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旅游产业发展需求的江苏高校旅游专业培养现状与对策研究
2020-03-10刘苏影
刘苏影
摘 要:从江苏省旅游产业及旅游本科院校教育的现状、问题出发,以主动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为视角,宏观上统筹分析旅游本科院校人才的规模和结构,微观上探究内容和方法的适应性,从而为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依據。
关键词:江苏;旅游专业;人才培养
一、江苏省旅游业现状
江苏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加上气候适宜,自古以来就凭借其优美景色而美名远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正是最好的例证。江苏省拥有380个A级景区,是全国范围内(不包含港澳台地区)除浙江省外拥有A级景区最多的省份。江苏省能够成为重点旅游省市之一,与其发达的经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先进的科技、对外开放的政策也是分不开的。江苏省旅游经济能继续保持快速、协调的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支柱产业地位日益突显,要归功于其积极实施政府主导的大旅游发展战略。
江苏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到 2020 年, 全省旅游总收入达到 16000 亿元, 年均增长 13% 左右;旅游业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8% 左右;全省旅游投资额达到 2700 亿元, 年均增长 10% 左右;全省旅游就业总数达到 500 万人, 提高旅游业就业对社会就业的贡献率;加快把江苏建设成为国内领先的旅游强省、国际著名的旅游目的地①。
据国家统计局及江苏统计局数据显示,全年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4321.6亿元,增长8.1%。相当于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14%。2015年全年旅游业总收入为8769亿元,2017年达到1.13万亿,再到2019年的1.43万亿,江苏省的旅游收入高速增长迅速,在五年时间内增加5552.6亿元。
二、江苏省旅游产业发展对人力需求的研究
近年来,江苏省旅游产业在经济持续增长,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产业链完善、综合效率进一步提高、发展环境的优化等方面不断突破,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省内拥有20家5A级景区,同时拥有5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均位列全国第一;其他A级景区在数量上也均居全国前列。全省拥有旅行社2336家,位列全国第一,星级旅行社也较其他省区有明显优势。旅游企业集团加快发展并积极转型且发展势态良好,运作更加专业化,南京旅游集团、常州龙控集团、无锡灵山集团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品牌、资本、管理输出步伐加快。旅游景区无线通信网络基本覆盖,加大步伐进行智慧旅游建设工作。旅游数字信息智能化在旅游数据统计、客情实时监测、旅游应急情况管理、旅游景区特色精准营销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伴随旅游产业的转型发展,江苏省旅游人才结构也不断优化,全省拥有持证导游员7.5万人,其中43人入选“全国旅游英才计划”,更有17人入选国家旅游局旅游业青年专家培养对象,人数均位列全国第一。
截止目前,旅游产业从业人员已达百万人次,旅游从业人员涉及住宿业、旅行社、环境资源也、交通客运及辅助工作活动、餐饮业、文化艺术业、娱乐业和批发零售业等多个领域,其中旅游酒店、旅行社、A级景区是核心产业。目前江苏省旅游人才的特点是:学历层次提升较快,但在高等教育人才中技术性人才较多,管理综合类人才优势较弱,旅游人才资源青壮年占绝对优势。比如在旅游酒店从业人员起始学历和专业整体构成中,旅游专业和非旅游专业人员比重分别占34.3%和65.7%,旅游专业人员明显居少。由江苏省旅游局统计数据显示,旅游专业人员中,硕研学历的人员比重最小,仅占0.08,本科学历人员占2.2%,大专学历人员比例为14.9%,中专职业学校人员最多,比重达82.8%;由此可见,目前,旅游饭店从业人员起始学历以中专职校、大专学历层次为主,高学历人员所占比例很小,特别是职业院校的学生较普通高校更加受企业欢迎1。
江苏省统计局发布的2019年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 2019年全年入境过夜旅游者399.5万人次,下降0.3%。其中,外国人266.5万人次,增长0.7%;港澳台同胞133.0万人次,下降2.3%。旅游外汇收入47.4亿美元,增长2.0%。接待国内游客8.8亿人次,增长7.6%,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3902.2亿元,增长8.2%2。对于出入境旅游来说,要求旅游从业人员具备更高的素质。不仅要求从业人员有较高的旅游专业水平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外语沟通和交际能力。因此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旅游人才对于满足社会和行业的发展要求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旅游消费方式和旅游消费结构来看,目前旅游绝大部分属于观光旅游,文化型、享受型极少,即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型旅游活动多。近年来我国国内旅游市场的游客人数一直保持着稳定增长的趋势,大众旅游时代,旅游休闲已成为百姓的生活常态。在中国旅游用户未来倾向的门票预订方式上,线上订票越来越受到欢迎,74.3%的用户首选在线旅游网站作为景区门票订票平台。对于未来门票产品的偏好,用户较为偏爱一站式服务的打包产品,省去用户多次预订的麻烦。景区IP的发掘和重塑、景区硬件、软件配套设施的智能化升级将成为未来景区发展的两大趋势。旅游产业不断的转型升级就要求导游人员有更多的文化内涵,有更高的服务水平和相当强的组织能力。
三、江苏省本科教育与旅游产业人才需求之间存在的矛盾分析
人力资源素质的高低已经成为影响地区旅游竞争力强弱的重要因素,而旅游教育培训的发展情况又直接影响旅游人才的状况3。通过与旅游景点、高校学生访谈,我们发现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一)高校的教育培养机制与旅游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的不协调
