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的贸易往来分析
2020-03-11
(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 湖北 武汉 430070)
中亚是“决定世界未来政治秩序的心脏地带”,而吉尔吉斯斯坦在中亚地区具有战略通道的作用,不仅是连接欧亚大陆和中东的要冲,还是大国势力东进西出、南下北上的必经之地。古往今来,吉国依托“丝绸之路”发展转口贸易极大地推动了其国内经济的发展,不仅成为中国通往中亚的门户,也是中国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的关键节点。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的提出得到了吉国政府的积极响应,中吉两国在经济金融等领域签订了多项合作协议,中国将进一步加大对吉国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等领域的投资,这不仅有助于改变吉国单一的经济结构,大力发展工业生产,增强其自主发展的动力,而且有助于扭转吉国面临偿还外债本息的巨大风险,为顺利推动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的实施提供可靠的经济保障。
一、吉国的经济状况
2017年吉国GDP为 71.63 亿美元;人均GDP为1042.24美元,排名157位;农业、工业(总产量33.57亿美元)和服务业产值占GDP比重分别为12.9%、18.5%和48.7%,工业发展落后。①吉与126个国家有贸易关系,其中出口86个国家,进口120个国家。在吉整个对外贸易中,主要国家占比情况:中国25.5%,俄罗斯23%,哈萨克斯坦14.1%,瑞士8.1%,土耳其5.7%。②
2017年吉国与前五大贸易伙伴进出口额(单位:亿美元)
从此来看,中国和吉国贸易总额呈平稳增长趋势,一是说明中吉两国国际贸易活动越来越密切,二是说明吉国对中国产品进口需求越来越明显。直到2012年,吉国成为中国在独联体国家的第五大贸易国,对于吉国来讲中国成为吉国的第一大贸易国,同时也是第一大直接投资来源国。
2017年中国从吉国进口主要商品③
吉国是少数民族聚居的中亚内陆国家,地少人稀,2016年人口608万人,占中亚五国人口的8.6%;经济增长缓慢,刚进入工业化发展初期阶段人口分布不均。经济总量较小,能源缺乏,债务负担沉重,工业发展落后,经济结构单一,以农业—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经济增长和外汇收入主要依靠黄金生产及出口、侨汇和转口贸易三大支柱。黄金开采、加工、生产和出口是拉动吉国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黄金生产占吉国工业产值的77% 左右,黄金出口占吉国出口额的50% 左右。吉国向中国出口的主要产品为铁、铜、铅、锌等原矿石,废铜、废铁等原材料,牛羊皮毛等原材料。中国向吉国出口的主要为日常生活用品,如:纺织类产品、衣服、鞋帽、粮食等产品。随着吉国国内需求增加,中国向吉国出口的产品也由日常生活用品逐渐向技术含量更好的电子产品、机械产品甚至工业生产资料而升级。比如:电视机、手机、洗衣机、空调、电脑、汽车、拖拉机、卡车、通讯设备等产品,以及相配套的维修零件。
在吉国交通运输基础建设领域,中资企业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吉国95%都是山地,公路交通干线相当落后,而且吉国当地企业的建设技术落伍,不能很好完成项目建设。随着中吉两国合作的日益广泛,中国企业的优质资质以及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吉尔吉斯政府获得了很多中国企业的援建项目。交通干线的建设对当地民众,当地经济以至于整个吉国经济发展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中吉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治环境不稳定
美俄在吉国的竞争激烈,分别设立了玛纳斯空军基地和坎特基地,两地相距只有45公里。这两个大国的较量将直接对吉国的政局产生重要影响,这样的紧张格局也加大了对中国企业在这里的投资和进驻风险。
(二)规模小
两国进出口产品不同,在牛羊皮毛等原材料方面,吉国基本能够维持平衡,保持一定的出口数量,但是铁、铜、铅、锌等原矿石本身为不可再生资源,吉国对此矿产资源进行了控制和限制,导致出口数量有所下降。而苏联解体后,吉国便开始逐年出口销售废铜、废铁等原材料,但随着日积月累,吉国的废铜、废铁等原材料逐年减少,成为限制贸易规模的主要原因。
(三)没有发挥互补优势
中国和吉国双方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贸易总额稳定持续增长,但进出口的比例却有所变化,主要呈现出中国出口额逐渐增大,吉国出口额逐渐减少,中国出口与进口的差额逐渐增大,没有发挥互补优势。
