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应用
2020-03-10刘英
刘英
摘 要:在新课改背景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过程中也逐渐重视起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渗透。在日常教育教学中,为了取得理想成果,其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各方面的细心观察,实现对学生心理特点的及时掌握,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准确把握各种契机来实现慢慢渗透,进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对此,广大教育工作者应给予足够重视。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
引言: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道德建设密不可分,要想保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效果,就必须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其中,两者互相融合,在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发挥正确的引导作用。
一、未成年人的心理特征分析
未成年人具有自身独立的特征,在心理、思想和生理方面正在向成熟方向发展,但由于社会阅历较浅、思想单纯,因此经常出现情绪不稳定的问题。处在未成年阶段的中学生,可塑性更强,正处在思想道德从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当中,所以在这个阶段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可以让学生受益终身。随着未成年人年龄增长,生理方面也更加成熟,自我意识将会越来越强,对事物的独立判断能力逐渐提高,更容易学习和接受新鲜事物,同时表现出较强的冒险精神。随着未成年人道德主体意识的不断提升,个人道德品质标准也会随之提高,对于思想道德教育问题将会产生全新的看法,对高尚的道德品质认同感更强。当前的未成年人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更多新时代特点,但由于特定的生理特点,所以未成年阶段的学生仍然没有办法进行自我保护,这一特点也同样体现在心理方面,由于未成年人辨别是非能力不强,更容易受到不良环境和不良教育方式影响,外界各种因素很可能让未成年人性格、行为、思想发生变化,因此,必须在中学阶段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更好的保证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
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需要注意的问题
1.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管理模式陈旧、内容脱离实际、方法教条死板等问题
(1)德育内容上缺乏人文化教育。长期以来,由于德育目标上的过度理想化导致了德育内容的片面化,而这集中体现在人文教育的失落上。小学阶段便把不具推广性的理想道德和人格如“先人后己”、“大公无私”等当作德育的主要内容,而恰恰忽视了人的尊严、理解与宽容、自由与责任、对人类和自然都怀有关怀、慈爱之心等人文精神的培养。
(2)德育方式上的弊病。一是德育活动缺少对学生主体的尊重。现行的德育体系中的不少德育活动,往往是在教师、学校、家长与社会的“要求”下,由整体对学生个人的、从上而下的、自外向内地单向地“组织”或“发起”并要求学生“参加”的。这种“参加”在很多情况下是被动的,学生是“客体”、“旁观者”,而不是“主动的参与者”。这种忽视学生的道德愿望、意志和需要,忽视学生积极主动的人生态度的形成,被动地“被人塑造”或“被人模造”的活动正是造成学生言行不一、缺乏责任感等道德缺陷的一个重要原因。
2.家庭教育生硬单一,难以走入未成年人的心灵世界
由于当代未成年人所处的特殊家庭环境和时代背景,加之自身“可塑性大、认知度低、自控力差”的年龄段,使他们既对外界事物有自己相对独特、思想丰富、情感多彩的心理感应,又对周围的“精彩、诱惑”充满了好奇和迷茫。我们通过调查发现,有的家长简单地将青少年当成受教育的对象,以居高临下的心态来对待他们的想法和看法,没有将他们作为一个拥有基本权利且又拥有精神世界的独立群体而给予应有的尊重,没有真正顾及他们的心理感受,久而久之就与未成年人形成了隔阂,使得家庭德育内容难以真正走进未成年人的心灵。
3.社会文化环境良莠不齐,难以形成正确的引导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各种良莠不齐的观念冲击着未成年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倾向,“黄、赌、毒、黑”等现象不断滋生,一些影视作品、报刊、书籍中消极、色情、暴力内容充斥,酒吧、游戏厅、网吧等滋生的不良风气侵蚀着未成年人的心灵,导致未成年人自律弱化,甚至人格异化,极易引发社会问题。
三、心理健康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应用
1. 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应首先结合课程教学内容特点,适时开展心理健康辅导,方便中学阶段的学生理解和吸收。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中学语文七年级上《窃读记》这篇课文时,教师就可以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在每次去书店“窃读”时的心理变化,让学生理解作者的求知欲,让学生感受到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下,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平等的学习机会,这种生活来之不易,应该好好珍惜。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告诉学生珍惜学习机会,体会父母辛苦,努力读书成为一名有用的人才回报社会。在文章中有一段写到“记住,你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更是在爱里长大的。”教师可以结合这段话的含义进行拓展,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将自己对这段话的理解讲出来,然后向学生阐述正确含义:吃饭是为了强健体魄,读书是为了增长智慧,但我们更是在关爱的环境中不断成长起来的,所以要学会爱与被爱,才能更好的体会人生百味。利用这种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学实践当中的教学方式,能够进一步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水平。
2.集体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集体活动中恰当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开展各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主要途径。比如:某教师在体育教师开展足球比赛活动中,亲临现场和体育教师一起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讲解。赛前组织学生围成一个圈来相互击掌加油;在比赛途中安排体育委员带头为参与比赛的同学呐喊助威;赛后则结合具体情况,从不同角度来引导学生做好赢球、输球之后的心理疏导工作。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充分体会到参与集体活动中的快乐,也能够从不同角度来引导学生逐渐形成积极阳光的心态。通过一系列集体体验活动的有效组织,不仅能够触碰学生心灵,也能够在不同程度上为良好班风的形成发展,以及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带来积极影响,对此,广大教育工作者应给与足够重视,给予不同方面具体情况的综合分析来不断优化集体活动的设计组织。
3.在行为指导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当前绝大多数未成年人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享受着万般宠溺,因此普遍存在缺少心理承受能力的问题。这些学生容不得任何委屈,所以在平时的生活中才会因为一些小事感到委屈甚至是哭泣。为了改变学生的这一问题,教师需要把握好学生的成长规律,教师不妨设计教学情景:假设小红父母单位因为经营效益不好最终倒闭,于是小红的父母终日吵架,原本快乐开朗的小红不再像过去一样满脸笑容。小红的成绩开始下降,也不再喜欢与他人交谈。此时教师需要提出问题,我们应当怎样帮助小红走出心理困境,帮助小红重新收获自信、乐观与开朗,怎样才能赋予小红坚强的心灵,让小红重新回归班集体的大家庭。教师需要通过这样的引导,帮助学生学会关爱他人、体谅他人、自信自强、独立摆脱困境。
结束语
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中学教师应首先了解未成年人心理、生理特点,能够从学生角度出发,为学生分析和解决各种问题,同时,还需要细心观察学生的日常行为,与学生做朋友,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才能保证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宋欢.试析高中生心理健康与道德教育的结合[J].吉林教育,2020(10):22-23.
[2]塔丽婷.中学生德育教育途径与方法探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9,35(11):28-31.
[3]张军平.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渗透[J].甘肃教育,2019(22):182.
[4]罗存花.实施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思考[J].中华少年,2019(31):235-236.
(江苏省张家港市民政局(儿童福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