我国高等本科教学长期以来形成偏重学术性教育的特点,江苏省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机制中强调厚基础,重视理论学习,以培养旅游行业高素质、高能力人才为目标并由此设置专业课程展开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教学,而实践环节的专业技能素养、操作技能方面的并不扎实,学生不能达到企业所要求的水平。由此,旅游专业本科就读学生大多形成知识与能力不一致的平衡。
而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旅游市场一体化、我国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新形势下,传统的以课堂教学、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为现代旅游市场有效地供给所需的创新型、开拓型、综合全面型的高素质旅游人才。传统本科旅游管理的培养目标与当今时代旅游企业所需人才之间产生不协调。传统的教学培养模式与当代旅游产业人才需求不相适应,造成本科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普遍存在滞后旅游行业需求的现象,从而进一步加剧了旅游人才供需矛盾。
(二)缺乏校企沟通,人才培养模式僵化
作为人才市场的供给方,很多高校还未建立企业联系机制,缺乏与企业的有效沟通,难以按照企业对大学生的能力要求来确定清晰的培养目标,致使其课程设置往往不是根据企业和市场需要。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导致高校培养出的人才不能达到企业的人才目标要求,形成旅游市场人才上的“错位”,可见缺乏充分的校企合作是高校教育与旅游产业存在的严重矛盾。
江苏省旅游管理本科大多为教学型教学,着力于培养有一定理论基础的应用技能型人才。但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与教学实践中,出现了“杂而不精”的学科知识大杂烩情况,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并不“专业”,学科重点泛化,学术研究肤浅,均导致人才培养僵化,所培养的学生不能达到设定的人才目标。
四、促进本科教育与旅游产业协调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完善旅游人才培养开发机制
旅游人才的培养开发要以满足旅游产业发展需要、促进旅游产业优化升级为目标,需集合政府资源、企业院校、社会组织等一切可利用力量,形成人才培养合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各地方、各单位在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开展差别化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企业、院校、行业组织和社会机构应广泛参与旅游人才培训,构建专业化、社会化、多元化的旅游人才培训机制。
强化旅游企业主体地位,行业组织应制定推广人才培养标准和旅游职业标准,搭建校企人才开发协作平台和人才供需信息桥梁。集团企业、院校、行业组织等组织能够开展岗位练兵、职业技能竞赛、现代学徒制活动。
(二)根据市场需求,制订课程体系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要想推动省内旅游教育与旅游产业和谐稳定的发展,高校旅游专业应根据行业需求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中国旅游业现处于数字旅游向智慧旅游的发展转变时期,数字旅游已发展成熟,智慧旅游是我国旅游发展的新趋势。
要想跟上智慧旅游的发展趋势,就要求从业人员拥有通过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借助便携的终端互联网设备,主动感知旅游资源、旅游活动、旅游经济、旅游者等方面信息的能力和熟练的操作相关工具的技术。高校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应积极与高精尖科技产业进行交流互动,按期开展与旅游产业相关的科技讲座,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适应数字旅游向智慧旅游的产业升级与转变。在专业设置方面,可以适当增加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相关方向的课程,为之后从业奠定夯实的知识理论基础。
(三)理论教学与实习实训相结合
旅游人才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其教学过程必须突出实践教学环节。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需根据教学计划的安排,有针对性的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实践或实习工作。在实践中,带队老师能够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社会经验和学生的专业实际及能力水平,详细分析实习中遇到问题时的主客观因素及解决方案,以达到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实习的深刻意义的目的。
江苏省旅游资源丰富,“江南水韵”的文化底蕴深厚,又位于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东南沿海,旅游交通便利,旅游产业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旅游业的高速发展,是对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一种巨大挑战,但其中也蕴含着机遇。要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各高校必须要不断结合社会的发展与旅游业的升级转变,探索出更符合时代的人才培养方式,有针对性地对本省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进行培养,不断地优化对人才培养方式,来满足时代的需要,缩小大学生专业人才初入社会的适应期和陌生感,能够给社会提供及时有用的专业性人才。
參考文献:
[1]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通知.2017-02-07
[2]江苏省文化旅游局统计资料.2019
[3] 2019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科学与实验》.2020-03-25
[4] 黄桦,江苏省旅游行业人力资源现状及对策研究.[D].东南大学.2012
(常州工学院 江苏 常州 21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