三、中吉贸易的分析和对策
吉国经济结构单一,工业以矿山开采为主,有较丰富的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其中尤以黄金矿产闻名。此外,吉尔吉斯还有硅灰石、大理石、花岗石、石灰石等天然建筑材料资源。但这些资源都没有向中国出口,向中国出口的都是铝、钢材、铜等废旧金属。吉国矿产资源丰富,但大多不是我国短缺资源。吉国矿产资源与我国不存在优势互补,相反,在若干领域尚存在相互竞争市场的关系。吉国的水利资源也极其丰富,水电储量非常大,水力发电量在中亚国家中仅次于塔吉克斯坦。中国作为吉国最大的邻国,具有电力消费的巨大潜力,是吉国将来发展电力出口的一大市场。中国通过投资获取煤炭、电力、铁、铜、铝等矿产资源,支持南疆发展,实现中吉两国互利共赢。既有利于提升中国在吉的友好大国形象,也有利于中国持续稳健地开展一带一路。
中国对吉国的投资绝大部分是由非国有企业实施的。而这些非国有企业大多是生产投资少、见效快、工艺水平低的中低档产品的企业,其中投资在100万美元以下的又占多数,投资100万美元的大型企业也只有10多家,缺乏大型的生产型合资企业或独资企。虽然,中国商品在吉国市场上的占有率较高,主要以服装及其他纺织品、食品等消费品为主,近年来,机械设备、电子器械等出口逐渐增加,大多数产品质量为中低档次,长期以来使吉国消费者对中国产品产生偏见,影响中国商品的形象,不利于中国优质产品进入吉国市场,也没有体现出中国制造业优势和产业发展水平;不能满足吉国国内消费需求的升级,不利于稳定中国商品在吉国市场地位。中吉两国之间在商品的需求上存在单向性,即吉国对中国商品有较大的需求,主要表现在日用消费品的需求上,而中国对吉国商品的需求量小;在这种供求关系下,难免会出现贸易不平衡的状况,通过国际贸易知识可知,贸易不平衡状态在短期内不会有负面影响,但长期的贸易失衡必然会导致贸易国之间出现贸易摩擦。中国同吉国进一步发展贸易时,不仅要考虑如何扩大对吉尔吉斯的出口量,更要考虑如何提升出口商品的种类和质量。
吉国拥有良好的农业基础,但由于生产设备和工艺落后、产品缺乏竞争力,其潜能无法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首先,中国企业应充分发挥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开展与吉国农业生产领域合作,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适合当地市场需求的产品。通过农业产业项目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进而带动国内农业生产原料、农机产品的出口,以项目换市场。其次,促进中吉农产品贸易投资便利化。加强中吉两国间过境运输、海关以及卫生检验检疫等部门的合作。通过协商,敦促吉方简化农产品通关手续,缩短查验时间,提高查验效率,建立农产品进口绿色通道。最后,为加强中吉农业及农产品加工领域的合作,双方可在劳务许可、海关事务方面给予一定政策支持。
吉国东南部与中国新疆相接,鉴于交通便利,民族成分相似,人文风俗相近等优势。利用这些优势,加快各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如建筑、IT、外语等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国哈萨克族的语言与吉国的克语相近,在此基础上,两国应大力鼓励各自的人民学习对方的语言,有利于文化及经济贸易的往来,加速一体化进程。
中国南疆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是吉尔吉斯资源经济转化的最佳场所。因此,我国应采取非常规措施,积极筹措 “投资换资源”的资金,特别是以贸易收益和贸易额比例进行配套,作为“投资换资源 ”资金来源的重要渠道,这是国内进行国际投资中资金筹措能够接受的方式之一。在吉尔吉斯共和国建设开放经济的过程中,吉尔吉斯要保护国家利益,要与丝路东向各相关经济主体发展友好互利的关系,积极促进双边合作和一体化发展。
【注释】
①2017年吉尔吉斯斯坦人均GDP1042.24美元——人民共和国驻吉尔吉斯共和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http://kg.mofcom.gov.cn/article/jgjjqk/hgjj/201802/20180202715727.shtml.
②吉尔吉斯斯坦2017年全年对外贸易简况——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吉尔吉斯共和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http://kg.mofcom.gov.cn/article/jgjjqk/wmwz/201802/20180202715057.shtml.
③数据来源:中国商品贸易数据库;图表为作者自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