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智能发展对国际环境的影响探析

2020-03-10袁毅马艾云

科学与财富 2020年32期
关键词:决策人工智能国家

袁毅 马艾云

新一轮人工智能发展浪潮下,数联物联深度融合以及战争形态智能化的趋势凸显,导致国际体系中的不稳定因素骤增,国家间竞争的先发优势出现变数,“弯道超车”面临机遇与挑战。同时,人工智能技术还将挤压人类尤其是智囊机构在战略决策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对国家决策体系的信息感知与判断过程进行重塑,从而对国际环境产生全方位的影响。

一、人工智能发展推动“万物互联”,使国际安全边界日渐模糊

主权时代,国际安全边界与国家疆域形态有深度重合。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全球化进程加速推进,国家利益逐渐溢出传统领土范围,呈现跨国界覆盖与交织态势。随着信息化技术发展,国家安全边界又不断向太空、网络、深海、极地等新型领域扩展。人工智能发展则进一步推动数联和物联的深度融合,使各领域的传统边界被彻底打破。

一是民用与军用技术的安全界限将面临冲击,国家安全概念泛化成为常态。传统国家疆域的物理边界以及网络防护墙,在面对无孔不入、无限联接的安全威胁时显得力不从心。在不具备有效防护措施的“恐惧预期”时代,国际关系的参与方就会倾向于泛化国家安全概念,表现在技术层面是采取简单有效的物理隔绝手段,在现有尖端科技领域进行无区别技术“脱钩”。二是武器形态的变化使得战争行动更加隐蔽,战争与和平的界限逐渐模糊。从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开始,具有初级智能化的武器装备在战场上展现出日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人工智能与无人操作技术的融合正在全球加速扩散,无人系统小型化、集群化、网链化应用技术突飞猛进。这一趋势带来的首要问题是国际公域军事行动难以定性,如各国划设的防空识别区、海上通道以及争议地区都面临无人侦查设备频繁隐蔽的侵入行动,擦枪走火的风险上升。三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增加国际核安全风险,战略格局稳定性大打折扣。核稳定仍然是大国博弈的定海针,但是已经深度融入核体系的网络信息化技术存在高危漏洞,如果对手或者第三方力量将人工智能与网络技术结合,对国家核指挥、控制与通信系统进行网络攻击,不仅会导致系统遭到破坏,还可能增加国家间发生军事冲突的风险。

二、人工智能发展孕育“弯道超车”,国家间角力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国家间竞争的平衡态是国际格局稳定的基石,这种平衡态可能依赖发达国家在科技领域的先发优势得以维持,也可能被其他国家凭借非对称优势实现“弯道超车”所打破。当前人工智能发展为后发国家“弯道超车”创造了新的窗口,使得国家竞争的局面出现变数。

一是透明与扁平化趋势下,经济领域竞争胜负难分。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一书中指出,从长远看,每个大国经济的兴衰与其作为一个世界性大国的兴衰之间有一种显而易见的联系。未来,依赖于科技进步的国家经济发展依旧无法摆脱“马太效应”,弱势一方本赖以自保的信息黑箱可能被传统的先发优势国家率先破解,从而更深地陷入被动;而对发展中國家来说,人口数量等优势成为“大数据”发展的助推因素,少数发展中国家可能凭借非对称的资源优势实现“弯道超车”。二是军事先发优势的道义和规则约束难上加难。现有远程操控无人设备对通信安全的依赖极深,针对信号延迟或电子阻滞的风险,自主武器系统将倾向于提升机器自主规划、决策的能力。未来的科技成果必然会率先应用于军事领域,然而,由于理论体系发展的滞后性,智能化武器使用的溯源与追责难度极大。如果道义和规则无法战胜冲突与矛盾,以克隆技术和脑控技术为支轴的“精英争夺”战可能成为未来战争的重要形态。三是国际社会制度性权力的争夺白热化。经历了“9·11”事件、次贷危机和新冠疫情等冲击后,国际体系的失衡已经显现,囚徒困境的难题再次摆在各国政府面前。长远看,人工智能有设计更趋完美的世界秩序的潜力,更快激活这种潜力的大国所规划的新标准和新规则,有望对制度性权力实现“合理”的再分配。

三、人工智能发展催化“超级虚拟”,国家战略感知和决策困境愈发明显

人工智能将技术发展的目标直接指向了人类智慧这块“保留领地”,对信息情报和决策体系的重塑成为人工智能发展的必然结果。然而,人工智能带来现实和虚拟的强烈交互,使信息在趋于透明的同时辨别度趋于下降,从而使国家战略感知和决策面临一系列困境。

一是根本矛盾被摆上桌面,但缺乏相应化解手段。一些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原本存在的不可调和矛盾,在信息传播相对滞后的过去得到了很好的隐藏,但人工智能时代将使激发矛盾的信息流转难以控制,从而使根本矛盾更直接地暴露出来。不同国家、种族之间的利益冲突往往决定人类对于同类信息的不同判断,智能化时代难以化解的矛盾将更加凸显。二是虚拟技术的高度仿真特性,容易加剧错误知觉。每当面临历史关头,人总是根据自己认识的世界而非真实的世界做出选择。评估所面临的国际战略环境而后最终做出决策的权力目前还掌握在人类手中,遗憾的是,人类对于战略环境常常发生误判。个人喜好往往先入为主引导认知,一段由人工智能虚拟技术(hyperfake)拼接的特朗普中文表述影像在观者看来毫无违和感,而一段现实的特朗普就新冠疫情防控接受媒体采访的视频片段却被网络评论为“像极了伪造的假视频”。三是决策过程的技术性依赖,严重削弱智囊机构作用。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和学习,人工智能将作为创造性的伙伴直接参与到人类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挤压人类尤其是精英智库团体在决策过程中的主动地位。现实中,只有非常强大的个性才能挡住网上大量夸张的负面判断,这部分人主要集中在国家战略决策体系的中间环节,即智库与咨询团队。人工智能时代,这个中间环节的作用可能被严重削弱,即人们倾向于求教于搜索引擎提供的是非难辨的信息,而不是咨询“保守而理性”的学者专家。

当前国际格局处在百年变革的十字路口,对于国际环境的判断及塑造将决定我未来战略全局走势。我们需要加快树立“人工智能+”思维,从战略规划、创新优化、人才储备等各个环节全面聚力,不断发掘人工智能技术助推经济、军事实力以及社会治理能力提升的巨大潜力。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  北京  100091)

猜你喜欢

决策人工智能国家
为可持续决策提供依据
决策为什么失误了
2019:人工智能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数读人工智能
把国家“租”出去
下一幕,人工智能!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关于抗美援朝出兵决策的几点认识
湘赣边秋收起义的决策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