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谈画中的气韵

2020-03-11程应峰

老年教育 2020年1期
关键词:李唐性情蛙声

□程应峰

《芦滩钓艇图》元·吴镇 纸本 24.8cm×43cm

绘画讲究“应物象形”“以形写神”。“应物象形”是指绘画要真实地表现物象的造型结构、质量感、空间感,也就是表现出物象造型构成的各个要素,“象形”要“应物”而像。“以形写神”,是指画家在反映客观现实时,不仅仅止于追求外在形象的逼真,还应追求内在精神本质的酷似,也就是通常所讲的“神似”或“神韵”。

“神韵”即“气韵”。“气韵生动”要求画家创作时把所画的人、物、事等物象的精神、性情、内在世界“生动”地表现出来。对人物画而言,不仅要求形体逼真,而且要求人物的内心世界、内在精神也通过绘画凸显出来。如达·芬奇的肖像人物《蒙娜丽莎》,主人翁神态生动自然,传神的眼眸悠思而多情,极其自然的双唇传达出会心的微笑,丰润的双手充满了饱满而有弹性的生命力,充分刻画出一个典雅、恬静、思想深邃、有教养、优美高尚的女性形象。

中国画的“气韵”较之西洋画的“气韵”,有过之而无不及。中国画更倾向于捕捉那些具有本质意义的形体特征、细节、动态、表情等,减弱那些偶然的、无关紧要的东西。无论是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莫不如此。明代唐志契在《绘事微言》中说:“凡画山水,最要得山水性情。得其性情,山便得环抱起伏之势……水便得浪涛潆洄之势……岂独山水,虽一草一木,亦莫不有性情。若含蕊舒叶,若披枝行干,虽一花而或含笑、或大放、或将谢、或未谢,俱有生化之意,写意者正在精神,亦在未举笔之先预有天巧耳!”

中国画所贯穿的精神,不仅仅以形似为能事,更着重于画出事物的内在生命,也就是“气韵”。齐白石画虾几十年,在实际观察中不断探索如何表现虾身的透明感和它在水中活跃的运动感,最后抛开了“形似”的羁绊,大胆地进行艺术概括。为达到造型上的简练,他有意删除一些不损害虾的真实性的小腿,最后又添了几条和虾的形象有关的、能突出虾的生命气韵的须,把虾的次要部分舍去,突出它的重要特征,使形象更加动人,更具生气。

“气韵”在于造境,也就是我们惯常所说的“意境”。话说宋徽宗赵佶喜爱书画,创建并主管了世界上最早的皇家画院。其考试标准就是“笔意俱全”。在一次考试中,他出了作画题目:深山藏古寺。这个题目要画好并不容易,考生之中,有的在山腰画座古庙,有的把古庙画在丛林深处,有的将庙画得完整,有的只画出庙的一角或庙的一段残墙断壁……他看了很多幅,都不满意,一味摇头。就在他感到失望时,有一幅画深深地吸引了他,让他眼前一亮。原来这幅画描绘了在崇山峻岭之中,一股清泉飞流直下,跳珠溅玉。泉边有个老态龙钟的和尚,一瓢一瓢地舀了泉水倒进桶里。就这么一个挑水的老和尚,凸显了“藏”之韵、“古”之态,把“深山藏古寺”的题意表现得含蓄深邃,意境独到。

再如《竹锁桥边卖酒家》,是李唐48岁那年在开封参加画院考试时的画题。看到这个画题后,其他人均在“酒家”上下功夫,惟李唐画桥头竹林外挂一酒幌。宋徽宗审阅后,认为李唐构思巧妙,深得“锁”字之意,于是钦点他为第一名。

《蛙声十里出山泉》,是齐白石91岁时为老舍画的一幅水墨画。齐白石用焦墨画了两壁山涧,中间是湍湍急流,远方用石青点染几个山头,水中画了六点顺水而下的蝌蚪。齐白石把“蛙声”这一可闻而不可视的特定现象,通过笔墨表现出来。画面上没有蛙,而有如闻蛙声之感,这是绝妙之至的构思。真是画中有画,画外有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声情并茂,情境相融,气韵无穷。

“气韵生动”,是中国画由来已久的秉持。就中国画而言,有美术修为会欣赏的人,除了笔法、赋彩和布局,更看重和欣赏的正是画中必不可少的、生动的、足以引人沉思和遐思的“气韵”。

《他去尔来》齐白石

猜你喜欢

李唐性情蛙声
总有那一片蛙声(节选)
秋夜
《热带》
爱在一起 感恩有你
我逮住了一阵蛙声
性情决定命运
庭院中的童年
听取蛙声一片
性情决定命运
爱心义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