家)送给女婿,称为“外家送梁”。在中国的传统意识中,大梁对于一户人家而言不仅是房屋的支柱,也是人们精神的支柱,此习俗足见布依族对媳妇地位的重视。高荡寨“外家送梁”的仪式,将木材需求分配到其他村寨,减轻了本寨的木材需求,有利于环境保护。不仅如此,选做大梁的树,主干用于新修建的房屋的大梁,剩余部分被赋予“财气”,寨民将有“财气”的树枝带回家中保存,农历腊月三十的时候才能放入火塘中燃烧,以保存这些柴火中的“财气”。可见,高荡寨布依族对资源的利用十分合理,避免了资源浪费,保护了生态环境。(10)高荡寨寨民杨某:大梁的树枝有财气,主人要拿回家,等到过年(腊月三十)的时候才烧,才会有财气。
布依族的立房上梁仪式十分隆重,在上梁当天主人要准备丰富的菜肴招待各方的宾客,“四盘八碗”是正规的上梁菜品。高荡寨布依族认为“四盘八碗”能够为主人带来好运,预示未来生活更加美好。从资源利用的角度,依据高荡寨的生活水平,十二个菜刚好满足八个人的饭量,不会浪费食物。立柱上梁当日,宾客也会随礼,亲属关系比较近的女婿、外家、女儿等会赠送布匹。高荡寨的布依族认为布匹越长越好看的话,送的人就最有“面子”。布匹在上梁仪式完成以后悬挂在梁上,只有布匹对折以后接触到地面才会“过得去”,所以布匹的长度一般在两丈五以上,甚至是三丈,布匹越长越有面子。可以看出上梁以后悬挂布匹是一种对赠送物品的展示,也是一种比较。这些悬挂的布匹中,第一块布匹必须送给石匠,第二块布匹必须送给木匠,剩下的由主人自己收下。主人收下的布匹也不会全部自己使用,而是大部分的收藏起来,在遇到他人立房上梁时再作为礼物赠送出去,达到了循环利用的效果。首先选择布匹作为礼物是布依族生活需要的写照,一方面布匹是需求较大的生活用品,赠送布匹实用。其次布匹轻便、易于携带,在交通极为不便的山村,减少路途中携带的东西是很必要的。而且布匹便于贮藏,这也增加了它的流通性,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下满足了布依族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布依族的建房仪式承载着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通过严肃庄重的祭祀仪式展现出布依族追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在面对未知的世界和未来,祭祀仪式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布依族战胜自然和困难的勇气,使他们获得某种程度上的安全感,并通过对神灵的信仰和依赖,来取得心灵和精神上的慰藉。
“我国的传统民居之所以具备有丰富多彩的样式结构,这主要是由于受到各个地区复杂多变的地理环境所决定的,它的产生与我国传统社会的文化、地理、气候、环境,以及风土人情等方面均存在紧密的联系。”[5]布依族独特的建筑文化依赖于布依族的地域环境和风俗习惯,蕴含着丰富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布依族的老石板房是布依族在历史条件下对自然和人类生态规律的认识的体现和利用。老石板房不仅为我们呈现布依族丰富多姿的文化生活,也体现了布依族在现实生活中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长远发展的生活智慧,为布依族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值得其他民族借鉴和延续的。
(四)和谐统一的整体发展理念
高荡寨步入乡村发展行列,利用村寨浓厚的布依族文化,开展民族村寨旅游。淳朴的民族风情、保存完好的老石板房、使用普遍的布依语等呈现了多姿多彩的布依族文化。高荡寨践行着联合国对文化遗产采取利用的态度,确保布依族文化的真实性、完整性,在保障民族文化的前提下获得经济效益。例如,高荡寨对老石板房的保护十分合理,并没有为了迎合大众的审美观念,将老石板房“整齐划一”,改造成外观统一的建筑,而是尊重老石板房的结构设计,保持原有的外观和结构,进行维修和加固。首先,聘请村寨的老匠人对老石板房进行修缮,以保存老石板房的原真性和整体性。老石板房是高荡寨寨民几百年来生活智慧的结晶,体现布依族在当前环境下最优的生存方式。老匠人深知老石板房是经过一代代布依族不断地总结和改进,寻找到人与自然长久发展的方式。老匠人秉承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使用传统的建筑木材和石材,修缮老石板房。在技艺传承方面,高荡寨老匠人以言传身教、师徒合作的方式传承,使建筑中和谐发展的生态理念得以传承。(11)高荡寨木匠伍某:我们寨子有四个木匠,都是师傅带徒弟修房子,现在年轻人学这个的少了,不赚钱。我们有一个年轻的木匠,都去打工了,没有学了。其次,生产方式与建筑结构的统一,展现高荡寨生活方式与自然环境的和谐。高荡寨深处群山之中,树木葱郁、土地肥沃、生态平衡,寨民们精耕细作、自给自足,种植的玉米、水稻、豆子等农作物满足日常需求,浓厚的农业文明和建筑结构相契合。农作物储存在老石板房第三层,良好的通风效果保证了农作物免受潮气的侵蚀,便于长久保存。老石板房第三层的四周无遮挡物,达到良好的通风效果。屋顶的石板吸热功能弱,阳光的高温能穿透石板,提高第三层的温度。因此,农作物悬挂在第三层,具有天然的风干效果,为储存农作物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五)严格执行的禁忌规约
高荡寨布依族村规民约体现了寨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每年六月六对村规民约进行修订,以适应寨中的不同情况,使村规民约具有可行性。对于树木葱郁的高荡寨,用火安全是寨民十分重视的。高荡寨村规民约明确规定“消防安全”(12)高荡村村规民约第(二)消防安全:1.加强野外用火管理,严防山火发生。2.家庭用火做到人离火灭,严禁将易燃易爆物品放在户内、寨内,定期检查、排除各种火灾隐患。5.加强村民,尤其是少年儿童安全用火用电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全体村民消防安全知识水平和意识。,对野外用火、电线使用、消防设施等,做了明确规定。野外用火保证火源及时熄灭,村寨消防设施定期检查,电线定期检查更换,禁止私拉电线等。注重防火安全,保障了高荡寨生活安全。
