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京华烟云》的道家思想内涵

2020-03-10胥弘杨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20年9期
关键词:林语堂道家

摘  要:民国文学家兼学者林语堂先生是新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其小说《京华烟云》是其道家思想的集中体现,它描写了从庚子拳变到日军侵华三十多年间,北京两大家族三代人的恩怨情仇,兴衰荣辱,思想内涵丰富,庄子哲学是其灵魂。本文将主要分析其蕴含的道家思想内涵。

关键词:道家;《京华烟云》;林语堂

一、林语堂与《京华烟云》

林语堂,1895年出生于福建,自幼受基督教文化的熏陶,先后就读于圣约翰大学,清华大学,二十余岁才开始研究中国文化,后又去莱比锡大学,哈佛大学留学,学贯中西,回国任教。“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是他的自我评价,然而他不是只会闭门读书,他对于民族的危亡,时局的动荡,人民的疾苦有着敏锐的观察与深切的关怀。他目睹了军阀混战,国共内战,国民党的白色恐怖统治,生灵涂炭,这与庄子中“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有相似之处,他自身留学多年深受西方自由教育熏陶,偏爱和谐,自然的美学价值理想,温文尔雅,胸襟博大,三十年代时认为所有人处在一个冷酷的时代,唯有道家超然的愤世嫉俗主义是不冷酷的,认为道家可以救世界,同时翻译了庄子部分篇章,写了《老子的智慧》介绍给西方。王鼎钧先生评价“他是魏晋名士加上英国绅士,英国绅士拘谨,他比较能‘放,魏晋名士狂诞,他比较能‘收,分寸恰到好处”,“淡泊高洁,坦率真诚”。读他的作品,总能感觉到温厚宽容,宁静和谐的格调情趣。

1937年日军侵华,1938年他在这一背景下在巴黎开始写《京华烟云》,表达了一切人生浮华皆如烟云的道家思想,庄子云:“人生天地之间,如白驹过隙。”小说描绘了北京姚,曾,牛三家在近代历史大背景下的变迁,以姚氏父女为主人公,以老庄思想统摄全书,分为三章,《道家女儿》《庭院悲剧》《秋季歌声》,每篇开头皆引用庄子原文,体现了道家世事无常,浮生如梦,倡导齐物同一看待生死贵贱,悲欢离合,兴衰荣辱,最终回归于顺应自然的道家主旨。

二、《京华烟云》的道家思想内涵

1.顺应自然,淡泊寡欲的人生观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继承其法自然的思想,《渔父》中说“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天”即是自然,万事万物运行的规律,包括人的命運的运转,与儒家把天神化不同,道家把天看做自然,所以要崇尚自然,顺应自然或命运。老子亦云:“恬淡为上”“少私寡欲”,因为人如果有太多私欲,为世俗所看重的富贵名利所羁绊,身心就会受到损害,自由也会受到限制,所以要淡泊寡欲,自然朴素。小说中姚氏父女正是老庄思想的传承者与践行者。

姚思安虽然不是第一主人公,但却是主人公姚木兰的道家思想导师。他出生于富商之家,年轻时是纨绔子弟,过着纸醉金迷,花天酒地的奢靡生活,中年父亲去世,决心浪子回头,痛改前非,姚木兰说他“沉潜于黄老之修养有年,可谓真正的道家高士,从不心浮气躁”,把家事产业交给内兄冯子安打理,很少过问世俗之事。由于他研读道家典籍与静坐修炼,已经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对家失去了真正信赖,不把自己的财富看得重,甚至对顽劣的儿子说要散尽家财去做道士,最后他云游四方,受尽磨难,但内心自由祥和,怡然自得,深有道家隐士风范。

在义和团杀入北京,举家逃难之时,他起初还想顺应这一大变,放弃逃难,还说财物都是废物,木兰问其缘由,他说:“你若把你那些东西看成废物,那就是废物”,木兰再问如果藏起来的宝贝被别人发现如何是好,他说:“物各有主,在过去三千年里,那些周朝的铜器有几百个主人。在这世界上,没有人能永远占有一件物品,现在我是主人,一百年后,谁又是主人呢?”木兰明白“福气不是外来的,而是自内而生的”,“在有福的人面前,一缸清水变成雪白的银子;在不该享福的人面前,一缸银子也会变成一缸清水”。 庄子云:“轩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傥来,寄也。寄之,其来不可圉,其去不可止。”一切富贵权力只是暂时寄托在自己或他人身上,得到与失去与自身无关,而且是不可阻挡的,人只有顺应自然或命运的变化,淡泊寡欲,减少强为,人才会更自由快乐,这里有比较浓厚的宿命论色彩,忽略了人为的作用,有一定消极成分。