高荡寨自然崇拜也伴随着形式多样的禁忌,高荡寨每年举办祭祀神树的仪式。将村寨周边一棵大树作为神树,每年固定的时间进行祭祀。同时,高荡寨老石板房用作大梁的树木,必须得到毕摩的祭祀,才能作为建筑材料使用。砍伐作为大梁的树木,应当经过摩师敬山神和树神,摩师完成祭祀仪式后,确定砍第一斧的方向,然后由摩师砍下第一斧,才能允许其他人砍。寨民坚信遵守禁忌能够保障建房过程顺利,有利于促进未来家庭事业的繁荣昌盛。但是,违反禁忌也会受到相应的惩罚,寨民会将“不顺利”看作违反禁忌受到的惩罚,而且确信这些“惩罚”必然实现。因此,寨民遵守禁忌内容,不愿意违背。如果无意之中违反禁忌,也会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弥补。可见,寨民们对禁忌规约的认可度非常高,自愿遵守村寨禁忌规约的内容。
高荡寨寨民伍某:以前六月六就有修改乡规民约,哪个违反乡规民约就请全村人去吃饭。如果是罚钱了,村里有修路、水井、水利维修什么的就用这个钱。
高荡寨传统建筑的生态文化表现在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建筑材料、建筑结构等物质文化,将布依族生态文化直观的表现出来。老石板房的颜色、材料、结构、功能,体现了布依族浓厚的农耕文明。营造技艺、建造仪式、禁忌规约等非物质文化,同样展现了布依族和谐的生态文化。老石板房展现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模式,将生态文化理念融入到寨民的日常生活,作为实践的指导。
四、布依族传统建筑生态文化的现实意义
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蕴含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包括各民族独特的生态文化。少数民族传统建筑作为少数民族文化的物质载体,展现了各民族行之有效的生态文化。“少数民族生态文化既有包括各民族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形而上思考和人事,也包括各民族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的、经验性感知,当然更包括居住在特定自然生态条件下的各民族在谋取物质生活资料时由客观的生态环境和主观的社会经济活动交互作用形成的生态文化类型和模式。”[6]分析少数民族传统建筑体现的生态文化,“传统民居建筑除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外,其体现的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所蕴含的生态经验对于现代民居建筑,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7]
(一)生态和谐理念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布依族老石板房的选址、营造、选材、仪式等贯穿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理念。高荡寨传统建筑体现了寨民的集体主义思想,寨民相信个人行为与村寨发展密不可分,只有保护村寨的可持续发展,才会实现个人需求。高荡寨森林资源、石材丰富,为居民建造木质房屋提供了充足的建筑材料。划定固定区域开采木材、石材,对木材、石材的使用限制,开采以后的保护要求,体现了布依族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理念。同时,神圣、严肃、繁琐的营造仪式寄托了营造者的精神信仰,让营造者不愿意再一次付出时间、精力、财力重来一遍。因此,提高营造效率的同时,更节约了资源、保护了生态环境。
我国当前过度开发、土地荒漠化、空气污染、生态环境失衡等生态破坏问题,源于个人中心主义下疯狂的逐利行为,忽视人类共同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在生态保护中,我们有必要借鉴少数民族传统建筑中蕴含的生态和谐理念,保障人类共同体的整体利益。目前乡村振兴、城乡一体化已经成为新时代的重要使命,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关系尤为重要。“在种植结构上,要依据沟壑、山坡、平川等地形地貌和该地污染物来源、程度等进行适当调整,因地制宜在各地形成“一处一景、处处不同”的景观效果和经济、生态效益。”[8]乡村旅游、特色产业、资源开采与利用等乡村发展措施,必须考虑生态环境承受能力,采取科学先进的技术转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倡导集约型的绿色生态发展模式,降低环境影响、提高生产效率。
(二)公众参与模式打牢生态文明建设基础
安家建寨是少数民族十分重要的事务,选择适宜居住的地域建立村寨后,修建居所和公共建筑成为寨民的首要任务。修建房屋是寨民的头等大事,基于熟人社会互帮互助的生活模式,寨民会主动为建房者提供帮助。高荡寨老石板房的修建并不需要聘请专门的匠人,村寨中的“手艺人”(13)根据实地调查,高荡寨共有3名石匠(一名师傅,两名徒弟),从事高荡寨及附近村寨老石板房修缮工作。主动承担起建房的任务,建房者仅为匠人提供基本的饮食和居住。在破土奠基和上梁立柱的日子,全寨可以提供帮助的人都全部参与修建。一方面,准备充分的建筑材料,保障建房顺利进行;另一方面,体现寨中居民相互熟悉,达到相互监督的效果。因此,高荡寨老石板房建筑材料来源于村寨周围的森林和山坡,为了保障村寨生态平衡,高荡寨对石材和木材的开采方式、地域范围、恢复措施等形成一套不成文的规则。全寨村民参与建房,不仅汇集了劳动力,保障了建房的效率,同时寨民参与的模式起到很好的监督效果,保证建房者按照村规民约修建房屋。