在姚思安弥留之际,木兰问他道家相信人会成仙,他矢口否认,认为“生死是自然之理。真正的道家会战胜死亡。死的时候才会快乐。因为死是反之于道。”,他在引证庄子时,居然还有微弱的笑声,还说自己的生命会在子孙后代得到延续,没有死亡,“人不能战胜自然。生命会延续不止”。在死亡面前,姚思安安之若素,觉得只是自然之理,只道是寻常。《大宗师》中子来将去世,朋友子犁前来探望,“倚其户与之语曰‘伟哉造化!又将以汝为?将奚以汝是?以汝为鼠肝乎?以汝为虫臂?”杨国荣先生认为这里将人的生命认为是存在链中的一环:人之身源于自然,生命终结后回归自然,“为鼠臂”“为虫臂”,人之死意味着融入自然,化为自然循环过程的质料。生与死只是循环过程,往复无尽。

女主人姚木兰自幼在姚思安的道家教育下成长起来,被作者称为“道家女儿”,聪慧多才,温婉大方,安时处顺,喜好诗文与山水,向往自然风光,自认为“万事由天命,我的一生都是这样”。逃难时由于上错马车,被人贩子拐卖,后被曾文伯营救,住进曾府,认识了后来的夫婿曾荪亚,虽然后来也认识并心仪有才华理想的孔立夫,但只能埋藏在心里,遵照两家家长意愿嫁给了曾荪亚。她想“命运真是把他们撮合到一块。好多不由人做主的事情发生,演变,终于使人无法逃避这命定的婚姻!”而且依照八字,她是金命,立夫是木命,金克木,不适合嫁给立夫,而荪亚是水命,金生水,“金入于水则金光闪闪”。不过她对于婚姻听天由命的态度未免带有封建迷信色彩,但在当时那个年代她顺应自然命运安排是更和谐快乐的。最后她与荪亚等人躲避日寇,迁到杭州,洗尽铅华,安心尽力做体力活,成为了荆钗布裙的地道农妇,虽然没有以前舒适优越的物质生活,而且经历失去亲人朋友的痛苦,但怡然自得,恬淡安详。

2.清静无为,柔和不争的处事观

老子曰:“无为而无不为”,在不违背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不多为,不乱为,不强为。道家讲究贵柔,“弱者道之用”“天下莫柔弱于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我们为人处世应该像水一样,水虽柔弱,但能穿透坚硬的岩石,非常柔和,随遇而安,与世无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千百年来,中国国民受儒道两教的影响,“儒者柔也”,“清静为天下正”,我们的国民性格也偏向阴柔,和谐,喜静,内向的特征。林语堂深受道家的影响,从五四浪潮以来,他逐渐远离激进的左翼文学阵营,提倡柔和的幽默文学与“以性灵为核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虽然受到非议,但依然坚持自己的主张,包括之后创作的《京华烟云》。

小说中姚思安虽然坐拥百万家财,但他全部交给冯舅爷打理,自己钻研道家经典与其他爱好,修身养性,但他对于家事不是完全无为,而是在恰如其分的把握了“有为”与“无为”的度。小说中道:“姚大爷极聪明,生意账目的报告要点,在心里有数,只有重要的事和他商量,也只有最重要的事他才做主,若干琐屑细节,他跟不愿意管完全交给冯舅爷自己斟酌办理。”他对于国家大事很是关心,有独立睿智的见解,但不热衷功名仕途,不愿涉足官场。对于子女,他基本上也是无为而教,木兰学口哨,京剧,在正统看来这是末流之技,他不仅不阻止,而且鼓励;对于顽劣不堪的体仁管教不多,对于体仁本来出国留学,却在中国香港地区挥金如土,不思进取,花光了一万五千美元,他也只是呵斥一顿,把体仁关在自己的书房;虽然深知侄女红玉红颜薄命,但对于儿子格非与其的爱情从不加干涉,红玉去世后,自然也顺水推舟促成宝芬与格非的婚事。在家庭宴会上,他也没有严格的管制,而是让后辈们畅所欲言,很多时候都装作没听到。孔立夫质疑反对新文化运动中对传统的激烈批判和某些主张,姚思安说:“让他们去做吧。它们若是对的,自然会有好处,若是错的,对正道也没有什么坏处。不用焦虑,让他们干到底……”庄子曰:“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所以他认为没必要去争论,因为只有一件事是对的,那就是真理,就是至道。他还认为“人心思变。你不能去助长,也不能去改变。荒唐无理的主张,是不辩自明的。就像坏油漆,自己总会剥落。”客观地说在这点上他显得消极,对于错误落后的事物,不发挥主观能动性,任其自生自灭是不科学的,必须得适当的有为。

姚木兰可以说成功地接过姚思安道家思想的接力棒,她温婉大方,胸襟开阔,自信优雅,“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是作者对她最好的赞美。木兰嫁入曾家之后,协助管理家事,“知道很多是不对,却装作不理会”,“他不敢把家事管理的比桂姐更好”在具体有为上表现得适可而止。“总管已经开始怕木兰,甚于以前怕桂姐。因为账目稍有不符,木兰总是微微一笑。那种笑容足以显示她并没被蒙在鼓里,不过她不说什么”,正是因为她无为不争,宽大柔和,取得了曾府上下的赞许与爱戴。她虽然嫁给了曾荪亚,心里依然爱着孔立夫,但不敢坦然承认,一直埋藏在心中。在泰山之行中,“她深深地体会到,只要和立夫在一起,她就会永远满足……立夫缄默无言,站在秦始皇的没字碑前的黑影,黎明以前的那段散步,在衫木洞中的几分钟谈话,都富有精神上的含义。木兰不了解那深意为何,也不能用言辞表达出来……”钱钟书说:“说出来的比不上说不出来的”,无法用言辞表达对立夫的感情也即是含蓄留白的道家美学意蕴,归根结底还是无为。

在木兰一家迁移到了浙江杭州后,曾荪亚却意外结识一个学美术的女人曹丽华,产生了婚外情,木兰得知后,没有恶毒的咒骂,没有激烈的争执,用柔和不争的手段巧妙地化解了婚姻危机。先是姚思安假扮老道士接近了解曹丽华,然后她买了新衣服鞋子,面对荪亚装作一无所知,然后给曹丽华写信,字体庄严大方,语调客气诚恳,曹丽华如期赴会,木兰衣着美丽,微笑地向她打招呼,謙和地介绍自己,还说以认识曹丽华为荣,然后各自离开。当晚曹丽华又接到木兰的一封动人的信,又约见同地点见面。见面后,曹丽华说要与曾荪亚断绝来往,木兰给她两个建议,一是与曾荪亚断绝联系,二是嫁给曾荪亚做妾,还说可以问荪亚自己是否曾荪亚建议纳妾。曹丽华拒绝为妾,木兰还邀请她去曾府,希望以后做朋友。曹丽华觉得木兰解决这问题,完全出之内心的真诚,不由对木兰私心佩服。老子曰:“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陈鼓应先生认为这里圣人有一种伟大的爱,木兰不仅无为不争,而且为人,与人,因为木兰有道家的慈爱,也赢得了别人的爱。

三、结语

林语堂先生的扛鼎之作《京华烟云》向西方人介绍了中国佛儒道思想对中国人生活和性情的影响,更着力在篇章布局中展现道家思想,塑造了极具道家风骨和理想人格的姚思安和姚木兰的形象,他们超然于外物羁绊,崇尚自然,追求精神的自由和超越,以豁达宽容的胸怀待人,以淡然和顺的心态在一波三折的个人和民族命运中领悟人生的乐趣和真义。

参考文献

[1]方勇,译注.庄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0.

[2]王鼎钧.林语堂先生的文学与宗教[J].光明日报,2015(15).

[3]陈鼓应.老子[M].商务印书馆,2003.

[4]杨国荣.庄子的思想世界[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219.

[5]林语堂.京华烟云[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01).

作者简介

胥弘杨(1993.12—),男,汉,江西省宜春市人,硕士,研究方向:宗教学。

猜你喜欢

林语堂道家
林语堂的“半场演讲”
林语堂的演讲时间
林语堂更衣见老友
林语堂妙论“好丈夫”
漫画道家思想
《庄子说》(二十五)
《庄子说》(二十六)
Lin Yutang’s Aesthetic Orientation and his Translation Thematization
漫画道家思想
《庄子说》(十九)