高荡寨工匠们深知高荡寨的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对村寨面临的困难十分清楚。作为村寨的一员,工匠们从切身利益出发,更能够探索出高荡寨长久发展的道路。例如,高荡寨森林资源丰富,但面对需求过大的木材需求,数量有限、生长缓慢的森林资源同样面临着威胁。为了保障村寨生态平衡,工匠们对房屋非主体结构部分,用石灰、竹子、牲畜粪便代替木材,避免了大量砍伐树木造成的生态破坏。目前高荡寨的工匠,仍采取口头式的传承方式,营造过程中保护生态环境是十分重要的规定。特别是仪式隆重的修建过程,仪式的顺利开展就是保障建筑材料的一次性使用,否则就会造成资源的浪费。高荡寨寨民参与建房的模式,是高荡寨生态平衡的无形保护伞,不仅获得寨民的认可,更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实际效用。
借鉴高荡寨老石板房公众参与的模式,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应当提倡全民参与,共同维护生态平衡。生态破坏中的区域责任只是逃避责任的一种手段,蝴蝶效应在生态保护中仍旧存在。在生态环境保护中,树立起责任意识,倡导全民参与理念。全球变暖危害到每一个人,空气清新有利于每一个人的身心健康。公众作为参与者明确责任,同时对他们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监督,保障生态文明建设顺利开展。
(三)高度认可的制度保障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
高荡寨老石板浓缩了布依族团结互助、遵纪守法、尊重自然的民族文化,建房中的规则和禁忌成为寨民自愿遵守的制度,得到寨民们的认可和遵守。潜在的惩罚规则保障制度有效实施,寨民相信,违反规则和禁忌会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厄运,影响家庭未来的生活。(14)高荡寨寨民杨某讲述:砍伐用做房梁的树时,禁止妇女观看,树木砍倒以后,禁止任何人从树上跨过。如果违反禁令,将会给建房者带来厄运,唯一的补救措施便是重新选择用做房梁的树木。作为建房者,十分避讳建房中违反禁忌。正是这种高度认可的禁令遵守模式,使得寨民能够严格遵守砍伐木材、开采石材、建设维修等规则,使保障生态平衡落到实处,为村寨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无形的村规民约、仪式禁忌源于寨民的日常生活,得到寨民的认可和执行,为生态平衡提供制度保障。
目前,我国的生态保护主要从综合性立法和专门立法两个角度进行保护,综合性立法以《宪法》《环境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环境影响公众参与办法》等为主,从环境保护的整体性出发,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制度保障。专门性立法主要以《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基于各种污染认定、整治、改善的特殊性,采取不同的保护方式,达到有的放矢、长久根治的目的。完善的法律规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而保障制度有效实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困难重重,特别是农村地区存在生态保护法规政策的地域性歧视、农村生态损害缺乏法理上的维权主体等。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应当借鉴布依族传统建筑体现的制度保障,借鉴高荡寨平衡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制度措施,提高公众对生态保护制度的认可度,保障生态保护法律规范的可执行性。因此,生态文化建设需要完善的法律规范,在此基础上,保障法律规范的有效实施。
五、结 语
少数民族传统建筑作为民族文化的物质载体,展现了少数民族尊重自然、和谐共处、公众参与的生态理念。透过少数民族传统建筑的结构、建筑材料、功能分布等外观,以及建筑仪式和禁忌等非物质文化,体现了少数民族自成一体的生态文化保护模式。少数民族优秀的生态保护文化,是各民族历史进程的结晶,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成果,具有切实可行的实践意义。
目前我国大力提倡生态文明建设,“一系列重大生态建设过程实施,积极主动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调整产业结构,完善环境治理体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积极成效。”[1]29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起点低、基础差、情况复杂,生态文明建设应当符合基本国情。因此,生态文明建设中不得忽视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作用,更应当积极鼓励研究和借鉴少数民族生态文化。
在当前,生态文明建设需要走出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乡村振兴、城乡一体化必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如何平衡生态文明和经济发展是乡村必须面临和解决的问题,尊重和吸收各民族优秀的生态文明,将会实现农村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